青岛“地下电台领导小组”组长吴荣森回忆称曾拼死把国民党“推迟一周撤离青岛”的情报发出为我军制定作战计划提供参考
深入敌后智取敌“三军”密码
吴荣森想方设法获得陆军空军海军机要密码为破解敌情提供条件
2009年2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洪泽湖路吴荣森老人家里,老人翻开多年前的笔记,拿出泛黄的照片,向记者讲述60年前的经历。
【筹划】在敌人内部建情报小组
1946年10月,吴荣森与同事黄振远在青遭到敌人搜捕、撤回市委机关后,在东马家坡参加密工学习班,深入学习中央秘密工作政策和“十六字”方针。青岛地下党特支书记张辽建议他们回青后学习无线电技术,打入敌人内部,利用敌台发回情报。1947年春末,上级先后派他们回青岛。原中共胶东区委青岛市委书记宋子成责成吴荣森返青负责整顿地下组织并直属市委领导,要求地下组织及早扎下根,打入敌人内部。遵照市委指示,不到半年,这支情报队伍已初具规模,其中董肇温早就打入国民党海军造船所,以黄台路45号为活动据点,组成“造船所情报小组”;吴荣森在董的协助下也很快打进国民党海军基地司令部接舰处,“接舰情报小组”也组织起来,以黄台路51号为活动据点;黄振远则以城阳路1号为据点组建了“陆军情报小组”;徐宝光以高苑路为据点组建了“社会情报小组”(后搬到曹县路火柴厂内)。
【行动】“金镯子”买通人事参谋
1948年春节期间,青岛市委布置了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设法打入敌电台内部,寻机拍下敌军密码;二是组建秘密电台。
1947年底,打入国民党海军第二基地司令部接舰处的情报组搞到了国民党海军在青动态和海军全部电台呼号每月变更表,但只有呼号表没有密码,“监听敌人电台信息需要密码来解码,才能破解敌情。”然而,敌人对密码控制极为严密,只有舰长和电讯官才能接触到,密码每年还要更换两次。“我当时是舰上的机要秘书,但所在的‘接’字号舰尚未启用电台,根本摸不到密码。”吴荣森说。
经过仔细推敲,组织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由“造船所情报小组”从所在的海军造船所获取,由于造船所主要承担军舰修理任务,常有进坞修理的舰只,舰上大多有电台,可以通过修理期间侦查密码,趁机拿出来;第二个目标是利用海军基地人事参谋谢麻子,把吴荣森提升为电讯官,搞电码就容易多了。
经过十几天的侦查,造船所那边无机可乘,他们决定主攻第二个目标。吴荣森回忆,有一次他去谢麻子家玩,听说他老婆要打一副金镯子,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投其所好。吴荣森用姐夫“接济”的金子到东镇萃华银楼打了一副金镯子,不仅款式新颖,上面还镌刻着细致的花纹。谢麻子收到礼物后喜形于色,爽快地答应帮吴荣森谋职。
谢麻子还真办事,1948年秋天,上级部门下达委任状,委任吴荣森为国民党海军“潮安号”舰中尉电讯官。“但没想到,没等我当上电讯官,窃取密码的任务就完成了。”吴荣森话锋一转,讲起了智取敌人密码的“意外”情节。
【立功】获取敌军机要密码
吴荣森自从打入敌人接舰处以后,一有机会就找机要室的机要员们喝酒、聊天,很快就熟络起来,给他们代发文件的时候他搞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1948年6月初的一天,吴荣森看到一份文件内容是通知各舰领取下半年启用的新电码,他知道时机来了。
怎么搞到手呢?灌醉机要室的机要员?这样容易暴露目标。正在一筹莫展时,吴荣森了解到“庐山号”舰上的机要秘书刘国华是他的同乡,还是远亲。“我约刘国华到我家吃饭,席间他大发牢骚,说自己在国民党当局的统治下得不到重用,很失望,希望我能帮他找条光明之路。”一通闲聊,吴荣森不仅摸清了庐山舰的情况,还遇到刘国华这个可以“争取”的对象。
6月26日上午9时许,吴荣森踏上“庐山号”甲板对刘国华说:“你托我办的事,我办好了。”刘国华高兴地说:“太好了。”紧接着,吴荣森提出让他替领密码文件的事,刘国华立即答应:“没问题。”
刘国华假冒庐山舰舰长的口吻写了介绍信,盖上舰长的图章,与吴荣森一起领取了《陆军机要密码》、《空军机要密码》、《海军机要密码》。就这样,三大包厚厚的文件到了我方手里,为破解敌军电报密码提供了条件。
“暗战”打响自造电台发出绝密情报
1949年6月2日上午10时地下电台最终完成历史使命迎来最后的胜利
组建电台一事,市委做了认真研究。吴荣森家是个大院,院里不但住户多,而且还住着还乡团、伪保长。市委决定将电台台址设在胶东路20号甲吴荣森的姐夫于琦家中。于琦不顾全家十几口人的生命安危,马上在楼上准备了一间屋子,让吴荣森组建电台用。
【蚂蚁搬家】集市上“淘”回发报机
电台的主要设备是收报机和发报机,街上就有公开出售设备的电料行,但是如果贸然到这里购买,哪怕是购买一些零件,都很容易落进敌人眼线中。
“国民党怕共产党在市内建秘密电台,所以对发射器材、功率放大管等严加控制,对一些既可民用又可军用的无线电通讯器材虽未明令禁售,却始终明销暗查、外松内紧。”吴荣森回忆,当年他们用“蚂蚁搬家”的做法,把器材在敌人眼皮底下一点一点搬回了家。每逢星期天,他就到礼拜集上转悠,也经常去市场三路的集市“淘货”。这些地方有些美国兵从兵营中偷出的东西,五花八门,国民党不好监控。
“当时很多美国兵吃面包不吃皮,把面包皮拿到集市去卖钱。我就趁着买面包皮的时机买些器材零件,用面包皮打掩护运回家。那里的东西比电料行便宜多了。”就这样日积月累,他攒下的零部件已够组装好几个电台的了。
【挫而不馁】组建了三个小型电台
但要掌握电台组装技术并非易事,为此吴荣森积极设法加入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青岛分会,成为骨干会员,并由此认识了青岛业余电台名流郑伯申,并拜他为师,以后得空就协助他组装青岛商业广播电台。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烧坏不少零件。“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反复的实验中,第一台晶体震荡式发射机组装出来了!”吴荣森说。
“从自制的粗糙收报机里第一次听到声音时,我差点跳起来!”回忆起那个夜晚,吴荣森仍难掩兴奋,他用手给记者比划,一个发报机一尺来宽,因敌人“眼线”无处不在,发报机目标越小越好。“经过努力,我把第一台小发射机改装成插件式,很容易拆卸分解,这样即使敌人搜查到,恐怕一时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电台设备。”经过反复实验,吴荣森一共组建了三个小型电台。
1948年8月,根据市委指示,吴荣森与黄振远、徐宝光三人组成了“地下电台领导小组”,吴荣森任组长,黄、徐负责保护电台和市内交通工作。
【改头换面】“阔小姐”大摇大摆传情报
在两项艰巨的任务完成后,1948年10月,青岛地下电台正式启用。电台业务起初还比较轻松,1949年春节后,每天报文突然成倍增加,直到青岛解放。“对我来说,只要能发报就干劲十足,这说明解放指日可待了。”
按照上级命令,地下电台只拍发密码情报,有关工作指示或报告由交通员传递。因此,在情报员和电台之间,交通员的传送情报工作尤为重要。
不仅如此,当时重要情报都采用“密写”的方式。据吴荣森介绍,情报员将情报用毛笔蘸着中药“五倍子”写上去,这样纸上好像什么都没有,等送到电台后,工作人员再用硫酸铜刷扫,字迹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1949年春节后,政治气氛趋紧,传递情报工作也变得愈发艰难。敌人撤退前疯狂地在街头抓兵,这时地下电台的交通员黄振远、徐宝光两人执行任务时就被抓了壮丁。商量后,大家心生一计:把传递任务的工作交给了他们俩的妹妹。“她俩不到20岁,每天穿着高跟鞋、抹着红嘴唇、夹个小包,就像阔小姐一样,利用上街机会给我们传情报。”
【拼死一搏】冒死发出蒋介石手谕
随着国民党在华北战场的节节败退,敌人对电台的搜捕力度越发疯狂了。1949年4月底,人民解放军大兵压境,市面上乱哄哄的,住在胶东路、无棣三路、四路一带棚户区的地主、还乡团、逃亡分子也出现躁动。
一天深夜,正当吴荣森紧张地发报时,突然有人跳进院里。听到响声后,吴荣森立即拆卸了机器、烧掉了报稿,准备迎接不速之客。尽管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但为安全起见,电台秘密转换到了曹县路徐宝光家,火柴厂大院里。
因徐宝光家住平房,容易暴露目标,大家在壁橱下挖了一个半米多深、一人来宽的地洞。每晚,吴荣森都要躲在洞穴里半跪着发送电报,一发就是两个小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地下电台完成了一次最为惊险的发报工作:给组织传回了蒋介石推迟一周撤离的手谕。
1949年5月23日晚上,交通员急匆匆赶来,带着市内联络站截获的蒋介石手谕,大意是“原规定5月25日撤离青岛,改为6月2日,已派15艘货轮,要多装运物资。”这是份极重要的情报,它关系到部队的作战计划,必须尽快告诉机关。可是这时电台的大致方位已被敌人测到了,敌人的信号干扰十分严重,电台小组成员决定“拼死一战”。
5分钟、10分钟过去了,吴荣森摸清干扰噪音的规律,逐渐分辨出我方机关台的呼叫,他马上答话:“请即抄报。”本来三五分钟就能发完的情报,因敌台加重干扰程度,结果20分钟过去了,机关台还没能完整记录下来。
这时,徐宝光跑来急促地说:“听到汽车声了,赶快关机。”过了一会儿,吴荣森终于等来机关台发来了满意的信号。
地下电台完成使命
将蒋介石的手谕发出后,吴荣森和徐宝光立刻将资料烧掉,他俩拿起手枪、手榴弹,隔着玻璃窗向外望。他们看到窗外远处有亮光,徐宝光说那边是晒火柴杆的平台,上面有人拿手电筒照。吴荣森马上冲到门旁依墙而立,准备迎战来敌,并叫徐宝光的弟妹爬上顶棚躲好。由于火柴厂家属楼比较多,敌人没有挨家挨户地搜查。凌晨五点多,宵禁解除,电台总算保住了。
“部队已进入市内,你台已胜利完成任务,请关机,市内再见!”1949年6月2日上午10点,随着上级电台最后一份电报指示完毕,吴荣森领导的地下电台小组迎来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