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波动+供需匹配时滞形成酒店行业周期变化
宏观经济波动+供需匹配时滞形成酒店行业的周期变化。OCC(入住率)直接反映酒店供需关系,是衡量行业景气度的核心指标。
酒店经营者一般根据供需情况自主调节ADR(平均房价)尽可能达到较高的RevRAR(每间可售房收入),以实现收入最大化,而由于经营杠杆较高,RevRAR变动对业绩的弹性也较大,对于直营门店尤甚。
宏观经济影响行业景气度变化,当行业景气度上行时,需求走旺、OCC持续上升,客房供不应求,酒店方提高ADR以获得更高收益,OCC和ADR齐升促使RevRAR高增,也吸引供给新增;
当行业景气度下行时,需求低迷、OCC持续下降,客房供过于求,酒店方降低ADR以吸引顾客入住,导致ADR、RevRAR下降,部分酒店跌破盈亏平衡线后退出。
由于酒店前期投入大、固定成本占比高,短期内供给量较为刚性,行业景气度上行时往往会吸引固定资本投资增加,而一般新建物业需2年左右、存量物业转换也需6~12个月;
行业景气度下行时,因租约年限、退出代价高等原因供给量缩也有存在时滞,宏观经济波动+供需匹配时滞形成了酒店行业的周期变化。(但随着民宿等新住宿业形式成流行,我们认为供给刚性更多体现在商旅需求上)
繁荣:供需格局改善延续,OCC进一步上升但增速可能放缓,ADR快速回升,二者共同推动RevRAR高增,而供给端因此前出清和需求繁荣呈现供不应求,;
衰退:供需格局边际恶化,行业景气度开始下行,OCC同比下滑,ADR增速放缓,但由于该阶段初期仍能盈利且供给短期内刚性,景气下滑初期供给保持增加;
萧条:供需格局持续恶化,需求低迷,OCC、ADR均同比下降,行业盈利能力显著承压,供给边缘出清,经历漫长的修复期,最终将由供给深度去化/需求端好转形成反转,直至OCC同比出现由负转正信号,行业走向下一轮景气复苏。
周期复盘:酒店行业周期与升级共振
我们以PMI同比变动作为行业景气度的前瞻指标,OCC同比变动作为判断供需关系边际变动的核心指标,住宿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变动作为供给变化指标,并结合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将2000~2019年酒店行业划分成3轮大周期:
2000~07年(上行):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型酒店起步,整体供不应求
中国现代酒店行业起步于涉外、观光型宾馆,1991年我国星级酒店评定工作全国推广,全服务的星级酒店为此后10年酒店行业的发展主体。
2001年中国加入WTO、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旅游商务需求增加、会议会展经济快速发展,酒店行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2003年非典爆发,酒店行业经受重创,但一年后影响基本消除。2005年8月,国家商务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并表示将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经济型酒店。
OCC与酒店数同增体现行业呈现供不应求,经济型酒店品牌相继诞生。2000~2007年七年间,星级酒店整体客房OCC提升5.1pct,数量CAGR12.3%,其中一星级酒店OCC提升最为显著(七年提升9.9pct),体现平价酒店需求更为强烈。
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有限服务经济型酒店由此快速起步,数量由2000年的23家增至2007年的1698家、期间CAGR84.9%。
2002年如家成立,2005年格林豪泰、7天连锁相继创建,2007年汉庭诞生,国内经济型酒店品牌行业第一集团军形成。
2008年(下行):金融危机对供需两端同时造成强冲击
受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季度GDP(不变价)增速放缓,由1Q08的11.5%将至4Q08的7.1%,行业需求大幅下挫。
PMI指数由1Q08的54.9持续下降至4Q08的41.5,大幅低于枯荣线。在此背景下,酒店行业综合OCC和ADR均持续负增长,叠加之下RevRAR下滑严重,酒店经营承压。
危机之下,酒店品牌融资难度上升,2008年住宿业投资完成额同增27.5%、同比下降17.0pct,供给增速大幅放缓。
1Q09~3Q10(上行):需求强复苏+供给弱增长,RevRAR快速上行
需求复苏强劲:2008年11月四万亿计划出台,政策刺激之下1Q09PMI指数为48.9、环比快速上升7.4,同比下降幅度也出现明显收窄,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此后3Q09~2Q10连续4个季度GDP(不变价)当季维持10%以上增速,需求迅速复苏。
供给增长较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此前住宿业固定投资有所放缓,由于供给刚性原因,2008、2009两年城镇住宿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7.5%、25.7%,明显低于此前2007年及此后2010年40%+水平。行业经历供给出清叠加新增偏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供需格局。
需求强复苏+供给弱增长,综合OCC同比变动于1Q09转正,至3Q09同比增长幅度(+9.3%)达到高点,此后速度放缓、4Q10转负;
4Q10~3Q15(下行):经济增长下一台阶,经济型酒店进入红海
经济增速下台阶、八项规定出台,需求受到冲击。PMI于4Q10开始同比变动幅度转负,GDP增速于3Q11开始正式降至10%以下、此后未回升至双位数,经济增长经历下一个台阶,行业景气度下行。
2012年12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限制三公消费,酒店等可选消费以及商旅活跃度短期受冲击,叠加2015年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酒店行业持续承压,进入萧条阶段。
上一轮新增供给集中释放,经济型酒店进入红海,供过于求。上一阶段酒店投资热度高,经历建设周期后行业供给再次快速增加。
4Q15~4Q17(上行):消费升级,中高端化为RevRAR主驱力
经济回升,需求端差旅标准上调、家庭消费升级。2015年底开始经济出现复苏迹象,PMI同比降幅收窄后持续向上,2Q17~3Q17GDP增速重回7%。
2016年财政部根调整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住宿费标准,一线城市、一线以外城市平均差旅住宿标准分别较2007年上调216.7%、120.7%。
租金压力上升、寻求差异化竞争,供给端中高端化升级。经济型酒店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叠加租金、人力压力不断上升,出于适应需求升级、提升ADR/RevPAR动机,加上最早一批经济型酒店租期逐渐到期(一般签8~10年)可被翻牌为中高端酒店,本土酒店中高端趋势逐渐显现。
在此期间,综合OCC于4Q15出现正增长、此后一年同比仍有所下滑,于1Q17开始再次转正,综合ADR同比增速于1Q16由负转正,支撑2016年RevPAR正增长,叠加之下综合RevPAR于3Q17增速达到高点的10.4%。
龙头纷纷布局中高端市场,行业并购整合加快。需求回暖叠加中高端布局倾斜,国内酒店集团纷纷通过内部孵化、外部并购/合作等方式加大对中高端市场布局。
1Q18~4Q19(下行):贸易摩擦下宏观承压,中高端化继续
需求端:PMI于1Q18同比变动转负,1Q18末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升级,宏观经济的外部风险和下行压力增加。
供给端:新增固定资本投资明显放缓,酒店中高端化继续延续,截至4Q19,按酒店数计算,锦江/华住/首旅中高端占比分别达41.8%/35.8%/21.2%。
需求走弱+供给结构上移,OCC持续负增长情况下,ADR增速在2Q18见顶后逐渐放缓但仍有正增长,叠加之下RevPar同比增速于3Q19才转负。
复盘小结:周期传导PMI-OCC-ADR,行业存量整合、中高端化
周期视角看,PMI为研究酒店行业景气度较好的前瞻指标,PMI-OCCADR为一般传导路径。PMI指数观察宏观经济走势具有前瞻意义,也是判断酒店商旅需求强度较好的指标。
我们剔除金融危机、新冠疫情两段宏观环境剧烈波动时期看,过去10年中PMI与OCC拟合度较好,一般领先OCC0~2个季度(尤其在2012年以后);
中长期趋势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已于2015年见顶,此后边际新增供给减少,未来将已存量整合为主。
住宿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变动反映行业供给增量变化,经历世纪初以来的高速增长,2014年城镇住宿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至2.2%,此后均维持在低个位数区间,行业整体新建供给增速放缓,进入存量整合阶段,以存量住宿物业改造/翻牌升级为主。
供需共同推动主流酒店“全服务星级酒店→有限服务经济型酒店→有限服务中高端酒店→”…升级。经济型酒店存量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商旅、家庭均对外宿体验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租金、人力等成本压力也驱动酒店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国内酒店集团纷纷通过内部孵化、外部并购/合作等方式加大对中高端市场布局。
未来展望:疫情之下未来复苏弹性大,中长期4大明确趋势,复苏弹性:供给出清+传导加快,一旦复苏预计弹性大
行业供给深度出清为复苏奠定较大弹性基础。疫情对酒店经营冲击较大,行业供给深度出清,其中以抗风险能力弱的非连锁单体、中小规模酒店为主;
21年疫情反复震荡,酒店经营持续承压,酒店投资谨慎,供给出清延续。2020年国内酒店存量出现历史性下滑,酒店数量约为28万家,酒店客房数量约为1533万家,同比分别下降17pct、13pct,基本回归至2017年水平。
行业供给出清有助于加快连锁化,2020年酒店连锁化率提升5pct。2019年国内酒店间夜数需求约39亿间夜,不考虑旅游度假频次增加带来的外宿需求上升。
假设后疫情时代正常年份酒店住宿需求因远程办公等应用减少10%,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供给量缩将带动行业OCC较2019年提升约2pct。
针对疫后行业单体酒店、小型连锁经营压力增大,龙头酒店集团加快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优质物业的承接,下沉市场中加盟头部集团吸引力增强,相对应如首旅集团通过轻管理翻牌运营中的非标酒店、加快拓店速度。
PMI-OCC-ADR传导加快,一旦复苏业绩弹性大,2Q21已有验证。疫情期间,需求受抑制明显,一旦疫情企稳,商旅和可选消费需求释放,龙头酒店RevPAR能够迅速恢复至接近疫情前水平,传导速度加快,反弹强度增加,相较于过往周期改善明显。
1Q21综合OCC同比转正,2Q21国内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整体维持低位,综合OCC同比提升14.6pct、与19年同期水平差距达年内最小(低6pct),综合ADR同增31.0%、较2Q19增长5.7%,两相叠加综合RevPAR同增62.4%、较2Q19略低0.6%;
需求反弹之下,PMI和OCC同季度变化,OCC和ADR同比间隔1个季度变化,PMI-OCC-ADR传导速度较疫情前明显更快。
宏观指标复苏→经营指标复苏,商旅、会员占比高预计弹性更大。宏观经济复苏时,商旅需求较家庭需求恢复或更早,会员或CRS用户出现需求更刚性、消费能力更强,因此会员数多或CRS占比高的复苏可能更快。
经营指标复苏→业绩指标复苏,经营模式、产品结构均为重要影响因素。直营酒店营业额几乎全部计入酒店集团报表收入,而加盟酒店按一定takerate计入,因此直营占比越高、加盟占比越低,酒店集团业绩更易受周期影响,疫情复苏过程中直营占比高也相应更为受益;
由于各品牌加盟takerate存在差异,综合takerate呈向上趋势也可放大业绩弹性。我们认为还需考虑产品结构,同一经营模式下,有限服务中高端酒店较经济型酒店ADR变动空间相对更大。
边际成本占收入比例变化无明显差异,在复苏过程中,中高端酒店占比高对收入增长和利润率提升也有一定帮助。
中长期趋势:轻资产化+连锁化+中高端化+数字化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趋势一:轻资产化,加盟/特许经营占比持续提升,未来有望REITs化。中长期看,降低直营比例可更好平抑经济周期导致的酒店集团业绩大幅波动,轻资产化可在降低经营风险和资金压力同时更快扩张。
从海外经验看,国际酒店龙头经历“直营-加盟-REITs化”的轻资产化过程,万豪集团为个中代表。
目前国内酒店集团轻资产化趋势明确,截至2021年末锦江/首旅/华住加盟酒店占比分别为91.3%/87.3%/91.4%、较2019年末提升2.9/6.5/3.7pct。
趋势二:连锁化,更优质、稳定的外宿体验,头部已达管理能力输出阶段。需求端看,连锁酒店能为消费者在不同地点提供品质统一、稳定的外宿体验;供给端看,连锁在品牌营销、管理系统、耗材采购、资金等方面边际成本更低。
头部品牌连锁多拥有自身销售渠道,随着规模扩大、会员体系完善,对OTA平台流量依赖更小,能够有效降低获客成本。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我国连锁酒店数、客房数增速2017年以来一直快于行业,在行业新增固定资产完成额微增情况下,连锁酒店数在疫情前仍维持双位数增长。
2020年连锁化率(按客房数计算)为31%,而美国、欧洲分别为70%、42%,我们认为国内酒店连锁化率因下沉市场单体酒店退出/进入壁垒相对低可能无法达到美国水平,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趋势三:产品结构升级,有限服务酒店向中高端升级,全服务高端度假酒店具有稀缺性。中外对比看,目前国内中高档酒店占比约21%、较欧美市场低49pct,提升空间较大。
2020年中档、高档酒店连锁化率分别为30%、32%,较2019年分别提升10pct、5pct,快于经济型、豪华型酒店,预计未来中高档连锁化空间大、速度快。
我们认为疫情之下,因宏观经济仍相对承压、出行中刚需商旅占比偏高等原因,短期内多季度经济型入住率恢复情况好于中高端,但不改变中长期升级趋势。
全服务酒店追求极致产品体验,度假型因区位优势更具稀缺性。品牌力强、服务品质高的豪华酒店需求旺盛,从星级酒店入住率看,五星级酒店入住率自2014年以来除1H20受疫情冲击外均高于星级酒店整体。
2016年~2019年连续多季度上升至60%以上,而其他档次星级酒店入住率基本未超过2010年的高点。
国内旅游从观光打卡向休闲度假转型,叠加疫情下出境受限,高端度假型酒店绑定区位资源,具有稀缺性。
目前豪华型酒店市场中外资品牌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因该档次酒店更追求差异化、稀缺性,国内精品单体酒店增加反导致连锁化率有所下降。
趋势四:数字化,改善用户体验,助力品牌方/加盟方降本增效。短期看,数字化有助于疫情下提供无接触入住;
中长期看,数字化有助于ToC端提供更好消费体验、提高会员粘性,ToB端实时监测运营情况,在选址、GOP管理等方面赋能门店,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2021年推出“华掌柜”自助一体机,支持预订、支付、在线选房、人脸识别、发票预约、自助发卡和0秒退房离店等住店全流程操作。
疫情发生后首旅对数字化投入明显加大,2021年研发费用率上升至0.9%、较2019年上升0.5pct。
从效果来看,2021年如家经济型、如家商旅每百间房配臵人员数分别为12.5人、13.7人,较2019年减少3.0、4.8人,人效快速提升原因之一即为数字化。
展望小结:短期静待线下场景修复,中长期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短期行业需求仍受疫情抑制,静待线下场景修复。3月上海、深圳等城市疫情反复之下PMI指数为49.5、低于荣枯线,1Q22PMI指数同比下降1.3、降幅环比4Q21收窄0.6,预计行业OCC或有相应变化。
从客运数据看,1-2月客运强度恢复情况好于去年,3月受一线城市疫情反复下滑明显,景区方面1Q22客流约为2019年同期的40%、恢复进度承压。
2Q21行业基数较高情况下,预计2Q22境内同比数据恢复有所承压,短期内疫情仍为影响行业景气度最重要因素。
中长期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竞争格局改善。我们认为酒店行业在系统管理、物料采购、获客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强规模效应,龙头在吸引加盟、外部并购两方面均已建立优势。
未来行业品牌多样化和酒店集团集中度提升并行,轻资产+中高端+连锁化+数字化四大趋势共同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竞争格局改善。
投资分析
看历史:复盘2000~2019年中国酒店业,共经历3轮大周期,疫情前从周期视角看,正经历景气度偏低阶段、PMI出现向上迹象;
从中长期趋势看,行业经历“强需求下新物业快速增加-需求趋稳存量改造/翻牌为主”、“全服务星级酒店-有限服务经济型-有限服务中高端”的量、价阶段演进,建议跟踪PMI为行业景气度前瞻指标。
看未来:短期看复苏弹性、中长期看集中度提升。
经营指标-业绩指标传导受直经营模式、产品结构等影响,直营占比高、综合takerate高、中高端占比高的弹性更大。
中长期来看:酒店行业具有较强规模效应,轻资产+中高端+连锁化+数字化四大趋势共同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竞争格局有望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