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共27个问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背景因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调查;第二部分是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包括独立自主意识、学习能力、领导才能、风险承担能力和抗压能力、接受创业教育情况等.本文研究样本来自华南地区3所农业高校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1份,回收率87.8%。有效问卷339份,有效率96.6%。采用EXCEL2010进行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运用SPSS20.0软件对调查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本研究对问卷作信度分析,结果发现测评项目的信度系数(标准化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04,表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信度,问卷调查的数据可靠。
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研结果与分析
2.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风险承担与挑战
1创业园建设与管理
1.1创业园组织机构及运营
1.2创业团队资格条件
1.3进驻创业园区申请程序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基本能力;创业知识
创业能力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型、技术含量高、管理先进的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这表明现今社会又是一个创业时代,这既为创业提供了机会,又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探索成功的创业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要求。
1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内涵
第一篇
一、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责任主体的几种模式
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营造出的创业教育支持系统非常完善,主要表现为组织支持和资金支持。国外大学生创业促进的责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政府的参与程度区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模式。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1.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理念,整合资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创新理念,整合资源,结合高校实情,制定教学标准、创新网站、学分体系和体验计划。其中,教学标准是高校立足办学定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明确目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变革教学方法,将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教学;创新网站,高校可借助互联网+东风,创新学校网站,为大学生建设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理念宣传,融科技资讯、政策、项目交流、各类竞赛于一体;学分体系,是高校从大学生学分方面,明确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训练新规格要求,将对大学生素质考核以学分形式系统化、固化,从制度层面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体验计划,重订与专业学习相适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体验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重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更新目标,整合课程
高校应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要求”,基于新常态下互联网+经济发展需求,考虑市场人才需求,立足高校实情,重新定位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并组建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组。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创新构建大学生学分体系,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如大学生创新与就业、创业管理、创业投资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并辅以与专业理论教学配套的课外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综合提高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以自己的创新创业经验,举办系列创新创业讲座,宣讲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基于高校教育设计视角,创新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创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铺设创新创业教育大道。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从学校教角度来看,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及顺利就业是其工作重心,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认知不到位,导致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没有放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流于形式的较多;从学生视角来看,相当多的学生在对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化倾向,认为创业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同时大部分学生的创业热情感性多于理性,对创业的难度及风险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是对其自身全方位的要求与衡量,导致了创业教育打上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违背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
(二)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完善、不系统、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在资金方面,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学校教学条件和科研实验设施跟不上,学校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方面的支持有限;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多数学校都只是讲授一门创业课程,且课程内容较为肤浅,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缺乏必要的实训训练。
(三)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不完善、不系统,课程设置形式化。实施创业教育要有完善和系统的课程体系,否则无法开展,并且完善的、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最主要、最有效的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课程只有少数几门,根本谈不上形成体系,更不用说完善。它们主要通过举办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形式进行简单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融合到高校教育体系之中。高校没有发挥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
(四)缺乏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实战的经验。因此,创业教育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与此同时,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意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大学生已经开始逐渐走出原来的就业分配模式,能够积极地寻求自己的创业途径,以改变就业被动的局面。我国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若不经过培养成长成才后很难胜任创业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分析
国内学者陈侠提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可见创业教育属于狭义的教育范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高等院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满足自主创立企业所需要的,并可以开展自主创业的人的教育活动。
二、地方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举措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大学生就业难,是全世界的难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学校开展了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从而自主创业。这一举措普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一般在10%—20%,而美国高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创业教育,他们的创业教育非常成功,其中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实现了自己创办企业,当代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式之一。可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破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应然诉求。
(二)地方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诉求
一、大学创业教育与其宗旨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选择的深入。高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必然对自己培养人才的就业和创业等社会适应能力做出相应的策略反应。大学创业教育就是这种背景下形成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自觉行为。
1.提升职场能力,正确引导创业
《就业促进法》的第44、49、50条提到了两种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都要有。我们倡导创业是因为创业对就业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创业是在寻找现有的商机,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自身资源如知识、技能、社会其他资源等开展的社会商业活动。往往能产生社会经济的巨大创新和变革。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有较高的创业率反过来证明经济的繁荣与和科技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业教育与国家创新型社会建设的策略不谋而合。网易、搜狐、阿里巴巴、纷众传媒等一大批新兴企业的崛起都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
创业成功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专业对口,而是如何利用自己在观念思维、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进行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创新。提升大学生尽快能适应本职工作的隐形知识如思辨力、创造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融资能力、危机化解能力等和显性知识如外语能力、管理知识、财务知识、行业知识等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
2.破除创业高端化误区,立足市场需求
一、创业导师的作用
1.提供创业素材
学生创业活动一旦是基于导师的技术、资源、产品,借助导师的人脉和社会网络,其可行性将会极大提升,有助于形成创建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创业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