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人民政府政府办文件东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等11个方案的通知

东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等11个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单位:

《东营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东营区“四新”经济发展攻坚方案》《东营区投资结构优化攻坚方案》《东营区服务业发展攻坚方案》《东营区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攻坚方案》《东营区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攻坚方案》《东营区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东营区扩大消费需求攻坚方案》《东营区外贸进出口提升攻坚方案》《东营区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攻坚方案》《东营区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东营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

为推进全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东营市“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新时代东营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全力推进“十强”产业和四大支撑体系建设,拉强医养健康、精品旅游、高端装备等长板产业,补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短板产业,提质壮大高端化工、现代金融服务业、现代海洋等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力争全年“十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以上,同比增速达到7%以上,支持全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劲,为到2022年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五年取得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一)修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0.90亿元,比2020年增加0.04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3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亿元。(见附表,下同)

(二)巩固升级高端装备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4.36亿元,比2020年增加1.42亿元,同比增速11%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突出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坚持产品和服务并重、海陆并重发展方向,重点加强海洋油气装备、非常规油气装备、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端大型成套产品研发创新,巩固总装及配套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智能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二是深化“石油装备+工程+油服+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的转型模式,加快利用先进技术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改造现有企业,打造生产型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资源整合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三是围绕石油装备现有企业,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招商,完善相应产业链,进一步延链、补链和强链,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17.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2亿元。

(三)壮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4.30亿元,比2020年增加0.20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坚方向。新能源产业,一是编制《东营区新能源产业研究报告》,理顺我区当前新能源发展现状、开发利用情况,明确下一步发展重点和攻坚措施。二是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力度,推广牛庄、六户地热项目成功经验,引导鼓励园区企业、新建小区使用地热供暖,推动有条件的社区实行供暖改造,提高地热开发利用率。三是根据我区实际,充分挖掘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和油田低效利用土地等重点区域,通过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系统集成,因地制宜实施一批以太阳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协同开发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同时,以新能源项目为基础,吸引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户我区,培育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新材料产业,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新材料产业项目引进、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国内外市场开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二是发展高端装备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双招双引”,瞄准新材料行业一流的科研院所,着力引进一批知名工程院士、专家以及急需的科技开发、创新人才。

3.优选项目。新材料:实施重大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2.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7亿元。

(四)聚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78.69亿元,比2020年增加5.83亿元,同比增速8%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深入实施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充分发挥我区石油装备制造业优势,优化海洋装备产品结构,拓展海洋装备产品市场渠道,提高海洋装备自主创新及系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区海洋装备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迈进,依托高新区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制造基地。二是深入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行动,依托黄河三角洲地区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开发以当地优势海洋生物品种为原料的海洋药物,大力发展医药中间体、仿制药、靶向药研发生产,培育海洋药物新兴产业,打造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链,扩大我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三是加快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行动,以打造全市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动创新产业体系建设。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25.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9亿元。

(五)快速培育医养健康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4.88亿元,比2020年增加2.26亿元,同比增速10%以上。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41.9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4亿元。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提质发展高端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4.71亿元,比2020年增加0.42亿元,同比增速10%以上。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12.24亿元。

(二)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0.06亿元,比2020年增加0.95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坚方向。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推动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在西城范围内依托油田废旧生产基地建立打造西城“文化+工业”油城特色文化聚集地,面向社会进行创意征集,营造浓厚文化创新、创意氛围。二是建设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城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街区、艺术园区等人文空间规划设计品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三是依托“吕剧”品牌,打造吕剧文化效应,突破传统模式,以新形态、新业态(如动漫形式、动画形式)加以互联网+概念进行宣传推广和普及,力争在年轻群体中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宣传。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五是发展动漫产业、体育竞赛表演等新业态,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六是研发具有东营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参照潍坊的风筝系列产品),推出诸如吕韵娃娃(风格化、动漫化、市场化)油城记忆类产品(面向社会征集设计稿件)。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47.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6亿元。

(三)提速发展精品旅游产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2.73亿元,比2020年增加1.08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78.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99亿元。

(四)提质壮大现代金融服务业

1.发展目标。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45.01亿元,比2020年增加1.73亿元,同比增速4%以上。

四、攻坚措施

(一)集中打造产业集聚区。一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确立了以石油技术服务与装备、海工装备研发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为特色引领,以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战略新兴,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21”产业体系。推动成立东营高新区企业联合会精铸分会、油服分会,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推动协同联动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的高端精铸产业集聚区。二是按照全区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梳理高端装备制造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链条、关键环节,开展产业招商,加快发展石油装备、海工装备、环保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聚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东营高新区)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利用好省市技改资金,打造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同步推动数字产业化,围绕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集中突破,加快培育高端软件、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扶持“小巨人”企业。实施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倍增计划,2021年力争新增高成长型企业5家以上。深入实施小微企业“双升”战略,积极推进“个转企”“企升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选择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着重给予扶持,引导中小企业走“精、专、新、特”道路,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构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

(四)全力加强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培塑行动,重点推进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推动企业向品牌塑造跃升。鼓励科瑞集团、胜机公司等企业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德仕集团、天东制药等企业提升产品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发展成为具有产品特色、规模效应的行业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打响“吕韵黄河口”品牌。(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

(五)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好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作用,用好中石油管研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石油管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技术和资质,继续推进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加快东营科教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加快推动我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品牌化、层次化、立体化方向发展,2021年,争取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责任单位:区科技局、东营高新区、区油地校融合办、东营市科教园区管理服务中心)

(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继续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2021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85家。推进落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完善研发体系,2021年,力争全区4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深化院地校企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14个院地研发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的带动作用,提升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积极性。(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施专业精准招商。实施“链长制”,聚力产业链招商。聚焦产业基础好、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产业或重要领域,实行“链长制”,由区领导担任链长,重点园区或重点产业所在镇街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园长,行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班长,工作专班具体推进,有效链接重点职能部门,构建“链长+园长+班长”的工作体系,实现对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九大产业链工作专班下达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云招商等方式方法,用好“东营区投资热力图”,选聘部分招商大使(招商顾问),推动市场化招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一批国内外知名招商机构开展市场化合作。筛选部分本地重点企业开展以商招商,引导企业拿出优质资产开展合作、参与混改。(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

(九)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突出“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审批效率,实行企业开办“智能审批”,配合市行政审批局开发企业登记智能审批系统,实现市场主体掌上开办、智能开办、秒批秒办。加快多规合一、区域评估等制度落地落实。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政务服务热线和企业诉求“接诉即办”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行政审批局、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十)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我区优势产业,高端石油装备产业,支持东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壮大“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领军企业,推进向智能化、海洋方面发展,提升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影响力。高端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重点推进新智汇材料产业园和海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形成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文旅产业,进一步完成我区环境建设,打好文旅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宣传推广,积极参加营销活动和举办各类赛事活动,不断创造新亮点、制造新引力。重点壮大科瑞集团、广域科技、天东制药等具有行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努力培育成为实力较强的创新型大企业集团。(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东营高新区)

(十一)培育新兴产业。对基础薄弱的产业,加强支持培育,释放发展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挥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的集聚作用,推进5G网络布局,加快大数据智能应用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发挥我区优势,重点推进石油领域应用软件开发。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地热能设备制造和利用,推进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利用,争取氢能应用试点工作,促进新能源产业新的发展。(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

(十二)创新项目落实机制。坚持“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优化全区重点产业项目库建设。精准谋划储备专项债项目,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加大额度争取力度,为项目投资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区重点项目智慧监管平台作用,完善“3+N”重点项目会商机制,提高“2+2”攻坚、滚动督查等推进效率,压实项目推进责任,打通项目快速落地、快速推进“绿色通道”。细化“要素跟着项目走”配套实施细则,强化要素和政策落地实效。加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力度,挤出更多土地用于重点项目建设。通过节能挖潜、竞购省统筹指标和“十四五”分配指标等方式,破解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约束,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推动银行机构对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引导增加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基金作用,积极争取省市基金不断加大对我区产业项目的支持。对重点项目,有针对性的设立项目专向基金进行定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行政审批局)

(十三)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四减四增”要求,牢牢守住环保门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牢牢守住安全准入门槛,加强工程项目“三同时”监管,从源头打造安全工程。(责任单位: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

附件:2021年全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重大优选项目清单

2021年全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重大优选项目清单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年度计划投资

项目(法人)建设单位

产业类别:新一代信息技术

1

腾讯云(东营)工业云基地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0亩,落地建设市级腾讯云(东营)工业云基地,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用以承载腾讯云(东营)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才实训中心等落地实施及推广,主要面向工业企业,为其提供云端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智能化工具及服务,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到管理、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硬件、软件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化能力,以低成本、高效率助力工业企业快速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导入腾讯生态优质资源,构建服务于东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支撑平台及人才培训创新平台,共同推进东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50000

10000

腾讯云、山东腾元大数据

2

德仕核心技术支撑的平台型油田服务企业新模式建设项目

建成石油行业商业信息库、互联网+油服大数据生产指挥中心、行业领先的2052重点实验室,到2023年达到年增产权益油500万吨,年恢复老旧油井1200口。

200000

30000

德仕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京东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

项目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设地下1层智能停车场、1-3层园区展厅、创新服务中心、公共会议室、企业办公区等约4000平方米,建设京东体系国内首个以石油装备、石油化工为主题的智能产业园项目。共建1个京东智联云(东营)人工智能产业园、搭建1个东营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落地1个京东智联云(东营)人工智能创新服务中心、打造3个行业标杆案例。

5000

京东智联云

4

二号店智能服务终端项目

完成东营城区范围内约500个传统门店的改造建设升级及运营管理平台搭建,建成系统接驳、市场联动、大数据指导、统一夜间亮化的24小时智能服务终端(店);打造集生产、研发、建设、运营等为一体的智能终端综合型服务链,全面承载北方城市的推广建设。

23000

3000

2号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5

汇链“危品汇”化工物流综合服务平台项目

项目计划建设“危品汇”化工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拟自主开发“危品汇”网站及后台操作系统,移动端APP(含IOS/Android版本)及小程序,以及配套硬件设备,包括主动安全系统、电子铅封系统、智能交互车机系统,有效链接生产端、车主端、司机端和用户端。

15000

汇链科技有限公司

6

辰安天泽安全城市运行监测中心及消防安全云社会化服务项目

总办公用房约400-800平方米,2020年10月底完成针对部分政府物业项目审核、立项等前期手续办理、发布招标公告,启动针对九小场所消防调研;11月开始针对部分政府物业项目施工,完成针对九小场所调研并出具实施方案;2021年2月底完成针对部分政府物业项目施工及项目验收工作,完成2000家九小场所纳入消防云平台;2021年针对剩余九小场所及社会化企事业单位按照行业分类展开物联接入及纳入消防云平台实施工作。

9000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辰安天泽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7

兆鑫油藏缝隙压裂智能化项目

对生产加工车间、设备进行改造,新购置6轴关节式机器人ES-165D、配双手爪抓系统;利用智能生产、信息综合集成、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方式降低系统复杂性和提高项目与管理效率,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产值增加500台/套。

东营市兆鑫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8

域界东营全域智慧旅行+跨境电商平台项目

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支付和信用服务的能力和技术优势,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全域智慧旅行平台。

2000

山东域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合计

333000

66000

产业类别:高端装备产业

百华华智石油装备产业园项目

用地面积48933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实验车间和6栋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同步招引高精度石油油管制造项目等石油装备制造项目入驻。

22000

6000

东营百华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匡达石油钻(修)井作业智能装备智造中心项目

项目占地39333平方米,一期项目建设钻、修井一体化智能作业系统生产线,包括:动力猫道机生产线、二层台自动排管装置生产线、钻台面多功能机械手生产线、小修自动化生产线、机加工生产线、智能化工厂项目生产线;二期项目建设钻、修一体化智能作业系统实验中心,智能化工厂项目实验中心,公司内部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中心和客户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平台。

16600

8000

山东匡达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威玛海洋开发专用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

建设年产5000吨海洋开发专用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管道、管件生产主要设备为GRE—FVⅡ、Ⅲ计算机控制纤维管道生产线各一套、GRE—FW—I纤维管道缠统生产线一套、机器人纱带同缠弯头缠绕机五台、机器人三通缠绕机四台、数控管件试压机三台、五轴相贯线水刀切割机一台、数控管道磨切机三台及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实验中心。

山东威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威飞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

100000

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汉德海洋石油钻井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产业化项目

项目占地95亩,总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打造海洋石油钻井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建设石油钻机专用电机及变频器生产线、石油钻机电控生产线。二期项目建设顶驱设备生产线、自动化电子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海洋石油钻井自动化、智能化设备100套的产能规模。

12000

安来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永利高端油井管智能制造项目

通过信息综合集成、制造过程智能化等应用系统,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预期智能高端油井管加工车丝线达到年产高端石油专用管2万吨、API石油专用管5万吨,智能化全自动表面处理生产线达到年处理高端石油专用管2万吨。

5200

1700

山东永利精工石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金标海洋装备智能输送系统研发制造项目

厂房总建筑面积3678.43平方米,新建小型海洋装备智能输送系统生产线一条,组建智能输送系统模拟实验室。

5100

1500

金标智能科技(东营)有限公司

170900

58200

产业类别:新材料产业

盛基无甲醛人造板及辅料生产项目

厂房面积4400平方米。新购置螺旋上料机、胶过滤器、凸轮电子泵、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70余台套,对生产控制过程及工艺流程进行智能化提升,达到年产10万吨无甲醛辅料产能。

20000

4000

东营市盛基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金澜建材绿色环保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二期项目

建设规模为100亩的厂房及科研楼;投产后实现年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000万平方米、年产高分子卷材1000万平方米、年产防水涂料3万吨。

5050

山东金澜建材有限公司

海科新源异丙醇装置升级改造项目

在原有4.5万吨/年异丙醇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存储、过滤、灌装等生产工艺单元,建设6000吨/年电子级异丙醇生产线,同时,提升高端电子级异丙醇的测试水平及条件,进行实验室改造。

4118

2618

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168

11668

产业类别:现代海洋产业

东营区打渔张农业产业带水产养殖示范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衬砌(改造)支斗渠4条7.51千米。改造泵站1座,配套新建(改造)其他建筑物87座。新建便民桥一座。

东营区史口镇政府

建设年产5000吨海洋开发专用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管道、管件生产生要设备为GRE—FVⅡ、Ⅲ计算机控制纤维管道生产线各一套、GRE—FW—I纤维管道缠统生产线一套、机器人纱带同缠弯头缠绕机五台、机器人三通缠绕机四台、数控管件试压机三台、五轴相贯线水刀切割机一台、数控管道磨切机三台及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实验中心。

万邦高性能海洋钻井气力输送系统及其关键支撑技术研究项目

自主研发海洋钻井工程气力输送系统及其智能化管控平台,改造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大型散料输送系统智能生产车间,购置安装低密度混拌模拟系统实验设备2套。

1300

300

山东万邦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档船舶五金生产自动化项目

实施技术改造、引进自动化设备、对人工抛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购置高精度数控车床,改造厂房,研发紧凑型不锈钢喷水推进器。

1000

600

东营新星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宠物功能性食品生产项目

项目一期进行车间改造及宠物食品生产线设备定制。二期进行生产车间改造、35台膨化及包装流水线设备购入及安装,搭建食品检验实验室。利用小球藻、螺旋藻等藻类、鱼粉、鱼油和虾壳粉等原料,形成宠物功能性食品1000吨/年、宠物保健品10吨/年、宠物零食10吨/年的生产能力。

杭州屹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

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项目

项目规划2500亩,近期建成运营1500亩,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区、公铁联运场站、公路货运场站功能区、邮政快递物流功能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区及装备制造产业链物流功能区等功能区。打造区域性、行业性、商业化物流信息平台。

16000

山东政通物流投资有限公司

10

德仕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用表面活性剂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

开展驱油用抗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设计、合成、复配及产业化的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转化,形成5000吨/年生产能力。

500

山东德仕石油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

东营幻太奇海洋亲子主题公园

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对艺教楼、儿童影剧院、综合楼维修改造,建成集旅游、科教、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馆项目。

东营幻太奇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50400

67900

产业类别:医养健康产业

华润双鹤年产25亿粒(支)肝素钠制剂及配套项目

项目主要建设自动化制剂生产线9条,建成集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颗粒剂、生物药、外用药等剂型于一体的综合生产平台,满足国际级高端药物的研发、仿制、中试、生产、质量检测及临床实验条件,实现年产25亿粒(支)制剂的生产能力。

东营天东制药有限公司

恒昌年产300亿支新型防护手套项目

项目总占地785亩,分三期实施。一期项目占地面积302亩,主要盘活原大海集团旗下博奥奇有限公司不良资产,建筑物4个共56000平方米,新建车间3个共43200平方米、库房6000平方米、研磨车间2500平方米,新上生产线24条;二期项目占地面积312亩,新上生产线48条;三期项目占地面积171亩,新上生产线28条,实现年产300亿支新型防护手套的生产规模。

300000

150000

恒昌(东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德康宁医养结合项目

项目用地面积26.98亩,拟建设商务楼2栋,地上总建筑面积28676平方米(其中1号楼10728平方米,共8层,设计高度35米;2号楼11548平方米,共8层,设计高度35米;裙楼6400平方米,共4层,设计高度16米),地下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设计房间274间。

13000

东营市泰康置业有限公司

东营鸿港医院股权改革项目

购置设备(百万以上的有奥林巴斯电子内窥镜、美国通用128层螺旋CT、美国通用四维彩色超声诊断系统、西门子双平板悬吊DR、迈瑞高端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奥林巴斯290高端胃肠镜检查系统、富士高端胃肠镜检查系统),并购置新120急救车1辆,增加老年床位90余张,引进北京眼科、内分泌知名专家来院坐诊手术。

北京国科新里程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东赵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东营润康医院项目

项目计划建设集医疗、精神康复为一体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和集医养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护理医院。2021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征用福利院西侧46.6亩土地,建设精神专科医疗康复中心楼,投放使用500张床位,购置高端医疗康复器械,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年内推动东营润康医院力争达到二级精神病院水平。

东营润康医院有限责任公司

419600

174000

产业类别:高端化工产业

海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项目

主要以高端树脂新材料为发展方向,共包含9个子项目:2万吨/年不溶性硫磺(IS)项目、5000吨/年聚砜项目、5000吨/年双酚F项目、2万吨/年PPS项目、2万吨/年SAP项目、5万吨/年弹性体SEBS/SEPS、40万吨/年ABS树脂项目、1万吨/年IPDI及配套项目、中试基地项目。

624000

-

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

神驰新材料产业园项目

主要以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共包含5个子项目:100万吨/年环保型溶剂项目、2万吨/年聚苯硫醚树脂项目、18万吨/年共聚甲醛项目、4万吨/年高耐热聚苯乙烯项目、20万吨/年高端改性聚丙烯项目。

600000

山东神驰控股集团

122400

产业类别:文化创意产业

东营新城吾悦文旅综合体项目

主要建设包括时尚购物中心(自持面积不小于10万㎡)及石油文化特色街区、LOFT公寓、生态社区等,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约481.3亩,总建筑面积约56万㎡。

400000

上海新城控股集团

凌上新街坊文化综合体

位于东营区苏州路,占地3300多平方米(约50亩地),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地下约1万平方米停车位,地上5万平方米商业综合区)。

45600

山东凌上置业有限公司

山东宝贝新天地购物广场项目

项目建筑装修面积6.2万平方米。地下一、二层1.6万平方米打造“婴孕儿”用品大型超市,品牌集合(女性、婴幼儿、小童、大童、服饰、靴鞋、玩具、文具),打造欧式风格的国际快餐厅等。三层8000平方米是以儿童娱乐、培训、教育、体验等等为集合体,特别是儿童职业体验馆为本层亮点,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社会职业。四层做为成年女性的配套区,孩子在培训、体验时,作为家长的休闲、娱乐、购物区域。五层重点打造影院、电子游乐、旱冰场、特色餐饮等。

14000

大连万鑫源置业有限公司、炎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470600

226000

产业类别:精品旅游产业

东营德康宁康养项目

该项目用地面积17988.58平方米。计划建设康养楼2栋,总建筑面积42676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2867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设计房间274间。

胜利石油科技馆布展项目

25000

区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

通过对油城广场艺教楼、儿童影剧院、综合楼的维修改造,建设集旅游、科教、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馆项目。

凌上新街坊文化综合体项目

项目占地3300多平方米(约50亩地),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地下约1万平方米停车位,地上5万平方米商业综合区)。

庐山路观光道路贯通工程

该观光道路南至广饶界,北起广利河,贯通道路全长16.948公里,含大桥2座(其中跨广利河大桥约210米、跨五干渠大桥长约300米)、中桥2座、小桥1座、互通式立交1座(形式为全苜蓿叶型)、涵洞28道、人行通道3道,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

133377

68977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交通运输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智捷汽车文化小镇广场项目

面积4.2万平米,利用原正大小商品城闲置楼宇,结合汽车业务特点对整个商场进行整体设计、消防设施、基础配套设施、中央空调进行改造,建设集二手车精品车行、汽车装饰、汽车用品、咖啡店、汽车金融、车源、延保、保险、电影院为一体的综合、大型、专业的汽车文化综合广场项目,打造东营二手汽车文化行业新地标。

东营智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江苏淘车无忧集团、北汽集团

和堂集综合智慧康养项目

该项目建设用地面积2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10平方米。建设改造康养楼3栋。设计房间128间,重点打造集护理、智慧康养、休闲农业、乐享购物、医疗护理、文创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康养基地。

山东和堂集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东营花仙谷景区

总占地面积460亩,主要规划建设萌宠乐园、中草药园、花海基地、蔬菜基地及研学基地等景点项目。

东营文旅集团

海通·知味谷餐饮中心项目

该项目位于新区,黄河路以南,香山路以东,天目山路以西,临近城市主干道,总占地面积25554.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782.44平方米,主要建设以餐饮为主的商业中心。

山东海通地产有限责任公司

12

龙居湾生态旅游度假区

深入挖掘龙居沿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充分体现黄河文化、古镇文化、非遗文化、鲁商文化的文旅项目组群,打造中国沿黄旅游的重要节点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龙居古镇、坝上龙居精品黄河民宿、常春藤黄河研学基地、“好玩龙居”智慧农场等项目。

26000

龙居镇

781900

309900

东营区“四新”经济发展攻坚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简称“四新”经济),依据《东营市“四新”经济发展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推广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创新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打造新引擎,加速推进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力争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增加值增速达到7.5%以上,考核位次保持全市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1.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实施百企转型、百项技改“双百工程”,支持工业企业以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设备、升级产品为主攻方向,普遍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引导炼化企业节能减排降碳改造,支持企业对炼化技术和装置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石化精深加工,加快推进神驰技改与智慧工厂、海科化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深化“石油装备+工程+油服+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的转型模式,加快利用先进技术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改造现有企业,重点推进威飞井控设备制造升级改造、三和油套管表面处理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在线检测系统,提高石油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产品自主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广人工智能技术。扎实推进“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开展智能化诊断,推进企业智能升级。年内认定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完成16家企业智能化诊断,着力形成企业与产业一体化整体提升、智能诊断与改造一体化协同推进、企业级与行业级平台一体化同步建设、融合应用与发展生态一体化共同培育的工作格局。(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对外加强与知名“双跨”平台的合作,积极招引平台落地东营区。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鼓励企业建网、入网、用网,推动业务系统、关键设备梯次向云端迁移。支持企业以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无源光网络(PON)、软件定义网络(SDN)、工业以太网、无线网等技术升级改造企业内网。积极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高新区为主阵地、产业基金为杠杆,加快开发建设石油装备工业互联网,实现石油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线上集成,抢占石油装备工业互联网龙头。抓好海科产运销一体化平台、腾讯云工业互联网基地建设运营。(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东营高新区)

4.建设“城市大脑”。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区域治理领域的应用,夯实网络、数据、安全基础保障,配合推进“城市大脑”和应用场景落地,打造智慧城市,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加快建设政务服务2.0,推广不见面审批服务。配合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做好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确保个人隐私与公共数据安全。(责任单位: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区行政审批局)

(二)加快新产业发展壮大

5.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规模部署,2021年实现城区、重点产业集聚区全覆盖。开展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生态培育工程,发展数据采集、存储、挖掘、交易、应用、安全等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开展弹性计算、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等研发和服务。结合产业体系发展,在基础支撑软件、工业软件及服务、信息安全软件、大型行业软件、数据处理与服务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构建特色软件体系。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开源软件发展。支持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6.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开展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特种纤维、生物基可降解高性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关键工艺与技术攻关,推进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打造特种高端化学品产业体系。突出抓好海科高端聚酯新材料产业园、神驰新智汇材料产业园落地,加快山东威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开发专用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建设。东营区油地融合产业园积极打造“新材料园中园”。(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牛庄镇、史口镇、东营高新区)

7.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深化“石油装备+工程+油服+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的转型模式,加快利用先进技术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改造现有企业,着力引进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和核心龙头项目,积极发展海工装备、智能油气设备和大型成套产品,推动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最高端,打造高端智能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支持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胜利泵业磁悬浮特种电缆、永利高端油井管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海洋装备产业园和国家级水下生产系统实验室,推进威飞海洋水下生产系统、汉德海洋石油钻井设备等重点项目,开发海洋钻井平台、水上工作平台及其配套设备,加快海洋水下井口、数字电控系统、海洋物探装备等关键设备和系统国产化替代,形成体系完备、竞争力强的海工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高新区)

8.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引进行业领先企业,提升关键药物中间体、仿制药、靶向药、原料药研发制造核心竞争力。加快华润双鹤年产25亿粒(支)肝素钠制剂及配套项目建设,吸引抗凝血药物资源集聚落地。加速推进恒昌(东营)新型防护手套等项目建设,发展药物载体和医用修复领域的高端医用材料产业。(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9.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发挥精密铸造产业高度粘连性,加强与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的内在耦合,引进高端铸造平台、共享工厂,抓好恒鑫航空配件产业园、诚扬年产3000台(套)航空航天精密模具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单位:东营高新区)

1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建设面向“四新”经济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抓好电商产业投资,至少建设1处电子商务产业园(基地),为辖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一站式服务。放大龙工场跨境电商产业园和易瑞、瑞机等平台辐射带动效应,吸引一批“外贸管家”“外资代理商”和外贸外资企业落户,打造中国(东营)跨境电商综试区区域中心。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京东人工智能产业园、域界东营全域智慧旅行+跨境电商平台项目、中宏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区商务局、区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1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产业项目化、项目园区化”的发展理念打造打渔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着眼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培育,以农业为主导、畜牧业为补充、文旅融合为方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年内争创1个市级、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1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重点支持优质耐盐碱经济作物新品种培育、盐碱地设施果蔬高效栽培等项目建设。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以农工融合、农商衔接、农旅结合为重点,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抓好打渔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项目、黄河口都市农业文旅综合体、滨海盐碱地生态保育、修复及高效绿色农业产业化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科技局)

12.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科学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环保治理工程、环保服务业,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绿色轻工等产业,推广应用再生资源、环保建材、装配式建筑等,抢占可重复、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产品市场。大力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服务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重点推进VOC监控体系第三方运营项目、东营区环境空气质量管控监测咨询服务项目建设。(责任单位: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三)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

13.供应链协同。面向高端装备、新型能源、现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整合制造能力,集成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促进采购、制造、物流、销售、服务等节点全面协同,支持针对供应链精准应用,实现实时信息交互共享、供应链计划同步制定跟踪,以市场需求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柔性。(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14.新零售。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型,实施优质产品与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对接工程,鼓励企业自建或与互联网企业共建网络营销渠道,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双向提速。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现代物流融合业务,围绕生鲜、餐饮、日用品等领域,建设网上超市、菜场,发展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等零售终端,建立新零售供应链体系,培育新零售供应链平台企业。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完善产品流动和可溯源性信息平台,推进新零售服务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特色市集等营销模式。推动跨境新零售创新发展,引导海外代购、直播带货等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规范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

15.新配送。鼓励物业与快递企业建立市场化协作机制,加快布局智能快件箱、保温外卖柜、末端配送服务站和配送自提点,推进社区储物设施共享。(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16.新餐饮服务。推动传统餐饮企业与美团、饿了么等大型餐饮在线平台合作,开展网上销售。鼓励优质餐饮企业、供销农贸企业等发展中央厨房,提供成品、半成品食材食品,开展规模化团餐配送业务。(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供销社)

18.线上教育。发展“线上+线下”“分散+集中”学习模式,支持教育机构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创新互联网教育内容和服务,搭建“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打造“网上课堂”和“云端校园”。推广“翻转课堂”新模式,运用精准教学、课堂在线实时反馈终端,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推进在线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围绕行业技能、职业技能等,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数字化技能培养体系。(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19.数字文创。加快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内容创新为重点的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动漫、云游戏、数字音乐、短视频和知识付费等新文创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原创精品网络内容的创意策划与制作,打造流量大号、网红大V和原创IP、城市IP。加强与抖音等平台合作,推进音视频大数据处理、全媒体智能播控、超高清视频制播等平台建设,发展网络视听、在线直播、网络文学等新业态。加大对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体育+”跨界融合发展。推动网游、动漫、电竞等基于新媒体的互动娱乐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影视动漫等衍生品产业。(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教育局)

20.新金融。探索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结合的“金融+”模式,支持移动支付、智能投顾、大数据征信应用创新。深化建设“金融大脑”,打造全国一流金融综合服务与监管平台。探索建立金融监管新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票据及跨境结算等领域应用试点。深化“信易贷”试点,推广“小微资产授托代管融资”等新模式。指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增设科技支行。(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财政局)

(四)优化创新生态

21.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用足用好油地校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型园区,打造一批高能级平台。重点推进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一中心、两基地”(非常规油气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全国石油装备与工程技术公共创新基地、全国油服企业总部基地)等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式突破。加快东营科教园区建设,发挥石油大学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用,推动更多胜利油田科研机构入驻园区。东营高新区以区中园、专业园等方式,培育科创小镇、中城投创智天地科技园、胜利石油科技创新园、新经济产业园等一批特色科技园区。新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以上。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力争建成2家以上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式突破。支持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专业化、品牌化、层次化、立体化为方向,共建一批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鼓励园区企业搭建专业性孵化平台。支持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中开院东营创新孵化基地、梦立方数字产业基地、筑梦之星孵化器等重点孵化平台功能提升。(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发展改革局、区油地校融合办、区市场监管局、区财金集团)

22.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每年选择一批条件接近的企业入库储备,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雏鹰”“瞪羚”“跃升”计划,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完善研发体系,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产品研发和工艺、装备改造,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或上下游企业合作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减免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券”使用力度,助力企业科技创新。(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

24.提升服务创新效能。构建全链条孵化政策体系,形成从项目初选到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支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推出高质量发展服务券、创新券,探索建立创业保险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四新”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四新”经济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更好服务“四新”经济领域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四新”经济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标准建设、政策配套等领域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促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

(二)强化运行监测。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剥离出“四新”经济成分设立独立法人单位,纳入“四新”经济统计范围。建立完善“四新”经济单位、项目名录库,提高“四新”经济纳统及运行监测效能。

(三)强化政策扶持。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四新”经济企业、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区政府出台的各类鼓励政策优先支持“四新”经济发展。引导银行、投资机构等加大对“四新”经济的支持力度。研究出台促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四)强化考核激励。把“四新”经济发展状况纳入区对镇街及东营高新区综合考核范围,合理确定差异化考核指标。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绩效加分,对为全区促进“四新”经济发展作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附件:东营区“四新”经济重点项目清单

东营区“四新”经济重点项目清单

项目(法人)

建设单位

年度计

划投资

备注

共45个项目(其中新技术14个、新产业12个、新业态8个、新模式11个)

1944297

589350

一、新技术项目(14个)

89920

46570

石油钻(修)井作业智能装备智造中心项目

山东匡达智能设备公司

一期建设钻修井一体化智能作业系统生产线;二期建设钻修井一体化智能作业系统实验中心、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中心和客户服务平台。

潜油电泵举升系统生产检测自动化升级项目

胜利油田胜利泵业公司

在原项目基础上,新建厂房2.4万平方米,淘汰老旧设备,新增各类设备33台(套)。

7000

高端油井管智能制造项目

山东永利精工石油装备公司

在原项目基础上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改造,新增各类设备18台(套),高端特殊螺纹接箍智能生产线达到年产高端特殊扣产品50万支,智能高端油井管加工车丝线。

年产200套高性能远程智控气液膜机械密封项目

东营海森密封技术公司

在原年产10万套高端机械密封项目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升级加工、检验、试验等设备20台,完善智能化制造工厂体系,扩展实验室规模。

3500

自动络筒机改造项目

东营市润丰棉业公司

在原2万纱锭环锭纺项目基础上淘汰9套21C—S自络设备,新增5台智能化自络设备(优络宝VCF型)。

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

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公司

安装设备17台(套),进行焊接机器人和金属热处理数字化车间改造,产品全生命周期PLM系统及SW三维设计、二位CAD国产化,研发产品周期提升30%以上。

2600

650

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油田增产服务领域的智能化改造项目

德仕能源科技集团公司

运用物联化、集成化、模型化、可视化等手段,进行油田增产服务领域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全面感知、集成协同、预警预测和分析优化4项能力。

1120

620

海科新源水合法PG技术升级改造项目

金亿来高精度石油专用管杆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

东营市金亿来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购置数控车床CAK5085、重型智能平锻机SM450、数控管螺纹车床QK1319G、智能化感应式热处理炉SM450、自动化抛丸清理机PW05等数十台现代化、自动化设备,优化设计、生产、成品、出库工序之间的过程控制,实现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打造年产320万吨高精度石油专用管杆智能化生产线。

诚扬年产3000台(套)航空航天精密模具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

东营诚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对项目车间进行5S改造,购置数字化加工中心、数字测量机、精密数控成型机等智能生产设备17台(套),完成公司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年产航空航天精密模具3000台(套)的生产规模。

康贝油田修井作业设备绿色环保升级改造项目

胜利油田康贝油气工程有限公司

对原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购置THS5370TXJ52修井机、WXYA-7901B无限压力测试装置、HWWL-19K20W-A200万4G防爆移动布控球等设备,实现年服务井次1000口。

1100

胜利泵业电缆生产线改造项目

胜利油田胜利泵业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新建厂房21300平方米,新增德国特勒斯勒公司连续硫化生产线、美国巴特尔电缆钢带铠装机和炼胶生产线,改造炼胶生产线、磁悬浮涂覆设备和局放试验室等。实现年产潜油电缆4000千米、磁悬浮特种电缆500千米的生产能力。

7200

13

海科化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对原有装置进行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建设先进控制试点、智能计量、ERP优化、HSE、MES试点、实时数据库等系统平台,实现关键工艺、计量管理、供应链管控和优化;在厂内全面推广先进控制、能源优化、原料优化、生产移动应用平台、智能决策分析等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普通工厂”向“智能工厂”的转变。

14

油田作业设备智能化绿色升级改造项目

胜利油田方圆修井作业有限公司

原有项目的基础上,针对原有设备智能化水平低、排放污染严重、工作效率低、使用/维护费用高等问题,进行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同时购置多功能泥浆灌注泵等设备39台套,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保障,提高油田生产作业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绿色上产,减员增效,形成年作业井次400口井次,项目符合产业政策,能耗40吨标准煤。

3300

二、新产业项目(12个)

627600

227300

项目占地134.77亩,建设厂房4万㎡,购置生产设备,形成年产300套海洋井口采油树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

华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基地项目

山东华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项目占地157亩,一期改造现有厂房1.7万平方米,新上全自动精铸生产线1条,为德国大众供应汽车零部件;二期与日本山行精密铸造株式会社(丰田供应商)合作,为丰田、尼桑提供产品;三期依托大众、日产两条智能生产线,与长沙中南智能、西门子等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研究院。

华智石油装备产业项目

东营百华石油技术开发公司

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建设实验车间和6栋厂房。

海洋石油钻井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产业化项目

打造海洋石油钻井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建设石油钻机专用电机及变频器生产线、石油钻机电控生产线。建设顶驱设备生产线、自动化电子生产线。

海洋开发专用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研发生产项目

建设年产5000吨海洋开发专用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管道、管件生产线,主要生产设备为GRE—FVⅡ、Ⅲ计算机控制纤维管道生产线各一套、GRE—FW—I纤维管道缠统生产线一套、机器人纱带同缠弯头缠绕机五台、机器人三通缠绕机四台、数控管件试压机三台、五轴相贯线水刀切割机一台、数控管道磨切机三台及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实验中心。

厂房总建筑面积3678.43平方米,新建小型海洋装备智能输送系统生产线1条,组建智能输送系统模拟实验室。

形成驱油用抗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设计、合成、复配及产业化的综合配套技术。

东风新能源智能农机产业基地项目

东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区财金控股集团

年产蔬菜机械10万台、植保机械5万台、智能农机5万台,项目主要研发、试制、生产蔬菜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高地隙喷杆喷雾植保机械、新能源智能高端农机装备等。主要建设新能源智能农机装备研究院、蔬菜农机等新能源智能农机试验示范区及农业生产性服务公司、新能源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基地等。

金泓环保智能精铸设备生产项目

东营金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厂房总面积2191.74平方米,建立精密铸造工艺研发实验室1个和精密铸造设备激光生产线1条,新建精密铸造浇注机械手臂模拟生产线1条、节能型内循环除尘器生产线1条,实现年产脱蜡精密铸造设备50台。

高精密仪器及井下工具制造项目

鸿旭昌石油装备公司

建设1个力学性能和井下工况模拟实验室、1条精密仪器生产线、年产1.8万吨垂直铸造流水线。

11000

皓翎高精度海洋物探装备国产化制造项目

山东皓翎机电有限公司

项目厂房总面积5456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高精度海洋物探线缆组装检测生产线1套。二期计划扩建高精度海洋物探线缆组装检测生产线2条,完成海洋物探及测试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人才专家团队建设。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固体电缆年产30千米的生产能力。

三、新业态项目(8个)

371877

93100

项目近期规划占地1500亩,主要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区、公铁联运场站、公路货运场站功能区、邮政快递物流功能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区及装备制造产业链物流功能区等六个物流功能区,以及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七通一平”等,以及打造我市区域性、行业性、商业化物流信息平台。

东营高新区创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东营高新区投资管理公司

68877

37800

东营区智慧停车项目

东营国驿智慧城市运营有限公司

稳略宏易中城投创智天地科技园项目

稳略宏易科技园建设(山东)有限公司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5亩,建设总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的四层科技研发楼20栋、五层科技研发楼4栋、六层创新技术总部服务中心2栋。

33000

中科创新广场项目

东营区国有资产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29327.7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57796平方米。将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场地5栋共41203.55平方米,人才公寓1栋共8799.63平方米,配套用房1栋共8004.43平方米,停车楼1栋。

东营科教园区建设项目

东营市科教园区管理服务中心

抓好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开院东营创新孵化基地和黄河三角洲人力资本产业园建设,适时启动石大炼厂周边起步区块拆迁。

东营高新区能源信息港

东营高新区

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园区。完成园区建设,配套建设路演大厅、共享展厅、公共会议室、休闲书吧,周边配备人才公寓、集体食堂等生活设施。招引入驻涵盖软件开发、硬件研发生产、大数据、工业信息化、数字油田等多个领域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20家以上,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7500

2300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0亩,落地建设市级腾讯云(东营)工业云基地,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用以承载腾讯云(东营)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才实训中心等落地实施及推广,主要面向工业企业,为其提供云端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智能化工具及服务,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到管理、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硬件、软件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化能力,以低成本、高效率助力工业企业快速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导入腾讯生态优质资源,构建服务于东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支撑平台和人才培训创新平台,共同推进东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新模式项目(11个)

854900

222380

该项目的实施将从单纯提供产品或劳务服务转变为面向老、旧、关停油井及低产区块提供提高石油采收率整体方案的设计及综合服务,整合增产技术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所有模式,配备油藏评价、工艺、开发地质、动态地质、生产管理、项目管理、安全环保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形成一个高速运转的平台模式。

新城吾悦文旅综合体项目

东营新城鸿熠公司

建设吾悦广场及石油文化特色街区、购物中心等。

黄河口都市农业文旅项目

东营六户资产运营公司

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精品民宿、现代农业展示馆、展览馆等;完善园区内路网、供热管线、农业和水利设施等,开发“乐萄陶”主题系列旅游产品,布局文创产业园;整合以揽翠湖景区为核心的文旅企业。

65000

耿井湿地旅游片区提升工程

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完善广利河补水通道,疏通、连通片区内排渠、灌渠系统,恢复因道路修建破坏的区域及其它区域的湿地景观,形成鸟类迁徙“中转站”;完善片区配套,连通揽翠湖、动物园、花仙谷、银杏园、森林乐园、耿井水库、广利河等旅游景点。实施耿井水库周边整治、南一路和庐山路两侧湿地修复等。

28900

东营幻太奇旅游文化发展公司

建设约1万平米集旅游、科教、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馆。

龙居湾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

建设500亩的旅游景观和设施,完成项目设计和规划、土地等前期手续,坝上龙居黄河精品民宿、常春藤研学基地、“好玩龙居”智慧农场建成运营。

打渔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项目

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六户镇、龙居镇

80000

5380

京东人工智能产业园

东营区投资结构优化攻坚方案

为进一步优化我区投资结构,围绕扩总量、优结构、补短板,明确改进目标,实施重点突破,依据《东营市投资结构优化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实施投资结构优化攻坚行动,抢抓投资机遇,拓展投资空间,强化要素保障,做好政务服务,推动民间投资和“四新”投资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高,确保2021年民间投资增速保持在10%以上,占比达到63%以上;“四新”投资占比达到45%以上,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一)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1.畅通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公开政府投资项目,按照“非禁即准、平等待遇”原则,除法定不公开外,应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政务服务网、公共资源交易等服务平台,分批次、常态化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政府投资项目、产业政策、招投标等投资信息。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联合、产业协同、模式创新等参与国企混改、重大投资、资产整合。(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行政审批局、区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打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建设。支持民间资本以混合所有制或组建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养老等领域建设。2021年对区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两次全面清理,并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及时兑现各项涉企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区行政审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区司法局)

3.加大政府采购支持。支持民营企业为国有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协同配套产品,鼓励国有大企业集团、大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本地民营和中小企业配套产品。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20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采购人应当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超过200万元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该部分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责任单位:区财政局)

4.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多渠道融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扩大民营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荐全区优质民营企业,争取将更多民营企业纳入全省发债企业培育项目库,促进企业扩大运用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做好省级直接债务融资引导奖励资金申报工作,落实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6.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支持民间资本通过股权合作进入军工领域,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工程与应用示范,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综合支持。(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

(二)进一步加大“四新”投资力度

1.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1)支持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实施百企转型、百项技改“双百工程”,明确改造方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由单纯设备更新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进行改造提升转变,由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企业管理全流程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改造向产业链协同改造、互联网+协同制造转变。利用好省市扶持政策,加强摸排引导,调动企业积极性,实行项目库动态管理,力争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增长。抓好总投资14.79亿元的43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年内完成投资6.5亿元。(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继续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行动。根据《“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开展智能化诊断,通过“一对一”入户诊断,全面提升我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狠抓“人工智能+”牵手工程,推进智能制造纵深发展。积极推进5G产业与工业企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企业上云,为我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注入新活力。加快科瑞、德仕与基础电信企业、京东云、腾元大数据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围绕“十强”产业智能提升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抓好总投资21.6亿元的15个市“优势产业+人工智能”项目,争取年内完成投资8.1亿元。(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或融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设计、生产与供应链有效协同的产业体系。重点推动海科化工危品汇平台、德仕集团油田增产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继续做大做强,推进山东腾元公司、科瑞油服集团共建油服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支持山东腾元公司推进腾讯云(东营)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为区内企业提供经营全过程的云端智能化工具及服务解决方案。抓好总投资2.3亿元的2个工业互联网项目,争取年内完成投资4500万元。(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壮大。

(1)高端装备制造。放大石油装备省级主导产业集群、“雁阵形”产业集群效应,精描石油装备、海工装备、工程油服等上下游图谱,针对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加大基础研发、双招双引和技术改造力度,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首台套产品、专精特新项目,构建“制造+服务+品牌”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打造高端智能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和油服企业总部基地。重点推进威飞井控设备制造升级改造、三和油套管表面处理自动化生产线等9个技改项目建设,新认定1个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重点推进东营胜利石油科技创新园标准厂房工程、百华华智石油装备产业园、匡达石油钻(修)井作业智能装备制造中心项目等25个项目建设,总投资41.7亿元,争取年内完成投资11.4亿元。(责任单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专班)

(2)化工新材料。着力打造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园区,扎实推进区化工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盘整低效闲置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引导支持炼化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改造升级炼化技术和装置。突出抓好海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神驰新智汇材料产业园落地,推动产业链向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下游拓展。重点推进神驰技改与智慧工厂项目、海科化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等10个项目建设,总投资189.9亿元,争取年内完成投资12.7亿元。(责任单位: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专班)

(3)绿色精铸。发挥精密铸造产业高度粘连性,加强与石油装备、海工军工、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高端装备的内在耦合,引进高端铸造平台、共享工厂,大规模参与行业标准化、定制化生产,支持研发生产石油装备、海工装备关键配件,打造精密铸造产业创新发展基地。重点推进金泓环保智能精铸设备生产项目、华腾机械智能制造项目、恒鑫航空配件研发生产项目等7个项目建设,总投资8.0亿元,争取年内完成投资3.1亿元。(责任单位:绿色精铸产业链专班)

(4)生物医药。推进天东制药与华润双鹤医药混改合作,吸引抗凝药物资源集聚落地,加强关键药物中间体、仿制药、靶向药、原料药研发制造,积极引进生物化学、日用化学品、医疗器械设备等项目及配套企业,打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追踪健康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健康养老、健康大数据等产业,推进上下游一体化,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重点推进华润双鹤年产25亿粒(支)肝素钠制剂及配套项目、恒昌年产300亿支新型防护手套项目、东营德康宁医养结合项目、东营鸿港医院股权改革项目、东营润康医院项目等5个项目建设,总投资41.96亿元,争取年内完成投资17.4亿元。(责任单位:生物医药产业链专班)

(5)现代高效农业。发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黄河口都市农业文旅综合体等项目龙头带动作用,着眼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农业、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推进农业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构建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推进山海间智慧农业培育驯化续建工程、东营区龙居镇希望小镇循环农业产业项目等12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3.3亿元,争取年内完成投资6.8亿元。(责任单位: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专班)

(6)文化旅游。抓住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机遇,深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把文化旅游作为龙头产业培育,优化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各类要素,有序打造广利河5A景区和“耿井湿地”,引进引爆力强的文旅综合体,一体布局石油文化游、湿地文化游及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业态,建设“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游客集散地,打造国家一线休闲度假城市。重点推进黄河口都市农业文旅综合体、龙居湾生态旅游度假区、东营幻太奇海洋亲子主题公园等12个项目建设,总投资64.15亿元,争取年内完成投资24.25亿元。(责任单位:文化旅游产业链专班)

(7)现代服务业。以城市服务业集聚为重点,改造提升商贸、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夜间经济、电商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态,聚力打造特色楼宇、特色街区、现代物流园区,形成更多带动力强的消费新极点,努力打造物流节点城市。重点推进华纳集团沃德SOHO项目、东营高新区创业产业园项目(科创小镇)、中心城综合物流园项目等5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4.6亿元,争取年内完成投资7.5亿元。(责任单位: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专班)

(8)现代金融。提高金融服务质效,以产业聚焦引领信贷投放,深化与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的对接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可靠资金保障。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真正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大力引进一批区域性金融机构,打造一批金融产业集聚平台,吸引推动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租赁、基金管理、融资担保、金融后台机构等新金融业态集聚发展,构建银行、基金、担保、证券、保险等互为补充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开展混改和引进战略伙伴,力争更多企业上市。(责任单位:现代金融产业链专班)

3.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

(1)新零售。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现代物流融合业务,围绕生鲜、餐饮、日用品等领域,建设网上超市、菜场,发展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等零售终端,建立新零售供应链体系,培育新零售供应链平台企业。实施“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工程,提升8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善便民服务中心、便利店、连锁直营门店,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建设、提升4处镇级商贸中心,满足城镇居民餐饮、家政、托幼、老人看护等服务需要;鼓励支持胜大超市、欣百隆超市等品牌连锁店经营企业在我区社区、乡镇、村庄布局连锁直营门店。完善产品流动和可溯源性信息平台,推进新零售服务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特色市集等营销模式。(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各镇街、东营商贸园)

(2)新型餐饮服务。推动传统餐饮企业与大型餐饮在线平台合作,开展网上销售。鼓励优质餐饮企业、供销农贸企业等发展中央厨房,提供成品、半成品食材食品,开展规模化团餐配送业务。(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局)

(4)线上教育。发展“线上+线下”“分散+集中”学习模式,支持教育机构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创新互联网教育内容和服务。推进在线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围绕行业技能、职业技能等,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数字化技能培养体系。(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5)数字文娱。支持发展原创精品网络内容的创意策划与制作,打造流量大号、网红大V和原创IP、城市IP。推进音视频大数据处理、全媒体智能播控、超高清视频制播等平台建设,发展网络视听、在线直播、网络文学等新业态。推动网游、动漫、电竞等基于新媒体的互动娱乐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影视动漫等衍生品产业。(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全区投资结构优化重大事项落实,统筹协调投资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健全完善督查考核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跟踪督导推进。各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保障措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强化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民间投资和“四新”投资稳步增长。

(二)强化政策扶持。落实《东营区支持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十条意见》《东营区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十条意见》《东营区支持建筑行业经济发展的十条意见》等政策,指导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措施,完善我区政策体系。支持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与民营和“四新”企业深度对接,创新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质量保险等金融服务,定向支持重点项目。

(三)强化人才支撑。通过离岸孵化、订单培养等方式,靶向引进培养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采取专题培训、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形式,对领导干部和企业人员进行培训。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建设人才实训基地,精准解决特定场景人才需求。鼓励本地企业借助外脑外力,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四)发挥绩效考核激励作用。调整完善区对镇街考核的“固定资产投资及结构优化”指标,合理确定差异化考核指标,把民间投资和“四新”投资增长情况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提高考核分值和权重,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绩效加分。对为全区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东营区服务业发展攻坚方案

为尽快补齐我区服务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东营市服务业发展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扩大服务业规模与优化结构、加快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与提质增效并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公共服务业向便利化和普惠制提升,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力争2021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15亿元以上,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以上;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125家,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以上,增幅达到18%以上。

二、重点发展领域和产业

(一)持续优化商贸流通业。

发展目标: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不断丰富商业业态,完善商业模式,培育新兴商贸业,推动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型升级。力争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3.6亿元以上,增长7%以上。

(二)全力突破文化旅游业。

发展目标:围绕打响“黄河入海石油城、魅力休闲东营区”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研学游、自驾游、红色游、美食游等多业态。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1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精品旅游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达到5%以上,增速居全市前列。

(三)巩固提升医养健康业。

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健康东营区”建设,促进医疗、养老、养生、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扩大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养老服务机构面向失能老人的专业照护能力,推动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2021年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50%,医养产业增加值达到24.88亿元,比2020年增加2.26亿元,同比增速10%以上。

(四)培育壮大信息技术服务业。

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应用,力争202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9030万元,比2020年增加430万元,同比增速5%以上。

(五)做强做优科技服务业。

发展目标: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服务科技创业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为主线,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不断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营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力争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发展到35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

重点工作:①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有针对性地改革科技创新体系,依据市科技评价办法,完善科技评价监管体系,吸引省内外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和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全国石油装备与工程技术公共创新基地、黄河三角洲石油天然气服务产业集群等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式突破。②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满足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打造创业要素集聚、创业功能完善、创业资源开放的多元化孵化体系。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技术与资本融合,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形成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服务体系。③严格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力争年内科技信贷入库企业达到60家以上。(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东营高新区)

(六)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展目标:按照“内强、外拓”的总体思路,分阶段推进全区物流业发展,把物流业做大做强,形成驱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优势产业,把我区建设成为生产服务型区域物流枢纽承载城区。

(七)有序推进现代金融业。

发展目标: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根本任务,以推进金融生态建设重点工作为统领,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全年处置不良贷款不低于30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6%左右,力争全年新增上市企业2家。

(八)加快发展楼宇经济。

发展目标:以产业集聚促转型升级,以平台打造促经济发展,优化品质、聚焦扶持,促提升、增活力,以建设“智慧化、品质优、效益高的楼宇经济体系”为目标,持续提升楼宇企业入驻率、工商注册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做优产业、做强特色、做精服务,使楼宇经济成为我区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力争2021年,特色楼宇达到15栋,营业收入过亿元楼宇达到12栋。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依托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工作专班,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统筹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协调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照工作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推进措施,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各镇、街道要明确相应协调推进机构,落实配套政策,加强对服务业运行的监测分析,组织推进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

(二)强化政策引导。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出台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方式,优化资金扶持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与服务业企业深度对接,创新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质量保险等金融服务,定向支持重点服务业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挂牌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置换、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资本实力雄厚的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向服务领域拓展,带动资金向服务业集聚。

(三)强化人才支撑。继续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做好年度服务业专业人才申报工作。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素质。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大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健康、养老等专业技能人才规模,大力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

(四)强化载体建设。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载体,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组合优势、探索开放创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积极参与省级重点服务业城区、重点服务业园区、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重点服务业项目的认定与建设,引领全区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示范效应明显的服务业特色小镇,提高现代服务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产城融合发展。积极争创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全区服务业创新发展。

附件:2021年全区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30个)

附件

2021年全区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30个)

建设地点

建设年限

2021年主要

建设内容

总投资(万元)

2021年计划投资

(万元)

责任单位

合计30个

1050741

372400

(一)商贸流通项目5个

52700

39500

Baby新天地购物广场项目

济南路与西四路交叉口东南方向

2020-2021

项目地下两层共16000平方米,地上三层,为打造东营唯一以婴孕儿妇为主题的综合、大型、专业、与周边商场错位、互补的休闲购物商场。针对先期商场、进行整体改造设计及基础设施改造,对室内所有楼层进行内部装修升级。

山东宝贝新天地购物广场整体装修、内部软硬件设施建设及安装、地下停车场改造、电梯及空调系统安装及改造,对外招商、人员招聘及培训上岗、开业前后的宣传推广及营销活动。

文汇街道

胜泽园·现河生活港

云门山路以东,现河路以北

项目占地14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17平方米,分商铺和农贸市场两部分,商铺建筑面积5310平方米;农贸市场建筑面积5307平方米;摊位占地面积1161平方米。

室内外装修,配套工程完成,达到竣工验收标准。

胜园街道

智捷汽车小镇广场项目

西二路与

北一路交叉路口

项目面积42000平方米,利用闲置楼宇(原正大小商品城)打造东营二手车行业新地标,集二手车精品车行、汽车装饰、汽车用品、咖啡店、汽车金融、车源、延保、保险、电影院为一体的综合、大型、专业的汽车业务综合商场。

完成所有配套设施改造、完成高端二手车销售、网络销售平台工作,5月正式运营。

胜园胜泽园·祥悦金街项目

祁连山路以东,云门山路以西,现河路以北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120.6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750平方米,其中包括东现河社区、西现河村和南田社区。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120.64平方米,其中包括东现河社区、西现河村和南田社区。项目计划建成沿街商铺,建筑面积约18750平方米。

6200

胜园街道、

辛昌家园农贸市场、商业综合体项目

平度路以北,庐山路以东

2021-2021

配套建设农贸市场1处,总建筑面积约5100平方米,用地面积3062平方米;建设商业楼1处,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建设农贸市场及沿街商品房,建设四层商品楼1栋。

(二)文化旅游项目7个

511000

191000

香山路以西,黄河辅路以南

2021-2023

项目占地约490亩,主要建设标准版吾悦广场及石油文化特色街区、酒店式公寓等,总建筑面积约540000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约150000平方米。

完成项目的土地获取,成立项目公司,商业与住宅同步开工建设,完成方案报批,取得四证。

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文汇街道

东营幻太奇

海洋亲子主题

公园

西四路油城广场少年宫

通过对艺教楼、儿童影剧院、综合楼的维修改造,建设约1万平方米集旅游、科教、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馆项目。

对海洋馆、综合楼、餐厅进行水电施工、地面墙面、办公用品等内外部装饰装修,达到运营条件。

区市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区发展改革局、辛店街道

凌上新街坊城市综合体

苏州路与

小清河路

交叉口

2019-2021

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9553平方米,本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为33687.29平方米,包括2层局部1层农贸市场1座,9层局部3层商业楼1座,4层商业楼1座,4层局部3层商业楼2座。

1号、5号农贸市场建设完成并竣工验收;2号、3号商业楼建设完成并竣工验收。

2020-2025

完成龙居湾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总规和各子项目单体设计;完成规划、土地等前期手续;龙居人家、常春藤研学基地建成运营;“好玩龙居”智慧农场建成运营。

海通·知味谷项目

黄河辅路

以南香山路

以东

建设面积为16658平方米的二层商铺,地上建筑面积15060平方米,地下1598平方米。

完成商业建筑主体安装工程;完成室外配套道路的沥青面层及室外铺装工程等;完成绿化工程。

胜利石油科技馆展陈项目

东营区南二路以北、西三路以东、燕山路以西

项目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布展覆盖一楼的整体及二楼部分区域,主要包括发展史厅、科普厅、电子沙盘、球幕影院、大厅及公共区,计划于2020年完工。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32810平方米,布展覆盖二楼(除一期外)至五楼区域、地下一层,主要包括勘探厅、开发厅、石油工程厅、地面工程厅、临时展厅等,计划于2021年底完成。

3月前完成一期工程;5月完成二期工程量的20%;8月底完成二期工程量的50%;10月底完成二期工程量的80%;12月底前完成二期工程。

黄河路街道

东营市花仙谷项目

黄河三角洲动物园南部区域

2020-2022

项目总占地面积460亩,主要规划建设萌宠乐园、中草药园、花海基地、蔬菜基地及研学基地等景点项目。

2月完成中草药园项目建设;4月完成“研学基地”申报工作;6月完成研学课程、研学产品的设计;8月完成研学基地初步规划方案;10月开始研学基地主体施工建设;12月完成研学基地主体施工。

区文化和

旅游局

(三)医养健康项目5个

43600

18100

东营德康宁

医养结合项目

南一路以北、黄河路街道办事处以东

项目用地面积26.98亩,拟建设商务楼2栋,地上总建筑面积28676平方米。

和堂集

综合养老

服务中心

辛店街道

明珠社区

建设辛店街道和堂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对老人集中居住区、公共区域进行装修改造。

装修改造老人集中居住区及公共区域。

800

15

水发盛世智家萃苑居家养老示范社区

明苑小区

在明苑小区胜中老年活动场所,改造辛店街道居家养老示范社区,改造面积3000平方米。

设置康复护理区、生活服务区、文化娱乐区、老年大学、居家助老服务站等“三区一校一站”服务功能设施,床位30张,建设智慧康养数据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16

东营鸿港

医院

购置设备,并购置新120急救车1辆,增加老年床位90余张,引进北京眼科、内分泌等国际知名专家来院坐诊手术。

完成医院改制,购置设备。

17

东营八局医院综合楼项目

黄河路街道燕山路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设八局医院医用综合楼1栋。

装修主体楼外立面,购置大型设备。

(四)信息技术项目5个

256000

41000

18

域界东营全

域智慧旅行

+跨境电商

平台项目

东营区

完成智慧旅行+跨境电商平台系统的研发及智慧旅行、旅游产品的在线入驻及推广营销。

19

德仕核心技

术支撑的平

台型油田服

务企业新模

式建设项目

东营

高新区

2018-2023

恢复老旧油井160口、增产权益油96万吨;进行2052实验室部分研发设备购置及新产品研发,完善全球油服中心生产指挥系统国内外现场数据采集工作。

20

项目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设地下1层智能停车场、1-3层园区展厅、创新服务中心、公共会议室、企业办公区等约4000平方米,建设京东体系国内首个以石油装备、石油化工为主题的智能产业园项目。

园区开园正式投入运营;建成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园区创新服务中心;展开园区招商工作;启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优势产业融合应用标杆打造,年底标杆建成基本完成,成效初步显现;初步形成东营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生态效应。

东营高新区、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1

2021-2024

完成东营城区范围内约500个传统门店的改造建设升级及运营管理平台搭建,建成系统接驳、市场联动、大数据指导、统一夜间亮化的24小时智能服务终端(店)。

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区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2

共享人力资源交易中心项目

建设20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交易中心、培训基地4个和信息中心5个,成立培训学院,建设展厅等功能区。建立村居劳动力信息库、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库和油田劳务输出库,搭建企业、村居、油田三方线下线上服务平台。

建设20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交易中心、培训基地(电力、油气、公共安全、就业实习)4个和信息中心(翔苑、金苑、文苑、科苑、德苑)5个。

区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局

(五)科技服务项目4个

108877

55300

23

中宏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项目

建设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检验检测实验室,购置检验检测设备15台,承担建筑材料检测、农残检测、环境危害、食品卫生检测、基因检测及司法鉴定等项目。

实施实验室装修改造等配套工程;扩充CNAS认证项目至400项;购置安装大型检验检测设备10台。

2500

24

东营高新区创业产业园项目(科创小镇)

主要建设3-4层企业独栋办公、10层高层总部办公、孵化器,以及8-10层星级酒店、公寓;建设园区内部配套服务设施。

北地块地下人防、高层主体施工;南地块地下车库、地下人防、高层主体施工;16栋多层基础施工。

25

稳略宏易

中城投创

智天地科

技园项目

完成10栋科技研发楼主体建设,2栋创新技术总部服务中心主体施工完成。

26

筑梦之星

东营孵化器

项目

在石油慧谷1号楼合作建设孵化器,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5年运营期内吸引不低于50家企业入驻,引进高端人才不少于20人,上缴税收3000万元以上。

建设完成配套工程,全面开展孵化器招商运营工作;建设电商网红孵化基地,孵化器建成并招引企业入驻率超过60%。

东营高新区、区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

(六)其他项目4个

78564

27500

27

东营区文汇街道北一路以南,香山路以东

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场地5栋共41203.55平方米,人才公寓1栋共8799.63平方米,配套用房1栋共8004.43平方米,停车楼1栋。

内外装修,门窗安装,安装工程施工。

区公共资产管理服务中心

28

万通生活港

二期项目

史口镇

项目总建筑面积23671.80平方米,建设商务和公务用房,共三层。

商务楼工程主体、配套及绿化,2021年建设完成。

10564

5500

29

新经济产业园项目

2021-2022

打造企业赋能中心、高新会客厅、高端人才公寓、青年公寓等配套服务设施,引进外贸服务基地、油服基地、财税共享平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平台、网红基地等多个平台基地,建成集科技创新、人才服务、进出口贸易、检测认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创业孵化于一体的聚集型产业园区。

完成企业赋能中心、高新会客厅、人才公寓等装修改造;完成不低于20家企业招引入驻。

30

华纳集团沃德SOHO项目

黄河路街道南一路以北、太行山路以东

2020-2023

建设面积16002平方米,综合商业楼1栋,地上11层,地下1层,自主招商运营,涵盖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服务等行业。

完成主体工程及内外装修。

区住房城乡

建设局

东营区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攻坚方案

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提升我区工业能效水平,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依据《东营市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以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工艺、装备、产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水平。2021年,力争参评重点企业单位能效水平超过全省行业平均值。万元GDP能耗下降3.8%,煤炭消费量下降3%,完成市下达年度任务目标。

(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落实“三个坚决”要求,依据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等标准,完成落后产能市场出清任务。强化单位能耗产出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对连续两年被评为较低效率类及以下企业,依法依规加快推进改造提升或淘汰出清。在融资、用能、用水、用电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要素配置,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有关镇街、高新区配合)

(二)推动余热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区域供热布局,培育园区中心热源,推行集中供热模式。研究制定工业余热供暖政策,优先释放大容量热电联产机组余热供暖能力,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推进余热梯级利用。积极扶持一批余热利用、节能减煤示范项目,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胜利国电、海欣热力余热利用和纬地热力园区集中供汽、制冷管网建设项目。(区发展改革局、区综合执法局牵头,有关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三)推进超限定值企业整改。充分利用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以及现场抽查等方式,对技术指标超能耗限定值的企业,不断加强企业能效提升工作的监督力度,要求企业限期整改,督促制定指标提升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有关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技改。实施能效提升工程,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工艺革新,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更新落后设备,加快提升行业主要产品能效水平。(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1.石油加工:按照统一部署,支持海科化工结合实际编制“一企一策”转型发展方案,按照计划完成炼油产能转移。支持神驰化工实施智能工厂建设、VOCs环保综合提升改造等项目,2022年力争节能量19万吨标煤,节煤量1.9万吨。

(1)推广反应分离耦合技术、新型反应器和加热炉、高效精馏和气固分离装备等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反应转化率、催化剂利用率,降低能耗;开发应用深度延迟焦化技术,降低炉管结焦率、提高处理量和轻油收率,提效降耗;采用蒸馏切割的FCC汽油关键组分定向分离技术,减少氢气使用量;应用周期性扩缩流动强化传热减阻节能技术,实现余热资源高效利用。

(2)加强防冻凝管理,提高高温蒸汽管线保温性能,减少散热损失;加强罐区用汽管理,降低蒸汽用量。

(3)通过增上无级调节系统、余隙调节系统、适时更换高效电机等措施,降低设备用电。

(4)组织做好直排水的回用工作,优化伴热给排气点及管线设施,完善装置和罐区凝结水回收系统,减少用水损失;推广使用水务智能技术,对工业水多水源分配优化、循环水系统全流程优化、污水系统整体优化,节约工业用水。

(5)优化流程,增加装置直供料,强化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6)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延展产业链条,由炼化环节向“高化尾”方向发展。

2.电力热力: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工业抽汽改造,淘汰35蒸吨及以下锅炉,力争节能量0.37万吨标煤。

(1)根据锅炉设计情况合理选用高热值燃煤,对锅炉磨煤机、省煤器、凝汽器、除氧器等实施技术改造。

(2)结合热电机组工业抽汽改造,对供热系统、化水系统、配电系统等进行适应性改造。

(3)完善对锅炉机组运行的实时监测、能耗管理和计量器具的配备,规范厂用电等的计量,提升各设备运行的匹配性,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3.化工及其他行业:推进天东预灌封注射剂智能化改造增产降耗项目、海科新源异丙醇装置T204热泵改造项目、石油工程公司电机能效提升工程等,到2022年力争节能量3.2万吨标煤,节煤量0.12万吨。重点推进神驰化工新智汇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海科化工高端树脂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1)推广应用新型微通道反应器装备及连续流工艺技术、超重力偶氮化反应器装备新技术、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高效高可靠多级化工离心泵关键技术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

(2)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3)通过适时更换高效电机,对压缩机等耗能设备实行节能改造升级以及电容补偿、谐波治理等措施,节约用电。

(4)推进余热余压利用,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五)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动态跟踪、实时掌握国内外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动向,结合全区企业节能需求,结合国家节能技术推广目录,重点针对炼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广泛征集、定期推广一批先进适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完善节能技术推荐平台和推广机制,及时发布技术产品资讯,精准组织供需对接,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牵头,各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六)数字赋能提升能效。瞄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园区上线”“企业上云”。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接入端系统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能源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进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各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七)推行节能技改新模式。瞄准节能潜力大的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全面性、高水平、专业化能力的节能改造服务公司与团队,向企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技改新模式,打造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扩大利用规模,挖掘节能空间。(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八)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布局新能源产业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发电量2.4亿千瓦时以上,折能耗指标3万吨标煤以上,折抵煤炭消费指标9.6万吨。(区发展改革局、区供电公司牵头,有关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九)积极参与省、市级市场化能耗收储、交易平台。鼓励支持企业加大节能技改力度,积极参与省、市级市场化交易平台,实现能源要素的高效优化配置。(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各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十)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增强企业对能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督促企业不断健全能源管理岗位和统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能源数据统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专业能力,防止出现技术性错误,增强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和各镇街、东营高新区配合)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发展改革局负责牵头推进工业能效水平提升工作,会同工信、生态环境和各镇街、高新区等单位,建立定期调度会商机制,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遇有重大事项及时提交区政府“3+N”会商机制研究解决。将工业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节能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标责任落实,严格考核评估,及时通报工作推进情况。

(二)实施差别化政策。对于超能耗限额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达不到整改目标的相应调减能耗、煤耗指标,地方公用机组相应扣减年度发电量调控目标。对能效水平较高的企业,优先配置项目能耗指标。

(三)完善节能奖惩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技术改造扶持资金,对节能技改项目优先予以支持。根据企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依法节奖超罚,企业完成节能任务,节约指标优先保障本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并从增量指标中给予一定奖励;逾期不实施节能改造或改造达不到要求的,依法纳入企业社会信用记录。

(四)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宣传能源发展趋势、节能法律法规及节能先进典型,促进节能技术信息传播,营造良好的工业节能舆论氛围。

附件:1.限期淘汰企业名单

2.节能技改重点企业名单

3.“十四五”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改造计划

附件1

限期淘汰企业名单

企业名称

所属行业

淘汰任务

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

一次加工能力220万吨,催化裂化80万吨,延迟焦化80万吨

2022年

附件2

节能技改重点企业名单

(技术指标:单位能量因数能耗kgoe/(t能量因数))

当前技术指标

企业技术指标提升值

当前技术指标分类

整改后技术指标分类

山东万通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8.06

8.0

C

B

山东神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9.05

8.13

附件3

“十四五”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改造计划

“十四五”节能改造内容

“十四五”可形成年节能能力(吨标煤)

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改造、加热炉燃烧器改造(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1、实施智能工厂建设,搭建全厂能耗管理平台,全厂能源分级管理,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降低能源用量(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2、在投用原油管输项目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成品油输送管道,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车用柴油消耗量(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3、实施全厂冷凝水回收、中水回用技改,对全厂循环水系统节能操作优化,循环使用,降低新鲜水消耗量(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1、全厂水电汽燃料分级管理,减少降低蒸汽用量(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2、投用原油管输项目,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预计73000车次柴油重型车回运,节约柴油使用约2900吨,(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3、优化工艺流程,实施停运外送泵、高耗能机泵替代、电机增加变频、机泵叶轮改造等项目实行节电管理,预计节省用电约99.6万度/年(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6463

胜利国电(东营)热电有限公司

1、齿索物料输送装置在燃煤电厂输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2、实施脱硫节能提效项目(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3、实施空气悬浮轴承风机应用项目(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4、实施磨煤机少球节能优化应用项目(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5、实施660MW超临界机组冷端系统节能优化项目(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3701

山东齐发化工有限公司

1、更换锅炉省煤器(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2、管线设备保温(完成时限:2023年底前)。

东营市海科新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实施异丙醇装置T204热泵改造,预计每月可节省煤炭消耗100-150吨(完成时限:2021年9月前);

2、完成装置供热改造,完成热源升级(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4285

东营宝莫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进行自动化改造,实施精准控制(完成时限:2023年底前)。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1、落实电机能效提升工程(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2、挖掘内部余热资源潜力(完成时限:2022年底前);

3、推广网电钻机(完成时限:2023年底前);

4、推广燃气动力(完成时限:2024年底前);

5、发展地热、光伏等项目(完成时限:2025年底前)。

26982

东营区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攻坚方案

为推动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区,依据《东营市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确保2021年全区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4%以上,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及提高幅度指标列全市前2位。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利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一)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

1.做优做强石油化工产业。坚持石化企业向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型,鼓励精细化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延长产业链,丰富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和等级,逐步向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

(1)推进炼化企业整合转移。依托区化工产业园区发展布局,有序推进海科化工产能整合转移,指导海科化工编制产能退出和转型发展工作方案。(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做强产业链关键节点。拉长产业链条,引导石化下游产品丙烯、碳四延伸加工。围绕石化产业链延伸、高端化工新材料开发两大方向,重点抓好海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神驰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我区化工产业从传统向高端化转型。(责任单位:史口镇、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巩固提升石油装备产业。突出高端化、智能化,加强海洋油气装备、非常规油气装备、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端大型成套产品研发,打造高端智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和油服企业总部基地。

(1)大力布局海工装备。围绕海洋油气资源在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服务等四大环节,加快海洋石油钻采输送全产业链构建。加快威飞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汉德海洋石油钻井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产业化等8个海工装备项目建设,扩大海洋装备市场。(责任单位:东营高新区、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支持科研创新。支持企业加强海洋油气装备、非常规油气装备、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端大型成套产品研发,培育打造一批细分市场“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百企技改工程,采取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以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装备、升级产品为主攻方向,持续实施恒信石油钻机用电磁涡流刹车制造项目、胜机数字化车间建设、华科新型PVC环保材料智能生产线提升项目、天东肝素类原料车间智能化增产降耗项目、润丰棉业自动络筒设备改造项目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4.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优化亩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1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40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加快差异化政策落地,实施绿色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切实通过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实施新兴产业提速工程

1.培优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抢抓华润医药集团控股天东制药契机,加快天东制药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年产25亿粒(支)制剂及配套项目建设进度,完善供应链,丰富产品组合,加速市场准入,提升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局)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政策制定,支持优势企业加快生产性服务内容和主业剥离,培育做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平台培育,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

3.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集聚效应,支持与腾讯、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促进互联网基因与制造控制场景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重点推动新型电子材料、电线电缆等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实施产业集群强链工程

1.全面推行“链长制”。坚持集群发展,紧扣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图谱,聚焦9大产业链,深度开展解剖梳理,每个产业链形成“1个链谱”和“N张清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开展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围绕“1个链谱”和“N张清单”,大力实施“双招双引”,精准实施匡达石油钻(修)井作业智能装备智造中心、石油连续油管作业装备制造等一批补链强链项目,促进产业链整体跃升。石油化工产业重点由史口镇推进,石油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重点由东营高新区推进。(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史口镇、东营高新区)

3.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强“链主”企业扶持力度,深入开展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链关键节点上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提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实施产业链创新协同工程

1.推进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推进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运营,开展重大关键产品和共性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提升科创能级。(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2.推动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前沿技术超前布局,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3.加快创新主体能力提升。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加强技术、产品研发和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4.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深入落实“才聚东营”行动和特殊人才“一事一议”等制度,围绕九大产业,完善人才需求目录、绘制“人才地图”、建立人才库,精准引才,搭建油地校融合发展有效载体,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资源流动共享机制。(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委组织部、区油地校融合发展办)

(五)实施融合发展深化工程

1.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智能改造专业化诊断,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争创一批省市级人工智能试点示范。(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以石化、石油装备产业为切入点,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推动工业企业、软件企业、平台企业多方合作,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开发工业APP。(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夯实基础支撑体系。鼓励企业实施内网改造,提升网络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工业设备上云,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能”。(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实施企业增动提质工程

1.加强现代企业能力建设。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推动区属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规范运作。(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

2.加强企业家培训培养。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年内组织2次培训及企业家年会。研究制定企业家表彰奖励办法,隆重表彰一批贡献突出、勇于担当的企业家,积极营造企业家干事创业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创建自主品牌。办好第14届石油装备展会,提升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贸促会)

(七)实施管理服务提效工程

1.开展现场指导、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出现苗头性问题的企业做好帮扶服务,保障企业发展稳定性。(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市级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省金融支持东营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推进重点企业风险出清,确保年内银行机构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深化银企互信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3.推动土地集约集聚。推进“标准地”改革在东营高新区全面落实。完善僵尸企业处置机制,全面清理处置闲置低效用地、批而未供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责任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4.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实施金蓝领聚才提升计划,“金蓝领”培训项目完成技师、高级技术培训30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年培训100人次,为企业培育一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5.加强企业用工保障。聚焦优势产业,整合部门、企业、学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量,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充分发挥“就选东营”服务专员和联络专员队伍作用,开展“东营学子家乡行”“名校名企直通车”等系列招聘活动,持续加强人次引进。(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6.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构建“东西互济、南北贯通、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二)加强帮扶服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关诉求,加强审批办理、资金筹措、人才保障和市场开拓等领域指导服务。健全完善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推动尽快投产达效。

附件:2021年重点攻坚任务表

附件:

2021年重点攻坚任务表

工作任务

一、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对3家地炼企业发展路径开展梳理,明晰重点发展方向,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推动企业加快“减油增化”。重点推动海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神驰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

史口镇、区化工产业园区、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紧盯地炼企业实际需求,加快调整加油站网点布局规划,支持地炼企业拓展成品油销售终端,建立成品油销售终端服务网络体系。

区商务局

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力量,持续加强与中海油公司对接,争取更多产品进入中海油公司市场。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印发“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健全导向清晰、科学规范、结构合理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施绿色能效“领跑者”行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企业转型升级。

二、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加快天东制药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年产25亿粒(支)制剂及配套项目建设进度。

依托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项目,联合钻井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点对自动化钻机、高性能钻井工具等开展攻关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形成一批钻完井首台套技术装备,实现锻长板补短板。

区工信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

三、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

在固链强链、延链补链、智能改造、绿色制造、节能环保、安全提升等方面,持续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重点推进实施总投资6.5亿元的35个技术改造项目。

利用好省市政策大力支持技术改造,积极协助企业争取上级扶持,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进行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企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

四、聚力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抓实“优势产业+人工智能”2021年行动方案重点任务,完成16家企业智能化诊断,培育1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2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五、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争取全区4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组织实施省技术创新项目8个以上,培育3个以上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等高附加值产品。

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加快推进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承接油田技术转移转化的特色园区。

区油地校融合办、东营高新区

六、加强企业服务指导

开展现场指导、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出现苗头性问题的企业做好帮扶服务,保障企业发展稳定性。

开展重点亏困企业调研,认真分析原因,“一企一策”研究纾困方案,降低亏损面,减弱下拉影响。

开展全区担保代偿企业摸底,会同统计、税务等部门,指导各镇、街道协调担保代偿企业将代偿资金计入应收账款科目,分期分摊,推动企业利润水平提升。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税务局

深入开展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全年力争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5家。

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开展对标学习等2期以上培训活动。依托渤海工匠学院,实施“东营工匠”培养计划,年内培训300人次以上。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东营区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

为突破制约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工作短板和薄弱环节,推动我区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攻坚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新时代东营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上层次、新兴产业提规模,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021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85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40家,新增专精特新、瞪羚企业5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48%以上。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300家,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50%以上。

(一)完善创新平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1.发挥好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作用,完善科技研发、产业中试功能,打造承接油田技术转移转化的特色园区;用好中石油管研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石油管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技术和资质,建设中石油管研院东营分院,集聚山东、京津地区油气采输及炼化领域的创新资源;继续推进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引导更多高层次创新资源集聚。(责任单位:东营高新区、区油地校融合办、区科技局)

(二)培育创新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

4.选择50家以上拥有较好创新能力的潜力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申请、研发费用归集、税收优惠政策培训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辅导等“三培训一辅导”工作,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础。(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管局)

6.对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建立“一库三清单”,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运用科技项目、平台、人才等三张工作清单,强化创新资源投入,促其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区科技局、东营高新区,各镇、街道)

(三)加强园区建设,厚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沃土

8.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目标,实施东营高新区“补短赶超”计划。组织实施汉德海洋石油钻井智能设备产业化等总投资约123亿元的58个重点项目,推动以石油技术服务与装备为特色的高端装备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推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推动高端服务业与高新技术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高新区创业产业园(科创小镇)、中城投创智天地等载体平台建设,配套完善检验检测、公共实验平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责任单位:东营高新区)

9.集中力量抓好科教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东营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行。抓好中开院东营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吸引更多高科技、外向型、潜力大的高新企业入驻。全面部署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与人才有价(山东)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人力资本产业园,持续打造“双创”基地。力争胜利油田、石油大学人才、技术资源融入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区油地校融合办、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文汇街道、东营市科教园区管理服务中心)

(四)实施强链补链,重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

10.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研究编制产业链和技术链图、招商地图、企业清单库、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库等“两图两库”,对接生成一批具有较强引领性、带动性、根植性的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补短板”项目,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东营高新区,各镇、街道)

11.进一步做强石油装备、高端化工、精密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海工装备、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威飞海洋“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及天东制药“年产25亿粒(支)肝素钠制剂及配套项目”。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重点建设胜机石油装备智能化技改项目、永利精工高端油井管智能制造等项目。(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高新区,各镇、街道)

12.深化院地校企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永利精工“面向高端油井管的智能制造车间建设”等14个院地研发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的带动作用,提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积极性,实现企业与科研院所有机结合。深化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合作,签订新一轮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协议及《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在三年有效期内,再推动15个院地合作项目落地实施。(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

(五)引进高端人才,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智力支撑

13.发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等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助推产业升级。积极参加国家、省、市重大人才活动,深入实施“双创英才”工程,打造更加科学的人才工程体系。高标准举办高层次人才产业对接洽谈会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东营区创新创业。(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

14.推动产才对接活动由传统会议对接向项目路演、创业大赛等方式转变,推动“人才有价”评价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项目+资本”引才模式,提升引才成效。继续举办东营区“油地融合杯”创业创新大赛,加快油地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探索“以赛代评”的社会化、市场化引才用才机制。(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油地校融合办、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区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六)增加要素供给,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能

15.积极配合市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我区作为省技术转移先进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企业参加“十校百企”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加大科技供给力度。继续发挥石油装备展科技成果发布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六大石油高校的交流合作,争取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16.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协同攻克技术难题,打造一批高价值专利,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培育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17.严格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引导金融资本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力争年内科技信贷入库企业达到60家以上,帮助企业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贷款5000万元以上。(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一)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适时设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加大“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企业自筹资金与财政科技资金配比,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

(二)建立联动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和上下协同,定期开展高新技术产业调度分析,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探索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三)强化督查考核。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体系,及时分析研判动态情况,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研发投入强度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指标体系,逐步提升考核权重,拉开考核档次,增强各镇街、高新区工作紧迫感。

东营区扩大消费需求攻坚方案

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我区消费增长,依据《东营市扩大消费需求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我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围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促进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大力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全面扩大我区消费需求,筑牢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基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支持商贸领域总部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扩大我区税收供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等外溢效应,助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持鼓励在我区注册的限上商贸流通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区外开设产业活动单位;全力引进区外优质商贸企业在我区注册落地,鼓励引进国内外连锁品牌旗舰店、区域首店、全国新品首发体验店、新零售智慧门店等,在东营区注册为法人公司,为我区培育和增加优良税源,助推我区财源建设。(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行政审批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3.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镇级商贸中心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实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工程,提升8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分别为文汇街道2处、辛店街道2处、黄河路街道2处、胜园街道1处、商贸园1处,完善便民服务中心、便利店、连锁直营门店,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牛庄镇、六户镇、龙居镇和史口镇分别建设或提升1处镇级商贸中心,满足城镇居民餐饮、家政、托幼、老人看护等服务需要;鼓励支持胜大超市、欣百隆超市等品牌连锁店经营企业在我区社区、乡镇、村庄布局连锁直营门店,对通过认定的,争取市级政策优惠。(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4.促进特色商业街区发展。优化核心商圈、重点街区,支持商业步行街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信息平台等新建改建,提升品质化、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我区城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关键环节。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大政策倾斜,全面支持国家级(或国家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省级、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创建。2021年内,打造万达·万恋街省级特色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开展海通路美食街、燕山路美食街和商河路商业街等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创建。(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执法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5.积极挖掘培育消费新业态。大力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积极发展“新零售”、电商经济等新兴消费模式。鼓励企业运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扎实推进5G基站建设,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在线教育培训、线上旅游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热点,探索智慧社区、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引导智能消费、体验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电商从业人员培训、学习,提升电商发展水平。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与实体店、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等合作,开展末端配送服务合作,满足群众“宅经济”新需求;发展健康“网红经济”,培育壮大直播带货企业纳入我区统计范畴。(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综合执法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8.促进汽车、家电大宗商品消费。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推动大宗消费回流,拓展我区新的消费增长点,增加我区消费需求,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满足我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按照国家、省、市部署要求,适时启动我区新一轮汽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活动,积极参与“2021惠享山东消费年·山东家电消费节”活动,严格落实国家、省奖补政策,按照补贴范围、标准等严格执行实施。(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公安分局、区行政审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9.加快农村交通物流畅通建设。以建设交通强区、沿黄沿海和山东半岛城区群交通物流重要节点城区为大背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18.1公里,实现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全覆盖,保障农村交通物流畅通。(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一)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优化核心商圈建设,促进网点布局科学合理。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我区商圈建设,出台《东营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逐步解决我区商业资源分散和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积极培育城区商业中心,发挥万达广场、新城吾悦广场、王府井生活广场的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形成一批商业业态领先、购物环境领先、综合设施领先、服务管理领先的商贸中心。

(二)加强政策引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促消费政策,结合新任务新要求,及时研究制定务实有效的促消费政策,认真细化分解政策措施,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强对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强化政策执行,确保落到实处。

东营区外贸进出口提升攻坚方案

为加快培育外贸竞争优势,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创新发展,实现外贸与产业融合发展,依据《东营市外贸进出口提升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攻坚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我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2021年,全力提升外贸发展水平,进出口规模增长15%以上,总量保持全市前两位;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中小微企业培育;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全年力争建成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争创省级外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

(一)巩固增强传统产业

2.加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力度。发挥好石油装备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作用,推动石油装备产业扩大产品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威飞水下生产系统、汉德海洋石油钻井装备等项目建设,扩大海洋装备出口。指导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精密铸造等特色产业,引入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营销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创建省级外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4.优化提升进口结构。加强对原油进口企业的指导力度,帮助海科化工争取原油进口资质,指导神驰、万通、海科3家企业做好原油进口,稳定原油进口规模。帮助企业申请燃料油进口资质,年内实现燃料油自主进口。鼓励企业扩大日用消费品、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口;鼓励木材等大宗商品进口,逐步优化进口产业结构。(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史口镇、黄河路街道,东营高新区)

5.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百企转型、百企技改工程,利用好目前省市政策,大力支持石油装备、精细化工、精密铸造、生物医药等重点出口领域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升项目,以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装备、升级产品为主攻方向,推动企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水平。(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二)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企业

6.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云展会,加大对企业线上平台推广的支持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口博览会、跨国领导人青岛峰会、鲁港经贸洽谈会等重点展会。办好第十四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开展石油装备产业“品牌海外推广行动”,组织好“选择山东”高端装备走进园区东营专场活动、中国铸造协会精密铸造分会年会活动,支持企业采用“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贸促会,东营高新区)

7.加强外贸企业培育孵化。围绕石油装备、精密铸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4大主导产业,梳理主要企业、产品目录清单,发挥龙工场(东营)跨境电商产业园和全球贸易通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线上线下推广作用,通过向企业发送国际市场需求、跨境电商平台孵化、外贸园区培育等情况,推动全区生产型内贸企业、小微外贸企业寻求国际订单,开拓新兴市场。着力扩大小微企业出口信保政策的宣传普及,实现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下小微出口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着力降低企业出口风险。力争2021年新增进出口企业30家。(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东营商贸园)

(三)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8.完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和东营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机遇,健全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对接东营市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放大龙工场(东营)跨境电商产业园、易瑞、瑞机等跨境电商主体的集聚效应,招引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物流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完善多渠道线上推广、外贸人才孵化、跨境电商培训等各项服务,打造全链条跨境电商新生态。(责任单位:区商务局、东营高新区)

9.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对标省、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加快龙工场(东营)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完善功能服务,吸引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运营企业、综合服务企业、支付类企业、物流类企业、技术类企业、营销类企业等各类跨境电商主体向园区集聚,年内园区入驻企业达到80家以上,园区内开展两种以上的监管方式进出口业务,建成1个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镇、街道组织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加快跨境电商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东营高新区,各镇、街道,东营商贸园)

10.加强跨境电商主体培育。加大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引进和培育,支持科瑞、胜机等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建设垂直跨境电商平台;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制造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自建站、跨境电商平台开店或利用搜索引擎等发展跨境电商,壮大跨境电商主体企业队伍,力争2021年区内集聚各类跨境电商主体80家以上,跨境电商出口规模比2020年翻两番。(责任单位:区商务局,东营高新区,各镇、街道,东营商贸园)

11.推动外贸业态模式创新。探索推行“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模式,指导龙工场、全球贸易通等现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拓展业务链条,招引保利通、阿里巴巴等知名外综服企业在我区设立服务中心,开展全流程外贸综合服务。完善跨境电商业态模式,加大与中国邮政合作力度,突破9610模式出口,扩大9710模式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加快海外仓建设,打造贸易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加快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退税办理进度,资料齐全3个工作日以内退税完成。(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税务局,东营高新区)

12.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修订完善《东营区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政策》,补充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调整优化资金支持方向和重点,完善国际市场开拓、出口信用保险、自主品牌培育、贸易摩擦应对等政策支撑保障。(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财政局)

13.建立部门配合协调制度。商务、工信、贸促、人社、金融监管等部门建立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配合协调机制,定期沟通交流,研究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协同解决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政策分析研究,交流通报工作情况,确保外贸进出口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贸促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14.加强外贸人才培养引进。加强与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等院校合作,推动开展外贸人才、跨境电商人才定制化培养;组织外贸企业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保障外贸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外贸大讲堂”活动,定期组织通关、退税、外汇、跨境电商等政策业务培训。加强外贸企业用工保障,有序开展“东营学子家乡行”“名校名企直通车”“校园英才优选”等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持续加强外贸企业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东营区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攻坚方案

为尽快补齐农业产业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快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根据《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攻坚方案的通知》(东政办字〔2021〕34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攻坚目标

力争2021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5%,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5%。到2025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10%以上,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攻坚任务

(一)扩优挖潜壮大现代高效种植业。实施“两改一增”工程,壮大现代高效种植业规模。“两改”,即大田瓜菜“改设施”、老旧大棚“改新棚”,其中,大田瓜菜“改设施”,将中小拱棚、大田瓜菜改建标准冬暖大棚,提高设施农业种植面积,挖掘瓜菜生产潜力;老旧大棚“改新棚”,推进设施大棚升级换代、提档升级,提升设施瓜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改进瓜菜生产方式,优化瓜菜品种结构,提升产出效益。“一增”,即增加盐碱地设施瓜菜,采用基质栽培,发展盐碱地高效设施瓜菜,增加瓜菜面积总量。年内改造提升老旧大棚150个,新建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100个。(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各镇、街道落实;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二)提质增量发展现代高效林业。果品业,在稳定现有1万亩果品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抓好朱家梨园、星创田园综合体、史口镇智慧生态果园建设,加快推进六户镇标准化葡萄种植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发展山农酥梨、香梨、鲁丽苹果等特色产品。花卉业,实施东营区黄河口兰花谷项目,引进和发展双梗蝴蝶兰、梦香兰等150个产品;扩建双福福盛1万平高标准花卉养植温室,新上海芋、萨利安、虎斑等高端品种;积极推进景源合作社蝴蝶兰育苗基地项目,打造黄河口优势花卉产业集群。苗木业,重点推进利全滨海盐碱地生态保育、修复及高效绿色农业产业开发、东营区高端盆栽苗木驯化基地项目,发展耐盐经济植物繁育1700亩。(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各镇、街道落实;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四)提质增效突破现代高效渔业。推广健康养殖模式,牛庄、史口、龙居等渔业养殖大镇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加快鱼菜共生、多品种混养殖、藕(稻)渔综合种养殖等模式推广,力争健康养殖占到全区养殖面积的20%以上。合理发展设施渔业,年内新建一处工厂化养殖设施,进行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加州鲈鱼等水产名优品种集约化养殖示范,带动设施渔业健康发展。(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各镇、街道落实;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五)联动发力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瓶颈。打造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条,持续推进省级小麦、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建设,依托金丰农场新品种试验、粮食加工一体化项目及穗东农场粮食烘干仓储项目等,带动牛庄镇及周边约5万亩粮食主产区形成集品种选育、作物种植、粮食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推进畜牧加工业发展,突出对蓝海农业现有产品生产的工艺改造、升级换代和新工艺开发,以蓝海“逸园”猪肉等品牌经营为切入点,提升畜禽产品美誉度。(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道落实;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三、攻坚措施

(一)强化重点园区规划建设,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二)强化项目引领,推动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

加快推进黄河口兰花谷、龙居镇希望小镇循环农业产业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根据各区域功能定位,努力引进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优势企业,新上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集聚度高、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道落实;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现代农业质效

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抓好双福福盛花卉三期智能提升、蓝海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加快推进木禾农业与省农科院联建实验基地及高端农产品中试基地建设,打造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及高端农产品中试基地。依托山海间智慧农业有限公司优质经济作物本地驯化研究平台,开展蔓越莓测序筛选工作,推进山海间智慧农业培育驯化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道落实;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四)培育发展品牌农业,带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年内创建2家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农业国家标准和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地方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二维码追溯管理制度,实现符合试行范围的主体全覆盖。做精黄河三角洲大米、蓝海逸园、麻湾西瓜、龙居丸子、史口烧鸡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年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20个,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14个,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五)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遴选一批核心企业、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龙头企业,年内新增“新六产”示范主体8家。年内重点推进金丰农场、润丰棉业、鲁通米业、胜大维可得等农产品加工项目,扩大延伸产业链。引导区域内农民经营合作组织成立联合社,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年内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家。探索建立全产业链联合体,重点抓好以蓝海集团、胜大物流配送中心为引领的牛庄、六户两大种植产业化联合体运营,推进希望小镇、新农人社区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六)培育服务组织,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探索建立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年内建设2个以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片区,新培育10家区级以上示范组织。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兽药及饲料生产企业等组建动物防疫服务团队,提供“一条龙”“菜单式”社会化防疫服务。(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长制”工作落实相衔接,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具体负责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的日常督导及协调调度。(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二)加大资金投入。围绕土地整理、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化经营编报项目,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工作,为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提供要素保障。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推进地方特色险种创新。加大“三争”工作力度,整合编制区域重点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各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做实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力争年内争取上级各类涉农资金9000万元以上。(区财政局牵头负责,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利局、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区供销合作社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三)完善要素资源保障。在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引导设施农业尽量使用未利用地、农村闲置设施用地和存量低效建设用地。(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负责,区农业农村局、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有计划的做好引水、蓄水,引导园区、企业投资建设水库,做好水源储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区水利局牵头负责,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实施人才回乡、智力回乡、创业回乡“三回”工程,年内新纳入市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3人,引进(含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引进优秀青年人才3人。(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区农业农村局、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四)强化考核评价评估。根据《东营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细化量化农业农村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将发展情况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将各镇街新增农业设施个数、设施农业面积、所占比重、增速作为年底对各单位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各部门指标落实情况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附件:2021年全区现代高效农业重点项目

2021年全区现代高效农业重点项目

总投资(万元)

2021年投资

建设期限

责任主体

设施种植“两改一增”工程

700

实施大田瓜菜“改设施”、老旧大棚“改新棚”。将中小拱棚、大田瓜菜改建标准冬暖大棚,提高设施农业种植面积,挖掘瓜菜生产潜力;推进设施大棚升级换代、提档升级,提升设施瓜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出效益。2021年,改造提升老旧大棚150个,新建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100个。

2021

各镇政府

企业自筹

龙居镇“四季甜园”项目

建设龙居麻湾西瓜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30栋、15万平方米智能联动和拱形温室大棚,引进数字农业技术,配套育苗区、实验区等;示范区改造提升温室大棚8万平方米;依托康源农业等龙头企业,建设1000亩高标准设施大棚,发展果蔬种植;实施龙居镇温室种养循环项目,建设7栋、1.8万平方米设施大棚,配套循环设施设备,打造绿色循环农业样板。

龙居镇政府

财政资金

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

2021年,实施魏家村南800亩土地开发,达到“三通一平”施工条件,完善园区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4500平方米孵化繁育中心、10000平方米高标准花卉智能温室;实施穗东农场种养一体化项目、20万平方米设施农业项目。

2020—2022

牛庄镇政府

区财政资金、专项债券、企业自筹

黄河口

“兰花谷”项目

占地150亩,建设智能温室10栋、50000平方米。2021年建设25000平方米,引进和发展双梗蝴蝶兰、石斛等高档花卉。

东营区高端盆栽苗木孵化基地项目

种植高端苗木150亩,建设0.5万平智能温室,发展盆栽树木驯化。

财政资金、企业自筹

景源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450

与省级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组培实验室、育苗大棚10000平方米。

黄河街道办事处

新好现代农牧公司生猪养殖项目

在龙居镇建设存栏6750头母猪舍及配套设施,建设年产12万吨饲料车间。

东营区龙居镇希望小镇循环农业产业项目

42000

建设农业产业园2万亩。2021年建设北薛片区育肥养殖项目,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及种植规划;铺设水肥一体管线。

2020.9-2022.12

六户镇市级农业科技产业园区

11500

项目占地面积5000亩。2021年建设智能温室大棚、日光温室大棚150000平方米,引进“阳光玫瑰”葡萄、草莓、樱桃等新品种;果蔬引种栽培及标准化提升2000亩葡萄种植区和1100亩武王红种植基地,新增冬暖式大棚30栋;配套项目区内基础设施。

六户镇政府

鑫泓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厂化养殖项目

100

建设工厂化养殖大棚1000平,进行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加州鲈鱼等水产名优品种集约化养殖。

史口镇政府

山海间智慧农业培育驯化续建工程

10500

建设蔓越莓驯化改良基地,实现本地化种植。2021年完成科研楼装修;购置安装实验设施设备;配套项目外场地绿化。

2020.3-2021.9

利全滨海盐碱地生态保育、修复及高效农绿色农业产业开发项目

1800

占地面积3000亩耐盐经济植物繁育基地。2021年发展耐盐经济植物繁育1700亩。

2020.1-2021.12

木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

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500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2021年建设高标准农业温室及智慧化设施农业配套管理设施,建设高标准优良品种果园50亩。

2020.6-2021.9

东营区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东政发〔202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破解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问题,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创新之区、活力之区、首善之区”目标定位,着眼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有效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改革,打造“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9月底前,营商环境评价18项指标实现实质性突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12月底前完成年度任务,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全面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

(一)企业开办、注销。

2.实现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智能化。推进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与电子地图系统对接,完成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信息与房屋门牌号码信息结合,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实现住所区位点选,提高住所信息的录入效率和真实性,增强信息自动识别和智能筛查精准度,实现“即报即得”。(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4.完善企业开办“掌上办”。优化“爱山东”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企业开办“一窗通”模块,完善功能,实现企业开办“掌上办”。(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医疗保障局、区税务局、东营公安分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东营区管理部、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7.全面实现“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业一证”由20个行业扩展到50个行业,推出30个新增行业工作规范,利用山东省企业办理“一业一证”系统,全面实现涉及2个以上行业许可的发放l张综合许可证,解决“准入不准营”矛盾。(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二)办理建筑许可。

1.进一步合并审批事项。在省市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合并用地(海)核准类、规划类、市政设施类审批事项,合并施工许可关联手续、验收备案手续。(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2.持续优化审批事项。落实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符合条件的项目无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严格执行市城市规划建设审查项目清单。对于建设内容单一、建设标准明确、技术方案简单的政府投资中型及以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不再进行初步设计审查。建设单位确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后,可根据需要分段办理施工许可证。工程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含)或者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含)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可以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3.严格执行政务服务标准。落实省市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明确审批事项名称、适用范围、申请材料和审批时限。(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4.分类精准优化审批流程。在根据投资类别、项目规模制定的7类标准审批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再设置6类主题式审批流程。(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6.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验收效率。水电气热信、道路、排水等已完工并通过验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其配套建设的教育、养老、卫生、社区服务、物业服务等公益设施,联合验收牵头单位将联合验收申请推送教育、民政、卫生健康、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参与竣工联合验收。通过联合验收的项目,非建设单位原因导致不能及时移交的配套公益设施,竣工综合验收备案时可以容缺,由行政审批部门督促有关部门限时接收,实现通过联合验收并签订移交协议即可办理竣工综合验收备案。(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局、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7.深入落实“清单+告知承诺制”。严格一般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和投资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对小微企业投资的低风险项目审批所涉及的地质工程勘察、工程监理、全流程测绘等事项,可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8.打通“数据壁垒”,配合做好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智慧房产系统、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施工图联审、不动产登记等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审批部门可通过数据共享获取的信息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9.推广全流程电子化审批。积极推动电子签章、电子证照及电子档案规范应用工作,实现工改系统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电子档案逐步取代纸质档案。扩大全程电子化审批事项范围,推行企业端电子证照应用。(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10.将“施工图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评价”“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建设工程消防设施及系统检测”作为相应审批事项的办理环节,纳入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实行服务承诺制。(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应急管理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11.优化市政公用报装流程。工程建设项目市政公用报装申请纳入“一张表单”和“联合踏勘”,不再单独申请。专营单位通过市工程审批系统,实时获取项目接入需求,及时提供主动服务。市政设施接入涉及的审批环节实行并联审批,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在政务大厅划定市政公用服务专区,鼓励在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实行无差别受理水电气热信报装。鼓励专营单位共享营业网点。(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供电公司;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13.简化排水接入。制定优化排水接入实施方案,简化办理流程,纳入工程审批系统“一张表单”的,接入环节不超过1个,不再单独提供材料。排水接入服务单位主动向建设单位提供周边排水设施情况和排水方案咨询,并一次性告知方案存在问题。(牵头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16.加快推进区域评估,实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对拟提供建设用地的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危险性等事项进行评价,不得要求用地主体承担评估费用或者重复评估。完善区域评估成果的应用机制,制定评估评价豁免清单和负面清单,在豁免清单内或负面清单外且建设单位承诺落实相应区域评估成果的项目,无需评估评价。区域评估成果要关联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规划地块编码,纳入工程审批系统“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管理,获得地块的使用权人通过系统自动获取成果。动态调整本地区区域评估审批事项。(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责任单位:东营高新区、牛庄镇、史口镇;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17.完善基于一张蓝图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应用“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落实平台运行规则和项目策划生成实施办法。实现社会投资项目可通过平台开展策划生成工作。(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8.依法推进改革。及时修订区政府和部门规范性文件。涉及事项调整合并的,按程序调整部门权责清单。依法依规落实简易低风险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水土保持费、不动产登记费用、供排水供电供气外线工程城市绿化补偿费、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城市道路占用费优化收取和减免政策。(牵头单位:区司法局;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财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行政审批局、区水利局;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三)获得电力。

3.降低企业接电成本。支持供电企业推行供电设施租赁模式,开展受电工程“预装式”租赁业务,向用户提供电力设施租赁服务,降低办电一次性投资,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逐步提高低压接入容量上限标准,对全区范围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采取低压方式接入电网,供电企业投资至电能表(小微企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拥有营业执照,且注册地址与用电地址一致的新装用户,不含集团用户;执行一般工商业电价;供电企业直供;同一用电地址累计接入容量160千瓦及以下)。对城区1250千伏安及以下的高压用户,探索出台投资建设到用户红线的财政补贴政策。(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供电公司;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4.推行园区快捷接电模式。在省级及以上园区推行电力设施与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园区提供基础通道(架空走廊、管廊、管沟),供电企业超前开展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地等站、站等线、线等户”,在重点园区推广企业“入驻即送电”电力接入服务。(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供电公司;责任单位:东营高新区,各镇、街道;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6.提升办电便利透明度。依托供电企业线上渠道,搭建办电互动平台,实现用电报装全流程在线服务。供用电双方利用电子签章实现供用电合同线上签约;通过平台免费向用户提供受电工程典型设计、造价查询服务,帮助用户更加直观、方便选择电力设计、施工和设备单位,实现供应商在线比价、服务质量线上评价“大众点评”式服务。(牵头单位:区供电公司;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7.建设“获得电力”典型示范区。推出“三零三高三优”服务(零计划停电、零投资用电、零感知办电,报装效率高、供电可靠性高、用电能效高,办电流程优、服务品质优、用电感知优),助力“获得电力”各项指标全面提升。(牵头单位:区供电公司;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9.优化工程建设审批流程。对省市重点重大项目,将项目配套电网规划许可纳入项目本体一同审核,实现合并审批。(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供电公司;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四)获得用水用气。

2.拓宽供水、供气设施接入服务渠道。配合推进“东营掌上通”APP建设,实现供水供气报装、查询、缴费等业务“掌上办”。(牵头单位: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2021年12月底前)

3.优化小型水电接入工程审批。进一步完善配套费使用办法,研究制定供水企业免费服务事项。对符合条件的小型水电气接入工程,推行简易审批程序。(牵头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任单位:区供电公司、区财政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4.实行水电气暖联合报装。在行政审批大厅设置用水、用电、用气、用暖联合报装专窗,实行“一窗受理、一次申请、一张表单”,推行水电气暖联合勘查、一次到位。(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供电公司;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五)登记财产。

1.优化登记财产流程。将所有登记控制在2个环节之内,企业间不动产转移、抵押登记控制在1个环节。将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受理审核合并办理。除法定的不动产登记协税种类外,取消其他税种作为不动产转移过户的前置条件。推行购房人凭“一张身份证”办理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模式。(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2.压缩登记财产时限。除政府统一组织的不动产登记、首次登记、在建工程抵押登记、非公证继承登记外,将其他登记压缩至1个工作日办结;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和抵押登记、查(解)封登记、注销登记、异议登记、变更登记以及信息查询等业务即时办结。(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3.降低登记财产费用。进一步落实不动产转移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免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不动产登记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企业、群众提供免费邮寄不动产权证书(明)服务。(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5.推进不动产登记单元一码关联。突出不动产登记单元代码统一标识作用,在土地出让、规划许可、竣工验收、不动产交易、税款征收、确权登记等各项业务系统中嵌入不动产单元统一编码,作为审批服务业务办理的唯一关联码。(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行政审批局、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6.深化“一网通办”服务。依托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平台及政务服务外网,继续向信誉优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实现不动产登记“不见面”审批。(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东营区管理部;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7.推动“跨域通办”。通过“一网通办”平台以及依托政务服务网互设业务受理权限的方式实现不动产登记“全市通办”。推动商品房预售、抵押涉及的不动产预告登记、不动产抵押登记、登记资料查询实现“跨省通办”。(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10月底前)

8.深化不动产登记利企便民服务。开发远程身份核验系统,实现远程身份核验材料实时导入不动产登记平台作为登记材料。加快“一证一码”改造,实现手机扫描不动产权证二维码查询证书附图、限制状态等信息。与行业协会等建立会商制度,采取特事特办、急事快办、上门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10月底前)

9.实现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热过户网上协同办理。深化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热过户协同办理,指导调度水气热供应机构做好系统接口开发与平台间对接,共享并依据不动产转移登记信息办理水气热过户手续。(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责任单位: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区供电公司;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10.探索建立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机制。由市区财政支持不动产登记机构建立责任保险制度,保护权利人依法得到赔偿,提升不动产登记公信力,降低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履职风险。(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财政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13.优化非住房计税价格评估方式提升缴税效率。6月底前,将非住房批量评估纳入存量房交易计税价格评估认定范围,推行企业间非住房交易税款智能审核。9月底前,根据不同的房屋类型、不同地段进行分级分类,对交易活跃地区的商铺、写字楼等商业、办公用房,推进批量评估。11月底前,对于工业、仓储用房,推进基于共享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信息的批量评估,实现非住房交易计税价格批量评估与个案评估相结合,提高企业间不动产登记缴税效率。(牵头单位:区税务局;责任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11月底前)

14.建立不动产登记和地籍测绘投诉机制。畅通群众对登记服务质量不高、工作流程不规范以及不动产登记结果、地籍图、测绘结果存在错误不予更正等问题的反映渠道,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投诉人反馈办理结果。(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5.扩大“交房(地)即办证”覆盖面。深化流程再造,工业项目申请竣工联合验收时,企业自愿同步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取得验收备案证明后即可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推行“交房(地)即办证”和“一张身份证”办理不动产登记服务,对新获得的企业用地和新建商品房开发项目,提高“交房(地)即办证”比例,实现住权与产权同步。将建设项目违规交付使用的有关市场主体依法依规纳入信用记录。(牵头单位: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六)纳税。

1.研究探索降低总税收和缴费率。分析适当降低有关地方税率和社保费率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我区税收营商环境竞争力。(牵头单位:区税务局;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医疗保障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东营区管理部;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2.减少纳税申报次数。扩大合并申报范围,实行财产行为税各税种合并申报,加快推进增值税、消费税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附加税费合并申报,进一步简并申报次数。(牵头单位: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5.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深化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应用“一户一策”系统,主动甄别符合享受优惠政策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自动向纳税人推送消息。按户生成税费管理服务事项清单和税费台账,精准推送税费政策信息,定期发布税收风险提醒事项,帮助纳税人缴费人正确适用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区税务局;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医疗保障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东营区管理部;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6.精简税费优惠办理手续。优化纳税人缴费人享受税费优惠方式,加大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除依法需要核准或办理备案的事项外,推行“自行判别、申报享受、资料留存备查”的办理方式,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享受政策红利和服务便利的获得感。(牵头单位:区税务局;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医疗保障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东营区管理部;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7.提高增值税留抵退税受理效率。依托山东省电子税务局,优化增值税留抵退税办理流程,实现纳税人留抵退税申请自动提醒和信息自动填报。(牵头单位: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8.提高增值税留抵退税获得税款效率。财政、税务等部门单位密切合作,畅通电子退税渠道,确保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及时获得退税款。(牵头单位:区税务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1.提速网上办税。依托山东省电子税务局功能,实现在线实名认证、线上取号、在线填单、智能引导、自助更正申报和补缴税款等全流程智能服务,申报数据预填,税款自动计算扣除。(牵头单位: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12.广泛问需问计。建立常态化纳税人缴费人需求管理工作机制,完善“采集—分析—响应—改进—反馈”闭环管理工作链条,在全区范围内征集纳税人缴费人需求及需求实现方式,围绕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完善税收营商环境评测机制,在各类税费服务产品推出前,组织评测师先期体验评测,根据评测意见和建议改进完善服务产品。(牵头单位: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七)跨境贸易。

指导企业用好跨境电商新政策。对接市海关、口岸等部门,举办跨境电商业务培训,指导企业用好“直接出口”和“出口海外仓”等跨境电商监管新政策。(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八)办理破产。

3.加强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指导和职业化建设。完善破产管理人管理机制,建立破产案件管理人考核制度和选任机制。优化破产资金监管机制,依托破产案件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企业破产资金监管信息化、制度化。成立破产管理人协会,提升破产管理人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牵头单位:区法院、区司法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5.完善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针对破产企业所涉不良征信记录、吊销营业执照、税收非正常户以及司法失信名单等情形,根据企业重整及重整计划执行情况,完善相应信用修复机制,助力企业重整。(牵头单位:区法院;责任单位:区税务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6.加大破产企业支持力度。发挥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作用,协调金融机构债权人采取一致行动,助力企业破产处置,建立破产企业不动产登记容缺受理登记制度,为管理人查询破产企业账户信息、财产、社保、税款缴纳等提供便利。(牵头单位:区法院;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税务局、东营公安分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7.完善破产企业简易登记过户机制。出台破产企业简易注销等规范性文件,畅通破产企业快速注销通道。针对重整企业股权简易过户和股东失联、代持等情况,管理人可以持法院出具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股权过户。(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法院、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三、全面提升企业投资贸易便利度和吸引力

(一)金融服务。

1.开展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对各银行机构贷款结构优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风险化解等方面开展服务实体经济综合评价。向各银行机构上级行反馈各银行机构综合考核成绩,对考核成绩优秀的予以通报表扬。(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2.推动涉企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推广应用东营市银企互信服务平台、联合惩戒应用系统,强化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政府信用信息、银行融资产品政策和企业融资需求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3.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落实好资本补充、风险补偿、担保补助政策。抓好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制度落实,突出聚焦支农支小、保本微利运营、发挥增信作用等政策导向。(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财政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4.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二)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2.提升宣传工作质效。持续完善投资者保护宣传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理性投资、防非识假等各类专项教育活动,做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三)执行合同。

1.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商事诉讼案件、执行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机制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简案快审、快执,繁案精审、精执”。(牵头单位:区法院;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2.深入推进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建设,提升立案入口信息标准化水平。加大互联网调解平台应用力度,提高音视频调解应用比例。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解决,建立制度化工作渠道。(牵头单位:区法院;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3.完善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功能。加大全业务网上办案系统应用力度,提升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网上开庭、网上调解等模块使用率,实现“智审、智执、智服、智管”。(牵头单位:区法院;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4.深入推进商事审判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事审判工作流程,细化商事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规范案件审限变更,全面提升商事审判各项工作质效。探索建立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机制、庭前会议制度;完善专业法官会议制度,注重审判经验总结提炼,促进全区法院商事案件裁判尺度统一。(牵头单位:区法院;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5.推进送达机制改革。完善电子送达平台,进一步规范送达程序,加大智能多媒体终端应用力度,推广邮政集约送达、异地集中打印送达,提高送达效率。(牵头单位:区法院;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6.全力推进司法公开。加大法院公开“四大平台”应用力度,扩大司法公开覆盖面,全面提升各项公开率指标。(牵头单位:区法院;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7.强化执行难综合治理。持续深化与阿里拍卖等网络拍卖平台的合作,加大“法拍贷”业务推广力度,提高司法拍卖成交率、溢价率和变现率。(牵头单位:区法院;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8.建立长期未结案件清理长效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诉讼案件节点时限管控,定期通报长期未结诉讼案件情况并实时督办。(牵头单位:区法院;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四)劳动力市场监管。

1.开展“云签东营·和谐同行”专项行动。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企业中大力推行电子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实现用工管理数字化转型。健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总工会、区工商联;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效,持续推进)

2.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精准摸排企业用工需求,有序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支持设立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将灵活就业、共享用工岗位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开辟用工岗位信息发布区。建设智慧就业服务大厅,实现窗口就业服务便利化、智慧化。实行工伤认定网上申报,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自受理之日起7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3.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化“就选东营”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好“东营学子家乡行”“名校名企直通车”“校园英才优选”等活动,促进大学生等青年群体首选东营区就业创业。实施“东营工匠”培养计划,依托渤海工匠学院,开展一年制和两年制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优化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完成时限:9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

4.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职称信息化建设,职称申报、审核、评审、缴费和发证“全程网办”,推广职称电子证书并支持线上查验。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全周期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扩大“东营优才卡”覆盖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实行符合条件直发制度。(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东营公安分局、区卫生健康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5.稳定和扩大就业。对省市出台的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若干措施进一步细化并抓好落实。(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退役军人局、区残联;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6.加大根治欠薪工作力度。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全口径农民工实名制监管,提升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应用质效。全面实行在建项目“网格化”管理,推动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严防出现新欠。畅通线上线下欠薪维权渠道,组织根治欠薪专项检查,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加大对恶意欠薪行为打击力度,有效化解陈欠。(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7.提升争议调解仲裁水平。建立健全全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动态监管机制,实行办案平台网上案件移送,强化裁审衔接,畅通沟通渠道,提高裁审一致率,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不断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水平。(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法院、区总工会、区司法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五)政府采购。

1.完善采购执行全流程电子化改造。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与预算一体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采购执行的全流程电子化,推动政府采购交易、监管和服务全流程线上运行。(牵头单位:区财政局;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公共资产管理服务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2.积极推进采购意向公开工作。推动区级预算单位自2021年6月起全面实施采购意向公开,减少信息不对称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影响,补齐供应商发现信息能力上不均衡的短板,保障潜在供应商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牵头单位:区财政局;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公共资产管理服务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3.提高中小企业中标率。贯彻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人应当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采购人在采购活动中加强需求管理,落实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牵头单位:区财政局;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公共资产管理服务中心;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4.提高企业政府采购融资便利度。充分利用政府采购合同的信用价值以及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形成的数据价值,推动供应商采取超市自选模式、平台撮合模式等方式,通过山东省政府采购合同融资与履约保函服务平台获得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担保和保函等各类融资服务,建立“财政引流、信息共享、企银双赢”的政府采购信用融资模式。(牵头单位:区财政局;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六)招标投标。

1.开展招标投标制度规则清理整合。强化对招标投标制度环境的监督指导,完成全区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清理整合,并在市区一体化交易平台、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和区级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网站专栏公布目录及全文。(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行政审批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2.推进市区交易活动一体化。实现市区一体化交易平台系统应用,落实交易平台运行服务管理办法,完善平台运行服务机制,构建“大平台、大交易”格局。(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公共资产管理服务中心等;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3.推进“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全面实现电子招标投标,推广使用电子保函,8月底前实现“不见面开标”,10月底前完成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建设。(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等;完成时限:2021年10月底前)

4.推进区级公共资源交易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制定《关于在区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施行交易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方案》,区级公共资源交易施行交易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5.完善区级公共资源交易信用制度体系。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实行信用承诺制,配合完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用信息库,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共享。(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6.加强建筑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信用评价办法,开展代理机构信用评价,推行招标人首要负责制、法人承诺制,建立标后评估制度,纳入信用评价管理,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规范应用。(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7.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6月底前,完成各行业招标投标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建设,紧盯招标投标关键环节,合理确定抽查对象、比例、频次,向社会公布。9月底前,完成首批次随机抽查,将抽查检查结果同步归集至市区一体化交易平台、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8.研究制定行政监督职责分工清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职责,按照“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加快落实工业、农业农村、广播电视、能源等行业领域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职责,完善监管措施。(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9.畅通招标投标提出异议渠道。指导督促各行业领域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人,在资格预审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公布接受异议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及时答复和处理有关主体异议。实现招标投标交易系统在线提出异议和做出答复。(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10月底前)

10.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完善各行业领域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对投诉进行受理、调查和处理,并在网上公开行政处罚决定。探索在线受理投诉并作出处理决定。(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1.建立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常态化征集机制。在本行业系统、市区一体化交易平台、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营商环境意见征集栏目,建立市场主体意见建议征集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四、全面提升政府监管服务能力

(一)政务服务。

1.全面深化“一窗受理”改革。落实“一窗受理”服务地方标准,明确“一窗受理”的规范服务模式。编制“一窗受理”“零基础”模板,以标准化理念,将服务指南、受理规范、审批标准“三合一”,在群众申请、前台受理、后台审批三者之间实现“双向同一标准”,推动受审分离。深入推进“一窗受理”系统应用,加快事项网上梳理与系统配置。加强人员培训,明确服务标准,规范办事流程,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大厅布局,持续推进综合窗口设置,综合窗口比例达到80%以上,鼓励公共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等更多事项进驻大厅,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2.落实“双全双百”工程。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建立政务服务图谱,各推出100件高频事项,实现“集成办、极简办、全域办”。以事项为基础,简化事项办理流程,7月底前,优化场景集成服务,实行“一套材料、一次告知、一表申请”;9月底前,配合市级在线上通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爱山东”移动端等平台服务专区实现“一网通办”,线下实行“一窗受理”。(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3.落实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完成国家部署的第二批74项“跨省通办”事项落地;7月底前面向企业和个人推出不少于100项“全省通办”事项,12月底前基本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省通办”。9月底前,落实我省与京津冀交流频繁的通办事项接入京津冀区域通办圈。(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创新“就近办、全域办、跨省通办”模式,集成5G、VR虚拟现实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5G+VR“政务晓屋”,利用可视化业务服务系统等非接触式电子业务办理途径,形成“可视化咨询、可视化辅导、可视化业务办理”全流程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打破传统政务服务的地域界限、行政壁垒以及行业系统障碍,实现不同政务服务事项跨省“远程联办”。(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5.推动延伸基层政务服务。创新政银合作融合发展模式,借助银行网点面广点多的优势,推动东营“掌上通”、网上“一窗受理”系统与银行智能服务终端互联互通,推动100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金融网点,实现简单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立即办”“秒批秒办”,高频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多点“一窗受理”;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办理银行业务所需电子证照、证明等现场打印、在线核验,推动“金融+政务”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

6.提升“一网通办”水平。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上网运行,提升网办深度,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95%以上,可全程网办率达到80%以上。(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7.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水平。推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山东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实行动态调整和同源管理,确保同一事项在政务服务平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0.推广电子印章应用。优化提升电子印章公共平台能力,逐步实现电子印章在政务服务活动中的普遍应用,并探索延伸至商业领域。根据电子印章有关技术标准,完善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应用的制度体系,扩大电子印章在政务系统、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范围,覆盖涉企高频事项。(牵头单位:区大数据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行政审批局、东营公安分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1.加强“网上中介超市”建设。完善“网上中介超市”运行办法、比选规则和监管机制,构建“五个一中介超市”。(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2.推动“复杂事项·视频办”。配合市级探索实施“视频勘验”“视频会审会商”新模式,实现“外网申报、视频勘验(会审、会商)、内网审批、限时办结、证照寄送”全流程、整链条“不见面”审批。(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3.持续优化“一网通办”总门户。持续完善区政府门户网站和“爱山东”APP东营区分厅移动端、“东营掌上通”服务功能,优化栏目布局,丰富涉企服务;建立“爱山东”APP东营区分厅运营生态圈,实现“应接尽接”。全面升级总门户用户空间,建立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实行“一企一档”“一人一档”,提供精准化服务应用和政策推送,为各服务渠道提供全面支撑。(牵头单位:区大数据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4.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支撑能力。推动完善提升市政务服务平台,提高跨层级、跨部门的业务运行支撑能力,加大政务数据统筹管理和共享应用。8月底前,配合完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升级。9月底前,按照省市政务服务平台业务统一调度系统建设要求,配合推动省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牵头单位:区大数据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5.健全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深化数据共享应用,加强数据统筹管理,分级分类深化行业公共数据资源统筹汇聚,根据上级工作部署,配合完成省市大数据平台级联对接,实现按需提供服务。(牵头单位:区大数据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区行政审批局、区市场监管局、东营公安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16.深化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建设。完善政务服务反馈机制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优化“差评”问题和投诉问题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7.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标准,不断提升线下服务水平。围绕窗口服务规范、纪律作风和政务服务便利化等方面,以模拟办事、随机访谈等形式,线上评估与线下暗访调查相结合,在全区政务服务系统开展明察暗访,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

18.加强政策优化集成服务。完成政策标准化梳理,实现政策最小颗粒度拆解,建立惠企政策库;完善政策服务“中央厨房”全流程功能,实现涉企政策智能精准推送,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通达率。(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1.加大知识产权刑事打击力度。以“昆仑2021”专项行动为抓手,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类违法犯罪,保障民生。(牵头单位:东营公安分局;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商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10月底前)

4.优化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试点开展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支持企业开展专利导航。(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5.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依托省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计划,推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筛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名单,推动辖区内符合中国(东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条件的企业积极备案,推动创新主体加大高价值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6月底前)

6.持续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推动商业银行在产业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中授信业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金额较上一年度持续增长。(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三)市场监管。

1.完善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健全抽查事项清单、科学制定抽查计划,规范抽查工作流程。(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8月底前)

2.推进联合随机抽查工作常态化。根据《山东省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第二版)》动态调整全区监管事项清单。(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3.强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的结合运用。依托省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开展差异化监管。科学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确定双随机抽查的范围、对象和频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5.持续优化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不断提高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全面性、实时性和准确性。将企业违法失信行为及时纳入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送至市信用平台,通过“信用东营”网站公开公示,记入失信主体信用记录,倒逼企业守信诚信经营。拓展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推动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联合奖惩”和“信用核查”系统接入区政务服务大厅。(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6.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开展失信政府机构清理整治,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健全信用权益保护和信用修复机制。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7.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引导各领域牵头单位健全完善事前信用核查、信用承诺,事中信用评价,事后信用公示、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等全流程信用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共享全省信用评价结果。(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8.探索创新监管方式。落实各级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和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政策,积极争取省级试点。(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9.推行柔性监管方式。动态调整“不罚”清单、“免罚”清单,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或者减轻处罚。(牵头单位:区司法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10.探索推行非现场监管。将非现场监管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要方式,对能够通过非现场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效果的事项,不再纳入现场检查。(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市场监管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1.加大诚信兴商宣传。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信用自律。(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12.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常态化。依托省“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动开展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点领域监管数据汇聚。对照“互联网+监管”系统监管事项目录清单,逐项核查监管数据录入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监管数据录入质量。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风险预警信息的接收、推送、处置和反馈机制。(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四)创新创业。

1.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区级以上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40%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家。(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2.加快科技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布局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大学科技园,争取2021年新认定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大学科技园2家以上。(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3.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招引力度。积极对接风投机构、基金、高等院校、产业研究院等,推动“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进,探索形成“以赛代评”引才用才新机制,2021年开展各类人才对接、精准引才活动5场以上。(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4.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继续实施小微企业“双升”战略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2021年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到140家。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市科技型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5家以上。(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5.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市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组织中国(东营)石油装备与展览会科技成果交流发布会,发挥山东省科学院与东营区政府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的作用,增加全区科技供给。(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6.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深化科技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石油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积极向省市推介重大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科技信贷企业备选库入库企业达到60家以上。(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7.优化企业创新发展政策环境。严格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科技惠企政策。(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五)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

1.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标准化行动。推动高层次人才服务标准化建设,落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规范。(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2.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事项,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落实《东营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4.提升市场化引才服务水平。落实《东营市鼓励社会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实施办法》,提升引进人才市场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5.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及时落实市加强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有关政策文件,细化贯彻措施;12月底前,会同有关部门完成部署贯通工作。(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6.规范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审批。对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管理人员从业经验、培训工种数量等方面设定的不合理审批要求进行清理,执行省市统一审批标准,优化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审批环境。(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完成时限:2021年7月底前)

7.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全面推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加大专项职业能力项目开发和考核力度。(牵头单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总工会、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六)优化外资投资服务。

1.用好省市鼓励利用外资奖励政策。组织符合条件的重大外资项目积极申报省市鼓励利用外资奖励政策。(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完成时限:9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

2.用好外商投资促进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RCEP专题和欧盟专场活动,参与台港澳侨知名人士东营行暨重点项目洽谈会、“2021年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活动。(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委统战部、区委外办、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3.推动省重点外商投资项目签约落地。发挥链长制工作机制优势,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绿色精铸、生物医药等九大领域,发挥镇街、东营高新区、专业招商团队和商务部门的联动作用,与各产业链协同配合,形成外资招引合力。加大重点外资项目洽谈、协调推进力度,持续做好签约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到资。(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完成时限:9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

5.落实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积极向符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的企业宣讲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做好政策解读和指导,帮助企业享受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牵头单位:区商务局;完成时限:9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

6.完善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落实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办事指南,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及处理工作机制,明确投诉工作机构。协调解决外商反映的问题,接受外商提出的意见建议,切实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区贸促会;完成时限:9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

7.用好“选择山东”云平台各项功能。积极参与路演直播,举办“选择山东”高端装备产业走进园区系列活动东营专场,推介东营区区情政策和优势产业,扩大外资招引宣传力度。(牵头单位:区商务局;责任单位:东营高新区;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五、全面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

3.深化“一户一策”系统应用。实时掌握纳税人、缴费人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情况,加快推进税费优惠“一户一策”。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纳税人类型进行分析甄别归类,实现税收政策及税费缴纳信息个性化精准推送,对税收优惠事项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资料留存备查”的办理方式。提高非税收入退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环节,加快退付资金拨付,确保减税降费红利及时足额兑现。(牵头单位:区税务局、区财政局;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4.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中的不合理和违规收费,清理结果及时公布。(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财政局等区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完成时限:2021年10月底前)

5.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探索降低总税收和缴费率,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区税务局;责任单位:区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6.动态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行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做到定期更新、在线查询、清单之外无收费。(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区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底前)

7.加强市政公用行业自律,整治转供电主体违法加价等行为。结合省“口岸收费公示”系统推进情况,持续做好全区涉企口岸收费公示工作。(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供电公司;完成时限:2021年9月底前)

8.建立健全违规收费投诉举报机制,发现问题严肃整改问责。(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局;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六、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把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协调,分管负责同志抓好调度落实。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组建专职力量,加强业务研究,推动各项改革走在全市前列。

(三)强化督导考评。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定期调度通报。综合运用专家论证、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创新突破行动进行跟踪问效。将营商环境评价成绩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对省评成绩进入全省前列的指标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进行加分奖励;对省评排名靠后的指标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进行减分、约谈;对有关部门自主创新在全国、全省领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加分奖励,并在全区复制推广。

(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卫生健康、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普遍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信用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持续完善监管机制,使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五)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营商环境大讨论”宣传教育行动。对取得重大突破、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企业广泛认可的改革举措、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力争在国家级、省级重要媒体刊发。要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解读,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THE END
1.快手宠物行业内容方案.docx快手宠物行业内容方案一、方案目标和范围本方案旨在为快手平台的宠物行业制定一套系统化、可执行且可持续的内容方案。目标是提升宠物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增强用户互动,推动用户粘性,最终实现宠物内容的商业化变现。方案将涵盖内容创作、用户互动、数据分析和推广策略等方面,确保全面满足快手宠物行业的需求。二、组织现状和...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962080.html
2.五华招聘多个职位!薪资优厚,福利好!地点:五华县河东镇工业园创业路(广东金西湖实业有限公司) 2、五华雅玛西科技有限公司 普工70名 要求:男女不限,身体健康,年龄18-45岁: 工作时间: 1、周一到周六:上午8:00-12:00 下午12:30-18:30(含2小时加班); 2、周日休息,如有特殊情况员工需配合加班; ...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1009/51789380.html?isView=true
3.头条文章7月10日,抖音近期在主APP内上线了一个名为“抖音云客服”的小程序。据悉,推出该服务,主要是为了招募喜欢兼职、有空闲时间的人,为抖音提供线上客服服务,丰富平台的客服体系。 独家!谦寻总部大楼正式动工 7月10日,网经社发现谦寻控股新零售直播产业基地项目已正式动工。经询问得知,该项目用地在6月底已开始动工,...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924792695292040
1.社交宠物交流聊天软件系统App定制开发4. 电商合作:与宠物用品商家合作,通过平台销售商品获得分成。 定制开发一款社交宠物交流聊天平台App是一个复杂但充满机遇的项目。通过深入了解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精心设计功能和用户体验,以及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和商业模式,可以打造出一个受欢迎的宠物社交平台,为宠物爱好者提供一个温馨的交流空间。https://guangzhou040710.11467.com/news/9113867.asp
2.宠物服务APP项目找投资,目前宠物市场蓝海一大片!项目找资金项目介绍:1.针对整个宠物行业市场我们团队整理出来一个APP 2.APP包含了宠物的殡葬——医疗——售卖——...https://www.wuyabuluo.com/thread-134731-1-1.html
3.宠物农场:迷你牧场养成经营ontheAppStore合并、建设、进化你的农场与宠物! 合并你的宠物来获取新的物种 不断开拓你的农场获取新的物种 更有神兽等你解锁 What’s New 17 Sept 2018 Version 1.4 细节体验修改 App Privacy The developer,甜柳, has not provided details about its privacy practices and handling of data to Apple. For more informatio...https://apps.apple.com/st/app/%E5%AE%A0%E7%89%A9%E5%86%9C%E5%9C%BA-%E8%BF%B7%E4%BD%A0%E7%89%A7%E5%9C%BA%E5%85%BB%E6%88%90%E7%BB%8F%E8%90%A5/id1434019703
4.2022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专业类别考试模块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及《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意见》(鲁教学字〔2019〕7号)要求,现将我省2022年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38个专业类别的考试模块公布,请结合实际抓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http://m.zk985.com/nd.jsp?id=2474
5.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书宠物医疗APP创业计划书文章介绍了宠物看病APP的项目背景,针对我国宠物医疗行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和相关信息咨询的解决方案。APP提供每日饲养知识、一键上门诊断、保健品推荐、宠物美容和诊疗服务,设计上注重用户体验和平台兼容性。市场分析表明,中国宠物市场尤其是宠物医疗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目前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分布不均...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614629/article/details/131055056
6.首届“生泰尔杯”全国大学生宠物行业大型创新创业真人体验秀——首届“生泰尔杯”全国大学生宠物行业大型创新创业真人体验项目 二、主办单位: 北京生泰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开展时间: 2016年暑假 7—8月(合计36天) 四、背景分析 北京生泰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着“崇尚科技 人人共享”的价值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目前,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https://dongyi.hebau.edu.cn/info/1106/1455.htm
7.互联网加大赛创业计划书(通用14篇)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运用到创业计划书的场合不断增多,通过制定创业计划书,把利弊都写下来,逐条推敲,就能对项目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一般创业计划书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互联网加大赛创业计划书(通用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20607081300_1828822.html
8.人才培养兴安职业技术学院3.技能考证考级:技能考证考级项目必须取得5学分。 4.公共选修模块:限选6学分。 五、职业能力与学习内容分析 1.公共基础课 2.专业基础课 3.专业核心课 4.专业综合课 5. 专业拓展选修课 6.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7.技能竞赛项目 8.专业特长培养项目 9.技能考证考级 ...https://www.nmxzy.cn/contents/136/2253.html
9.创业计划书模板(通用40篇)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业计划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通过制定创业计划书,把利弊都写下来,逐条推敲,就能对项目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我敢肯定,大部分人对拟定创业计划书都很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创业计划书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目录▼ 【1】创业计划书 【4...https://m.ruiwen.com/chuangyejihuashu/629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