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与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比赛发展至今,已有九届赛事历史,对参赛学生在专升本考试、学分认定、绩点等方面都有一定激励。
02大赛历史
赛项
主题
第一届
2015.6-10
“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
第二届
2016.3-10
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
第三届
2017.3-10
搏击“互联网+”新时代,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
第四届
2018.3-10
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
第五届
2019.3-10
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
第六届
2020.3-10
我敢闯,我会创
第七届
2021.3-10
第八届
2022.3-10
第九届
2023.3-10
03大赛目的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
04参赛对象
05大赛赛程
在校专科生可报名参加的大赛赛道有职教赛道和红旅赛道。
一、职教赛道分为创意组与创业组。
(一)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或针对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创新的改良技术,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职业院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或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二)创业组
1.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且公司注册年限不超过5年(2018年3月1日及以后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19年之后的毕业生)、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19年6月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3,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51%。
二、红旅赛道。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一)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二)创意组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三)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大赛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06赛事安排
大赛采用了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的三级赛制。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基础上,按照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进入全国决赛。校赛阶段主要采用校级初赛、复赛、决赛三级赛制。每级比赛都采取网评+路演形式。参赛同学上交项目计划书,由评委老师初步筛选后进入复赛答辩。复赛:参赛同学答辩,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打分,进入决赛的作品由最终成绩评定。决赛:参赛同学路演,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评审打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根据最终成绩评定。参赛项目择优入选学校创新创业项目,最终推荐报送到
07参赛资料
1.项目计划书
围绕项目商业或社会价值制定的包含项目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的可行性计划书,一般要具备以下特点:
1)逻辑清晰,亮点突出
2)内容简介,数据可靠
3)排版美观,便于阅读
2.项目介绍PPT
项目介绍PPT是计划书的精炼化呈现,能清晰展示项目重点、项目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材料,PPT制作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