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要一杯‘烟云滇绿’”“您好,给我来一杯‘古树醇香’”……从澜沧江畔,到白云山下;从云间的古树,到美丽的华园;从茶农的指尖,到师生们的手心;“云”“鲤”相遇每天都在华南理工大学西区饭堂二楼“云·鲤”奶茶店上演。“云·鲤”奶茶店是华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云县的学生创业项目,自2023年2月底开业以来,共卖出8万多杯奶茶,实现销售额90多万元,已带动云县茶叶消费2000公斤。在“云·鲤”的影响下,云县茶厂带动周围2家茶叶合作社发展,扩招员工(合作社社员)10人,助力合作社户均增收600余元。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回信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定点帮扶工作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光荣任务,而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融入立德树人、引导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也是高校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是急需新鲜血液注入的地方。如何让更多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投身乡村振兴?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三、项目实施进展及成效
(一)“明道育德”,课程思政铸魂,厚植爱农情怀
华南理工大学历来重视课程思政工作,2018年3月起实施“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领道”计划、通识课程“闻道”计划、专业课程“同道”计划、实践研习“悟道”计划,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致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学科导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乡土中国专题)等介绍学校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基层、了解乡村,厚植爱农情怀。
(二)“1000万元+60%”,涉农科研强基,练就兴农本领
在心中埋下助农的种子后,王一杰开始有意识地关心社情国情。他了解到,荔枝作为岭南特色水果,产量大、品质好,但是不易保存,极大地限制了荔枝的出口和荔枝产业的远距离销售。据统计,每年由于变质导致的荔枝采后损失高达20-30%。为了帮助农户解决这个问题,在学院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开始进行“低温等离子体钝化荔枝褐变酶的研究”,并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最终发表了3篇专利和1篇SCI论文,同时立志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同学们一起参加2020年“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广东省赛银奖,也为后面最终创业打下了基础。
从本科生阶段,学校就高度重视并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每年投入1000万元推进“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以及以“一院一赛”为核心的学科竞赛资助体系建设,超过6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过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一次学科竞赛,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是其中的重要主题。依托科学研究的锻炼,很多项目得到提升,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大奖。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华工学子自第六届大赛至今,在总决赛中共获18金13银,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三)“向西部、下乡村”,劳动实践笃行,坚定助农意志
2003年,团中央等4部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学校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于2006年正式推行西部计划“1+3”项目,即于当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在西部志愿服务一年后可回校继续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还是最早一批通过西部计划“1+3”项目支持定点帮扶工作的高校,将志愿者派到帮扶地区进行服务和锻炼,有力支撑了帮扶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学校西部计划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校内政务实习+青马工程领航+服务地挂职干部定期联系”的全方位培养方案,通过与地方团组织开展合作,定向输送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定点帮扶地开展服务,协助挂职干部推进定点帮扶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成长,致力于将志愿者培养成可堪大用的乡村振兴新人才。从2018年至今,学校共派出20名西部计划“1+3”志愿者到云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四)“敢闯会创”,创新创业实干,投身三农事业
(五)“习语心传”,营造校园氛围,引领贡献力量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无数的青年正用双脚踩实基层,在奔跑中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让乡村充满梦想和改变的可能。让旧房变成新楼,让砖墙铺满色彩,让淳朴的土地变成科技的温床,让每个人都有所依靠。乡村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我们正创造着乡村的未来。”习语心传宣讲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生李爽杰在2022年新生入学教育宣讲时说到。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他在一次次宣讲中用研支团十年来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感,讲述了十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革,感染着身边一个又一个青年学子。
四、模式总结
定点帮扶工作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光荣任务,而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因此,融入立德树人也是高校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华南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以课程思政铸魂,厚植爱农情怀;鼓励涉农科研,练就兴农本领;丰富实践平台,坚定助农意志;支持创新创业,投身三农事业;营造校园氛围,引领贡献力量的帮扶育人体系。
(一)把乡村振兴融入教育教学
构建“明道育德”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学校师生团队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资源,将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深化国情教育,厚植三农情怀。
(二)把乡村振兴融入科学研究
鼓励学生参与农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结合自身所学和乡村所需,参与乡村振兴调查研究、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专题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在乡村一线练就兴农本领。
(三)把乡村振兴融入劳动实践
引导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通过帮扶地区支教、消费帮扶志愿活动、乡村景观美化、西部计划“1+3”项目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坚定助农意识。
(四)把乡村振兴融入创新创业
引导支持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结合帮扶事业创新创业、到乡村干事创业,通过双创平台等给予场地、政策全方位支持,为学生投身三农事业做好保障。
(五)把乡村振兴融入校园文化
通过主题宣讲、报告会等形式,设立“笃行奖”并举行授旗仪式等,让学生了解学校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和感人事迹,营造人人都知晓、人人想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帮扶育人体系支撑下,帮扶与育人双融双促。学校定点帮扶工作得到受扶地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上级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表彰,学校驻孔美村扶贫工作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校连续5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评价,连续6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为精准帮扶模式的高校探索贡献了“华工方案”。
五、经验总结和下一步推广
(一)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形成帮扶育人大格局
(二)聚焦制度建设和平台搭建,为帮扶育人提供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指导老师绩效考核、参与学生获奖奖励、学分认证、学籍管理等方式,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了解、参与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保障。
(三)将帮扶融入全过程育人,帮扶与育人双融双促
(四)注重选树典型营造氛围,凝聚帮扶与育人多方力量
在学校帮扶育人体系支撑下,学校前期帮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并培育了王一杰和“云·鲤”奶茶店、黄培倬和“乡漂漂”、大农品盛和“消费帮扶智慧体验馆”等众多投身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青年学子和创业项目,为“三农”事业培育了一批新时代人才。学校注重通过官网、官微、宣讲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并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平台推介,营造工作氛围,凝聚更多师生加入到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为“三农”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探索以项目制形式培育更多学生帮扶团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