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话题讨论之前,社长先来讲一个你一定听过的故事:
是的,听过一百次了。
很熟悉的故事是吧。这个故事其实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尽管警察和医生不停在微博、网站和报纸等各种媒体进行辟谣,它依然不断翻新,继续流传下去,不少人也对其深信不疑。
其实上述的故事就一段典型的“都市传说”。
都市传说的前身和起源,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古就有的“民间怪谈”,也即古时候民间各种流传的鬼故事,由于那个时候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蒙昧阶段,民间怪谈也是以灵异和超现实元素为主。
进入现代以后,唯物主义思想渐渐普及和深入人心,大部分人都不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相应的“民间怪谈”并未消失,而是由以灵异和超现实为主发展演变为以各种社会现象与犯罪记录为主,有些本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其原型在民众的传播中,人为加入了很多虚构和重新解读,不断被夸张夸大,直至成为一则源头无法被追溯的“都市传说”。
“都市传说”(UrbanLegends)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人JanHaroldBrunvand在《消失的搭便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含义》(TheVanishingHitchhiker:AmericanUrbanLegends&TheirMeanings)一书中提出,随后广为流传。
一般而言,都市传说是指被当作真实事件在人群中广为流传的现代虚构故事。它们通过人们在传播中的添油加醋进化成无数版本,源头已经无法追溯,使得这些故事看起来就像是凭空出现一样。通常这些故事具备了一些真实且贴近生活的细节,包含有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而且充满了恐怖、警示、以及一定的趣味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都市传说的高发期。由于当时全球都处于一种末世恐慌的情绪之中,世界各国都冒出了许多都市传说。80后和大一些的90后应该还记得当时各种流传的“千年虫”,以及各种知名不知名宗教对99年世界末日的所谓“预言”。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产生了大量关于世界末日的影视游戏作品。
都市传说很多时候有点类似我们俗称的谣言、传闻、八卦等,但又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都市传说要是一个故事,而大部分谣言八卦只是一段简单的陈述,是不能被称作都市传说的。举个例子,前几年福岛核辐射泄漏的时候,民间盛传“食用盐可以防核辐射”。这只是个谣言,但如果在流传过程中变成如下这样:
这条谣言被赋予了充足的故事性,就转化成一个都市传说了。
此外,都市传说还必须有兼容性,也就是不能涉及到具体的人或事,而是替换成谁都可以。还是上述例子,如果直接说是XXX的经历,指向了某个具体的人,那就只是一则传闻谣言,并不是都市传说。
最后,都市传说要在一定范围内口口相传,不达到一定的规模也不能称为都市传说。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则流传在出租车司机之中的都市传说:
上述的故事,社长我自己就看到过数十种版本,前一段看的小说《宜昌鬼事》里也有类似的桥段。这个都市传说几乎流传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其中可考的最早的一个版本来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前面那个故事完全就是美国六十年代流传的故事的“本地汉化”版本,很多元素都得到了本地化改造。比如中国没有搭便车的风俗,就变成了出租车,而其中的墓园变成了各地的火葬场。
在流传的过程中,都市传说会根据听众及转述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而发生变化,从而提升可信度,让人觉得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比如说,如果你要在聚会上讲这个故事,用“在六十年代的德克萨斯州……”开头,肯定不如“我昨天打车时候听司机师傅说……”这样更能吸引人听下去吧。
类似的还有很著名的都市传说——“消失的蜜月新娘”,其可考的早期版本如下:
这个故事就比“鬼搭车”恐怖得多了。如果听到一个灵异故事,听众至少还能安慰自己没有鬼,而这个故事不存在任何灵异成分,甚至其内容也来基于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些恶劣犯罪行径——人口拐卖,故意致残孩童进行乞讨等等。故事传到中国,就有了下面这个“本地化”版本:
这种都市传说的传播速度极快,它充分利用了人们对于人口拐卖行径的深恶痛绝以及恐惧心理,甚至由此引发对自己身边亲友的担忧。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听到这样的“传说”时迅速转述。
都市传说必须是模糊的。模糊才能产生不确定,不确定才能保证不会很快被揭穿。大部分都市传说都是无法考证、难于证伪的。其中常使用的描述如“一对年轻的情侣”、“一个漂亮的女孩”、“在一天夜里”等,都非常含糊。你无法指出它的错误,也无法证实故事没发生过。正如老子所云:“夫为不详,则天下莫能斥其伪。”
都市传说总处于变异中。这些改变也许开始很细微,但流传范围广了以后,往往会体现出剧烈变异。每位转述者都是都市传说无意识的作者,每次转述都帮都市传说丰富了细节添加了元素,协助它进化。还记得80后小时候的一部动画《咕咚来了》么?所有的动物在转达“咕咚”这一信息时,都不自觉的添油加醋,最后咕咚被渲染成一只奇异的怪物,让整个森林陷入恐慌,这都算是一则“森林传说”了。
都市传说具有遗传性,其叙述元素可能千变万化,但故事的核心脉络却不轻易改变。核心脉络是一篇都市传说得以流传开来的最根本原因,比如“巴黎新娘”到“上海女孩”,不管叙述元素如何变化,其核心脉络是完全一致的。而这种核心脉络才是促使故事一直流传下去的根本原因:它在开始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场所和一个神秘的消失,在结尾提供了一个极其惊悚的局面,并省略掉中间环节让听众自己去想象,听众则会自行补充故事主人公在失踪后的遭遇,进而被自己吓到,这种恐怖感又促使听众去对故事进行二次传播,于是故事得以继续流传。
随着网络的诞生和发展,都市传说的传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只要具有一定的煽动性,任何一个故事都能迅速得到传播。人们在转述的时候不再有意或无意地添加什么,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甚至点击“转发”按钮即可。
网络提升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但也在一定形式上限制了都市传说的进化。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时代的都市传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段文字,各种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也让都市传说获得了新的呈现方式。
1979年开始在日本兴起的都市传说。主角是一个留长发、身穿大衣、包着围巾的女子,她会突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拉开围巾,露出一张恐怖的、被撕裂的大嘴问:“我美丽么?”有人甚至称她会吃掉孩子。八十年代,裂口女传说曾在日本中小学造成巨大恐慌,甚至导致警方介入和停课。很多日本动漫影视作品中都有裂口女的描写,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类似的角色还有厕所的花子和电视里的贞子,后者简直是日系恐怖电影的代言人了。
《裂口女》电影海报
1935年,《纽约时报》的一则消息说,有人在城市的下水道里捉到一条鳄鱼,此事闹得人心惶惶。据称鳄鱼可能是纽约某个家庭的宠物,某些前卫人士喜欢喂养小鳄鱼,但鳄鱼长大后他们不想继续喂养,就干脆扔到马桶里一冲了之。但有的鳄鱼并未死亡,而是在下水道里继续长大。在纽约下水道公司对地下管道全面清理之后,恐慌才慢慢消除。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该传说再次兴起,并一直延续至今,鳄鱼更被描绘成白色甚至各种变异形象、无比凶猛。除纽约之外,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有类似的都市传说,《魔兽世界》中暴风城运河内那只精英怪“下水道的鳄鱼”就是这则都市传说的彩蛋。
起源于六十年代一个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传说在一个雨天里,她带着自己的小狗出去散步,结果小狗被淋湿了,于是这个糊涂的老太太就把小狗放进微波炉里烤,想借此将狗毛烘干。
然后,这个都市传说就从“过失”变成了“故意”,每年世界各地都有新闻报道称有人故意把各种宠物放进微波炉里……
原标题:都市传说的前世今生(那些你经常听到的谣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