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翻译的标准
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
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他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
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
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
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
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化境”是比“神似”更高一层的翻译标准,也可以说是翻译的最高标准,是一个译者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3.翻译的过程
对于翻译的过程,翻译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也有人认为,翻译过程包括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将翻译过程分为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检验(test)四个阶段。
理解阶段。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会有准确的表达。“因为没有充分把握原文而造成的误译,实际上比其它因素造成的误译都要多……即使平常的原文也要经过认真的审读,方可动笔翻译。”(Nida,1993:137-138)。这“认真的审读”包括对原文语言现象、文化背景、语篇类型及特征等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分析。
语言分析主要包括对原文词汇意义(如一次多义、多词同义等)、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结构、修饰结构等)、修辞手段(如拟声、双关、头韵、排比等)和惯用法(习语)等进行的分析。这是翻译理解活动的起点。
文化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对因语言、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不同造成的各民族独特的表达法和逻辑思维的分析。翻译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89:19)因此,要做到准确的理解,还必须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做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分析理解。
语篇类型及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对原文题材、体裁、文体、风格乃至语篇内在的衔接、连贯等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确定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不同的语篇类型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与之相适应,比如文学翻译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创造意识,而商务翻译则更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动笔翻译之前,对原文的语篇类型和文体特征进行认真的分析,是翻译理解阶段宏观把握原文的必然诉求。
表达阶段。表达是翻译过程的第二步,是译者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正确、充分而又自然地传达给译语读者的过程。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能够做到正确理解,并不意味着同样能做到准确、地道的表达,因为表达除了取决于正确的理解外,还取决于译者的译语水平、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方法等多重因素。表达不好就会使译文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甚至引起误解。
4.翻译表达的四大问题
一、译文不通顺,例如:
ThepresentvehicleofthiseconomicdominationbytheNorthoftheSouthis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
原译文:当前南方对北方的经济统治的工具就是跨国公司。
这样的译文尽管也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生硬晦涩,诘屈聱牙,汉语读者很难接受。
改译:跨国公司是当前发达国家从经济上支配发展中国家的手段。
二、搭配不当,例如:
Sheisavaluableacquisitionofthecompany.
原译文:她是这家公司有价值的收获。
该译文虽然在意义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行文上却不符合汉语的搭配习惯。这里可根据汉语的搭配习惯,将acquisition的含义具体化。
改译:她是这家公司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译文文体与原文文体不符,例如:
Itwouldbeimpossibleforustosupplythissmallquantityinmaterialsofvaryingdesignandcolour,withoutconsiderablyraisingprices.
原译文:你们要我们供应的料子,要得这么少,花样、颜色又很杂,再不多少提点价儿,恐怕办不到。
该译文虽然很通顺,搭配也没有什么不当,但文体上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书面语体,且语气委婉(wouldbe),但译文却用了口语体。
改译:如不做适当提价,要本公司供应这种量少且花色各异的料子,实在难以办到。
四、文理欠通或不合逻辑,例如:
Afterall,alllivingcreatureslivebyfeedingonsomethingelse,whetheritbeplantoranimal,deadoralive.
原译文:因为,毕竟所有活着的生物,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死的还是活的都靠吃某种别的东西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