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的分类_心理危机的标准主要有哪些_心理危机有何特征
心理危机的分类
可以将心理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
1.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crisis),又称为内源性危机(endogenouscrisis)、内部危机(internalcrisis)、常规性危机(normativecrisis)。指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急剧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cErikson)认为人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身心发展课题。当一个人从某一发展阶段转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时,他原有的行为和能力不足以完成新课题,新的行为和能力尚未建立起来,发展阶段的转变常常会使他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无序状态。如儿童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身心发育急剧变化的青少年的情感困惑,青年期的职业选择和经济拮据,对婚姻生活缺乏足够心理准备和处理夫妻角色能力的新婚夫妇,缺乏足够育儿本领的父母面对第一个孩子的诞生;中年职业压力、下岗失业、婚姻危机,子女离家,父母死亡;以及习惯于忙碌的退休老人、衰老、配偶离去、疾病缠身等。如果没有及时为承担新角色培养新的能力和应对方式,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发展性危机。如果一个人没有及时建设性地解决某一发展阶段的发展性危机,他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阻碍,他就会固着在那一阶段。
2.境遇性危机
3.存在性危机
指伴随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crisis)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也可以是基于后悔,还可以是一种压倒性的持续的空虚感、生活无意义感。如一个40岁的人从未做过有意义的事,没有任何成就,没有产生过任何影响;一个50岁的人,一直独身并与父母在一起,从未过独立的生活,而到现在却永远失去了机会;一个60岁的退休者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这种空虚的感觉永远无法以有意义的东西来弥补。
(二)根据危机发生的早晚分类
可以将心理危机分为急性危机(acutecrisis)、慢性危机(chroniccrisis)和混合性危机(multiplecrisis)三种。
1.急性危机
由突发事件引起,当事人产生明显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紊乱,若不及时干预会影响当事人或他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出现伤害他人或自伤行为,需要进行直接和及时的干预。
2.慢性危机
3.混合性危机
很多情况都是多种因素混合导致多种危机共存。如一位创伤幸存者存在酒精依赖问题,失业人员的抑郁情绪问题,婚外恋人员的经济、家庭暴力问题等。因此处理危机时一定要分清主次。
心理危机的标准主要有哪些
对于个体是否达到心理危机的程度,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
一是个体存在着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生活事件,如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
二是出现严重不适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
三是当事人惯常的处事手段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如“9·11”事件后,毗邻纽约世贸中心的美林证券公司员工反映,他们经常情绪紧张,失眠情况严重;而纽约市消防局100多人因精神紧张而请假,许多人靠服用安眠药和镇静剂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心理危机有何特征
现实生活中的危机涉及面很广泛,既有不同群体的各种不同危机,也有同一群体不同时期的同一危机。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危机具有什么特征持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普遍性
心理危机的产生、发展及激化经历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过程。几乎每个成长中的个体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心理危机,但心理危机并非必然导致极端行为。事实上,心理危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它就在大学生的身边,甚至正存在于某些大学生的心里。心理危机从一定意义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事,没有人能够幸免。虽然在人生中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把握机会、设定目标、形成计划、妥善处理,是可以渡过危机的。
(二)机遇性
危机意味着风险,又蕴藏着机遇。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攻击;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驱动当事人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得到成长。在危机状态下,如果大学生成功地把握了危机或及时得到了适当、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帮助,个体可能就学会了新的应对技能,不但重新得到了心理平衡,还获得了心理上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危机的成功解决能使个体从危机中得到对现状的真实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地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这就是机会。没有危机,就没有成长,如果当事人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一机会,就会在危机中逐步成长并达到自我完善。
(三)危机的复杂性
心理危机是复杂的,可以是生物性、环境性和社会性危机,也可以是情境性、过渡性和社会文化结构性危机。而造成危机的原因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和社会性的。另外,由于个性不同,个体面临危机也会采取不同的反应形式,例如,有的当事人能够自己有效地应对危机,并从中获得经验,使自己变得成熟;有的当事人虽然能够渡过危机,但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危机的不良后果还会不时地表现出来;而有的当事人在危机开始时心理就崩溃了,如果不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就可能产生有害的、难以预料的后果。一旦危机出现,便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卷入其中。
(四)动力性
伴随着危机,焦虑和冲突总是存在的,这种情绪导致的紧张为变化提供了动力。也有人把危机看作成长的机会或催化剂,它可以打破个体原有的定势或习惯,唤起新的反应,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挫折的耐受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例如,对药物成瘾、网络成瘾的治疗,他们将问题拖延到较为严重的程度,以至于治疗者不得不将问题分步处理。个体在成长和追求的同时,也意味着带动一个可能受挫的机制,如能及时调整,适应变化,则能形成动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五)困难性
当个体处于危机中时,其可供利用的心理能量降到最低点,有些深陷危机的个体拒绝成长,危机干预者需要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重建新的平衡。这就需要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支持,常用的方法有“支持治疗”、“认知领悟疗法”、“家庭治疗”、“合理情绪疗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没有治疗心理危机的通用方法。另外,还有些危机愈后容易反复,治疗起来有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