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林芝8月7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我要去西藏,仰望雪域两茫茫;风光旖旎、草色青青,随处都是我心灵的牧场。”每一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哼着这首歌谣,来到西藏,试图寻找心灵的故乡;然而只有少数人最终留在了这里,把异乡变成故乡,樊敬芳与阿诚夫妇就是其中一例。
2014年8月,第一次进藏旅行的夫妇二人还是一对儿纯粹的“背包客”,彼时的身份是广州的设计师;2018年8月,他们已成为西藏林芝米林县朗多村的“致富带头人”,打理着有100间客房的精品客栈,带动了村中60户人脱贫致富。
7月30日,樊敬芳的客栈刚送走一批客人。(央广记者孙冰洁摄)
“原来我以为开个客栈会很悠闲,现在发现我一点都不闲,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7月末的一个晴朗下午,记者在位于米林县羌纳乡朗多村的“找个地儿待着”客栈见到樊敬芳时,她刚和员工收拾完客房,“晚上还有两拨客人要来。”一边招呼记者,一边麻利地与员工交待接下来的事宜。
林芝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樊敬芳所在的米林县羌纳乡朗多村,是一个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距林芝市仅36公里,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环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因为可耕地面积不足,加之旅游业未进行开发,这里一直是羌纳乡的重点贫困村。全村60户278人中,有80多人为贫困户,朗多当地一直有“端着金饭碗,守着穷日子”的说法。
7月30日,“找个地儿待着”客栈外观。(央广记者孙冰洁摄)
2014年8月,樊敬芳与阿诚第一次自驾来林芝旅行时,路过朗多村,便被这里的秀丽风光和村民的淳朴好客打动,但却始终找不到一间心仪的客栈。“西藏的景点之间离得比较远,你只能开到市区住酒店,第二天再折返,很不方便。”就这样,原本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从事创作的夫妇二人决定留下来,开一间心目中的理想客栈。
2015年,经过近一年的寻找、考察与协商,樊敬芳终于成功租下了朗多村村民久巴的四间屋子,并雇用当地村民到此打工、进行改造。一年后,整修一新的客栈开业,原本在此帮工的村民中有近十人成为客栈的首批正式员工,从事保洁、收银等工作,每月工资在3500元左右。
7月30日,位于客栈内的书吧一角。(央广记者孙冰洁摄)
樊敬芳的客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当地传统保守的思维。“他们原来对酒店的理解就是一定要标准化,要高大上,现在觉得保持原汁原味反而更容易吸引客人。”2016年,为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整个朗多村精品客栈项目付诸实施。采用“政府扶持+村集体+能人+贫困户”(即政府补贴、群众集资、能人带动、贫困户收益)经营模式的精品家庭客栈于当年3月动工建设,在2017年中竣工。至此,占地1800平方米,集餐饮、文化、旅游服务、休闲娱乐、林果产品采摘销售为一体的精品客栈也成为朗多村的一张名片。
朗多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客栈运营后由村集体与致富能人签订出租合同,由能人负责打造品牌,条件成熟后交由村集体经营。合同期内,政府、农牧民、能人、贫困户按资金投入比例划分股份,按股份分红,收入的30%给村集体,每年向村集体缴纳土地租金12万元,同时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纳入到精品客栈进行客房保洁、餐饮服务,每户建档立卡户年增收可达6000元以上。
已经在朗多村待了三年的樊敬芳如今提起朗多,言必称“我们村”,她自嘲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村里人”。正值林芝瓜果采摘季,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村民给她送来自家刚摘的时令水果;遇到藏历节日,她还会被热情的村民邀请前去聚会……客栈除了日常接待外,更像是村中的“便民服务站”,村民每逢充话费、网购都会来找樊敬芳,“我们经常帮他们网购,寄到林芝,我们开车提回来再发给他们。”对此,樊敬芳却乐此不疲,“我喜欢当地这种淳朴的民风,打算一直扎根在这。”
3年间,客栈通过向老百姓租地,为朗多村增加收入近30万元;通过向朗多村购买材料,雇用农牧民务工,为村里带来收入达98万元……
樊敬芳向记者透露,如今他们正与内地的大学合作,准备参与打造朗多藏文化村,并在朗多建立“流动图书馆”。“我们以后会开发一些手工体验,客人来这后有得住、有得玩,还可以深入当地的风俗文化,和老百姓交流,通过购买当地的土特产,也可以帮助到老百姓。”这是樊敬芳设想的朗多村的未来,也是她理想的心灵故乡。
7月4日晚,那曲市办税服务大厅灯火通明,导税、宣传、办税区、体验区、等待区、办公区所有该撤的撤,该重新张贴的重新张贴,所有工作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不到两个小时,各项整改工作全部完成。
近日,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拉萨市柳梧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创响中国,梦创拉萨”——首届全区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圆满结束。
8月4日上午,为期3天的林芝市巴宜区第二届鲁朗工布牧歌民俗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