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8.27广东
印
度
印度河与恒河孕育出了璀璨的印度文明,曾使印度盛极一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却渐渐退出大国的行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如今却被人们用阿三来打趣。印度到底是如何与大国之称渐渐疏远,而它的地缘实力又是否可以让它再次回归大国行列,重新崛起呢,让我们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缘实力、外部威胁、内部原因等多个方面来说一说印度与大国的那些事儿。
从地理位置上看,印度还是有很大的天然优势的。印度地处北半球,三面环海,国土呈南北向,深入北印度洋腹地,具备掌控印度洋的天然优势。
而其316万平方公里的实控国土面积,虽然与俄、中、美等当今世界主要玩家相比有所不如,但其地处亚热带,土地可利用比例相当之高(谁能想到,印度耕地面积高达1.6亿公顷,而比它大了足足三倍的中国却才1.28亿公顷)。这种良好的基本条件,虽不足以支持印度像美国那样橫行全球,但使之称霸印度洋,还是完全足够的。
中印地表覆盖情况对比示意图
凭着绝佳的地理位置资源和令人羡慕的耕地面积,尽管国力还有所不足,但基于对祖国地缘实力的深刻认识,印度国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建国之初,就豪情万丈的喊出那句深深烙在每个现代印度人心底的名言:印度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来看清印度的困境。
虽然印度地理位置和内部资源的都比较丰富,但它却有着一个十分危险的外部地缘威胁:印度所处的南亚次大陆北倚喜马拉雅山脉,山脉再往北则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从地缘角度来说,青藏高原对南亚次大陆形成泰山压顶般的地缘压制。
在农耕时期,中国对青藏高原,尤其是西藏的统治更多是名义上的,手段也不过是羁縻,对印度不存在任何威胁。但当世界迈入现代后,人类征服地球的能力也如火箭般提升。尤其是公路、铁路、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中国可以迅捷的将资源输入西藏,并在此建设各种大规模军事设施。如此一来,西藏之于南亚次大陆的地缘压制功能便逐渐体现出来。尽管世界屋脊的阻断作用仍在,中国也不可能隔着高海拔的西藏去占领印度,但至少,中国已经具备了给予印度本土核心区一次大规模地面攻击的可能。
而导弹和空军等空中打击力量的出现和发展,更加深了印度的恐惧。换句话说,拥有西藏的中国,具备随时摧毁印度国家命脉的能力。
排除军事因素,仅从水资源控制来说,中国也把住了印度的命根。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有亚洲水塔之称。印度境内多条河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尤其是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更是印度东北地区乃至孟加拉国的生命线。
中印水系图
所以基于这种天然的地缘压力,印度只能将压力转化为支持西藏0独立的动力,欲想通过西藏的独立来缓解中国对它的威胁。
除了西藏问题,中国和印度之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印边界问题。中印两国边界素有矛盾,其中藏南地区最为人所知。藏南地区的北界麦克马洪线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
另外,中国和印度的矛盾还体现在印度洋上的相互制衡。
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对中国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越来越深。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将不可避免。而这也必将与把印度洋视为自家后院的印度发生冲突。
就中国而言,对青藏高原的拥有,使中国在中印关系中占据了天然的主动,这便使中国有能力在与印度的交往中,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只不过,实现最大利益的方式,可能出乎所有人意料:中国希望印度强大起来。
因为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最大的竞争对手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所以中国支持印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入有实力的新势力,分担己方所承受的压力,借印度崛起来分担美国的压力。
但是中国有扶持印度之意,可印度是否有借势鲤鱼跃龙门的能力,还需要反观印度自身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下面从印度内部自身体制的一些问题入手,分析一下印度现在所处的困境。
与其他拥有相同体量的古老文明不同,在印度文明的扩张史中,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稳定政治格局。中国、罗马、阿拉伯等古典文明,在其发展壮大后,纷纷迈向帝国体制。而印度文明却始终处于邦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即便偶有统一,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现代印度周边地缘形势示意图
古代印度之所以分裂,也自有其理由。从地缘格局上看,南亚次大陆以东为缅甸的密林;北部为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过印度河流域,便是兴都库什山脉;它们的存在,为南亚次大陆提供了充分的保护。至于南面的大海,虽然无法阻挡海上势力,但海洋文明的商业特质,使它们即便进入印度,也更注重于物质利益的攫取,而非对领土的占有,因此无法对印度文明造成颠覆性影响。
当然,印度也不全是没有外来威胁。相比喜马拉雅山脉的高不可攀,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还是容易的多。而山那头的游牧文明,更是农耕文明的天敌。
古代印度和异族入侵示意图
不过,尽管古代印度会周期性的遭受中亚游牧文明的入侵,但却并未对印度文明的独立性构成根本威胁。而这种结果的存在,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实力外,也与中亚作为大陆交通岛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中亚地缘结构示意图
中亚身处亚欧大陆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亚大陆、蒙古高原、南亚次大陆、波斯高原、两河平原等亚洲各大地缘势力的交锋之地。虎狼环伺的周边环境,使中亚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板块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锋结束后,成为胜者的附庸。
相比文明交融的软影响,种姓制度的存在对印度发展则显得更加刚硬。
种姓制度示意图
印度社会根据出身不同,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犬舍、首陀罗四大阶级,另外还有摒弃于四大阶级之外的“贱民”。不同阶级职业不同、地位迥异。处于高种姓的婆罗门与刹帝利,占据了绝大部分国家资源,而占人口绝大部分的首陀罗、犬舍以及贱民,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愚昧”、“慵懒”、“散漫”成为低种姓的代名词后,印度也就丧失了通过发展大规模制造业迈向工业社会的可能。
而要想解开这一困局,印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但在实行中央集权的路上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就是实行中央集权之路上很大的一个障碍。
印度的人种构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由早期自中亚迁入的雅利安人演化而来的印度斯坦人(即印度白人);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即印度黑人);以及早期由东亚流入、在东北地区占相当比例的蒙古利亚人(即黄种人)。印度社会的各种资源仍由高种姓的印度白人控制,而印度黑人和黄种人基本处于被统治地位。
印度人种分布示意图
宗教矛盾也是印度政治改革的潜在威胁。印度境内有总数多达一亿的穆斯林。如果印度教瓦解,印度社会陷入纷争,穆斯林为争取自身权益,也不可避免的会卷入其中,进而加深印度的混乱。制度、阶级、种族、宗教,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印度的工业化道路异常艰难,稍有不慎,便有跌入深渊的危险。除此之外,印度现代化还面临着诸多外部的威胁。
通过两次印巴战争,印度成功促成了孟加拉与巴基斯坦的分裂,但也加深了印巴之间的仇恨。而克什米尔问题,更是两国无法解开的死结。即便有朝一日印巴关系走向缓和,但历史、宗教和地缘结构上的矛盾,决定了二者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有这样一个嚼不烂、拉不拢、摆不脱、灭不掉的死敌身居其侧,更增加了印度现代化改革的难度。
印度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位置范围示意图
尽管中国会支持印度现代化进程,但如果这一进程最终失败,中国借印逐美的战略构想也就成了镜花水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为了维护在印度洋区域的利益,便只剩下亲自出马一途。
由于本土与印度洋相隔万里,中国要想在印度洋站稳脚跟(尤其是取得对美战略优势),则必须在区域内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缘板块作为支撑。从地理环境和地缘关系考虑,控制孟加拉湾的孟加拉板块无疑是最合适的。
鉴于中国与孟加拉在海路上实在过于遥远。为增强对该地区的地缘影响力,中国必须打通二者间的陆上通道,并确保对此通道的控制。基于此战略,接连孟加拉与云贵高原的印度东北地区将成为中国的目标。
从地缘结构上看,东北地区几乎是印度的一块飞地”(仅有一条靠近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里古里走廊与北印度连接),与云南地缘关系却相对紧密,东亚流入的黄种人在当地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因素,导致当地分离倾向向来严重。这也为中国的图谋创造了条件。
中国与孟加拉国的陆上通道位置示意图
西里古里走廊简介
除了中国,美国也会加入对印度的争夺。
美国不可能允许中国势力进入南亚。但鉴于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源自海上(以中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为基地),对由内陆发动的中国战略有心无力。
但美国也不可能作壁上观。将孟加拉板块划入势力范围后的中国,将取得压倒性的对美战略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无论愿意与否,只能趁着印度混乱,也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缘板块,扶植独立的亲美政权,以应对中国的威胁。如此一来,印度将彻底分裂,沦为中美等大国势力的竞技场。
中美竞技场
中国的中央集权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长江——黄河流域的超强地缘实力,对古代中原王朝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强大,一定程度上压过了地形的阻碍——不仅四川、云贵、东北这类地缘结构十分独立的区域;甚至青藏、西域这种极端边缘的边远地带,最后都被纳入中国版图。
但现实却和印度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印度不仅未能实现大一统,作为两大核心之一和本土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最后反倒被外来者抢了去,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地盘。到现代,印度河流域甚至在政治上都与印度剥离,成为独立的巴基斯坦国。
原因在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间,存在着一个面积近6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
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示意图
历史上,这片地区并不是沙漠,只是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印度河流域人类对森林植被的过度砍伐,才最终导致了沙漠的形成。而这种沙漠化,对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
首先,塔尔沙漠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间形成了地缘阻断。
其次,中亚势力的进入,更加重了这种分裂。印度河板块地处南亚与中亚交界。由于中亚势力为游牧文明,军事实力雄厚,所以尽管印度河流域在地缘实力上不如恒河流域,但借助外力,它足以与恒河分庭抗礼。
印度河板块的丢失,使印度文明原本的二元核心,缩小为只剩恒河板块一部,元气已然大伤;而二者的对立和冲突,又进一步消耗了恒河板块的实力。连番损耗的结果,就是印度本部核心区的实力大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本部再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缘板块,政治上的中央集权,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内部改革的困难现状与外部的政治威胁导致原本想通过中央集权的手段实现现代化,从而走上大国之路的印度,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显得更加举步维艰。其实每一个国家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只是如何准确地判断时局、及时地把握时机、稳健地发展自身将是每一个国家想要壮大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