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页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8篇)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1
一、指导思想
仔细贯彻学校环保教育计划,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四周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同学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加和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要求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相结合的原则,而目前随着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进展技能的瓶颈问题。因此,在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仔细贯彻和深刻体会新课程理念的真实表达,更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在学校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
2、了解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树立爱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3、培育环境道德观,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通过实践活动,让同学知道数学与环保科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培育同学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进展环保技能。
5、进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6、培育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进展的思想。
三、详细措施
1、挖掘教材,细心设计
依据现行学校数学学科的特点,首先我从教材中找出蕴含有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为了把环境教育自然适度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我主要从应用题中挖掘可渗透的内容,并找贴切的结合点,融于教学设计。教学时可结合姜堰市近十年环境绿化面积的一些详细数字〔包括学校绿化〕,出示相应的录像和挂图,让同学在观赏的同时,了解人与四周环境的关系,了解环保的作用。从而唤起同学“爱绿护绿”的意识。
2、利用废物,制作学具
在教学中,让环境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进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使同学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如:让同学了解我们每天产生多少废物,如何减削废物;让同学知道我们产生的废物哪些是可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可再利用的应反复运用。引导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留意留心观测,擅长思索,利用废弃物制作一些学具,变废为宝。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寓环境教育于数学课中。
3、参与实践,进展才能
5、培育环境意识、环境立场、环境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
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思想教育范围,使同学受到国情教育。提高同学对合理开发利用和爱护资源的认识;
6、通过对交通状况的统计,联想到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提高同学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认识;
7、通过分数和小数的学习受到国情教育、人口教育。
四、行事历:
九月份分级部定好渗透环保教育的计划。
十月份集体备课,研讨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环保知识。
十一月份随堂听课;开展环保知识知多少竞赛。
十二月份收集环保教案,评优。
元月份专题总结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2
活动目标
认识蜘蛛并知道蜘蛛图斯结网的特性。
用不同的方法制造蜘蛛结网的情景。
主动参加活动,体验活动的欢乐及胜利的喜悦。
使小伙伴们感到欢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蜘蛛结网的目的。
教学幼儿喜爱大自然。
活动预备
《好忙好忙的蜘蛛》
胶带、尼龙绳或棉绳、碎纸。
“蜘蛛结网”参考图。
活动过程
一、老师和幼儿一起争论
1、蜘蛛为什么会吐丝结网?
2、蜘蛛网有什么功能?
3、除了蜘蛛之外,还有什么动物会吐丝呢?
二、观测挂图,阅读故事《好忙好忙的蜘蛛》
三、把幼儿分成数组,邀请各组幼儿为“蜘蛛先生”结“蜘蛛网“,说说蜘蛛是如何织网的,然后每组选择一种结网方式和大家沟通。
四、讲解并描述合作过程中有趣的事情。
五、学习延伸
1、区域活动
美工活动:幼儿可以在美工区探究用不同的材料结蜘蛛网。
科学活动:将挂图粘贴在科学活动区,让幼儿进一步观测、讲解并描述。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设计贴近生活,对幼儿进行了科学探究和喜爱大自然的教育,完成了活动目标。但有的幼儿对蜘蛛感到可怕,所以没有进行实物观测。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进一步激发幼儿爱惜动物家园的美妙情感。
3、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大胆说出自己对的理解。
5、情愿与同伴、老师互动,喜爱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预备:
音乐《给动物留下美妙的家园》;ppt。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了解动物生活的环境。
1、我们小伙伴都喜爱旅游,今日我们来到了动物村。
2、动物村庄里小动物们美满欢乐的生活着,看看他们都住在哪里?
〔有的住在神奇的森林里,有的住在蔚蓝的大海里。〕
3、哪些动物住在森林里,哪些动物住在大海里?
〔句式:有……有……还有……〕
小结:动物们美满欢乐的生活着。
二、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突然不知怎么了,动物的家变了,变得……
1、动物对环境的作用。
幼儿观看ppt,老师讲解。
〔1〕这是谁?秃鹫是怎么爱护自己的家的?
〔2〕海鸥呢?
〔3〕蚯蚓的家在哪里?猜猜他是怎么爱护自己的家的?
〔4〕别看乌鸦长的不美丽,他也能爱护自己的家,他能把苍蝇的蛆吃掉。
2、环境对动物的作用。
〔1〕动物们的本事真大,有的动物能用自己的方法爱护自己漂亮的家园,动物也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怎样爱护他们的家园?
〔2〕游戏:翻翻乐。
这是一个游戏叫翻翻乐,在每个数字的后面都有一个援助动物的好方法,看看谁能把它都翻出来。
〔3〕老师小结:今日我们参观动物村就要结束了,感谢我们大二班的小伙伴,你们想出的好方法肯定能让动物的家更安全、更舒适,使森林更美、草原更绿、天空更蓝。感谢你们为动物留下美妙的家园。
三、歌舞:给动物留下美妙的家园。
全体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给动物留下美妙的家园》。
活动反思:
整节课师幼互动较好,幼儿与我的协作有亲近之感,我像是融于幼儿之中。运用ppt进行常识课的活动,此种形式吸引幼儿的眼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学习翻翻乐,充斥情趣性,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环保知识,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次活动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活动过程中,没能将有……有……还有……句式突出,由于大部分幼儿举例动物限于1个或2个,因此,我就将句式更改为……和……,两样动物之间要加一个“和”字。
2、每一次的小结都只是限于幼儿回答的总结,没能很好的对幼儿已有阅历的一个提升。后面的总结可改为:使森林更美、天空更蓝。以此于之前的举例、铺垫呼应。翻翻乐游戏之后可以将全部幼儿所提或未提及的答案全部翻开,有个小结的同时让幼儿体验胜利的喜悦。
3、活动最末一个环节,可让幼儿分散在教室中进行舞蹈表演,效果更好。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4
1、激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爱惜动物的情感。
2、认识一些森林里的动物,初步了解森林被毁坏的后果,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培育幼儿敏锐的观测技能。
4、让幼儿能在集风光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重点:认识森林里的动物。
难点:了解森林被毁坏的后果,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挂图、头饰、音乐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小伙伴,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井老师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梦见什么了吗?〔想〕梦见了漂亮的白雪公主,他告知井老师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一个蘑菇屋,那个蘑菇屋可奇妙了,它不但能让我们和很多小动物做伙伴、玩游戏,还能让我们认识一些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动物,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想〕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出发吧!快看蘑菇屋到了,看看是谁在欢迎我们呢?〔长颈鹿〕
〔小伙伴,欢迎你们来到蘑菇屋,我的伙伴们等了你们好久了,快去看看它们吧!〕〔出示挂图〕
二、感知特征,描绘形象
1、小伙伴你们都看到了谁呀?它们长的什么样?它们怎么样走路?喜爱吃什么?
2、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森林里?
3、仿照
小伙伴们,你们喜爱它们吗?现在我们和它们开个联欢会吧!老师这里有一些动物的头饰,小伙伴要扮演你头饰上的动物伙伴,你可以用你的动作、叫声来表演动物伙伴。
三、猜想、争论
1、动物们也累了,我们回座位休息一会。
2、放音乐〔伐木声、枪声〕
小伙伴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对森林意味着什么?〔看挂图〕这些小动物为什么哭了?
3、小伙伴们相互争论一下,我们应当怎样爱护动物的家?
四、幼儿绘画:漂亮的森林
五、延伸活动
今日这么兴奋,现在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做个环保小卫士吧!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5
1、激发幼儿爱动物的情感,认识各种动物的名称,特点及生活习性。
2、通过活动提高幼儿观测动物的技能,喜爱与同伴沟通。
3、学习动物名称,会用句式“动物园里有····”,发音精确。
4、使幼儿掌控一些动物的基本常识。
5、能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去动物园的欢乐。
教学重点:会用汉语说出各种动物名称,会用句式“动物园里有····”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生活习性
1、请家长在活动前带孩子看《动物世界》
2、手机各种动物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园”
3、动物卡片〔有动物居住环境及喜爱吃的食物〕各6份
4、制作食物图片或食物模型〔各6份〕
5、DVD机
〔一〕开始环节
观看DVD,了解动物园里各种动物的名称及生活习性。
〔二〕开展环节
1、老师指着墙上的动物卡片,用汉语说出动物的名称,引导幼儿跟说。
2、老师〔出示一张动物卡片,如熊猫〕:“动物园里有熊猫,熊猫喜爱吃竹子。鼓舞幼儿仿照用汉语说出来。
3、表演游戏:老师仿照动物让幼儿猜一猜,并拿出该动物爱吃的食物,引出:“动物园里有···喜爱吃···”。鼓舞幼儿上来表演该游戏。
〔三〕结束环节
将幼儿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分好动物图片及喜爱吃的食物图片,让每位幼儿仿照“4”中的内容。
〔四〕延伸环节
1、继续丰富“动物园”环境内容,添加新的“动物”
2、将结束环节的图片放在区域中,供幼儿沟通运用。
1、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积极仿照各种动物的动作,愿意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并用汉语与同伴沟通。
2、个别幼儿对句式的表达不够精确。
3、假如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将会预备得更充分一点,例如把“双语”表达的更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表达技能,完整的与幼儿沟通。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6
设计意图:
当人类开始留意生态环境的时候,喜爱自然、探究自然是我们需要深植于心中的观念,环境教学可能的任何形式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老师还需要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五官去探求自然之谜,与幼儿共同观赏、发觉、尊敬和关怀生命与环境,并且建立重视环境爱护的观念。
活动一:美好的大自然
1、激发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求自然之谜。
3、鼓舞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4、激发幼儿喜爱大自然的美妙情感,培育幼儿初步的审美技能。
5、学会保持开心的心情,培育幼儿喜爱生活,欢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与家长共同为幼儿预备野外生活所须携带的物品,每人一个背包。
这组活动可安排在春季或初秋季节进行,应尽可能制造条件到野外去露营。
一、摸摸大自然,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1、找一块安全地带,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一位用布蒙住眼睛,由另一幼儿带他去摸摸大自然里的东西,感觉一下大自然中各种东西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硬的还是软的,(当不用视觉时,触觉会更加灵敏,小花小草青苔石头树根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然后互换角色,分组争论触摸大自然时体会到什么请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较清静的地方,老师和幼儿一起坐下来,将眼睛闭上一两分钟,让心渐渐静下来,让幼儿认真听四周有什么声音,用语言表达个人感受。(风声、鸟鸣、水声)老师可以随身带录音机,把自然的声音录下来,预备回去听。
活动二: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1、进一步激发幼儿喜爱自然的情感。
2、在活动中进展幼儿的感知觉。
3、在游戏过程中感知植物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彩笔、纸等
一、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1、带幼儿查找各自喜爱的树,每选择一棵用彩笔把树皮和纹理拓印在白纸上。每位幼儿可拓印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老师可以鼓舞他们来查找不同种类的树干或树叶来拓印。
2、找一棵大树。老师可以让幼儿争论,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树围住还可以认真找找看,有哪些动物是把这棵树当成“家”的树上树下有小鸟、蚂蚁、毛毛虫等居住吗让幼儿表达观测这棵树的感想:大树有多大年纪了身旁可能发生什么故事最末,老师让幼儿用白纸把树围住,各自拓下树的一部分纹理,这些纸可以带回去后平排连结起来,向幼儿展示树的圆周长度。
二、呼吸树的'游戏
1、让幼儿在大树荫下作深呼吸,自由地与幼儿争论树的功能:它可以供人们遮荫遮雨、供应人们食物,也是很多动物的家;树根又可以使泥土固定,汲取水分,天下雨时,才不会造成洪水和山崩。另外,树还可以使空气清爽。“呼吸树”的游戏,就是让幼儿了解,树林对于我们的呼吸是何等的重要。
2、在空地上由部分幼儿扮演树木,以各种姿态站立;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各种动物,老师那么当砍树的樵夫。
3、“动物”们只有站在“树”的旁边才能呼吸5秒钟(既慢数五下),然后要用手捏住鼻子与闭气直到跑到另一棵树旁才能呼吸(由于每个数释放出来的“氧气”有限)。当幼儿在大树之间移动时,老师开始“砍树”,被砍倒的“树”要假装倒下,这样动物就不能再靠近那棵树呼吸了。
4、游戏过程中,树渐渐减削,幼儿会感到“呼吸”愈来愈不简单,当“树”全被砍倒时,“动物”们也就会昏倒了。
5、游戏结束后,老师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漂亮的大自然》从一次郊游入手,在引导孩子看看、摸摸、找找、玩玩的过程中,融入了科学、语言、健康、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爱好很高,整个过程都是在详细有趣的活动中实现的。
幼儿在活动中观测技能、思维表达技能、表现技能、合作技能都得到了进展,激发了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欢乐而满意的!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泥土的种类及作用;知道人和动物都需要泥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生态和环境教育。
2、感知泥土的特性以及含水量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
3、体验自由制造的乐趣。
4、能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胜利的欢乐。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呈现出来。
【活动预备】
1、事先查找一处安全的、有水源的泥地(最好靠近稻田)。
2、援助幼儿获得玩沙的阅历。
3、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小水桶、废报纸等。
【活动过程】
一、看泥。
1、带领幼儿来到泥地,引导幼儿用脚踩踩,用树枝戳戳泥地,说说自己的感觉。
2、请幼儿分别从各处抓几把干泥土放在废报纸上,看看泥土里藏着些什么(小石子、树叶、草根等)并要求幼儿把它们与泥土分别开来。
3、清除杂质后的泥土看上去怎么样。用手搓捏有什么感觉。
4、请幼儿用石块敲击泥土,看看它们会怎么样。告知幼儿土壤就是由这些较小的泥土颗粒组成的。
5、引导幼儿通过回忆说说泥与沙的不同。
二、和泥。
1、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这些比较干的泥土变湿呢。(加水)
2、请幼儿用各种方法取水来潮湿泥土,感知干泥土与湿泥土的不同以及加水量的多少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
3、鼓舞幼儿边和泥,边相互沟通和泥感受,如:泥土太湿,就会因太软而不易成形;泥土太干,就会因太硬而不易揉捏。
4、引导幼儿争论: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干泥变湿,湿泥变干。
5、援助幼儿和出软硬适度、有肯定弹性的泥团。
三、玩泥。
1、与幼儿一起自由玩泥巴,鼓舞他们边玩,边自由沟通,引导他们相互学习。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玩泥方法,以拓展其他幼儿的思路。
(1)将泥搓成圆球放在地上滚动,使其粘上树叶、小石子等,形成一个“超级球”。
(2)用树枝把假设干个泥球串在一起做成“羊肉串”、“豆腐干串”等,做“烧烤店”的游戏。
(3)将泥径直糊到玻璃瓶或塑料瓶外面,做成质朴的“泥瓶子”,并在瓶外用树枝刻画或用树叶粘成自己喜爱的图案。
(4)将泥土做成大饼,并用树枝在上面刻印图案,或将树叶撕碎撒在上面当作葱花、芝麻等。
(5)捏可爱的泥娃娃,并借助树枝、石子等装饰环节部分。
3、鼓舞幼儿自由走动,相互观摩学习。
4、带领幼儿一起做“响炮”。
(1)大家玩得这么兴奋,我们一起用泥来做个“响炮”吧!
(2)老师示范“响炮”的做法:将一团拳头大小的泥搓圆,用拇指在泥团中间挖个坑,然后用拇指转动泥团,用食指协作使其外部成碗状,最末,把“碗”底捏薄,使其薄于其他部位。
(3)老师示范“放炮”:先托起“响炮”,然后用劲将它倒扣在地上(最好在石板上)。在空气的推动下,“炮”会破碎发出响声。
(4)请幼儿学着制作,享受自由游戏的欢乐,提示幼儿留意安全。老师同时在旁用泥做一个“大碗”以备后用。
四、用泥做“小湖”。
1、老师在刚才做的“大碗”里倒入水,启发幼儿看看这个“大碗”像什么。(池塘、小湖、游泳池等。)
2、引导幼儿认真观测这个“大碗”是否渗水,说说为什么。
3、请幼儿设想:假如这个“大碗”放在野外,会有什么结果(如雨水一淋会酥,太阳一晒会裂,风儿一吹会干等。)
4、请幼儿在“小湖”中放入树叶当小船、小鱼等,与幼儿商定第二天再来看结果。
5、启发幼儿把玩泥场地整理洁净,以免污染环境。临走时请每个幼儿带一件得意之作回园,并启发幼儿用塑料袋装些肥沃的泥土回园养花。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晾干后着色,体验制作的乐趣。
2、如有机会,带领幼儿到四周的砖瓦厂或陶瓷厂观看工人制砖、制陶。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案8
1、认识绿色食品标识,知道绿色食品是纯自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
2、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只有有了洁净的水源、纯洁的空气,有了树木、草地的爱护才会生产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