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极为困难的寄信经历。戴上潜水镜、顾晨迪纵身跃入海中,穿过色彩斑斓的珊瑚群,拿着防水明信片,朝着那个外形如小房子的浅色邮筒游去。下潜三次,均失败而返。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信件才得以全部投递成功。
职业旅行达人顾晨迪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边旅行边工作,写图文、做直播、拍vlog……凭借帅气的外形和职业范的讲解,个人短视频的全网平均浏览量保持在500万+。他创建的“学长约你去旅行”超话阅读量接近8000万,“现在是做内容最好的时代,把旅游这件事情作为工作很幸福。”顾晨迪对南都记者这样表示。
旅游业新趋势:
“去网红去过的地方”
“打卡灌篮高手同款拍摄地”“在海底邮局寄一次信”“穿越食人族骷髅洞”“在零下几十度的山顶吃芝士火锅”……在顾晨迪的vlog中,每个目的地都伴随独特风光和新奇体验。
这位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在电视台旅游节目中“边旅行边工作”的90后,习惯用“啃老本行”来形容自己。差别在于,制作一个片子的时长从原来的15分钟缩短至3-5分钟的短视频,再到现在vlog时长控制在1-2分钟,以前准备一个节目需要3000字的脚本稿,现在写稿只需要2-3分钟。
几乎每个旅行达人都有一技之长。在飞猪旅行达人大数据中,职业标签呈现极高的重合度,占比最高的职业分别为摄影师13%、职业旅行者11%、自由职业9%及媒体记者4%;89%的旅行达人擅长写攻略游记,79.1%的达人具备摄影技能。
“传统媒体人的经验,出镜、拍摄、脚本、制作上的优势是我努力放大的闪光点。”顾晨迪了解自己的受众,“大多是大学生或刚毕业工作的人,15-40岁占比70%-80%,其中女生偏多”,大家越来越爱看猎奇、精美的内容,“随着大市场环境和用户观看习惯改变,我们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应该按照受众的喜好来更换不同口味。”
一张休闲照片:
构思3小时写文案3小时
“不管平台怎么转变,生产内容的本质没有变。”四年前,顾晨迪辞掉电视台的工作,开启第一次行程,由于手头没有那么多资源沉淀,订完机票酒店,手上就没钱了。
专业的数码产品、五花八门的镜头、航拍飞行器……这些旅行达人常琳几乎都有。30天里,常琳累计飞了11次。因为要把每一次工作行程变成节目、视频,她经常要利用候机、落脚酒店的空隙,着手拍摄脚本、后期制作。
“一张在五星级酒店悠闲喝咖啡的照片,可能要花3个小时构思拍摄,再花3个小时选片修图写文案。很多人羡慕我们这个行业,但真的走进来会发现不一样。”一个月有25天“在路上”的全职旅行玩家高波描述道,“在工作邀约中旅行,和自己出去玩是两个概念。”
收入主要来自OTA:
头部旅行达人年入50万
据统计,达人的“咖位”直接决定单次商业合作收费,近半旅行达人单次合作价格在1000-5000元,少数头部达人单次合作在1万元以上,商业合作年收入可超50万。
今年6月,携程面向全球招募旅行KOL,按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流量扶持、专属福利、商业合作、IP孵化等权益。马蜂窝也在上半年宣布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招募“旅行博主预备役”,给予表现优异者旅行基金、免费旅行机会等奖励。
散客化趋势:催生互联网新职业
工作之余,个人旅行对于旅游达人来讲甚至成了“奢望”。顾晨迪忍不住在脑海中算了算,“真正出去旅行,一年不超过三五次”,“订票和简单看一下天气”取代了工作中复杂的打卡攻略与规划,“找个酒店看电视、刷剧,晚上出去逛逛夜市,放松就好。”
在成为全职玩家两年后,来自赞助商、品牌商的邀约已经可以实现高波走遍世界的理想,但他还是会自费体验穷游的感觉,“我还想去文莱,这是东南亚最后一个没有打卡的国家”。
在越来越多的旅行达人影响和带动下,在行程中修图、拍片、录制视频发布等行为已经成了不少旅游爱好者出行“标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发现,“旅游行业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变化,就是去网红去过的地方”,“因为一段视频,不远千里跑到青海湖拍照发朋友圈,这些现象看上去不可思议,但向我们展示了散客化时代的另一面,就是旅游消费可以被创造出来。”在他看来,散客化趋势带动了千差万别的细分需求,整个旅游产业链正在被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