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二年级1月11日下午5:30放学后放假。
2.三年级1月12日中午1:30放学后放假。
3.四、五、六年级1月13号下午6:00放学后放假。
(接送孩子时,遵守交通法规,规范有序,车辆不随意停放在马路中间,车辆行驶到学校附近时,请注意缓慢行驶,注意周围学生,打开车门要注意后方车辆和行人安全。)
二、寒假安全提示
假期安全温馨提示
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大家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因此,为了让您和孩子拥有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请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并收好这份假日安全攻略。
一、安全提示——注意网络安全
二、安全提示——治安安全
1.家长要教育孩子慎交友,交益友。严禁孩子与社会上不良分子来往,与他人发生矛盾、纠纷要报告家长、老师,不得求助于社会闲杂人员和外校学生。
2.未经家长允许不得在外留餐留宿,孩子外出需向家长请假。
3.教育孩子不到危险和复杂的地方游玩。
4.要防止孩子私自结伴外出。
5.教育孩子不进游戏厅、网吧、KTV等娱乐场所。
6.家长和学生要遵纪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三、安全提示——加强心理安全
1.多与父母、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善交正直开朗、积极乐观的朋友。
2.多宽容他人、多自我激励、多微笑,管理情绪,开心过好每一天。
3.遇到问题尽力自己解决,同时学会请他人帮助解决。
6.与孩子一起多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内、国际形势。
7.多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图书、报纸,与孩子一起爱上阅读,提升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8.与孩子一起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孩子自我保护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四、做好防溺水
安全教育
时刻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反复告诫学生,一定不能私自到江、河、溪、池、坝、水库或周边的建筑工地水坑游泳(游玩),防止溺水事故发生。遇到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外出活动。学生应牢记防溺水应做到“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戏水;
3.不在没有监护人看护的情况下游泳;
4.注意安全警示,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
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请孩子们还要做到:1.外出要告诉家长“去哪里,干什么,和谁去,何时回”;2.不在江河湖塘等水边、亲水平台、工地水坑等区域玩耍、嬉闹。不捡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不在江河湖塘边洗手、洗东西、抓鱼虾、抓青蛙等。请家长一定做到:1.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和其他安全事项的教育警示;2.告诫孩子,外出要告诉家长,家长做到“四知道”;3.查看家中是否有积水、蓄水情况,防止幼儿在家中蓄水容器(水缸、桶、浴缸、盆)溺水。
五、注意消防安全
教育学生做到不在家或野外玩火,不乱接电线,不乱动电器;教育学生学习安全用电、用火知识,养成“人走电断”的好习惯,切忌麻痹大意引起火灾。家长不在家时,安全使用煤气、液化气灶具等,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注意防火、用电等消防安全。
六、注意交通安全
教育学生要远离渣土车、工程搅拌车、长挂车等大货车,严禁无证驾驶摩托车、严禁驾驶超标电动车、严禁违规骑行自行车、严禁未满12周岁骑自行车、严禁未满16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上路;做到安全乘车、安全走路,严禁在机动车道内行走,不得在道路上嬉笑打闹、翻跨路中隔离护栏。不乘坐超员、超载、乘坐农用运输车、三轮车、拖拉机,酒后驾驶的车辆。过马路走斑马线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路边行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信号,从斑马线通过,一停、二看、三通过、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系好安全带,乘摩托车时戴好头盔。严禁学生偷骑路边和家里的摩托车、电瓶车等。
到了杀年猪和走亲串戚的季节,各类道路车流量大,请务必注意交通安全!特别是任何人严禁酒驾、醉驾!任何同学和个人不得乘坐喝过酒的人驾驶的任何车辆!
七、防震安全知识
当地震发生时,就近躲在结实物体旁边。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跨度最小的房间里如厕所、厨房等。也可躲避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且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物体旁。当有物体砸下来的时候,低姿势躲在结实的物体旁,物体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减少对人的直接伤害。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
五、注意活动安全
在寒假期间,要教育学生不跟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让陌生人随便进入家门;不得进入网吧、游戏厅、台球厅、营业性娱乐场所等;不得单独外出,要告知家长行踪,不得单独在外留宿;不得参与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不结交不良青少年。
八、注意饮食安全
要教育学生不暴饮暴食,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过期、腐烂的食物,不买无证摊点出售的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不随便吃野菜、野果;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不喝生水,少喝饮料,喝开水最安全。防止食物中毒,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九、注意传染病的
防控
教育学生参与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升抵御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做好居家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勤清扫、勤通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物。
十、做到文明旅游
外出旅游自觉爱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自觉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自觉爱惜公共设施,不污损客房用品,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电,用餐不浪费;坚持以礼待人,礼让老弱病残,礼让女士,文明礼貌待人。
十一、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不吸烟,不饮酒,不赌博,不偷窃,不抢劫,不敲诈勒索,不打架斗殴,不进入网吧、游戏机房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娱乐性场所,在家上网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
十二、防汛安全
遇到打雷、下暴风雨时,要在安全的房屋下避雨,不能用手摸金属物品,不能扛着金属物品行走,不能在大树下避雨,要远离电线、变压器和信号塔,以防止雷击。下暴雨时,要防范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十三、预防性侵害
严防孩子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玩耍、打架斗殴。放假期间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生产劳动,不得私自外出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玩耍,更不准与他人骑着电动车、摩托车四处游玩,不得打架斗殴。监护人要加强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教育,教育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教育,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遭受不法分子侵害时能寻求他人帮助和自救,坚决杜绝侵害学生事件的发生。
十四、防范拐骗诈骗
做好计划:
一、做红心向党的“爱国娃”
传承红色基因:
让我们跟随新时代的步伐,讲好党的故事,宣传英雄事迹,学习“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学习榜样先锋,争做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好少年。
1.讲一个红色故事。
2.学唱一首爱国歌曲。
3.观一部爱国电影。
4.品读一本“五史”(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书籍。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精心准备,可以用图片、拍视频演唱或讲解、制作红色手抄报、写一写观后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情怀,让我们用青春灵动的方式,共同开启美好新年。
二、做勤奋刻苦的“学习娃”
01
快乐阅读乐享寒假——做博览群书的“书香娃”
02
数学“年味儿”——做畅享年味的“创意娃”
可以用A4纸进行设计、自由选择
(一年级)利用你学过的图形的知识,画一画、剪一剪或贴一贴,为2024龙年设计一个吉祥物,并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带上你的一句祝福语(A4纸大小)。
(三年级)利用你学过的“年月日”的知识,为2023龙年设计一份漂亮的台历。(A4纸大小)。
(四年级)和家人罗列寒假开销清单,购买商品,计算开支同学们也可以尝试把数据做成合适的统计图。(A4纸大小)。
(五年级)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发挥想象力,创编一则数学故事,用四宫连环画的形式,制作一页数学绘本(A4纸大小),除夕夜讲给家人听。(A4纸大小)。
(六年级)用思维导图梳理寒假期间全家在年货上的开支。(A4纸大小)。
2024年辞旧迎新龙年吉祥
趣味英语乐享寒假----做心灵手巧的“趣味娃”可以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学习配音、训练自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阳光体育乐享寒假——做坚持锻炼的“健康娃”可以每日一练,精准科学,简单易行,坚持下来可以提升体质、增强免疫力!每次练习时做好热身准备活动,选择好练习场地。趁这个寒假,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自己变得更阳光、更健康,家长朋友们也可以进行亲子互动和孩子一起进步。力量练习:一分钟仰卧起坐×2组;耐力练习:一分钟跳绳×2组。
运动
四、做文化传承的“近小娃”
热热闹闹过大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全世界也有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以“龙年春节”为主题,以多种方式拥抱新春,了解春节的起源和贴春联、吃汤圆等传统习俗,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的年俗,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
2024年是甲辰龙年。从古至今,龙就是威严、尊贵的象征,祥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1)可以以“龙”为主题,搜寻身边低碳环保材料,用拼一拼、捏一捏、画一画的方式,设计属于你的新年低碳萌宠吧……并在作品上附上新年心愿卡。
(2)以“热热闹闹过大年”为主题绘制龙年年画,制作春节祝福贺卡、制作元宵节手抄报、手工红灯笼等;
(3)学写毛笔字福、写春节对联、制作年俗四宫格;
(4)与长辈一起贴春联,剪窗花、体验当地的风俗,寻找家乡的年味。
(安全提示:需要使用剪刀、针线、刻刀等工具,请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哦)
五、做吃苦耐劳的“劳动娃”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春节将至,掸尘扫屋也是很多地区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假期开始前,快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假期劳动规划表》吧!孩子们,可用漫画、连环画、卡通画的形式,记录下一家人劳动迎新的温馨场景,共度新春佳节哦!
劳动清单可供选择:
1、学会使用扫帚,会扫地、擦桌子,保持房间每日干净整洁。
2.学习结束后,及时整理自己的书桌,养成勤于归纳整理的好习惯。
3.学会穿、叠衣服和系鞋带,会铺床、叠被子。
4.学会清洗袜子、内衣等简单物件,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5.坚持每天饭后收拾桌子,清洗碗筷,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6.学会择菜、洗菜,培养承担家务劳动的能力。
7.学会制作一道菜,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为家里的年夜饭添一道菜,和家人品尝;
8.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靠劳动来创造的。尚贤少年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生活中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技能,要在劳动中懂得感恩和回报。
(选择部分劳动项目,用文字、拍照、视频、漫画、连环画、卡通画等形式,记录下一家人劳动迎新的温馨场景,共度新春佳节哦!)
劳动
年俗小百科---我们一起来学习
中国民俗故事之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民俗故事
春节民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人们称它为“年”。“年”住在深山老林里,头上长着尖角,样子非常吓人。每到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年”就会窜到村庄里捣乱,吃人和牲口。
人们把“年”来造访的日子叫作“年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除夕”。每到除夕夜,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到外地,以躲避“年”的残害。有一年,眼看除夕又到了,村里的人们都在为外出避难做着准备。这时,村外来了一个老乞丐。村东的一位老婆婆看到他,着急地劝他也出去躲一躲。老乞丐笑了笑,不慌不忙地对老婆婆说:“如果您愿意让我待在您的家里,我一定可以把‘年’撵走。”老婆婆见劝不动他,就同意了。
半夜时,“年”闯进了村子。它发现村里只有村东一户人家的屋里灯火通明,就朝那边扑了过去。到了门口时,“年”见那家门上贴着大红纸,而且里面传来“噼噼啪啪”的声音,吓得不敢往前走了。这时,一个身披红色外衣的老人走了出来,“年”大惊失色,立刻转身狼狈而逃。原来,“年”最害怕“噼噼啪啪”的声音和红色。
第二天,避难的村民们回来了。他们发现老婆婆的家门上贴着红色的纸,院子里还有几根没有烧完的竹子正在“噼啪”地响,于是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都会贴红对联、放爆竹。第二天是正月初一,大家都去走亲串友、互相道喜。这就是过年。
民间习俗祭灶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汉族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请灶君吃吃喝喝,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短长,回来时最好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
扫尘
民间有句话叫“腊月二十四,拂尘扫屋”。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是要把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春节来临前,打扫灰尘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全家开始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把所有不干净的悉数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
接玉皇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的风俗。
传说灶神上天庭汇报后,玉皇大帝会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下界,体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为表清苦,各家各户开始推磨做豆腐,以此瞒过玉皇的惩罚。
贴门神起初,门神是用桃木雕刻的,挂在人们周围。后来画了门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传说中的申屠和于蕾兄弟都与鬼魂有关。他们看门,大大小小的恶鬼都不敢进。唐代以后,出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门神画像,关羽和张飞的门神画像。后人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消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桃符”。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年夜饭
《清嘉录》卷十二中记载:“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春节前一天)的阖家团聚。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传统上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南方地区的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有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着团团圆圆。
压岁钱压岁钱,又名压祟钱(关于“祟”在压岁钱篇已详细叙述“中国民俗故事之压岁钱的故事”)。压岁钱是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寓意着得到了长辈的祝福,并且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席,有的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也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
在全国不同地区,“小年”的日期并不一样: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小年”,腊月二十四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小年”。也有不同的说法讲: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不管“小年”到底是哪天,劳碌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都会开始准备年货,筹划着过一个舒服的新年。小年,正是过年的开端。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所以腊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的习俗。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说起来,这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赶大集
在传统春节习俗里,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宰杀自家家禽。因为民间认为公鸡雄赳赳、气昂昂,非常有气派,更有喜庆的氛围,所以通常以宰杀公鸡为主。而这天宰好的公鸡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场,整只鸡盘在一个碟子里摆放在桌子中间,不能将其拆解,取名为“大吉大利”,意寓好彩头。
腊月二十七也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故有民谚有云“二十七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有童谣:“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仙。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据汉代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
放鞭炮,是传统年俗之一,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压岁钱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包饺子
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上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大年初一:拜年贺岁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回娘家
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大年初三:安睡迟起
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大年初四:迎灶王爷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大年初六: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大年初七:“人的生日”
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大年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大年初十:祭石头生辰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四:试花灯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年俗文化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的孩子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