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辈眼里,选专业等于选行业,而殡葬行业的工作并非一份理想、体面的工作。随着本科专业的设置,会不会有更多年轻人涌入殡葬行业?殡葬专业被堂堂正正地摆到台面上,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助推?
01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冷门之王”殡葬专业竟然火了,曾被视为“天坑”专业的它,如今却成“香饽饽”。
去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一位教师称“殡葬专业就业率将近100%”,学生还没等到毕业,就已经被几家单位“预订”了。贵阳市景云山殡仪馆的数据显示,其159名职工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36%。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曾说:“80后和90后是厦门殡葬行业的主力,也有几位00后从业者。”
这样看来,这次本科招生并不是临时起意,也并非在“内卷”教育资源。
其实,早在殡葬专业正式“升本”之前,就有许多院校专门开设了殡葬这一专业。据报道,2020-2022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葬专业报名人数逐年递增;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在湖南省的录取分数线甚至高出本科线十几分。
02
撕去污名化标签的殡葬专业,为什么到现在才堂堂正正地被摆到了台面上?
职业观念的转变。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再谈“死”色变,不再对殡葬业望而生畏,更多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都愿意加入殡葬服务行业。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报道,一名90后硕士从房产设计师跳槽做殡葬景观,并在这门职业中对死亡有了新认知,在“生命驿站”挖掘出了新的职业价值。况且,殡葬服务作为终极刚需,不论时代风口往哪吹,都不用担心被时代发展淘汰。加之人际环境简单、工作环境安静是该行业的独特优势,从事这类工作对社恐人士十分友好,因此受到这一群体热捧。
03
现在的殡葬行业,正处在从单纯提供传统殡礼服务、葬礼服务和祭祀服务,到将人文、环保、安宁疗护等理念注入各项服务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如何才能培养出大批有技术、有文化,更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了“必答题”“首答题”。
社会需要啥就培养啥。开展殡葬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应涵盖文化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元学科,构建学生的复合型知识体系,让专业学习为就业做好准备。此外,要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通过“量体裁衣”式定制职业教育方案,真正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树立“生命摆渡人”观念。做好技术技能教学和政策研究等基础工作后,下一步就要注重向学生传达殡葬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内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筑牢学生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自信。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以互联网思维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殡葬文化。社会主流媒体应正确引导,逐渐消除对殡葬行业及其从业者的偏见,让社会感受殡葬行业的职业价值和意义,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敬业精神。
殡葬专业的兴起,代表着社会风向的转变,虽然支持的声音正在变多,但刻板印象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扭转。在走向赢得“专业人才”尊严的路上,殡葬从业者们依然任重而道远,星光不问赶路人,希望的曙光总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