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舆情声量呈现双峰态势,并保持增长势头
通过抓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的互联网舆情数据,结果显示互联网上关于广西就业的话题舆论声量在2021年7月达到顶峰(见图1),此时正值毕业季,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推高舆论声量。第二个舆论声量高峰出现在2021年11月,此时正值秋季招聘时期,这一时期是众多企业开始大规模招录就业者,同时正值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2022年以后,舆论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并在3月至4月出现今年以来第一波小高峰,此时正值春节后的春季招聘期,舆论声量高峰也对应了就业市场上“金三银四”的说法。从综合情感分析的结果来看,舆论正面程度为91%。
图1舆情声量示意图
二、求稳和留邕是广西求职者两大意向,自由职业等新就职意向兴起
三、不同行业、学历和城市间的就业机会存在较大差距
图2不同学历层次的招聘薪资和竞争系数
图3不同行业竞争系数及薪酬分布对比图
(三)南宁市坚持“稳增长,保就业”压力较大。目前,我区就业竞争压力依然较大,2021年,全区就业竞争系数为16.03,远高于江苏省(8.63)、重庆市(8.92)、北京市(9.62)和广东省(12.18)等发达地区。分城市看,贺州市就业竞争系数达23.99位列第一(见图4),玉林市(23.96)紧随其后,河池市(21.83)排名第三。没有足够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大,将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同时结合人类活动大数据可以看出,广西人口呈现出向“南柳桂”集聚的趋势,加之南宁市(97978元)、柳州市(91032元)分列全区收入水平最高的两大城市,在薪酬水平和发展机遇等多重因素引导下,我区就业压力将进一步首府南宁市等中心城市传递。2021年,南宁市就业竞争系数达到16.7,较2020年增长7.82%。随着人口集聚,南宁面临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等多重压力。
图4广西各地市就业竞争系数
四、政策建议
(一)合理布局产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一是重视中小城镇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推动小城镇建设与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特别是重视我区部分就业岗位紧缺的地级市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激励措施发展具有当地区位优势或独特资源的优势产业,吸纳劳动力;二是针对重点产业出台扶持政策。针对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好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费缓缴等政策杠杆,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激励更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吸纳就业。
(三)促进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围绕提高人力资源与就业市场岗位适配性为目标,提升就业质量和劳动者技能。一是健全技能人才发展政策制度体系,设计帮助中低学历青年渡过职业适应期的就业支持和生活保障政策,如针对录用首次就业青年的定期定额社会保险费补贴等。针对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过剩产能领域职工等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新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补助,提高重点人群适应不同行业的就业能力。二是要强化就业导向,适应市场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积极调整区内学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开展更广泛的职业技能教育和竞赛,适应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时代,加强数字技能与知识的培养,提高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培育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