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经济分析(精选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经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

一、研究背景

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旅游业尤其是东部旅游业快速发展,而在1996年后国家也推出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快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截止2014年,我国旅游收入已超过26000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已经超过12000人次,旅游收入已经成为GDP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山东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依托独立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中国已经查明拥有的旅游资源66种旅游资源中山东拥有其中的64种。目前山东推出了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菏泽牡丹花会等旅游节庆活动,开办了孔子文化游、孔子家乡修学旅游、齐鲁民俗旅游、书法旅游、烹饪旅游、钓鱼旅游等30多项专项旅游活动。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烟台、青岛、威海为一体的滨海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历史名胜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风貌为特征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梁山、阳谷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以及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曲阜圣地之旅)等6大旅游区。

二、山东旅游业发展状况简介

近年来山东省的历年旅游状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图标可以看出山东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良好,总收入从2005年的1038.70增长至2014年的587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1%,而总人次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5.95亿次,远远超过了山东省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在人均花费方面年平均增长却只有3.7%,这充分说明了山东不仅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安全、文明、和谐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成为了一个经济实惠的旅游目的地。

三、实证分析

区域内外旅游者的花费,即一个区域的旅游收入,对其区域的经济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直接关联着一个区域的经济收入,由交通费、食宿费、饮食费、娱乐费、商品购买费及服务购买的费用构成。旅游业的收入越大,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就越大。目前学术届认为,旅游业对GDP的影响力有几种不同的衡量标准:旅游总收入对GDP的影响力、旅游业增加值对GDP所谓影响力及旅游业总产值对GDP的影响力等。本文出于资料查找等方面的考虑,决定采取第一个标准。

(一)直接效应分析

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对GDP的直接影响如上图标所示,上图标分析了从2005年至2014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百分比的走势。从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从2005年的5.92%一直上升到2014年的9.89%,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的增长十分迅猛。从总值上来看旅游业总收入也是从2005年的1038.70增长到2014年的5878.00,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山东省的年均GDP增长速度。

(二)间接效应分析

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除了对GDP有直接影响效应外还具有间接影响效应,本文采用把山东旅游业总收入对山东GDP做回归的方式测算间接影响效应。

具体做法为将山东省旅游总收入对山东省GDP按照Y=a+bX的方式进行回归,其中Y为GDP,X为山东省旅游总收入。为了方便解释意义,把数据做对数化处理即:LNY=a+bLNX,根据STATA处理结果得:

由图中可以看出LNY=5.201558+0.6692078LNX,这意味着山东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则山东GDP增加0.67%,模型的R方和调整R方均达到了0.99以上,拟合效果较好,t值都大于50表明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方程设立是合理的,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旅游业收入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产业素质机理

“十一五”期间,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旅游产业经济总量扩张较为明显,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2107.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224.7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7.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71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与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市就业人员总量的15.9%,旅游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但是总体看来,北京旅游产业综合素质不高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诸如体制机制整合不足、产品创新不够,同质化问题严重、价格战不断升级、人才瓶颈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一、旅游产业素质的内涵

产业素质既反映微观经济的产品、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和产业组织的质,也反映宏观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质,还反映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刘增恒,1994)而区域产业素质则是指区域产业系统的性质或质量,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演变和发展的(黄燕,2003)。某一产业的素质可以看作是这一产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制度状况、管理水平以及获利状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能够反映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状况。

旅游产业素质则是指旅游产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制度状况、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以及获利能力等方面综合体现。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关键是旅游产业通过转型及结构优化,促使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由量到质的转变,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无论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模式等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实现旅游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分析

旅游产业素质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会影响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因此,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探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并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对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机理进行分析,可以提升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政策制定奠定基础,为促进北京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有用的参考。

(一)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推动因素

技术进步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要素投入比例,开发创新更多的旅游产品,改变旅游产品结构。最终会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而制度创新是通过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及其组织形式等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交易费用,提供激励,最终推动旅游产业素质不断升级的。

(二)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

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构成了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产业素质升级的一般原理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系统描述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状况。

旅游产业素质升级过程可以概括为:个体企业技术创新局部制度创新创新扩散群体技术创新产业制度变迁系统环境适应性改变产业产生、成长、成熟或衰亡旅游产业素质升级。(何维达、吴玉萍,2007)

(三)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主要路径

承德市作为一个拥有372万人口的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百余处。地上地下文物文化遗存一千多处,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分布集中且保存完好,承德市1998年底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紫塞明珠”之称。2012年承德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为68%,旅游业已经成为承德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使承德市旅游业的发展既具备很多优势,也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迎接市场竞争,使承德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常规。

一、承德旅游产业概况

(一)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强弱。承德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旅游资源大市。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国家标准规范,承德拥有旅游资源分属8个主类,26个亚类,77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4个主类,13个亚类,28个基本类型,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8处,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省级重点保护文物35个,分析承德市旅游资源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承德市旅游资源的效应,形成竞争力,是承德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主要受客源市场的旅游者需求动机、出行偏好、交通出游能力、旅游规模结构的影响。承德市境内旅游客源市场以京津冀市场为主,其次为河北省周边市场,如山东、河南、内蒙、山西等,京津冀等城镇人口众多,为承德市提供了庞大的基础客源市场。提升承德市旅游竞争力就要对旅游者客源和旅游需求进行分析,对旅游产品进行明确市场定位,达到旅游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二河北省内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一)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根据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主因子分析,参考2010~2014年近五年的《中国旅游年鉴》和河北省统计年鉴,遵从数据的可量化性、科学性的原则,笔者抽取了资源竞争力、产业实力、市场竞争力、交通通讯和政府管理与服务等5大类一级指标,以及拥有5A级景区个数、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等共计19个原始二级指标(详见表2),构建河北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河北省旅游竞争力得分排序。

(二)河北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序

根据2010~2014年近五年的《中国旅游年鉴》中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对19个二级指标降维处理,按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共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F1为旅游资本竞争力因子,F2为产业支持力因子,F3为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F4为旅游人力竞争力因子,F5为旅游政府支持力因子,见表3,其中Fi为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F表示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F得分越高,说明旅游竞争力越强。表格列出位于河北省内前5名的城市,当某项分数大于0,表明旅游产业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承德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上述表格中,承德市旅游竞争力在省内排名第三,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从表格所给5项因子中,F1旅游资本竞争力因子为3.35,F2产业支持力因子为0.41,F3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为0.03,F4旅游人力竞争力因子为-0.74,F5旅游政府支持力为-2.11,显然只有资源竞争力因子F1为3.35,其他各列所示基础产业评分均不高,甚至小于0,明显与保定、石家庄因子水平有较大差距,现结合实际分析原因如下。

(一)承德市是旅游资源大市

考虑省内和京津周边区域旅游资源,承德市旅游资源表现出了较高的同构性,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旅游竞争中更具优势,因此应对大量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开发创新,制定更好的旅游产品及促销方案。

(二)内外部交通瓶颈

(三)接待设施薄弱

精品饭店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承德市内现有星级宾馆17家。数量不足,旺季供不应求;硬件条件较差,维修保养不善,难以满足休闲度假类游客及海外游客的需要。娱乐、购物环节薄弱。

(四)旅游人力匮乏,发展旅游思路局限

旅游服务质量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加大饭店等硬件建设力度的同时,需加速人才建设,培养一支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旅游从业人员梯队。

【关键词】芷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产业现状作用

一、芷江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芷江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芷江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齐全,物产丰富,发展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2年,芷江县提出了把“加速推进旅游国际化”列入了芷江“四化”(即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旅游国际化)的进程之一,将旅游产业推向了市场。经过多年的开发,芷江县旅游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旅游业已成为芷江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根据芷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外事侨务局提供的资料,除2003年因“非典”缘故,芷江县历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1年来,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的游客近1128.52万人次,平均年增长22.59%;旅游收入共计230740万元,平均年增长17.06%;2011年旅游产业年收入达8.3亿元,创历史新高。芷江旅游业已成为芷江县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并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具体来看,芷江县旅游经济总量增长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旅游产业产值的绝对增长量,二是当年旅游业产值较上年的增长率。从绝对增长量来看,2001年仅接待旅游人数40.4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2300万元,而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51.2万人次,旅游收入83000万美元,分别是1999年的6.2倍和30.1倍;从芷江县旅游业产值较上年增长率的变化来看,11年间的旅游业产值,除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旅游收入增长率呈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处于10%以上的增长水平。尤其2004—2005年间,芷江县旅游业年平均增速均为70%左右,其在芷江县的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所以旅游业已经成为芷江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3、旅游市场结构日趋合理

近年来芷江县旅游业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等的蓬勃发展。芷江正从原来的城市旅游向旅游城市转型,由门票经济转为产业经济。从芷江旅游市场客源地来看,在国内市场方面,周边省市主要以长株潭、邵阳、衡阳、郴州等地为主要客源,其旅游高峰一般为每年的6—9月份,而对于省内的游客市场已由过去的周边几个城市和景区接待为主,转向全省范围内的各个城市。总体看来,双休、暑假、黄金周等假日旅游的客源量大幅增长。据统计2009年芷江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行业总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7%、46%,创历史最高纪录。

4、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1)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芷江目前己形成三道坑自然旅游区、花山寨、杨溪云树、明山森林公园、茅从河漂流等体现旅游者需求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2)历史类旅游产品。如受降纪念坊、飞虎队纪念馆、天后宫、龙津风雨桥、奎文阁、熊公馆、沈从文旧居、天后宫、景星寺、明山观等集结芷江历史文化气息的历史类旅游产品。目前芷江县“国际和平文化节”已成为芷江向外推出的旅游王牌之一。

(3)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如民族文化广场、芷江和平广场、万和鼓楼、龙津风雨桥、泰和塔、侗族大歌、芦笙舞等。同时久负盛名的侗家合拢宴为“天下第一合拢宴”,也是芷江很好的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之一。

二、旅游业发展对芷江县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被誉为现代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拉动消费,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经济;有利于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发展旅游产业对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说,发展旅游产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文摘要: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归纳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点。例如,AJhahti探讨了芬兰的旅游竞争力;Ritchie,J.R.B,Crouch,G.I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探讨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李葆盛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赵书华、李辉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钻石模型”定义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构成;盛见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为潜在竞争力、外生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综合上述成果,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分为4个层面:国家旅游竞争力研究;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和旅游业内部某一行业竞争力研究。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都把区域旅游竞争力看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有关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对比分析和类型划分较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概述

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业绩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研究中常根据某地区的旅游业业绩来评价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例如张争胜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周树民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易丽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下“五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第二种是因素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注重探讨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例如Mihalic根据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组织、信息、效率等计量区域旅游竞争力。万绪才等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等方面构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梁明珠和陈小洁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王兆峰从旅游品牌竞争力入手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绩虽然是旅游竞争力的表现,但它本身并不代表竞争力。旅游竞争力最终还是要通过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要素来体现。鉴于此,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出发,归纳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种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

首先是旅游要素竞争力,包括自有资源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3个二级指标。其中,自有资源竞争力包括世界遗产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4A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三级指标。人力资源竞争力包括区域总人口、旅游饭店职工数、旅行社职工数、旅游院校学生数和旅游院校数5个三级指标。资本竞争力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吸引外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个三级指标。

其次是旅游行业实力,包括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场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包括国内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房间数、星级饭店床位数、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星级饭店旅游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星级饭店人均占用固定资产、旅游业从业人数8个三级指标。旅游市场竞争力包括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数5个三级指标。

最后是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包括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包括游客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高等学校数、教育经费5个三级指标。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三产比重6个三级指标。

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法包含两种现代多元统计分析,即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在对经济类别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得各类数量分布表(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作一维方差分析,它可以对该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组中哪一组与其他各组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即进行均值的多重比较。在进行均值间的多重比较时,本文选用One-WayANOVA过程,将5个因子移入因变量,3个类移入“Factor”,运用邓肯法可以得出3个类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类型1对公因子1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支持产业型;类型2对公因子4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人力资源型;类型3对公因子3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资源型。根据表2各类数量分布表可知,属于支持产业型的有江苏、广东两个省;属于人力资源型的有:吉林、江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六个省和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以及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属于旅游资源型的有: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14个省和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

结合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序表可以看出,类型1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类型2综合竞争力得分除了天津外都小于0,说明它们的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类型3中有6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大于0,有10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小于0,总体来看,竞争力水平一般。由此可以得出,旅游产业支持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人力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旅游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中。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第一类区域,提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是继续加快交通、商贸、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基础产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第二类区域来说,则要加快高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旅游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国际市场的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兴旅;对于第三类区域来说,则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此外,还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精品旅游区为吸引,积极拓展入境游市场,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森林,郭鲁芳,王莹.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李葆盛.旅游竞争力之战略构想[M].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0(3)

3.赵书华,李辉.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8)

4.林源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

5.盛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8)

6.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1)

THE END
1.酒吧分析报告.docx本文将对酒吧行业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2.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酒吧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交需求的增加,酒吧行业有望保持持续增长。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酒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场所。在当今社会中,年轻人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酒吧行业也在不断...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17136959.html
2.2024此外,健康饮酒趋势将推动酒吧提供低酒精和无酒精饮品选项,以及健康小吃,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2024-2030年中国酒吧连锁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基于对酒吧连锁行业的深入研究和市场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酒吧连锁行业现状、市场需求与市场规模。酒吧连锁报告详细探讨了产业链结构,价格动态,以及酒吧连锁各细分...https://www.cir.cn/6/59/JiuBaLianSuoDeFaZhanQuShi.html
3.2024本文主要介绍了五星级酒店行业的概述、市场发展分析、发展前景预测、投资分析、经营分析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文章详细阐述了五星级酒店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产业链结构。同时,分析了五星级酒店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主要品牌及经营策略。文章还探讨了五星级酒店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14/6113223205010243.shtm
1.酒吧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8篇(全文)一、酒吧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酒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目前全球受金融海啸、股市升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酒吧业并没有出现大幅萎缩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一些酒吧依然人气鼎盛,一些经营得法的酒吧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分店开了一间又一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酒吧经营艰难,不得不缩小规模、减薪裁员...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9gzcp4n.html
2.2023年无聊的酒吧市场需求调研贝哲斯咨询2023年无聊的酒吧市场需求调研 无聊的酒吧行业调研报告聚焦无聊的酒吧市场并重点对该市场的历史与预测期市场规模做出了统计与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无聊的酒吧市场规模为 亿元(人民币)。基于过去五年内市场变化规律与市场发展态势来看,预计在预测期内全球无聊的酒吧市场规模将以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并在2028年将达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9375190.html
3.酒吧营销管理方案(精选10篇)一、市场分析 酒吧目标人群可分为三部分: 1、老泡。以前在外就泡过吧的有自身条件,喜欢酒吧气氛,把酒吧当成一种休闲文化。这个群体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环境,感觉舒服的这部分人的沟通与交流主要在于营销模式。这个群体泡吧按习惯来,习惯在那个酒吧的就会一直去那个酒吧, ...https://www.unjs.com/fanwenku/261623.html
4.酒吧策划方案15篇酒吧策划方案1 万圣节是西方的三大节日之一,俗称西方鬼节。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万圣节在国内也有很大的市场,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年轻人个性张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勇于展现自己,这都与万圣节的主题有很大程度的契合。万圣节对于酒店餐饮、酒吧KTV娱乐、商超等行业都是有利的销售契机,商家都试图通过举办特色的...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3333423.html
5.酒吧运营策划书(通用6篇)篇3:酒吧运营策划书 1.“花牛苹果”品牌市场分析 甘肃天水的花牛苹果经过四十年的精心种植, 花牛是土质较厚的高海拔水果, 果型为高桩五棱果, 近似蛇果, 色泽鲜艳, 香味浓郁, 已发展成我国著名品牌,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花牛苹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国内外屡获殊荣, 因型似蛇果, 长期以国产蛇果的身份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e48698k.html
6.酒店市场调研报告(通用16篇)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要求酒店行业顺应历史的潮流,重新审视酒店业的管理战略和规划,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更好地满足酒店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赢得顾客的忠诚,不断扩大市场客源,最终才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明确好现时的市场定位后,建议万豪酒店施行的措施 ...https://m.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0117093314_1586657.html
7.酒馆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精读酒馆行业作为餐饮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交、娱乐、文化等多重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酒馆行业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传统的啤酒屋、酒吧到如今的精酿啤酒馆、主题酒吧、鸡尾酒吧等,酒馆的形式和定位日益丰富多样。 二、酒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https://m.vzkoo.com/read/20240529adeeb5179498615cae6e9bb7.html
8.2024年中国衅馆市场规模为1487.8亿元行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第四章中国小酒馆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第一节 小酒馆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第二节 小酒馆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2018-2022年中国小酒馆行业企业数量分析 二、小酒馆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三、小酒馆行业企业注册资本情况 四、小酒馆行业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第三节 小酒馆行业需求市场概况 ...https://pre.gelonghui.com/p/1003038
9.DIY手工制作项目创业计划书范文(通用5篇)2、市场分析 ①市场需求分析。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学业之外还有很多的业余时间,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对极具个性的手工制品充满了兴趣。特别是女生,心灵手巧的她们特别喜欢利用课余时间制作DIY制品。 据统计,我校女生中有超过60%的人曾经亲手制作过手工制品。有70%的学生拥有DIY的饰品,包括靠垫、手机挂件、钱包。学生...https://www.yjbys.com/chuangye/ziliao/chuangyejihuashu/633434.html
10.家庭养殖农场创业计划书(精选12篇)二、项目市场评估: 市场需求分析: 工作竞争、生活压力的日益加剧,享受生活、热爱自然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经济消费能力的都市人利用闲暇时间奔向农村、郊外去放松、休闲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主要对象商住楼内的白领一族人士、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中小型的企业员工、校园学生、外地来台州的游客及商务人士等...https://www.oh100.com/a/202203/4474849.html
11.2019酒店管理专业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1、酒店及相关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有很大需求; 酒店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之酒店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高职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是酒店员工的重要来源。 通过调研发现,本地酒店中基层管理者学历高职占比较大,酒店对高职实习生提供的初始岗位虽然同样集中在客房部、餐饮...https://www.czzy-edu.com/23/30/161/162/163/content_1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