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规定演出行业协会应当依据章程开展业务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文化演艺行业受到国家文旅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文旅部负责拟订文艺事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并组织实施,推动各门类艺术、各艺术品种发展,指导、协调全国性艺术展演、展览以及重大文艺活动。
地方文旅局负责对当地行政区域内的营业性演出经营的审批、发证和年审换证工作,依法查处营业性演出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
我国文化演艺行业自律组织主要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其主要业务包括:编制《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组织行业标准的制定,开展行业自律和行业调研活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组织演出经纪人等演出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工作,举办中国(北京)演艺博览会、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等,建立演出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演艺产品出口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国际文化交流和演出项目推广,推动演出行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进程等。
2、文化演艺行业发展概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国内文旅行业受挫,游客数量下降至28.80亿人次,旅游收入下降至2.23万亿元;2021年度,国内旅游热度虽然有所回升,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上升至32.50亿人次、2.92万亿元,但也仅为2019年水平的54.11%和51.00%;2022年旅游行业人气继续下滑,2022年全年国内游客25.3亿人次,较2021年下降22.1%;
国内旅游收入2.04万亿元,较2021年下降30.0%。2023年,文旅产业开始回暖,2023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综上,文旅行业经历3年低谷,已在2023年明显复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文旅消费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旅游文化演艺是指从异地游客欣赏的角度出发,体现地域文化背景、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形式多样的主题商业表演与活动。1982年9月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在西安推出《仿唐乐舞》,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旅游演艺节目。随着华侨城旗下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于1995年7月推出的《中华百艺盛会》、世界之窗于1995年12月推出的《欧洲之夜》以及宋城景区于1997年3月推出的《宋城千古情》等旅游文化演艺节目陆续开始公演,我国文化演艺行业逐渐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经过40年的发展,文化演艺行业已从“一台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成熟产业”。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旅游演出票房达到73.79亿元,同比增长96.93%。作为依托于旅游行业、带动旅游业和演出市场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型,2020年以来,旅游演艺行业受到较大冲击,旅游演艺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演情况,但旅游演艺仍为全国主要类型演出,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国内旅游演出7.48万场,占全国主要演出类型(不含农村演出、娱乐演出)的比例达到39.43%。文化演艺行业体现出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文化演艺行业整体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我国文化演艺行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发展不充分、行业集中度较低,文化演艺节目数量较少,且大多数分散在不同的旅游城市,由各个公司分别单独经营。因此,在竞争格局上,我国尚未出现具有规模效应的企业,不存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的竞争。
综上所述,文化演艺行业目前发展尚不充分,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异较大,商业运作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行业未来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具有区域品牌优势和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将获得快速对外扩张的良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