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经济和科技推动下,中国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旅游业是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构成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1、旅游业的经营特点
(1)周期性
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对旅游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景气时期,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旅游消费需求随之增长;在经济萧条时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旅游消费需求亦随之下降。
(2)季节性
(3)区域性
旅游景观一般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转移性,一些特定的自然景观只有在特定的纬度、海拔、温度下才能观赏到,因此自然景观具备一定区域分布的特征,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密不可分,自然景观的区域性在发展过程中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区域性存在。因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游客人数较多,旅游热度较高。
2、旅游业发展政策环境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展望了2035年实现旅游需求多元化、供给品质化等目标,并且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等八项举措。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提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其中包括,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开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
3、国内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在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国家对旅游业政策大力支持和市场供给不断改善等背景下,我国旅游业整体上呈现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过去几年,国内旅游市场经历了从低谷到快速复苏的过程。2019年国内出游人次达60.06亿人,旅游总收入已达57,250.92亿元。2020年开始因为疫情影响,出游人数骤降;从2023年开始,市场活力恢复,出游人次达48.9亿,进入2024年,截止到第二季度的数据统计,出游人次持续攀升,多个假期都创下新高。2024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数27.25亿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14.3%。
2019年-2024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情况
进入2023年,新冠病毒致病力减弱以及我国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为旅游业市场恢复提供了有利环境。旅游目的地也呈现复苏状态,景区尤其自然景区受游客青睐。出游地点方面,自然景区与名胜古迹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其中自然景区以67.3%的比例位列第一。从消费心理的角度,经过过去三年的变化,看山看海等成为居民释放日常工作压力,获取心理愉悦的重要选择。具有独特资源禀赋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或佛教胜地等尤其受青睐,且有一定的重游率支持。
4、旅游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旅游行业竞争呈多元化,不仅在旅行社和在线旅游平台间展开,景区管理方、航空公司、酒店等多领域也参与其中,它们以不同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技术成为竞争关键因素,各企业加大技术投入,用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此外,品牌与服务在竞争中也至关重要,各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信任和忠诚。
从我国文化旅游客源分布情况来看,“十四五”以来东部地区占有大部分份额,客源占比高达五成以上;其次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占比18%和15%,除此之外东北地区占有最低的文化旅游客源比重,仅为11%左右,整体上来看,当前国内文化旅游游客更多倾向于选择东部地区,是一半以上的游客首要选择的旅游区域。
5、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具备核心竞争力是旅游企业的关键竞争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6、旅游业门槛及壁垒
(1)行政许可壁垒
(2)资金壁垒
旅游景区的建设对资金要求较高,既需要对土地、建筑物、设备等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投入,还需要长期文化和品牌的推广,景区设施更新维护等持续投入,回报期相对较长。大型旅游景区或旅游景区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占地面积大,购置土地和建造成本较高。即使在淡季,旅游景区日常运营的资金需求也是大量的。因此,对新进入者的资金要求很高,存在一定的资金进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