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周末我要去露营,韩愈、张籍、白居易的春游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日天气,雨。
暖气刚停第一天,办公室哀嚎一片,暖宝宝、羽绒服竟都派上了用场。
最近在查阅一些唐文化的资料,突然有兴致想了解一下生活在唐代长安城的诗人们,遇上春日的雨是什么样的体悟和心境。
关于长安早春有雨的诗,莫过于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风景,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收入小学课本,每个人都很熟悉。
朱雀大街上雨丝绵密,像酥油一样滋润。
远远看过去,路边的青草已经依稀连绵成片,可走近了却零落稀疏。
这是一年最好的风景啊,要比满城绿柳飘扬的春末要美多了。
天街,指朱雀大街,唐初诗人句中也有用此词,韩愈用过之后就被定义下来。
据说韩愈这首词在当时很快就流行开来,长安城的人们从此早春便专程到朱雀大街打卡,欣赏遥看近却无的春色。
朱雀大街是长安城唯一通联内城的一条大道,据最新考古发现,它宽达127米。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今天的双向36车道。
万国来朝、四方朝贡、百官上朝,这条路都是必经之路。大国气象,恢宏庄严,驰行于这条大道,那心中自是豪情万丈。
这条路韩愈很熟悉,是每天上班必经之路。
当时的韩愈,身居高位,任礼部侍郎,三品大员,相当于副部级。主管唐朝的文化、教育、外交等等。
想象一下,骑马穿行于这样宏阔的大道,此时韩愈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人生畅意时刻。
即使着急上班,骑马的优游,还是可以尽情享受这满目的春光。
即使下着雨,也能感受到春的萌动和无限生机。
在西安工作的人们,可以想一下自己上班的场景。
我早上车行过芙蓉园门口时,也是看到杂花生树,错落有致,万物美好。
仿古建筑檐角迂迥,沾染了雨水的花花草草颜色格外滋润,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尤其是曲江,自然是至臻完美。
车流如注,路人行色匆匆,注目观看也就一个红灯的工夫,心里千般情绪还未来得及酝酿,窗边美景就一闪而过了。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韩愈这首诗是写给好朋友张籍的,张籍也是交游广阔,他的朋友圈好友还有白居易、刘禹锡等。
总而言之,不知道张籍碰上了什么事,韩愈就想劝他出来散散心,然后就直抒胸臆地写了两首诗规劝。或者单纯就是韩愈玩兴甚浓,就是单纯想勾搭老友一块出游赏春。
韩愈难道不知道以他的名气,诗很快就会传遍长安城的大街小巷,这让朋友情何以堪。当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只是我无聊的玩笑揣测。
第一首诗在当时就爆火是不争的事实。来看第二首诗: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字面意思大概张籍工作太投入太忘我,不懂生活。
不要说你事务繁忙年龄太大,便没有了年轻时追赶春天的心思。
突然觉得韩愈同学有趣了,淋着春日清冷的细雨,却兴致勃勃满心欢喜,俨然心里永远住了一个欢脱的少年。
倒是他对张籍的规劝,似乎也在规劝现时当下的每一个我们。
任何时候对自然、对生活都报以赤诚之心,去体悟、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保持生命的活性和向往。
而另一个事实是,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官职也没韩愈高。但韩愈对这个学生却是极为器重,早年对他多加提携,晚年也是常有诗相和。
张籍估计和韩愈也是经常在长安城到处“浪”的,韩愈还有一首诗《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讲的就是和张籍曲江春游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头还有一个没有到场爽约的人,那就是白居易,因此韩愈在诗中调侃,“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的春色如此美好,你到底忙啥呢,而不肯来。韩愈心中疑惑。
韩愈和白居易的关系如何,又是另一段公案。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中午就应该出去走走,或者,周末一定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光的美好。#历史开讲#
“中国戈壁红驼之乡”
一面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3600多万亩的草场上牛羊骆驼成群;一面是肥沃的河套平原,19万亩的耕地上农作物成片。这是阴山脚下乌拉特后旗的风光。
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万多人。横亘东西的阴山,如一道天然屏障,造就了乌拉特后旗南北截然不同的风貌,也形成了此地“南粮北牧”的格局。
在乌拉特后旗有一种十分漂亮的红色骆驼,被当地人称作“戈壁红驼”。在这个仅有5万多人的地方,就养殖有6万多峰的红驼,因而这里有着“中国戈壁红驼之乡”的美誉。
以前,骆驼是牧民驮运货物、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而今,靠着养殖红驼,销售驼绒驼奶,牧民一年能有1亿多元的收入。
迁徙路上相濡以沫
作为内蒙古草原五畜之一,骆驼在当地人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清顺治五年,朝廷为巩固西北边疆,把骁勇善战的乌拉特部迁徙到阴山一带驻牧戍边。就这样,部落13000多人,把全部家当装在驼背上,赶着牛羊,开始了迁徙之路。
在戈壁草原上前行,最难熬的就是冬季,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常常掀翻牧民御寒的帐篷。此时,骆驼便会自发围成一个圈,把牧民围在其中,帮助人们度过寒冷的夜晚。
守护草场家园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对山羊绒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牧民开始饲养起经济效益更好的绒山羊。最多时,乌拉特后旗70多万亩草场上竟挤了30多万只山羊。
这养羊的效益虽高,但也带来了草原退化的恶果。由于羊的活动范围比骆驼小很多,基本上是可着一个区域使劲吃,吃着吃着草场就秃了。
不仅如此,红驼也受到了影响。那时,食量大、经济产出少的骆驼渐渐成为牧民的负担。收入锐减的他们只能忍痛卖掉骆驼,或者送给亲友,到2002年,当地的红驼仅剩下4000多峰。
为了守护草场家园,人们开始商议减少山羊数量,恢复古老的传统轮牧方式,有效利用草地。2007年当地政府又划定了102万亩的红驼保护区,并对每峰骆驼每年补贴100元,发生干旱等自然灾害时还会免费发放草料。
几年后,70多万亩草场生态环境终于得以恢复,草原上的红驼也渐渐多了起来。随着骆驼经济价值不断提升,戈壁红驼也从4000多峰增长到6万多峰。
而今,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已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取得了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现代化“托驼所”让养驼更轻松
随着牧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家门口也有了更多工作机会。这是当地的一家“托驼所”,寄养着周边牧民2000多峰骆驼。
2019年,为了帮助牧民解决骆驼的日常看管难题,政府开启了一种新的寄养模式,引入企业建设了六座“托驼所”。
“托驼所”与人类的幼儿园类似,大骆驼产驼羔后可以送到这里寄养。而与幼儿园不同的是,在这里寄养骆驼,不仅不收取费用,每年还要按照每峰骆驼2400元的标准,给牧民发放补助金。当然,在这一年的寄养期里,生产的驼乳、驼绒所产生的收益,都归“托驼所”所有。
刚开始的时候,把骆驼当家人的牧民对于骆驼寄养还是有些顾虑的。为了让大家放心,托驼所聘请了科研人员,为每一峰骆驼佩戴上专属的智能耳标。
今晚20:00,走进乌拉特后旗,听阴山脚下驼铃声声。
编辑|王琳艳
制图|刘晨
她叫林婉如,他叫陈志远。他们相识于一所法国大学,她是中文系的学生,他是物理系的教授。他们之间有着十几岁的年龄差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相爱。
他们经常一起去散步、看电影、吃饭,谈论着各自的兴趣和梦想。她喜欢听他讲述宇宙的奥秘和科学的发现,他喜欢听她朗读中国古典诗词和民间故事。他们有时也会争吵,关于政治、文化、价值观等问题,但总能在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下化解。
他们计划着将来一起回到中国,去看长城、颐和园、西湖等名胜古迹,去品尝各地的美食佳肴,去体验她祖国的文化和风情。他说,他愿意为了她放弃一切,在中国开始新的生活。
她相信了他的话,给他送行时还笑着说要给他写信,并祝愿他一路顺风。她不知道那是最后一次见面。在美国的医院里,他每天都收到她寄来的信件。信上写着她对他的思念和爱意,写着她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和收获,写着她对中国之行的期待和计划。每封信都附有一张她亲手画的小画片,有时是一朵花、一只鸟、一棵树;有时是一个笑脸、一个心形、一个问号。
他看着信上她娟秀而稚气的字迹和画作,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甜蜜。但同时也充满了悔恨和痛苦。为什么命运要如此残酷?为什么不能让他多陪伴她一些时光?为什么不能让他实现与她共同走过中国大地的梦想?每次回信时,他都努力装出轻松和快乐的样子。告诉她自己在美国过得很好,在会议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在闲暇时还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
告诉她自己很想念她,很爱她,很快就会回来见她。他不敢告诉她自己的病情,怕让她担心,怕让她伤心。他希望给她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有一天,当她再次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时,却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声音。“你好,请问你是谁?”那个声音问。“我是林婉如,请问你是谁?”“我是陈志远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