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是一种文明的死亡状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安乐死立法的看法,希望大家喜欢!
安乐死立法的看法
二、安乐死的类型现实生活中对安乐死认识的混乱与疑惑很大部分原因源于实践中出现的不同种类的安乐死的类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类型划分主要是以下两种:
(一)按“作为”或“不作为”的不同。安乐死区分为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是指采取一定的行动者,蓄意将临终病人致死,让他脱离生的极端痛苦。所谓被动安乐死是指籍着不作为,如中断医疗甚至中断基本照顾让之自然死亡。一般认为不为末期患者提供无效用的治疗视为让患者自然死亡。而非刻意延长他们的性命,因此并非采用安乐死,因此尽量避免使用“被动安乐死”一词。在主动安乐死中由于对患者采取一定的积极行为,死亡的原因与行为就产生了某种联系,行为和病因与死亡原因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在被动安乐死中死亡的原因就只能是不可挽救的病痛了。
(二)按当事人对安乐死之接受与否,可以将安乐死区分为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即安乐死意愿之表达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病危时为之,这必须以病人意识清楚能作出决定为前提;另一则是事前表明。“非自愿安乐死”包含两种情形,一是当事人没有表示或无法表示意愿的“无意愿安乐死”;一是违反当事人意愿安乐死。无意愿安乐死不一定是违反病人意愿(例如昏迷,痴呆,无脑儿童)。
安乐死的主动与被动之分,涉及到安乐死的权利归属问题,从法律角度上讲,这种权利只能属于要求安乐死的公民本人,而不能属于医生、亲属及其他人。医生具有的不过是病种病情的判断权利和提供病种病情判断结论以及有关资料的义务。决定是否选择安乐死的权利只能属于公民本人。任何其他人无权代理同意或擅自作出决定,否则就是对公民人身权的侵害。建立在医生,家属或其他第三人同意基础上的主动与被动是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要求的。另外,关于划分主动与被动的依据,一般认为是“作为”与“不作为”,显然作为指的是主动采取措施,而不作为是指“中止维持,不再采取挽救措施”。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让其自然死亡,其实“作为”与“不作为”是难以截然分开的,采取措施是一种作为,中止维持实际上也是一种作为,最后必然又涉及权利问题,涉及本人意愿。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是无意愿。然而无意愿安乐死中也存在主动和被动之分。这就是行为因素和意识因素在安乐死问题上的交叉混合导致的。因此给安乐死一个明确定义,严格界定安乐死对象范围非常必要,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利措施。
三、安乐死的法律分析
(一)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认为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现在欧洲一些国家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认为“安乐死”有背宪法,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
(二)从刑法上看,一般认为我国刑法将安乐死视为谋杀。但根据刑法中关于谋杀——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来看,安乐死并不是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表明,犯罪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而社会危害性的内容是对法益的侵犯。社会危害性是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的统一,犯罪不仅要有质的规定,也要有量的限制。安乐死不仅不具备犯罪所要求的社会危害性,反而对社会有利,行为人不仅没有主观恶性,反而是出于人道和善意。
1、公民有选择死亡的权利是安乐死非犯罪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在承认人享有生命权利的同时,也应承认人享有选择死的权利。在特殊的情况下有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允许安乐死既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也不会有损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死亡的权利是“优死”观念的强化和追求生命质量的价值目标的必然和结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有无条件地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人有了死亡的权利,就可以对安乐死作出要求或承诺,对自己的死亡方式作出选择。安乐死其目的就是消除或减轻死亡时的痛苦,其要以缩短自己的寿命为代价;而在选择继续生存的情况下是以忍受剧烈的肉体疼痛为代价。所以说,安乐死实际上对病患者来说是对安乐地死去还是痛苦地活着的一种判断和选择。既然,病患者作出了安乐死的选择,我们就应该尊重他的价值选择和意志自由。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法律没有理由强制人痛苦地活着。
2、病人要求或同意安乐死是安乐死非犯罪化的根本
实施安乐死要以病人的要求或在不违背其意志自由的条件下表示同意为要件。病患者承诺安乐死是其意志自由的表现。自由权和生命权是人身权的两个基本内容。公民有生的权利也应有死的自由。病患者的承诺从侧面否定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通常情况下,行为人(医务人员等)不忍看到病人痛苦地忍受病魔的折磨,在善良和慈悲的驱使下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将行为人予以刑事处罚不仅达不到刑罚的目的,反而是对刑法威严的自损。
3、安乐死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性的统一。我国刑法第13条中但书指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总是会发生变化,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某一行为过去认为是犯罪,现在其社会危害性已经消失,甚至有利于社会。在以前,由于个人力量的有限,保护自己的生命成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需要法律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但是,随着人们生命意识的加强及对生命的再认识,可以说死亡的方式及死亡的权利也成为在强调个人意志自由的现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安乐死其危害性的量可谓不大。安乐死是公民自己或亲属在非常情况下对自身生命的终结作出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对国家、社会、个人都不会造成危害,因而属于公民个人权利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会对他人或集体利益产生影响。综上所述,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安乐死是不违法的,但是是否能将其合法化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学界甚至全世界争论的焦点
四、关于安乐死的合法化
我国目前对安乐死性质的认识
安乐死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产物有其合理与人道的一面,当晚期恶性疾病的患者“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异常痛苦时,以无痛楚的方法予以解脱是可取的,而且这种行为比患者自己为求速死采用残酷的手段自杀更为人道。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还没有安乐死的法规。汉中一案发生以后,引发了安乐死是否合法的争论。从研讨及该案的审理来看,“有罪”观点仍占据主导地位。在“无罪”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我国现行刑法未对安乐死规定为犯罪,也没有明文禁止,因此实行安乐死不构成犯罪;二是故意杀人罪包括积极作为与消极不作为两种形式。如认为积极安乐死是故意杀人,那么,放弃救治的行为就是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故意杀人罪。但实践中并不认为该种行为是犯罪,因此,也不应认为前者是犯罪。
综上所述,在现期安乐死尚未立法情况下实行所谓“安乐死”,其非法性不容否定,是一种故意杀人行为。从其实行的善良动机上考虑,处罚自应从宽,以明显区别其他形式的故意杀人。
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
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落实中央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重要举措,也是省人大会密切联系基层组织和
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明确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打击网络诈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6月1买卖信息将立法,希望大家喜欢!6月1买卖信息将
全国人大从八届全国人大会开始制定五年的立法规划,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5年立法规划,希望大家喜欢!5年立法规划10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