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近义词可以是专家、顾问等,一般被认为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在学术方面比较优秀并且其思想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人。就以中国而论,近代以来的严复、胡适、钱钟书等均代表了各自学术领域的较高成就,在特定时期为社会发展起到不少作用,他们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
也不知从何时起,大到经济宏观调控,小到疾病诊治、商品真伪辨识等,都有专家指导认知、解析疑难,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大为提高。但是,和任何事物一样,专家现象亦属过犹不及。各种社会事件已折射“专家泛滥”时代的到来,“到处是学者,遍地是专家”,这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
养生“专家”都是什么来头?有的无证行医坐过牢,有的从没学医自学成才,他们的药方靠谱吗?社会上还有多少亵渎中医养生的“张悟本”之流,凭借一点理论知识,外加些许实践经验甚至是听来的经验,招摇过市,坑蒙拐骗。想想看,电视里每天都有专家在为推销某种药品而口若悬河,再小的医院甚至个体诊所也都是专家成堆,就连收废品的也打出“专业收购”的字样……“专家”数量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大,其忽悠人的本领更是越来越高。
张悟本被成为“中医食疗第一人、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以往看到这些顶级称呼总会令人羡慕,可泛滥的专家和专家行为的泛滥已经完全摧毁了人们。可以不夸张的说,在中国民众眼中,专家、学者这样的字眼已经不那么美好和崇高了。
有些研究者习惯于揣摩领导的意思,只要上面作了决定,一些专家就会为此找理据,为此造势,唯上不唯实,学者不再讲真话了;一些研究者,受到所在单位“内部纪律”约束,大都会取用相对有利于本部门或本级政府的论点和论据,本位主义特别突出;随着商业化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为“钱途”所困,沦为利益集团的“御用”专家。学者专业水平不高、本位主义盛行以及被利益集团所囿等众多弊端日趋凸现,专家正慢慢贬值成“砖家”。
诚然,社会进步需要大量专家,但这些专家务必要有真才实学的,且应该是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正直良心的。“专家”应该是个“杂家”,只有综合了解了多方面知识,才能做出全面客观分析,得出务实结果。但在某一领域有了专家资质,并不代表在任何领域都是专家。试想一下,生物学家、物理学者、计生研究专家等相互点评对方行业事件,其所讲观点的针对性、真实性以及权威性肯定有待商榷,有时甚至毫无意义。跨行业的专家点评太过无稽,所以千万莫把一位昆虫学者对妇科疾病的看法当成权威理论来听。
北京有位富豪因罪被判死刑,家属巨资请来几位全国著名法学专家,开了个简短座谈会后,专家们就提出要求法院改判为死缓,简直可笑至极;一座著名大桥被小货轮撞塌,专家们一天之内得出“大桥建筑质量无问题”的结论,而得出类似结论按科学惯例至少应该一年以上。说话做事无依据凭想象,脱离科学精神之轨,对研究问题草草了事,这样不顾实际、毫无严谨科学态度的学者大有人在。笔者不禁想问,既然戴上了专家的帽子,是不是要对这个称呼负责?
网友王嘉艺曾撰文《专家泛滥是中国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狠批专家“瞎指挥”之错。笔者对此颇有微词,但也不会否定个中道理。众多“学者指出、专家说”等导致中国粮食问题不断复杂演绎,耕地流失、环境破坏、粮价上涨等问题也纷至沓来;我国房价过高,高价房已成为积累金融风险、影响社会和谐、增大基层民众压力的负面因素,却偏偏有学者为高房价辩护,还明确说民众仍然可以承受。学者理论本该融于实践,如今二者却严重脱节,探究问题肯定无法深入,对基层民情了解不足,就提不出符合大众利益的观点,更不会正确指导政府决策与社会实践。学者此时的“扯淡说”,不引起大众唾骂就真的很奇怪了。
无良学者不如鸡。学者们应该代表一种社会良心,而非某集团利益的代表。社会良心不是玄而又玄的理论,这属于简单常识。学者们忽视常识或者因为某种动机而颠覆常识,是对自身知识的一种背叛与亵渎。如何整理与运用常识,让社会更加公平,才是学者们社会角色的基本责任。
其实,治疗学者泛滥疾症,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位专家要注重提升职业道德,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良知。政府部门也该想办法规范下学者行为,即使不用像给宠物狗挂个“狗牌”那样,也应该给他们发个证书,实行资格认证,对其学术行为进行规范,哪个要以学者身份发表观点,就让其出示证件。日常监管也尤为重要,一定要严厉打击那些脱离实际乱发言、为钱瞎说以及伪造身份的“学者”。媒体舆论方面,更要对学者查证把关,经严格筛选再发布观点。全社会应当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学者观点,以务实的精神监督学者行为,莫让泛滥的学者与学者行为泛滥再给人们生活带来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