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是一旦分开就会开始焦虑的依恋,相互陪伴时的高催产素,或者是某种美好的期许、祝愿?虽然就目前来说我们很难发现宠物会有第三种表现,但前两者却已经在实验室里被证实。
但人是矛盾的。总的来说,爱可以是无私的,我们也从未期望宠物会以相同形式回报以“爱”(这违背生物学)——但扔个硬币出去还能听个响,因此我们会有题设的疑惑,也就不足为奇了。
21世纪的我们太爱那些长毛的生物了。现在,美国养宠物的家庭数量,已经多于抚养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数量,且大多数人都将猫狗视为家庭成员。[1-3]
不过,铲屎官们并不确定宠物是如何看待他们的。我们知道自己对宠物存有依恋,那它们是否也同样“黏着”我们呢?
依恋法则
心理学家谈论依恋时,并不仅指温暖模糊的感情。他们将依恋定义为与提供安全和安全感的人之间的联结。想想家长在一岁小孩面前扮演的角色:孩子喜欢在家长身边转悠;家长离开时会闷闷不乐;知道家长会支持他时,便会有足够的自信去探索。[4,5]
当然,我们不可能站出来,直接问宠物它们的主人是否提供了这种情感上的安全。不过,动物调查者采用了一项测试。这项测试便是听起来有点吓人的“安斯沃斯陌生情景测验”,最初是由儿童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MaryAinsworth)设计的。
在原始版本的测验中,儿童在任一家长在场的情况下探索一个放满玩具的陌生房间,或者是独身一人,又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陌生人会不断进出。儿童表现出了安全型依恋:在家长在场的情况下会进行更多探索,家长在附近时和陌生人互动得更多,而在家长离开和回来时情绪变化非常明显。[6]
宠物版本的“安斯沃斯陌生情景测验”
当研究者试图将这一测验用于宠物身上时,他们意识到,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猫狗,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比蹒跚学步的幼儿还弱。在原来的实验中,儿童总是先和家长一起探索房间,陌生人随后才进来,但这一流程不适用于测试宠物。等到第二个人出现时,有些宠物已经对房间完全失去了兴趣,因此实验结果也是无效的。
为了让宠物在测验期间一直保持注意力,科学家只得调换不同部分的顺序:有些狗会先和主人一起探索房间,有些狗则先和陌生人一起探索。另外,一些研究者还引入了第二个放满玩具的房间,并只在测验中途开放。[5]
参加测验的狗。在“安斯沃斯陌生情景测验”中,宠物分别在主人、陌生人和无人在场时,探索不熟悉的房间。Irina84/AdobeStock
当罗宾·帕尔默(RobynPalmer)和黛博拉·库斯坦斯(DeborahCustance)在38只狗身上进行该项测验时,他们发现了以下结果:
狗和主人在一起时会进行更多的探索。当主人在场时,狗对不熟悉的房间探索得最多;和陌生人在一起时,探索行为显著减少;独自一“狗”时则几乎不再探索。当第二个房间开启后,它们在主人的陪同下更可能进行探索;和陌生人在一起时,它们反而会在第一个房间的门口附近转悠。
狗和主人玩得更多,主人在场时和别人也玩得更多。单独和主人或陌生人在一起时,狗和主人玩得更多。然而,只要主人在场,它们同样乐意和别人玩。比起和陌生人在一起或独自一“狗”,主人在场时的狗更愿意玩玩具。
狗会关心主人是否回来。总体而言,无人在场时,狗通常保持机敏状态,脸对着主人离开的门的方向,或者积极寻找主人。[5]
参加测验的猫。濵田一男/AdobeStock
当爱丽丝·波特(AlicePotter)和丹尼尔·米尔斯(DanielMills)在20只猫身上重复这一实验时,有两只立即藏起来了。哈,研究动物行为时会出现的趣事!不过,剩下的18只成功完成了实验。[4]
所以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呢?我们所得不多。不管是主人或陌生人在场,还是空无一人时,猫的行为几乎没有改变。不过,相较于陌生人把猫留给主人,当主人把猫留给陌生人时,它们叫得更多。
总体而言,几乎没有证据显示,猫对主人有着类似于狗和孩子对主人/父母产生的那种依恋感。
研究人员意识到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惹怒无处不在的猫主人,于是他们写道:“我们并不否认猫可能有自己的社会偏好,也不否认有些猫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形成这种依恋,我们无意暗示猫不会形成某些深厚的社会联系,以及不会对主人形成联结。”[4]
一言以蔽之,你的猫可能爱你,但不是像狗那样深深地依恋你。(大家请不要攻击我这个信息搬运工!)
宠物依恋&分离焦虑
对主人产生的依恋类似于孩子对家长的依恋,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宠物被独自关在家里时会产生分离焦虑。从人类幼儿的角度来看,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反应,可能是防止无助的婴儿被忽视而形成的进化策略。[7]从狗的角度看,一项新近研究表明,对主人的“正常”依恋水平也许足以让许多狗经历分离焦虑。[8]有趣的是,分离焦虑也可能出现在猫身上,尽管这种情况没那么普遍。[9]
那么,狗和(可能)一些猫是如何对主人形成孩子般的依恋的?事实证明这一切也许都源于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不只是适用于人类关系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催产素,这是一种天然激素,除了在分娩时引起子宫收缩,还会帮助形成母子联结。猜猜会怎样?许多动物也会分泌这种激素,包括猫和狗。[10]
不过,我们应该记住这些是被收容的猫,不是那些和主人一起接受测验的家养猫。进一步的实验将会研究(家养)猫是否会像狗一样,在催产素水平升高后会加强与主人的联结。
一个巴掌拍不响
在人类身边待过成千上万年之后,人类可能已经允许狗“劫持”这一亲子联结系统。TheConversation
也就是说,和狗狗们的积极互动会让我们更平静,和宠物的关系也更深入。由此,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这一想法:在人类和狗一起度过的漫长历史中,狗更容易“劫持”人类原本为孩子储备的与生俱来的联结机制。[14]而且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狗比狼的催产素水平更高,这可能让狗更能够和我们建立联结。[15]
人类和宠物的双向依恋说明了人类更愿意“拿出实际行动来”。当被问到愿意为宠物花多少钱时,宠物主通常说比起猫,他们会为狗花更多的钱。受访者包括实际养了宠物的人(如猫狗双全的人),以及假设了自己养宠物的人。奇怪的是,在假想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给一只“举止像狗的猫”花钱,而不是“举止像猫的狗”。[16]
人们更愿意给一只假想的宠物狗花钱,而非假想的宠物猫,除非这只狗的举止像猫。Openclipart
为什么像狗的行为会让人们更愿意花钱?研究人员推测这和对宠物行为的控制感有关:狗比猫听话。这一现象可能部分源于狗的驯养历史,因为人类对狗的驯养比对猫的驯养早数千年。[17]然而,狗对我们的依恋也可能起了一定作用,这让它们更有动力取悦人类。如果猫对我们的依恋较少,那么它们更不愿意听人类的指令就说得通了。
如今,宠物的主人,尤其是狗主人,越来越多地将自己视为宠物的父母。这意味着他们在进入一段新恋情时,会顾及到宠物的幸福,也会避免在家中发生争执以吓到猫狗,甚至可能争夺宠物的监护权。[18]啊,他们还可能称猫和狗为“毛孩子”或者“毛宝宝”。
不管每个个体怎样看待这些词,宠物的父母是不会错的。在很多方面,他们和宠物之间的关系确实和亲子关系一样。而且说真的,你能怪他们吗?毕竟都是催产素让他们这样做的。
参考文献
Accordingtoa2017–2018estimate,71,377,798Americanhouseholdsincludeapet.Formoredetails,see:AmericanVeterinaryMedicalAssociationpetownershipstatisticsfor2017–2018
Accordingtoa2019estimate,49,690,000Americanhouseholdsincludeachildunder18yearsofage.Formoredetails,see:StatistaResearchDepartmentReportonUSDemographicsin2019
原文/maria-ter.medium.com/does-your-pet-love-you-back-8e7620381d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