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无糖可乐,点“不另外加糖”奶茶,买零食先看配料表。
当追求健康的年轻人发现单纯给食物“减糖”不足以“快乐翻倍”时,注意力开始转移到自己的社交状态上。“零糖社交”成了新风尚。
“零糖社交”顾名思义,就像吃零糖食品一样,既能获得满足感,又让人轻盈、无压力。告别“常联系”、“腻一起”的社交方式,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更注重自身需求。
面对这种“松弛感”满满的社交新模式,这届年轻人趋之若鹜。相比于社交,他们似乎更喜欢独处。不是社交“玩不起”,而是“零糖”更有性价比。放弃精神内耗,表面上是年轻人对社交疲劳的反击,背后也是营造人际关系舒适圈的捷径。毕竟,简单的快乐在当下的社交环境中,愈发难得。
“零糖社交”
他们的社交圈为啥不“甜”了
“人们的社交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有时我会疲于应对。”
“我们更懂得讨好自己,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舒适的社交。”
“我喜欢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不产生过高的社交期望值。”
都说“00后”和“95后”想法大不一样,至少在社交态度上,他们产生了共鸣。
人们眼中“会疯”“随性”“爱热闹”的这届年轻人,面对“甩不掉”的社交生活,不约而同选择了保守。他们“反客为主”,尽可能把自己放在社交关系的中心,不想被传统社交过多打扰,逐步回归“为己社交”的属性,进而延伸出“零糖社交”的概念,并乐在其中。难道,他们的社交圈真的不“甜”了吗
调查问卷结果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参与投票的年轻受访者中,78.05%的人认为“零糖社交”对生活有积极作用。
“没有人情世故,想做点什么都很方便,挺自由的。”从事教培工作的赵先生一身运动休闲装,面对镜头显得有些羞涩,旁边两位好友不时举起手机给他拍照,但他没有回避。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并非赵先生的日常,由于工作性质每天都要接触很多学员,自认为属于“零糖社交”的他,工作之余更愿意回家陪陪家人,独处时也会打打篮球、听听歌。
不远处,刚从手机店走出来的大学生小李脸上挂着“小兴奋”,为了给自己换一部打游戏更趁手的新手机,他已经3个月没跟同学、朋友约饭、搓麻、唱K了。拼命攒钱的他虽然还未如愿,但他说不久后自己能用新手机带更多小伙伴“打怪升级”,美食、麻将、麦克风放一放又何妨。
社会结构转型
年轻人算起社交“成本账”
《光明日报》曾发起过一项网上调查,在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中,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社交不必“随大流”
“半糖主义”刚刚好
“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
20年前,风靡大街小巷的《半糖主义》就用“糖分”诠释了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如今,听这首歌长大的“90后”们,并没有盲目追求“零糖社交”,而是选择了更加温和的“半糖主义”。
而在工作中,“糖分”并非奢侈品,近几年流行的“搭子社交”,便是介于“零糖”和“半糖”之间的社交新模式。以兴趣划分圈子的“搭子社交”,是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关系,社交关系处理也更灵活、自由,被称为是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如饭搭子、旅游搭子、午睡搭子、追剧搭子等。
从最初的“午睡搭子”到后来的“饭搭子”,再到下了班的“追剧搭子”,赵女士和小云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今年年初俩人还相约去四川玩了一圈,成功解锁“旅游搭子”。不过赵女士坦言,私下里自己与小云交流并不多,聊得最多的还是工作,对各自的私生活,几乎不过问,这让她感到很舒服,面对繁重枯燥的工作,也少了一些负面情绪。
在“搭子社交”中,人们将自己需求的亲密关系拆分成工作、娱乐、旅游、摸鱼等不同维度,旨在通过更细分的方式找到那个愿意陪伴自己的人,不让自己陷入孤独的氛围中。与浅社交注重的广度与数量不同,“搭子社交”更注重圈层的精细化,被视为高效、快捷、轻松、简单的社交方式。
“君子之交”并非遗世独立
深度交往无法完全替代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便是《庄子》中的“零糖社交”。好的社交关系,是在分寸感上彼此保持淡然,不取悦,够真实。保持本真并非任性自我,遗世独立在当今社会并不可取。
王忠武认为,“零糖社交”并不是“零社交”,现在有的年轻人不去社交、拒绝社交,把这种极端的社交行为当成一种个性的展示,对自身发展是不利的。再优秀的人,也有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再强大的内心,也有难以排解的困惑。“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放弃社交等于放弃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样的‘个性’得不偿失。”王忠武强调,“零糖社交”有其优势,却无法完全替代深度交往的模式,尤其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过度依赖“零糖社交”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关系不断疏远。“尽管‘零糖社交’能带来一些社交上的新奇体验,但我们仍应相信真正的亲密关系和深厚友谊,是那些能够与我们长期相伴、不离不弃的密友所带来的。”
据JustSoSoul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平均2个知心好友,在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选择“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仅有12.6%的年轻人选择“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
适合自己
才是最好的
还没大学毕业的吴同学给自己的“社交甜度”打了8.5分。在商场做兼职的他,每到周末,都是朋友当中最忙的一个,但这丝毫没影响他的社交状态。“上班专心忙,下班使劲疯,我觉得好朋友之间就该毫无保留地多接触。”喜欢交朋友的他直言自己朋友多,“玩归玩,谁有事也都会帮忙,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同样还未走出校园的陈同学则表示,自己几乎没有“孤身一人”的时候,今后步入社会也不太可能尝试“零糖社交”。在她看来,“零糖社交”会使人沉浸在“过度思考”和“自我纠缠”中,从而变得内耗、不快乐。“有朋友来排解孤独、释放情绪对我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朋友不在身边,游戏和网络也可以带给我快乐。”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发现,“零糖社交”并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通过“人机互动”这一创新方式得到进一步实现。特别是在当代年轻人感到孤独时,虚拟人、虚拟偶像等数字化角色为他们提供了陪伴与交流的途径,使得“零糖社交”的概念得以在虚拟世界中延伸和丰富。
不过相比数字化、虚拟化的社交快乐,这届年轻人似乎更喜欢从现实世界“开辟”属于自己的社交新赛道。飞盘、骑行、登山、攀岩,甚至简简单单的“City-Walk”,这些过去在国外流行的运动休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到身边,逐渐社交化、规模化,成为给社交“加糖”的新选择。
酷爱户外运动的吴先生经营着自己的户外俱乐部,每天都会发俱乐部活动的照片,最近他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极洛景点的朋友圈被很久没联系的旧友徐女士刷到,巧的是,俩人定位都在南极洛,几番交谈后徐女士决定加入“大部队”,一个人的旅行变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受访者陈女士
受访者戴先生
受访者刘女士
如果“满糖”是十分,我会给自己的社交打十分,我的朋友们都特别好,跟他们相处很快乐。我认为好的社交状态不在朋友多少,社交也未必丰富才会“甜”。现在年轻人更愿意把“社交选择权”留给自己。像我比较喜欢户外运动,我就会参加各种户外俱乐部的活动,在“同好”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做朋友,社交带给自己的“糖分”就越多。
微观点
“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
杭州日报
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强调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而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基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社交关系,希望通过社交活动促进个人成长,而非受限于过度情感依附。从“为他人”到“为自我”,“零糖社交”强调的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真实交往,让社交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贤倡导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份淡然与真实,不为取悦他人而放弃自我立场。然而,坚守个性和独立,并不代表要遗世独立、远离人群。相反,它鼓励我们在维持个人独立性的基础上,去构建一种真挚且长久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存。
“零糖”或“有糖”社交,取决于个人对“口味”的偏好,都不是解决所有社交问题的“通用答案”。每个人的个性与成长的背景、所处的环境都大不相同,适合每个人的社交方式也并不一致。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断尝试探索更多可能性,去找到与自身最契合的社交方式。
让社交回归“本真”
半月谈
“零糖”最好,“低糖”亦可,让社交回归沟通的原本属性。这样的社交态度,不是在说教、灌输中形成的,而是年轻人的期许在碰撞后产生的默契——不因网络算力推送而患得患失,不因他人三言两语而自怨自艾。
从社交平台上流行的“发疯文学”到迷上“追短剧”,再到线下来场“短逃离”,都是年轻人希望以无公害、轻松的方式,为自己找到减压、释放情绪的途径。这一届年轻人,越来越懂得讨好自己,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舒适的社交生活。“社恐”并不是恐惧社交,而是恐惧展露自己不具备的社交能力。
成年人的生活里不可避免低效、无效社交,攀比局、催婚局这样无聊生厌的场合,但各式各样的灵魂碰撞幻化出的人间百态、交织出的红尘烟火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底色。“零糖社交”,是认定目标,既享受主宰人生的乐趣,又不被外物和外力过度干扰。在内耗与享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是最好的。
神回复
网友@宝花妹妹: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网友@宇宙尘埃: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网友@葭萌:既得合群,又有自我,大概就是精英吧。
网友@Miss云破天青:“双向奔赴”是社交关系里的顶级奢侈品。
新视界
“零糖社交”,把甜度留给自己
看到“零糖社交”这个社交新名词时,不由想起之前网络上对于“i人(内向内倾型人格)与e人(外向‘社牛’型人格)”的讨论。作为最早的“社交标签”之一,“你是哪种人格”、“i人快乐还是e人快乐”至今没有被大众认可的统一标准。或许“社交甜度”也是如此。
当“零糖青年”们不再陶醉于自给自足的“独乐乐”,想给社交“加点糖”时,或许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去做哪些事、选择什么样的伙伴、保持怎样的社交距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众乐乐”。其实,良好的社交状态没有标准答案,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甜度”,让自己成为社交关系中“控糖”那个人,生活总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