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格斯特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儿童毕生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在总结前人有关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综合色彩的发展理论,即综合适应发展理论。哈维格斯特认为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一种能指引我们生活的本能,要在人类社会中顺利生活,个体就必须学会自我学习、摸索。这个学习过程是应该伴随人的一生的:随着生命的开始而开始,也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他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之间不是等距离的,也就是说,个体是不能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去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而必须使一些学习任务在某个时期内完成,而另一些学习任务又在另一个时期内完成。这样,就会产生许多加速学习时期(periodofacceleratedlearning)。而正是这些加速学习时期的存在使得许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感到不适应,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哈维格斯特提出了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task)这个概念。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哈维格斯特认为,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要求其成员在某一特定的年龄必须完成属于当时的特定发展任务,这一特定的年龄就是所谓的关键期(teachablemoment)。在这关键期中,个体凭借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水平来对对象加以认识,这种认识的水平将深刻影响日后个体对外界的参与程度。他认为发展任务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的发展即是完成人生发展任务的过程,同样人的成熟也由一个个发展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哈维格斯特提出人的发展首先是情绪和社会的发展,其次才是智力的发展。
二、每一阶段具体的发展任务
关于个体在每一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哈维格斯特作了如下概括。
(1)婴儿期与儿童早期(0~6岁)的发展任务:学习走路;学习食用固体食物;学习说话;学习控制排泄机能;学习认识性别和有关性别的行为和礼节;获得稳定的肌肉运动;形成对社会和身体的简单概念;对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人产生感情联系;学习判断是非并发展良知。
(2)儿童晚期(6~12岁)的发展任务:学习游戏必需的身体技能;形成健全的自我
态度;学习与同伴和谐相处;学习扮演适合自己性别的角色;发展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发展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观念;发展良知、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发展对社会团体和制度的态度。
(3)青少年期(12~21岁)的发展任务:接受个人的体型和性别角色;与年龄相近的异性和同性建立新的关系;情绪上不再依赖父母和其他成人;树立经济上独立的自信态度;选择职业并做好就业准备;发展行使公民权利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发展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准备适应婚姻和家庭生活;将自我价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4)成年期(21~40岁)的发展任务:选择配偶;学习过婚后的配偶生活;开始组建家庭;抚育子女;管理家庭;开始从事一种职业;履行公民责任;参与合乎自己性格和志趣的社团活动。
(5)中年期(40~60岁)的发展任务:完成成年人的公民和社会职责;建立并维持某种经济水准的生活;帮助青少年子女成长为可靠、幸福的成年人;开展中年期的闲暇活动;与配偶维持密切关系;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的生理变化;与年迈父母相互适应。
(6)老年期(60岁至死亡)的发展任务: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和健康状况;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与其他老年人建立密切联系;履行对社会和公众的义务;建立美满的人生。
三、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
同埃里克森一样,哈维格斯特重视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并以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这给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性辅导所强调的“发展性原则”和“前摄性预防原则”等都是从中汲取了自身立论的坚实的理论支柱。此外,哈维格斯特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哈维格斯特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集他人之长,融百家之育,将生理、心理、社会的发展目标融于一体,体现了当代社会对手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发展性辅导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发展性辅导就是要为全体成员提供成长的必要经验,扫除个体正常发展的障碍,但是由于个体成长绝不仅是某些方面的成长,所以发展性辅导就必须在生理、心理、人格和社会等多方面为儿童提供帮助。事实上,发展性辅导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有许多方面就是直接根源于哈维格斯特的思想。
第三,哈维格斯特清楚、明了地列出了人生发展六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使这个理论具有了操作性强的特点和优势,深受从事发展性辅导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人员赞赏。当然,在移植
和应用其理论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时代是在发展的,各国的国情也不尽相同,所以哈氏提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也可能对现代我国人群不完全适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弗洛伊德(S.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性的原因,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埃里克森在研究了几种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情况后推断说,尽管不同文化中存在某些差异,但情感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却遵循着相似的方式。出于对文化和个体的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把自我发展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关于八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对人格的影响见下表(表2-1)。
表2-1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也认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重要影响人物(significantrelations),也就是存在着人际关系的焦点。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母亲;第二阶段──父亲;第三阶段──家庭成员;第四阶段──邻居和学校师生;第五阶段──同伙和小团体;第六阶段──友人;第七阶段──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第八阶段──整个人类。
正如其他儿童发展阶段论者(如皮亚杰)一样,埃里克森没有把各阶段看成完全相互独立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因此每一阶段都要受前一阶段所发生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