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重要性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环境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首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家长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和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庭环境包含三个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人格因素。

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早的,也是影响最深的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良好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性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和健康行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若家庭环境存在一定问题或者父母教养方式欠缺则会使青少年表现出内向、孤僻,从而行为上会产生一些过激举动。不同的教育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其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指的是父母抚养、教育子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一般来讲,可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保护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几种。”在这些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但是在现实中,独生子女较多,保护型教养方式占较大的比例,这就使孩子的依赖性较强。

家长的教育素质高低对孩子的生活观念有极大的影响,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儿童的模仿强,所以在孩子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受父母影响非常大。比如如果父母为人热情,做事比较认真,往往孩子们也表现的非常热情、诚实、友爱;如若父母表现的心胸狭窄、斤斤计较,那么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生活氛围中,也极易形成狭隘的性格,将来走向社会也会逐渐养成占小便宜的习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按年龄方面来看,他们是社会中群体中最健康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思想波动较大,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缺乏客观性、理智性和稳定性,极其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和不健康的心理。

(一)就业压力大产生的心理问题

(二)生活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产生心理困惑

高中时期的学习,目的性较强,大多数的大学生从小就被鼓励考上一所好大学作为他们的终极目标,因此学习动力也相对充足。但是当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同学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适应。进入大学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使其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而产生心理问题

因为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较多,这就导致他们在平常与他人接触较少。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逐步向社会化迈进。但很多大学生很难融入大学生活,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没有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这就导致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

(四)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导致收入悬殊较大,这一现象在校园里也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高校的贫困生而言,这是较大的难题。同样一个班级,有的同学花钱如流水。而那些贫困大学生生活上却比较拮据。他们一方面要应对学业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正是这样的状况使他们产生消极悲观的心态,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和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其个人成长影响较大,而且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全社会应集体应对,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从家长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家长而言,要懂得关怀孩子,要学会宽容孩子,也要对孩子必要约束。因为过分宽容会导致于溺爱,过分严格则会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有时候父母的赞美会对孩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是家长的义务。

(二)从学校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课程或者讲座必不可少。具体内容应包括: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心理修养等。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理训练是指通过社会认同、自我识别、角色扮演等行为操练,增强学生的受挫力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带回到生活实践中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心理适应性。”作为辅导员而言,应不断改进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三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个明确目标会使注意力转移,也会产生内在驱动力,促使人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压力。

(三)从国家社会层面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

大学费用逐年高涨,对贫困生的压力增大,作为国家而言,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补助力度,尤其是农村的大学生。吸收借鉴他国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模式,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学业压力。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扶持力度,增设就业岗位,支持自主创业,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体系,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理论的学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结构;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规范要求自己。对待挫折要树立正确的观点,理性调控情绪,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庞跃辉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3]武永花.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0).

[4]刘琳琳等.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要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12).

[5]朱光,李小文.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调适[J].高教研究,2011(4).

[6]王昱蘅.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神州(下旬刊),2011(2).

关键词:中国文化背景群体社会化理论家庭同伴群体

一、群体社会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一)群体社会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

(1)儿童的社会化具有情境特殊性(context-specific)。哈里斯认为,传统的研究以“教养的假说”为基本假设,没有考察父母是否影响儿童就直接研究父母如何影响儿童,这在理论上有根本的缺陷[4]。而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社会化具有情境特异性,即在一种情境下学到的东西不一定会表现在另一种情境之中。具体地说,就是儿童在家庭内的习得行为与其在家庭外的习得行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儿童长大成人后,家庭外的行为系统逐渐取代、超越家庭内行为系统,最终成为其人格的后天习得部分。所以,父母对儿童没有长期影响,家庭外环境才是儿童社会化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2)进化论的观点。哈里斯还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了儿童为什么易于丢弃人生头几年所学的东西,倾向于喜欢家庭外的情境超过家庭内的情境。第一,家庭环境极有可能不是儿童度过将来时光的场所,为了生存和发展,儿童必须学会如何在家庭外成功地行事,他们必须脱离家庭形成联盟。第二,由于基因的影响,儿童与其父母已经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如果随着环境影响的扩大,这些相似性再增加就会使儿童非常像其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就缺乏充足的变异,这样就会使得生态学上家庭个体成员的数目和变化减少,降低至少一个孩子可以存活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作为物种进化和生存所必须避免的。

2.同伴群体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对儿童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是儿童的同伴群体。

总之,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3.成对关系对人格发展有没有长期影响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研究情况

上述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可见,基于我国的研究,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及大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把家庭作为一个群体的中国,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从我国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对个体影响的重要性,那是不是说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就没有价值呢,或者说可以忽视同伴群体的重要性呢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家庭对个体没有影响或是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很小,这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群体社会化理论虽然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结论,但哈里斯本人并没有运用该理论进行过实证性的研究,其他西方研究者也没有对该理论进行过验证。因此,这个理论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的支持。

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也有待更多的研究去论证。当然该理论的提出也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它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拓展了社会性研究的范围,也让我们注意到同伴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重视家庭对个体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样才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4):48-52.

[2]J.R.Harris.Whereisthechild’senvironmentAgroupsocializationtheoryof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Review,1995,102,(3):458-489.

[3]徐湘荷.儿童犯错,谁之过――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6:4-6.

[4]李萌,周宗奎.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3):42-46.

[5]徐轶丽,桑标.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认识――哈里斯(J.R.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青年研究,2003,3:13-19.

[6]刘金花.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5-9.

[7]傅一笑,蒙华庆,李涛等.遗传与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影响的双生子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34-39.

[9]李慧民,许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2-86.

[10]肖三蓉,徐光兴.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探新,2009,29,(2):71-75.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德育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2.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二、如何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德育素质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儿童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

1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1.1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儿童时期在社会性方面所受到的熏陶和培养奠定了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是儿童获得早期生活经验、形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作用是其他影响因素所不能取代的。家庭作为一个动因系统,它的所有因素都会给儿童社会性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

那么家庭为什么会成为儿童发展的理想环境呢?首先,家庭是人类最亲密的团体,也是最能满足个人身心需求的团体。其次,儿童诞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生态环境。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人,是儿童与社会间的桥梁,肩负了儿童行为社会化和促进子女健全发展的责任。最后,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婚姻关系等家庭因素,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绪及人格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1.2家庭的功能

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目前有两个结构模式:

(1)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可以把家庭功能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发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良好的家庭沟通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

(2)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家庭实现其功能的过程,就是家庭功能的执行过程,该过程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性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

2家庭结构与儿童的发展

2.1家庭关系对儿童教养的影响

(1)手足关系与儿童发展。手足互动的类型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竞争的与的行为;手足代替母职的行为。出生顺序与儿童发展也有一定关系,在家庭中,子女排行老大,排行中间,排行老幺,独生子女分别对其成长有不同方面的影响。

(2)祖孙关系与儿童发展。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种:正统型、快乐型、型、家庭智囊型和漠不关心型。隔代教养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想要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祖辈要界定好自己的角色。其次,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休闲活动。最后,尊重老年父母对自己生活的安排。

2.2特异家庭与儿童的发展

父母离婚会“影响整个家庭系统和功能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经历父母离婚的儿童,一般会遭受抑郁和心理失调带来的痛苦,如对自己的过分内疚感,甚至会认为父母离婚完全是自己的过错。他们可能因“没有母亲或父亲”,在学校里“处境艰难”。对于父母离婚儿童的辅导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去提供相应的帮助:否认、愤怒、争执、沮丧,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异,并在学习、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照顾。

3家庭的物质环境与生活气氛

3.1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3.2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家庭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情绪气氛、人际关系等因素,是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进行测定。

4婚姻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婚姻冲突主要指夫妻之间由于建议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言语或身体的攻击与争执,它可由冲突发生的频率、强度、内容、风格及冲突是否得到解决等特征来具体界定。研究发现,儿童感知到的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比婚姻满意度与它的关系更密切。

另外,大量研究通过离异和完整家庭的对比来证明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来自高冲突家庭的儿童与来自低冲突家庭的儿童在社会技能、认知能力、问题解决及问题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与家庭是否完整无关。儿童的问题不是单纯地由婚姻压力造成的消极家庭气氛引起的,冲突中的夫妻之间的敌意和攻击性或许能更好地预测儿童在品行、个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之,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外界环境、家庭和父母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应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创造合适的家庭环境,监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使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一日生活;渗透;德育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运用到幼儿道德教育中,为幼儿园道德教育提供了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德育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去发现、探索、实践和研究。

一、在各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节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各种节日、纪念日都是宝贵的幼儿德育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节日丰富的教育资源,适时利用节日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走进生活化的学习。如,劳动节,组织孩子慰问身边的环保工人,感受叔叔阿姨劳动的辛苦和慰问小区保安辛勤的工作;在中秋节的时候开展《赏灯》让幼儿为父母制作礼物,并为父母端茶、拿食物。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2.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3.利用主题活动,促进德育教育

根据每月的主题活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如,《我爱家乡》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从身边感兴趣和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教师真实情绪感染下,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地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家庭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人格的形成与重要性

人格就是与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气质、性格、人际关系等有关的比较稳固的各种个人特征。儿童从出生就表现出这些个性特征,例如,饿了、尿湿了、身体不舒适、要睡觉、想让抱等,婴儿的这些需要都是用哭来表达,引起家长的注意,达到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表现就是人最初的个性特征。

在婴儿时期,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及其关系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认识。到幼儿期后,随着与周围人的频繁交往和对周围事物的多次接触,并且接受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受到了电脑、电视、媒体等影响,儿童对周围事物及其关系逐渐形成较为稳固的态度和倾向性。这种倾向使得他们开始在家庭、社会、集体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周围的事物也起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部分社会作用,并具有一些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个性又将影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处理方式,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低下,跟他(她)出生以后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因素、所受的教育等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因为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父母的智力、气质、身体是否健康这都是先天遗传的特质,是人格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影响作用更重要。人在胚胎状态时,父母所在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文化,这些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早期童年经验的影响

国外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是:“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了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尽管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是二者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总之,幼儿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家长的潜移默化教育

家长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学习兴趣、工作态度、家庭环境、夫妻间的和谐、对长辈的态度以及朋友、同事、邻里相处的关系等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这种教育是无声的,是家长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亲力亲为地给孩子做榜样,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长的言传身教,并以家长的行为作为自己接人待物的标准来对待并且处理事情。这就要求家长给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使儿童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家长是表率,是榜样,同样要有威信。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威信的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父母两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思想、习惯、感觉和意图。”树立良好的威信靠的是自身良好的素质,具体行为的体验往往比枯燥的语言说教更有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就是生动形象的、榜样的影响,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所有家长都应该自觉地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和表率。

(四)家长的人格对儿童的影响

父母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的,最核心的是父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是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这是对儿童性格最直接的影响;最后是父母的行为方式,这是性格的表现方式。父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用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不论孩子的性格是否与父母相同或相异,都能折射出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父母热情和蔼、作风民主,孩子容易养成独立、协作、直爽、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父母冷淡严厉、独断专制,就容易造成孩子胆怯、顺从、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的性格。所以说,家长人格的优良或低下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五)家长的责任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请家长们身体力行地做好榜样,在言传身教中做好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为我们的孩子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1.(苏联)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俄国)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3.陆运青、张振平,《测量学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父母;家庭教育;环境;语言;行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引导者。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根基在家庭,关键在家长。父母的言行、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它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学校、社会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在于说教,而是通过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实现的。

家庭环境。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环境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孟子长大后有一股浩然正气,与孟母为他营造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孩子犹如破土而出的幼苗,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必须的空气和阳光。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朱子家训》中说:黎明既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弟子规》中也曾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窗明几净、归置有序的家庭室内环境,会让孩子感到心情愉悦,获得良好的秩序感,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文明的举止。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会让孩子心情烦躁、抑郁,容易让孩子养成松懈、懒散、邋遢的不良习惯。

2.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关系,其中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很重要。夫妻恩爱,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体会父母的关爱,获得安全感,养成踏实、沉稳、诚实、乐观、自信的性格品质。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睦,孩子就会产生恐惧、自卑、冷漠、猜疑等不良情绪,感到被忽视被抛弃,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形成孤僻、自私、狭隘的个性,甚至导致人格走向罪恶的深渊。终身活在阴影中,很难获得幸福感。所以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婚姻幸福,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温床,在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宽容、温和,富有责任和担当,充满正能量。

父母的语言。社会学理论指出:儿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成长。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谨言慎行,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和孩子交流时,注意文明用语,为孩子营造温馨的语言环境,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1.语言文明。家庭是孩子温馨的港湾,不文明的语言会使港湾里的水受到染污,从而损害孩子纯净的心灵。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超出我们想象。如果父母不讲究语言文明,经常出言不逊、出口成脏、言语粗俗,动辄对孩子谩骂侮辱,会毁灭孩子的自尊,毒害孩子的心灵。孩子就会在学校与老师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复制家长的语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不洁净的语言环境中,很难养成文明高雅的性格,一旦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根深蒂固很难改便。

2.语言冷暴力。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语言,就会无意中伤害孩子的心灵。比如:父母正话反说、讽刺挖苦、冷嘲热讽、恐吓谩骂,或者沉默不语,故意冷淡孤立,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和父母产生距离,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犹如活在冷冰冰的地窖中从而导致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憎恨父母,性格变态分裂,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很难获得幸福。

家长的行为。孩子小的时候,模仿力很强,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我们常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会有害终身。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最擅长模仿和感知,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孩子身上的习惯来自父母的影响。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性格。有的父母,脾气暴躁,开口即骂,抬手便打,恣意妄为、性格乖张,而孩子时常成为父母的出气筒,无辜的忍受父母的坏脾气和坏性格,时常被大发雷霆的父母吓得胆战心惊。父母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对子女影响很坏。与其说,孩子的坏性格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家庭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是每个生命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家庭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和性格习惯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素养,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父母文化程度;关系

一、问题提出

二、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南京市玄武区一所外来工子弟小学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抽两个班的学生做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借鉴其经验,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个案研究法则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针对典型案例做细致深入的研究,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现状;家庭环境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影响。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75份,有效率96%。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外来务工子女之间家庭教育的差异分析

(二)外来务工子女之间家庭教育结果的差异分析

四、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调查研究,可见家庭教育对务工子女的学习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因此,如何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是改善务工子女学习现状的重要举措。在诸多举措中,笔者认为重视家校合作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利手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方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家校合作虽已被众多学者认为是提高教育成效的有利途经,但始终未得到有效的贯彻,特别是对于务工子女的教育状况,更是纸上谈兵,未从根本上起到促进学生教育成效的结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途经简化家校合作方式,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子女的能力,促进下一代的成长。

(一)成立家长学校,全面提高外来务工家长的教育素养

问卷分析显示了部分外来务工家庭由于不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导致孩子学习成效差,缺乏自信。针对此现象,学校应主动和家长建立联系,甚至可通过家访实地考察务工子女们的家庭环境,及时发现问题,与家长多沟通交流,结合学生在校表现提出改善家庭环境的可行性建议。而家长也可通过到校了解孩子的学习、校内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现存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和老师多沟通,寻找适合孩子的解决办法。

(三)亲子沟通,掌握子女的心理活动

针对部分务工人员不注重了解子女内心想法,使其遇到困难不愿向父母倾诉的现象,应给予外来务工人员一定的建议,促使其多与子女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认识,有的放矢,针对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于困扰子女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疏通,避免不良情绪的增长,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1]周全,崔筱波.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J].品德与心理,2011(8):37-44.

[2]曹宏婉.给进程务工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几点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10(22):93.

[4]潘俊.家校合作,共创和谐[J].思想理论教育,2010(22):93-94.

关键词:合格家长家庭教育儿童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生的指导者,是一个人漫长人生的引路人。正所谓“一日为父,终生为师”,人无论多大,家长永远是他的老师,永远是他的指导者,是他的引路人。成家立业的人绝大多数都要生儿育女,都要担负起家长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它既是一种家庭责任,又是一种社会义务。

一、什么是合格家长

家长是一个家庭中的法人代表,掌管家庭中的一切事物,对家庭中的一切行动具有管理、决策、协调的责任,对子女的成长有教育、管理、引导的义务,是一个家庭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治理家庭的方法;(2)教育子女的能力;(3)一定的知识积累;(4)基本的道德标准和规范;(5)处理家庭事物的能力。具备上述条件才能称得上是基本合格的家长,否则,只能是一个生儿育女的机器,只能称得上是孩子的衣食父母。一个有水平的家长,不论他有几个孩子,不论他的家庭生活有多么艰辛,他的子女一定在未来的事业中有所作为,在人生的旅途上叱咤风云,对家庭、对国家作出杰出的贡献。

二、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

优秀的人才可能出现在一个干部家庭,也可能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或农民家庭,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这是由优秀的家长教育完成的。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当前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大致存在以下四类家庭。

1.遵循封建旧规型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分,强调绝对服从长辈的意志,子女稍有不听就施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于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整天在父母设置的恐怖气氛中艰难度日,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形成蛮横、撒谎、逆反心理,寻找在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一味娇宠、有求必应型家庭。一些家长只想着为孩子提供无所不及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过分包办代替,孩子易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形成自私、任性、吹牛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老师都难以教育,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动不动就找家长帮忙,受不了一点挫折,经不起风雨。

3.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型家庭。有的家长或在外经商或经常外出,有的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对孩子的教育疏于管理,很少与孩子交流,就更谈不上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这种家庭中,孩子容易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和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

4.民主、和睦型家庭。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对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能接受批评,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上升。这类家庭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归宿感骤然消失,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争夺或抛弃的对象、出气筒,或父母倾诉的对象。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影响是不同的。家长有责任去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教儿先教己。

家长是孩子的老师。老师是什么概念老师就是榜样,就是楷模,就是样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一个品德优秀、学习优异的孩子,追根溯源,他的家长一定是一个教子有方、学识渊博的人。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最辛苦的,因为人是最复杂的,一个成才的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的辛酸和艰苦努力。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我们都希望自己在教育孩子成长的时候,收获的是成功,收获的是喜悦。

1.家长要有健康、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家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常年有病,一家五口人仅靠父亲一个人劳动维持生活,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就是这种生活,父亲也从来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用对生活的热爱,用对困难的抗争,用自己艰苦朴素的精神教育和感染自己的儿女。他教育我们做人要做好人,做事要做好事。要懂得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要善待每一个人,因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永远也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

2.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有许多家长,当孩子十几个月以后,就忙着给孩子买学步车,让孩子在学步车中学会走路。更有甚者,孩子考上大学后,还细致入微地送到学校,替孩子办理各种入学手续,收拾床铺,安置行李,忙得不亦乐乎,累得满头大汗。在日本这是不可思议的,而在中国却是司空见惯。对子女的无微不至,实际上是害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这是中国教育的误区,也是中国父母的悲哀。

3.家长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好睡懒觉,孩子在学习上就会偷懒;父亲吸烟,孩子就可能早早学会喷云吐雾;父母出口带脏话,孩子一定很早就会骂人。

5.养成与孩子沟通的习惯。如何与儿女沟通这是许多家长,特别是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孩子家长共同遇到的难题。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疑问:“为什么孩子会变得那样的任性和难以沟通呢明知道做得不对为啥不让家长管教呢”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第一,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第二,倾听孩子的心声;第三,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三、对儿童生活的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父母的职业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一定关系

家长文化素质及收入和孩子学习成绩不成正比

有这样一句话:家长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就单一的后天影响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似乎是最大动因。

一项针对北京市中小学家长状况的数据表明:出自名校、成绩排在前10位左右的成绩优异的学生中,家长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到60%,这其中从事脑力劳动诸如管理方面的居多。这一比例似乎也说明经济支持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北京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闵乐夫表示,家长的整体素质及收入条件等,和孩子学习成绩不成正比,学习的动机、兴趣以及习惯等才是主要因素。

THE END
1.人心齐泰山移社会群体与团队合作免费文案+PPT模板下载社会群体的重要性社会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目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人群集合。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群体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个体都是群体的成员。社会群体的力量在于其成员的协作和集体行动。当群体成员齐心协力时,他们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实现单个个体的力量无法完成的目标。社会群体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https://www.pptsupermarket.com/richbodyshow/aWQ9NDE4MzA0JmtleXdvcmQ9
2.大客户的概念和特征理想股票技术论坛大客户是指在某个行业或市场中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客户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采购能力、忠诚度和影响力,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客户群体的特点包括购买力强大、稳定需求、长期合作、高品牌认知等特征,企业应该重视大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7636705.html
3.怎样找到卖的学生,探索学生商品的购买渠道与技巧寻找目标群体的重要性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找到那些在校园里愿意购买我所销售商品的学生们?这让我回忆起自己当学生时的经历,那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尝试的勇气,真的让我感慨万千 作为一个曾经的学生,我深知我们对商品的选择是多么随意,但也充满了理想和追求 ...http://www.7shouhui.com/voddetail/2-8602.html
4.婿定的重要性迈克尔奥布莱恩等著从微小到宏大从个人到群体...当当北京鼎美文化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小决定的重要性 迈克尔奥布莱恩等著 从微小到宏大 从个人到群体 揭秘决策的重要性 图书 9787521751994》。最新《小决定的重要性 迈克尔奥布莱恩等著 从微小到宏大 从个人到群体 揭秘决策的重要性 图书 9787521751994》简介、书评http://product.dangdang.com/11550900197.html
1.群体的重要性群体的重要性 打卡第140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主要的群体: 1.崇拜性群体一你希望加入的群体。 2.联合性群体--与你有相同理想和价值观的群体。 3,疏远性群体-你不想加入的群体。 通过将产品和服务与上述三个群体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联系起来,就能说服你的潜在顾客根据他们认同或希望认同的群体来...https://www.jianshu.com/p/2a28b9462989
2.受众群体啥意思?受众群体的分类和重要性了解受众群体的重要性 1. 定位市场:通过了解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市场,找到适合的目标受众,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2. 个性化营销: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了解受众群体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个性化营销,提供更符合受众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https://www.ylyxw.com/23990.html
3.网页网站主页的重要性(为你的网站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页)强调了了解目标用户群体的重要性,包括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10.主提供简洁明了的导航 介绍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导航栏,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11.主突出网站的特色与价值 强调了突出网站的特色与价值,以吸引用户留在网站并深入了解产品或服务。 https://www.ggxi.cn/article-1134-1.html
4.《妈妈咪鸭》——群体的重要性(妈妈咪鸭)影评《妈妈咪鸭》值得安利给孩子们,也值得安利给成年人。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只心高气傲的大雁——大鹏,在集体迁徙过程中,毅然脱离雁群,和两只小鸭子(姐姐憩憩,弟弟淘淘)一路向南、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故事。《妈妈咪鸭》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电影,最大程度上讲好了一个中国故事。大雁南飞,是众人皆知的现象。“大雁大雁一...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53172/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说明了同辈群体影响的重要性。C. 群体的凝聚性 D. 价值的趋同性 E. 价值的多样性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同辈群体的特征有()、()、()、()、价值的多样性。 查看完...https://www.shuashuati.com/ti/06deade7ac5e4d348d4fd684f55a2924.html?fm=bd85f5793abdafbe4b1599b1acc2943850
6.简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原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做比较,前者更关注的是群体的重要性(个体从属于合一),后者则更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个体独立于群体)。但个体与群体都无法截然分开,东西方文化无不如是。汪德迈教授已然于此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他说:“以为中国传统中没有这个绝对的人权概念为理由,西方若干评论家(也包括若干盲目崇拜西洋文化的中国评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307/10/74061040_965588617.shtml
7.自考组织行为学常考简答和论述汇总3自考31. 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 (1)能促进群体的生存 (2)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 (3)能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 (4)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澄清代表群体身份的标志 32. 如何解决角色冲突: 面对角色冲突,个体可以作出多种行为反应。比如,个体可以采取一种正规的反应,角色冲突就可以...https://www.educity.cn/zikao/237964.html
8.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提高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性 群体凝聚力是指成员间的互动和合作程度,是一个团队或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群体凝聚力对于任何一个团队或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共同追求目标,并取得更好的绩效。而缺乏凝聚力的群体则容易出现内部矛盾和分裂,无法有效地合作。因此,如何提高群体凝...https://www.jiangshitai.com/article/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