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1.09.14
摘要
创新高地;区域高等教育;组织变革;产学研
一、问题的提出
二、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变革是创新高地建设的必要环节
(一)创新高地的高等教育系统需要进行创新驱动的社会功能转型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其他子系统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创新高地一般是指全球范围内少数能级最高的科技创新城市或区域集群,是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和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也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创新高地中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以及前沿技术产品市场化的时效性,要求创新主体之间实现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高水平系统匹配度的协同创新。这意味着各类高校需要根据创新要素流动配置的需求,根据自身与政府、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有效对接和紧密互动的需求,根据创新知识扩散和应用技术转化的需求,同步增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传统功能领域的创新贡献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制度创新优化生产关系和创业环境、文化创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目标为驱动力,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转型改造。
(二)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变革是创新高地高等教育功能完善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宏观层面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形式结构和学科结构等内容,微观层面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师资结构等内容。高等教育的功能是组织结构的外部表现,某种特定功能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对内部要素进行配置组合,并与外界机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才能有效实现。因此,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系统功能的发挥,而当高等教育在政府和社会的选择下发生功能定位转换的时候,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也要相应进行调整变革。正如世界范围能够不断涌现兼具前沿性、颠覆性和商业可行性技术产品的创新高地,为了实现创新主体的有效对接和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各类高校、科研机构与创业公司会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大学也会根据研发转化对于工程、管理和理论知识的融合需求而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来推进知识生产与技术扩散,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变革成为建设创新高地的必要环节。
三、美国旧金山湾区基于创新高地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组织结构
(一)类型层次结构:高校分类发展满足区域协同创新的人才需求
旧金山湾区的创新产业链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提升等诸多环节,研究成果进行商业转化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技术工人等各类人员的密切沟通与广泛合作。区域内定位清晰、类型多样的高校较为充分地满足了本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硅谷虽然历经多次经济波动,但从未在高级研究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中等职业人才方面发生劳动力不足或受教育水平不够的情况。湾区各类院校能够坚持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保障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管理沟通的顺畅有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高校分类制度设计中完善合理的学生转校衔接机制,《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不仅明确了社区学院、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各分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层次,还对三类高校间的转学比例和生源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要求;此外,加州还通过立法形式规定基本的转学核心课程、共同课程编号系统和转学学位,通过网站规定转学和衔接政策等,保障各级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形式结构:高等教育供给形式适应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形态
(三)科类结构:优势学科集群与区域特色产业紧密关联
(四)高校组织结构:建立规范专业的产学研管理组织
(五)高校师资结构:构建开放有序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四、创新高地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变革逻辑
为了深入理解创新高地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变革逻辑,本研究需要借助理论进一步分析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部门在类型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高校组织架构和师资结构五个方面实现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外部功能的组织行为,以迈耶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和以威廉姆森等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分别运用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从高等教育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逻辑与高校内部的运行逻辑两个角度提供了解释思路。
(一)促进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外部使命与教学科研本职工作相融合
从制度学派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机构既要提升效率适应技术环境,如提高属于组织本职工作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又要耗费一定资源迎合社会期待,通过适应制度环境来维持自身的合法性地位。这两种环境的适应要求对于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影响作用既有同向合力,也有矛盾冲突。一方面,高校在履行教学科研主要职能的同时基本符合社会预期的公益性组织定位,高等教育部门提供的带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科学成果是现代产业技术取得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源泉,正如最初旨在探究微观世界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推广逐渐衍生出扫描隧道显微镜、半导体、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应用,演化出生物医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新兴产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制度环境与内部技术环境对于大学组织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持续强化教学科研基本职能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在高校组织结构变革方面,以旧金山湾区为代表的创新高地为保持其全球竞争优势地位,更加注重构建区域所属高校与产业发展的共生网络,通过增加定向经费投入支持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型学科群,不断完善区域高校分类体系和转校衔接机制以增强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能力,进而得以长期占据技术变革的前沿方向。
(二)提升高等教育部门与其他创新主体互动合作中的内部治理效率
与制度学派强调合法性机制对于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塑造作用的研究视角有所区别,交易成本理论则主要通过效率机制来描述组织结构的变革逻辑,这两个理论能够为某些组织行为提供不同视角的解释思路。如从效率机制的考虑出发,由于组织之间长期双边合作的“协调成本”很高,组织会选择将某些外部业务(如法律业务、后勤业务等)内部化,通过直接的行政命令来降低协调成本,就像一些跨国公司随着诉讼业务的增加,会在内部设立专门的法务机构。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将产学研合作部门纳入学校领导层的管理范畴,而非将其独立于学校的管理体系之外使之成为独立的公司法人;与此同时,机构还必须花费一定的“激励成本”使个人利益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旧金山湾区的诸多创新保障制度中,《拜杜法案》允许大学、企业或非营利性机构保留由联邦研究经费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以及将收益分配给发明人的制度规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大学教师进行成果专利披露,从而避免技术转移过程中一些个人通过隐瞒研发信息而牟取私利的情况。
五、结论与启示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性创新高地为增长极的新发展格局,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各大创新高地产业集群和科教资源的集聚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和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特征和变革逻辑的研究分析,可以认识到要实现创新高地高等教育系统满足区域创新发展需求的外部功能,既要构建合适的外部制度环境作为统筹引领,又要同步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变革。这为我国创新高地建设中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完善提供了若干启示。
(一)以强调高等教育在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导向完善创新制度建设
(二)以满足创新发展的要素禀赋需求为目的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结构
在类型和层次结构方面,各创新高地应试点引入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国际领先企业的研发中心、新型生产要素交易中心等机构,从数量和类型上增加高教体系的供给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一流高校的创新辐射作用,建立集共享、交流、合作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教学科研资源在线平台,提升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禀赋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流转匹配效率;在形式结构方面,根据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及流动规律进行学制时长、授课方式等组织功能的弹性化改革,充实区域终身学习体系的保障机制,如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高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普遍面临港、澳生源课程学制和学位体系不同的现实情况,目前还不存在香港地区副学士学位与内地专科文凭的互认机制,可以考虑设置负责内地、香港、澳门各类高校学分兑换和学历认证的专业组织机构,完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流动和学历衔接体系;在学科结构方面,加强基础学科的投入支持力度,以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特色打造优势学科集群,鼓励各类高校突破现有学科思维约束,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探索建立新兴交叉学科试点。
(三)以促进具体创新功能的实现为依据完善高校内部组织管理结构
为实现服务国家战略和技术转化合作等创新需求的组织功能,研究型大学需要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的指导之下,设立由具备一定决策自主权和市场判断力的专业化产学研管理机构,负责帮助和引导校内教师以公益性为目标发掘各类研究成果的潜在应用价值;为实现基础研究理论的持续产出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同时保障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本职工作中的组织功能。各类高校需要在保障课程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建立适切的兼职教师管理体制来明确校内兼职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晋升机制和适用条件,客观衡量其工作产出和创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界与业界、大学与企业对于个人研究能力和工作绩效的评判标准存在区别,高校教师管理体制建设也应适当考虑跨界创新型人才的就业、晋升和流动规律,以具备兼容性和多元化的聘任路径广泛吸纳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从事兼职交流工作,建立合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量兑换机制,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研项目的分类评价机制。
【本文系202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智能革命背景下首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20JYC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
薛新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29
史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029
霍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北京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