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我们今天吃
3、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2/5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A、|B、|C、|D、|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句)提出观点,句是中心句,句是对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至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
4、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例如: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
5、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一段三句话里有对应的词语:面孔、头发、胡须。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鲁迅的外貌的,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可见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为:|(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3/5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例如: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