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天河某隔离酒店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队队长李婷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辉通讯员陈晓霖
我是南医三院呼吸内科的一名医生,名叫李婷。今天是6月10日,距离我和同事们来到天河这家隔离酒店已经整整13天了。13天在一生中很短,而这13天中经历的事情就像梦幻一样,又显得很长。
四小时把一家普通酒店改造成隔离酒店
5月29日,我们医院派出一支医疗队,支援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的隔离酒店,为密切接触者提供医学观察服务。其中包括我,还有9名护士,她们是神经内科的曾滢、脊柱外科一科的梁康花、内分泌科的周凌燕、影像科的刘晴、健康管理中心的王梦君、五官科的鲍玉龙、血液净化中心的胡锦、泌尿外科的刘映莎、妇科的都紫艳。
我愿意把她们的名字一一说出来,在过去的13天,在未来的一个月,甚至更久,我们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没错,我们是一支纯娘子军!我因为去年在隔离酒店工作过,被任命为队长。
酒店要迅速划分出污染区、清洁区、隔离区等,并规划出密接人员、医疗人员以及其酒店工作人员行走的路线。还要加装摄像头、电梯的控制程序也要更改……
不愿入住的密接人员
11点半,这家全新改造的隔离酒店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从高风险区转来的30多位居民。
没想到第一批客人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这其中有一家五口说什么也不肯下车。我去和他们沟通,原来他们即将满了居家隔离,本以为很快就重获自由,没想到又通知他们来酒店隔离,还不知要隔离多久。他们提出,一定要得到一个说法才肯入住。
一再劝说他们仍不愿意入住,一家人就在下车的位置席地而坐,说一定要知道需隔离几天才肯入住。
这一天我们收了66位客人,最后一批客人办理入住时已是凌晨一两点了。
我是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陪聊员……
我们负责的酒店目前已累计入住百余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我们的本职工作是为他们做医学观察,每天为他们测体温、核酸采样、采血,做好防护培训、健康咨询、心理评估,做好记录和数据登记统计……
但实际上我们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来隔离的人员需要每个人住一个单间,哪怕是夫妻也要单独住,除了7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和14岁以下的儿童可以有人陪住。
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但有部分隔离人员很难接受,有的说老夫老妻分开不习惯,有的说一个人住害怕,怕有坏人半夜闯进来……我们一一做解释、劝导,对于单独住感到害怕的客人,我把她带到房间门口,告诉她只要她走出门在走廊一招手,马上就会有工作人员出现,这里的摄像头24小时有两个人、四只眼睛紧盯,可以说是广州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了。
为隔离客人过生日,我们努力提供海底捞式服务
隔离不隔爱!我们细心的队员从信息登记表得知今天(6月10日)是一位入住者的生日。一大早,我就在网上订了生日蛋糕,到了10点,在岗的姐妹们工作告一段落,我们拿着蛋糕一起来到了寿星所在的客房门口。房间里住的是一对母子,今天是妈妈的生日。
队员们轻按门铃后,在门打开后,齐声唱响一首“生日快乐”歌。当歌声响起那一刻,妈妈又惊喜又感动,眼角已经湿润,连连致谢。小朋友则是高兴地一直在跳,十分激动。唱完生日歌后,队员们纷纷送上祝福。
比如有位女士说她不能吃猪肉,那么酒店就单独为她开小灶。一位阿伯住进来时带了好几大包中药,说自己药不能停。我们马上出去买了一个电子药煲每天为他煲中药……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要求我们都没原则地满足,比如有位男住客要求喝酒,我们告诉他目前正处于健康观察期,万一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喝酒肯定不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