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使用手机处理公务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很多工作人员将网络工具应用于日常工作,在为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导致的泄密案事件也逐年递增。
网络识别存在泄密风险
一些工作人员在起草材料时,经常利用图文识别类移动应用对文件拍照、转换,形成电子文档以减少工作量。这样的做法,对于可以公开的文件资料并无影响,但对处理涉密文件,就会造成泄密风险。
通过图文识别的方式处理文件,使图像形式的文件能够转为文字档,在此过程中,被拍摄的文件实际上已经被上传到了应用程序的服务器上,对于涉密文件而言,相当于是将涉密文件上传至了网络,对国家秘密安全造成危害。
例如,某县公安局办公室干部小赵,为图便利,利用某款图文识别小程序转换一份机密级文件,文件随即被该小程序运营公司工作人员从服务器中获取并公开发布,造成恶劣影响。案件发生后,小赵被给予党内警告、政务警告处分。
例如,某部队战士通过连队读书交流群发送岗哨安排表,在指导员制止后,该战士对岗哨安排表进行撤回操作,然而,在后期的保密检查中,部队管理科参谋竟然在该战士手机中再次查出被撤回的岗哨安排表,该战士也受到通报处理。
文件传输导致工作泄密
宣传报道造成密件公开
例如,2017年,某局网站被发现刊登了2份机密级国家秘密。经查,2016年12月,该局收到两份通知,各附1份机密级附件。由于当时单位已放假,书面转发不能及时发放到位,该局工作人员李某按照局领导王某批示要求,安排祁某通过网站转发。祁某仅核实通知未标注密级,未核对附件是否标密,直接将其刊登在门户网站上,造成泄密。
朋友圈晒出涉密事项
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人由于保密意识不强,错将工作中接触到的信息当成生活中的“趣事”,通过朋友圈进行发布,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除此之外,一些行业的信息,单独看可能不是国家秘密,但信息汇集起来就有了涉密属性,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刻紧绷保密弦!
总的来看,绝大多数泄密的责任人员,主观上都属于过失状态,或是缺乏常识,不知不惧,不知其不可为;或是意识欠缺,明知其不可为,却因麻痹大意或者侥幸心理而仍为之。
一些单位人员平时麻痹思想严重,管理不落实、防护不到位,久在密中不识密,对“违规”习以为常,放松了对涉密文件资料的管理。部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对国家秘密漫不经心,对保密规定熟视无睹,传递秘密不依法依规进行,心存侥幸、疏忽大意造成泄密。
随着保密工作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涉密文件资料管理的规定是健全和完善的,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以及一些专门性规定都作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实践中还是存在违反保密规定的情况。上述案例在不同方面都违反了涉密载体管理的有关规定,由此造成国家秘密泄露。
但无论故意还是过失,通过网络发布、传输、处理涉密文件材料,都将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风险甚至危害。网络办公导致泄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四十八条第七款“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
榕江县中医院,中医,健康管理,医疗管理
—
2024-10-31
联系我们
地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308省道西榕江县公安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