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如果可以以小见大,基本就是一类文了;如果可以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那么将接近或者就是满分。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合适的切入点是不二的选择。
下面以《希望就这样生长》为例来谈谈。
这是我的一位学生的考场作文,为了直观起见,我直接把他的作文截图到这里。
写作时,选择一个切入点,比如某个物品,某种意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在切入点(1)中,我谈到,写作时选择一个切入点,比如某个物品,某种意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个“物品”“意象”如何选择呢?
一.这个物品要具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就是在社会认可度和辨识度上比较高。
二.这个物品要具有代表性
所谓代表性,就是他有悠久的历史或者文化内涵。
三.这个物品要具有熟悉感
比如深圳市在2019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的征文《恋上一座城》,国际都市深圳可写的内容多如牛毛,这时候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有位同学写了深圳读书场所和概念的变化,深圳市图书馆——小区移动图书馆——深圳读书月。外界有种说法,深圳是“经济大拿,文化沙漠”,这样的选材就是有力的回击,这种作文不得高分不可能。
那如果是写抗击疫情呢,你怎么写?不少同学写的是高铁上钟南山疲惫而坚定的身影,严阵以待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看起来既有特写也有群像,轰轰烈烈,但是因为自己缺少切身体验,不能共情,更多的是一种客观描述,缺少感染力。
我们来看我一位学生的佳作
某种程度上,“热干面”就是武汉的代名词,这名学生巧妙地选择了热干面来贯穿全文,“吃不上(抗击疫情攻坚阶段)——小吃店开业(抗疫阶段胜利)——深圳家里吃到(抗疫全面胜利)”,三个阶段,侧面展现,只字未写抗疫和奉献,却处处是抗疫和奉献,我们不禁为他的精巧构思拍手赞叹。
很多时候,切入点的选择,就决定了你作文的水准。
考场作文比较难写的有一类是表现变化,体现动态。
比如《我就在幸福里》《在烦恼中成长》,考生在写作时往往无从下笔,或者顾此失彼,只有“幸福”“烦恼”,没有“里”“成长”。
这时候也许可以尝试转换写作视角,化难为易,化虚为实。
写作视角一般有三种“我”“你”“他”三种。
初学记叙文写作时,学习重点在于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把事件记叙得跌宕起伏,重在语言表达训练,对人称不多做要求;
中级记叙文写作时,学习重点在于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切换,要在记叙中体现思想性和成熟度,可以使用第一人称“我”,增强真实性;可以使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抒情议论;
希望就这样生长
它亚麻色的外套被厚厚的尘埃掩成土黄,身上摆满杂物,蜷在房间的一角。它渴望掸落尘埃,渴望改变,渴望着渺茫的希望。
它是小主人搬家时放在房间里的一个书柜,正用朦胧的双眼迷茫地看着这个世界。
它的小主人是个胖胖的女孩子,似乎脾气不是很好,总是听到她大吼或者哭泣,听到她向爸妈投诉同学们嘲笑她。
一年料峭冬日,小书柜醒来发现自己头上多了一瓶香薰,斜斜地立着几根藤条,散发着小苍兰的清香。又过了几日,小主人将它身上的杂物一一挪去,细心地擦拭每一层,还摆上了许多精美的小玩偶小布偶。小书柜惊喜地看着这清晰的世界,仿佛洗去尘埃的不是它,而是整个世界。自此小主人总在书柜身旁打转,像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不少。
但它仍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成为展示柜这不是它的本意,好像还缺了什么。
直到小主人上网课的时候,往它身上塞了一本《俗世奇人》,小书柜惊讶地发现,小主人变了。上完课的小主人不再玩手机,而是安静地坐在书桌旁看书,时不时做做笔记。
几个月以后,小书柜身上陆陆续续摆上了高高低低的各种书。《呼啸山庄》《飞鸟集》《活着》……而那些华而不实的摆件已经偏安一隅,希望在生长着,氤氲在小苍兰和书墨气息里。
大约半年以后,那些摆件被小主人“狠心”地移到了其他地方,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书籍。小书柜知道,它的变化源自小主人。小主人似乎在书籍里找到了新的自我,它听到小主人和爸爸妈妈交流时谈到什么“简爱的力量”“哈桑的救赎”“麦田的希望”……房间里经常扬起小主人开朗的笑声。
一日下午,它发现自己身边多了一个大家伙,是一个比它长比它高的大书柜,是一个大伙伴。小书柜听见自己说:“你好,大家伙,你是小主人更大的希望。”小书柜听到小主人说:“感谢你们大小两个伙伴,你们都是我的希望!”
午后的阳光惬意地洒在它们俩身上,小书柜沉浸在这美好的变化中,回味着它陪着小主人一起变化的时光,一起抓住希望的绳索,一起用那千千万万个黑色字体穿越晨光暮色,慢慢长大的时光。
原来希望,就是这样生长的。
体现自己的成长变化,如果直接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就会寡然无味;这名考生很聪明,选择了“它”,小书柜的变化就是“我”的变化,俗套的故事写出了新意,语言虽然差点,也是一类文。
接下来看看下面这个作文如何转换视角呢
初三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尤其是深圳的学生,40%的高中升学率,使得他们当中相当一批陷入了书山题海;他们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奔波于课业和辅导之间,身心俱疲,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了感知力。
这体现在作文中就是素材匮乏。一件事变成万能事,可以适用于任何要求和话题。比如学生写亲情,终于不用写送伞去医院了,终于可以写出爷爷奶奶的相濡以沫了,终于成为二类文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于是又陷入了“老头子”“老太婆”的循环中。
学生写吐了,老师看吐了;换个材料写,没有,为什么没有,没空感受生活,要去刷题,要去背书,这种背景下,也许可以新瓶装旧酒,给这种老素材“戴个高帽”。
偶有一次,一个学生写到了爷爷去世,奶奶对他的怀念,感情真挚,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平铺直叙,而且充斥着一种死亡的悲伤,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修改,写成了下面这篇作文。
春天更重要
远在天堂的姥爷:
您最近怎样?
从我记事起,您就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只记得最后,您在那个明媚的春日歇了脚。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我突然想起您。
“春天。”
轻飘飘地两个字飞进我的耳中,姥姥轻语。
“春天更重要。”她依旧坐在老式摇椅上,望向日光如筛子般投下的随影,静静地坐着。
春天,为什么非是春天呢?我惊讶于姥姥的言语。
“是因为文化在春日里孕育吗?”我脱口反问,“《万叶集》中有'初春令日,气疏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蕙珮后之香’,阵阵春风中,当文化的果实萌芽,姥姥会因此愉悦吧。”说到这,我窃喜,春天可不就是这样吗?
“复杂了。”姥姥晃起摇椅,像一个小姑娘,有些俏皮。
“难道是与春景有关吗?”我再次发问。
既然没有那么复杂,那肯定就是因为阳春中那些生机,那片绿芽,那棵绿柳了。我会和往年一样挽上姥姥的手臂,缓缓走进霞光里,看云卷云舒,草长莺飞。
姥姥听后,呵呵地笑了起来,像当年您与姥姥聊天的声音,轻又缓:“不是的,只是'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这首诗是《春梦》,有所耳闻但不解其意,查阅后才明白它的意思:
昨夜春风吹入屋内,而离别的丈夫还没有回来,隔在湘江那边。睡下片刻,做了一个春梦,梦见我渡过江水,奔波数千里,迎接自己的丈夫去了。
此时,我再次凝望着摇椅上假寐的姥姥,眼前浮现一片春江春水。
亲爱的姥爷,希望您在那边也能梦到春天。
祝
美梦成真!
您的外孙女:小梦
2022年3月8日
小作者紧紧围绕“春天”行文,春天就具有了象征意义,虽然全文没有描述姥姥和姥爷之具体事件,但是就这这番对话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全文在结尾得到了升华。
如果让你以“最好的礼物”为题作文,你会如何写呢?会不是绞尽脑汁想自己有哪些意义非常的礼物,会不会沉思良久发现并没有这样一个礼物。
这时候,如果把思考范围扩大:礼物可以是一支笔、一个布娃娃等实物,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等虚物,而这些虚物往往和情感有关。
平时,我们基本都训练过情感类作文,此时只需要你把平时写的作文,稍加修改和转换,一篇优秀的作文就已经成型了。
最好的礼物
“说好了一起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是夫妻间的调侃。爸爸说,最好的礼物,是和你所爱的人一起年轻着。
妈妈年轻时也一定是一个顶时髦、顶漂亮的女孩吧。
生日总会轮到许愿的流程,我说我要活到两百岁,夸张地吹灭了蜡烛。朋友笑成一团,开玩笑道:“怎么,你要守着花果山不成?”烛火彻底熄灭,留下一丝青烟,荡过妈妈眼前。她说,到哪会儿,她就不在了,提前祝我生日快乐。
于是我加上了一条,和我妈一起活到两百岁。她笑了笑,“那不行,两百岁,满脸皱纹,像个丑老巫婆。”
“那我们俩一起年轻着,我永远做你的小屁孩,你永远当我的漂亮妈妈,行了吧。”
她点了点头,说“好!”
每年春节,爸爸总要领着我们去老家去看望奶奶。临走前还不忘给自己染个乌黑亮丽的发型。人到中年,有白头发也算正常,于是,我终于忍不住问他:“老爸,你都四十好几了,还染啥头发啊?耍帅呢。”
他用食指点点我的脑门解释到:“每次去见奶奶,她都不让我带什么礼物。我把头发染黑啊,就是让她觉得我还年轻呢,她也就不老了。”
“你奶奶年轻时可是个大美人,谁不想年轻呢?秦始皇还想研究长生不老药,永葆青春呢。”
爸爸终于弄好了头发,摆出一个夸张的造型。
“怎么样,帅不帅?”
“我们俩一起年轻着,我永远做她的小孩,她永远当我的漂亮妈妈。”
你说这长长的一生,形形色色的礼物,收得还少吗?又有几个人愿意把整个绚丽的年华交给你,陪你长大,又慢慢老去。那个最爱你的妈妈也曾是个女孩。
哪个女孩不爱美呢,不爱年轻呢?回报她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悄悄告诉她们:“看,我还年轻呢,所以,你没有变老啊。”
那就这样一起年轻着,年轻地走下去吧。
评语: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构思奇巧,虚实结合。一反传统认知,将“白头偕老”反转到“焗油年轻”,开篇即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亮点之二是主旨内涵丰富,从爱情写到亲情,从“我”和父母的亲情写到父亲和奶奶的亲情,结尾深化主旨。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如何将“爱”写得兴趣盎然,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文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从生活着的细节入手,“文出反常必有料”,也许各位同学可以来借鉴学习。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化实为虚,可能化虚为实更好写点。因为从实到虚,学生要找到“帽子”——载体,这个很是考验写作水平;而从虚到实,学生只需要把虚写的抽象的情感或者哲理,落到实物,落到实事即可。当然,如何将“情感哲理”落到“实物实事”,既需要生活积累,也需要阅读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记得那一次出发
①一次失利令我郁郁寡欢----目标那般确切,努力却得不到回馈。窝在老家房中,意马心猿,胡乱翻着杂志,良久,而只字未看进。好似置身缭绕雾霭之间,在混沌中追逐直至力竭心疲,月光却愈发遥不可及。
②“太阳要落山,现在天气最舒服了。出发呀!阿婆带你走走。”房门乍一下被打开。
③“出发?去哪儿?”外婆突如其来的盛情令我茫然。“什么去哪儿去哪儿。散散步,还讲究目的地的?”
④我不情愿地放下书,跟外婆下楼,傍晚的空气中夹杂丝丝微凉,在门开的刹那扑上我的面颊,久违的清爽让我感到恍惚。然而心中烦闷仍似云雾挡着我的视野,只是机械地跟着外婆。
⑤低着头,我百无聊赖盯着脚下铺的路,一块块景观砖挨得严丝合缝,甚是平整。红的、黄的、青的,交互错杂,看似乱无章序,但也并不无规律可循。不经意地,我玩起儿时的游戏----只挑黄色砖块踩。跳啊跳啊,天色渐暗,红与黄在优柔月色下并不分明了。恍然间,我像是记起什么来,抬起头----这座小城的路修得很长、很长,即使一直走至天黑,前路也望不见尽处。可外婆并无停下之意,她还是向前走着。顿时,我失了走下去的心情。
⑥紧追上外婆脚步,我忙问:“我们出发到底要去哪儿?”这种漫无目的的行走令我莫名感到心慌与不踏实。
⑦出发,怎么能没有目的地?多久了,我都紧盯一个目标向前,哪怕是一种颜色的砖,然而,当我失去那个目标时,我忘了如何走路。
⑧“走累了?累了我们便回家吧。”外婆伸了伸手臂,绕肩膀转了几圈,“走了蛮久,挺舒服的。”
⑨一句“舒服”,我怔住。“真的就回去了?”我迟迟不敢,亦不愿相信,外婆的散步真的没有所谓目的地。
⑩“是啊,散步嘛,走畅快就行。”我们转过身去。
⑾还是那条漫长长的路,我的眼睛没有盯着外婆,没有盯着脚下色块,或是远处家的方向。有意无意地,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向四周打量。我看见吆喝着的小贩,看见成群嬉闹的孩子,看见慵懒趴在路边的狗,狗主人在一旁打牌……走着走着,我好像静了下来,好像返璞归真,冥冥感受到一丝闲暇的释然。抬起头,月光皎洁在天边,我才发现,其实她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未曾真正出发。
⑿奥黛丽.赫本说过:“我当然不会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是啊,把“目标”淡化,把功利得失淡化,就像这次出发一样,全然投入过程,何怕月亮不会来到身边?
那轮月,那次特别的出发,我永远记得,记得分明。
开篇2段,点明这次出发的缘由,奶奶的言语巧妙点题,“月光”也与后文所象征的“目标”照应,同时埋下伏笔。
3、4段,进入那一次出发的细节描绘,从开始就不情愿的我,愈发不理解奶奶带我出发的用意,但在不经意间也感受到了漫无目的时的闲适自在。
结尾部分,引用奥黛丽·赫本的话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有些踌躇,最开始我想用的是“托物言志”,而不是“象征”,因为两个概念有重合之处,大家可能更熟悉“托物言志”这个说法。
于是思忖一番,还是决定使用“象征”一词,所谓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比如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无畏的革命者。
另外,虚实结合这种手法相对比较高级,不可能一蹴而就,初学者可以先学习象征手法进行练习,再循序渐进,虚实结合就比较容易写了。
孩子们初学写作,估计都写过《我的妈妈》等类似的题目,小学的时候写到“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不仅勤劳而且善良……”,初中的时候还这样写吗?不这样写,那怎样写呢?这时候可以使用象征手法,比如“我的妈妈时而是一团火……时而是一汪水……”“我的妈妈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我的妈妈是一朵盛开的喇叭花……”
一个人可以这样写,一座城如果用这种手法,更是出彩。
可以试试象征的手法
红色的深圳
夜晚眺望深圳,五彩缤纷的灯光点亮了这座不夜城,点燃了深圳人心中的希望,也点燃了心中一团团红色的火焰。这就是我深爱着的,红色的深圳。
深圳的天空是红色的。黄昏时刻,坐在教室中学习的我们,抬头望见一抹霞光,它美的凄迷,赠予我们心中一方平静与安宁。痴情于晚霞的我,总是忍不住停下手中的笔,去尽情地享受这一天中唯一的慢节奏。凝望远处那一场盛大的燃烧,渐淡渐小的火团卷平了苏青云天,烫染上一层鎏金嫣红的纹饰,空中剥落的碎屑洒向人间的每一处,也氤氲在我的心上,让我的劳累消失殆尽。
深圳的四季是红色的。用漫山遍野的鲜花来形容深圳似乎言过其实,但红色簕杜鹃满街满眼,随处可见,却是事实。一年四季,花开不败,红得像火,红如艳阳,永不衰败。无论遇到多大的风和多凶的雨,都要努力开出那最鲜艳多彩和夺人耳目的花来。把她选为深圳的市花,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深圳人也是红色的。一个春天,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勾勒出“红色的深圳”的轮廓。从小渔村到大都市,从无人问津到人来人往,从暗淡无色到金碧辉煌。这其中不仅仅是40年的改革开放,更是一个个深圳人40年的热血与奋斗,激情与梦想!无数人怀揣着火红的理想,毅然踏上前往深圳这片热土,投入红红火火的深圳建设,不怕天,不怕地,不惧风雨雷电,去拼去干。。
深圳是一座崭新的城市,既然不想受到过去的束缚,就要不断地创新,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用火红的青春铸造了一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
我深爱着那粉红的晚霞,深爱着艳红的杜鹃花,深爱着火红的深圳人。
我恋上一座城——红色的深圳!
这是我的一位学生初学象征手法时的作文,用红色象征象征深圳,表达对深圳的深情,虽然还是稚嫩不足,但是已经有了学习写作的意识,如今的她在四大之一的高中就读。
作文的结尾部分,我们都希望可以高大上一点,显得自己的作文主旨深刻。作文结尾部分的深化主旨,术语叫做“卒章显志”。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卒章显志”呢,难道要在结尾振臂高呼出自己的主旨吗?显然这种写法充满了幼稚,这时候可以试试“神来一笔”。
金色的改变
面前,这片清脆翻涌的麦田呈现“浮光跃金”之景,风将拔节声连同欢笑声从远方有力地派送,也是对这金色的改变,一份最好的、最真挚的回馈。
童年,故乡这片苍茫麦田是我快乐的羁绊。我喜欢沿着田间的广阔肆意奔跑,从点点青翠到细碎白花,又到满地金黄,一点点变化为童年涂抹上丰富的颜色。收获时分,乡亲们手持镰刀,笑容满满写在脸庞。我站在田边的大石头上,风呼呼从耳旁刮过,送来股股麦香。无名的激昂情绪爆发,我双手作喇叭状,向奶奶大喊:“我希望这麦田永远永远不要变!”奶奶只是笑着回过头,深情望向这片金黄,“一定的,一定不会。”
“奶奶,麦田会变吗?”
她罕见的踌躇,呆呆望向窗外,“不会的......不会的......”
几年过去,奶奶的腰伤好多了。这日,仍是金秋,我终于回到我魂牵梦绕的土地。
车窗外,我密切地观望那些细节,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幢幢崭新的房屋顶替了曾经的矮房,泥泞的乡间小道变成了干净宽阔的水泥路......一个答案在我心中隐隐跳动,我迫切下了车赶忙跑过去揭晓。近了,更近了,跑过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转角,闻到那熟悉的麦香,一股股暖流涌出,模糊了眼。
还是这片跃动金色海浪的麦田,风一如既往传诵喜悦,乡亲面庞的笑容一成不变。只是他们,不再手持镰刀,而是操纵着收割机在金色中书画着丰收硕果。
邻居说,有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做了“村官”,他们教老百姓用机器,收成好了,效率高了,金色的麦田与小镇一同变好了。
“这改变是金色的,正如这时代一样。”他骄傲地、深情地望向这土地----黄昏的笼罩为麦田更染上一分风雅,可谁都知道这片麦田永远活在闪耀的朝气之下。
我曾经害怕改变,害怕改变乱了我心头浓郁的情思。而今,我明白,变是一定的,但会越来越好。
这金色的改变,会继续流淌,流淌到更远的地方。
黄底红线部分,一位阿奶说出来,首先身份不符,另外充满了说教意味,感觉比较假大空,我提示学生,这些话谁说更好,更有说服力,后来修改为下文:
古人云:凤头猪肚豹尾。每次写作文,老师都说开头很重要,要有个好开头,那么怎样的开头才是好开头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开头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的开头其实都指向一个目的:抓住阅读人的眼球,吸引他们能够读下去。
很多人说要用好词好句,什么是好词好句,大量使用修辞或者句式等手法吗?于是我们看到,有一些学生会背诵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每次开头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改写,如下图样式:
这种开头,某种程度上来说,“勇气”换成“勇敢”“坚强”“感恩”等任何词语都可以,我称之为“万能开头”,一看就是套作的结果。小学初学写作,借鉴学习,这可能是优点;上了初中,没有自己的思想,换汤不换药,这就是硬伤了。这也是有些学生的疑惑:感觉自己初中作文和小学作文没有区别,找不到初中作文努力的方向。
另外还要解决一个误区,有学生很喜欢写题记。
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题记,阅卷老师会喜欢?讨论来讨论区去,大家发现阅卷老师心很硬,几乎找不到合适的题记打动阅卷老师。我对学生开玩笑说:“你读的书多还是语文老师读的书多,你知道的名言警句多还是语文老师知道的多,更何况还是你自己编造的题记,你觉得阅卷老师面对你的题记会有新鲜感吗?语文老师都是千年的狐狸成了妖,不要和他们玩《聊斋》。”
之前也看到过很多开头大法,有十几种之多,我基本就教了一种——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见情节,直接进入矛盾冲突
开门见山见人物,点名写作对象
看门见山见描写,奠定情感基调
比如上文的“勇气”套作开头,同学们发现第二段做开头,开门见山见情节,很引人,那就删掉第一段喽。
再比如,下面的开头,使用人物描写,迅速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情境。另外根据行文需要,还可以使用景物描写。
最近几年,我们的学生作文套作的多,无病呻吟的多,拼凑生僻辞藻的多,关键是有时候这样的作文还被评为优秀作文。
新课标对写作提出了明确的正确的要求,其实就是回归写作根本,文以载道,文贵质朴,我手写我心,不炫技巧,不会开头,就直接用第二段开头好了。
以后有机会讲讲三段式作文,我也觉得害学生不浅。
何为并列式作文呢,在网上找到了如下两个解释
这两个解释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点,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往往是三个角度)进行写作,这三个角度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
如下面的作文就是典型的并列式:
这种作文最大的优点就是速成,而且表面看起来语言优美,论证完整,因此我们有些老师很喜欢教授学生写这样的作文,曾经偶尔得了高分,更是助长了这样教授的风气。
但是,这样的作文真的好吗?弊端在哪里呢?
以记叙文(主要谈散文和小说)为例,写作主要考察什么能力点?
我跟学生开玩笑说:“这样写的话,我们全班都可以每人续写一段,全年级,全校都可以,想写100万字的长篇都可以。”如果,阅卷老师满屏看到的都是这种速成作文,怎么会得高分?至少以我中考和高考阅卷都参加过的经历来讲,我们阅卷老师达成了共识,这样的作文得高分,对写作水平高的同学不公平。
那么我们应该写什么作文呢,可以写——螺旋式,三个角度不能彼此互换顺序,三个角度体现的是螺旋上升的思维进阶。
别样的故乡
“你是哪里人”?
儿时,我特别害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对我来说繁琐至极。我须掰着手指,向他解释,“我爸爸是湖北人,我妈妈是江苏人,我在深圳长大,所以,我应该是三地'混血儿’。”
然而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在我生命中皆有特殊缘分的三块热土中,深圳是最独特的,也是我情愫最深的别样的家乡。
这座故乡对我而言,没有惊艳天下的名胜古迹,没有独具特色的特产,甚至没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语言或是人们刻板印象中故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但这里的人们跃动的激情,这座城市迸发的活力,成就了这片土地别样的生命力。
让我带你逛逛我别样的故乡吧。
清晨,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太阳还未升起,路灯还俯着身子照亮着每寸地面,这座城市已经醒了。你瞧,街边各类店铺的铁门帘“滋啦滋啦”地被抬起,超市的员工举着货物“嘿哈”往里搬,包子铺已经蒸好第一笼包子,弥漫的白雾携着香气不停向外涌出,涌进市民的心里,作着温柔的闹铃。
不一会儿,天色渐渐亮了,形形色色的人们步履匆匆向前快步走。学生们背着书包,白领们手提公文包,老人们也拎着购物包,汇聚成彩色的人流和即将到来的“早高峰”。
在拥挤的地铁口,摩肩接踵的人们终于渐渐散开,奔着各自的目标渐行渐远。
一天井然有序过去。夜晚,灯又亮起,“不夜城”的招牌熠熠生辉。商场、夜市热热闹闹,人们谈笑风生。各大办公楼仍是灯火不熄,排列整齐的格子间里,有多少人仍专心致志手中工作。双手在键盘敲击,仿佛没有什么东西能为这里按下暂停。深圳的人们,一直在带动这座城市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