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体育游戏内容主线的是
A、基本动作B、基本技能C、游戏性质D、器械
A、托班B、小班C、中班D、大班
3.反映装扮行为与儿童自己和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是
A、角色意识B、角色分配与轮流C、角色转换D、主题与情节
4.下列不属于建构游戏特征的是
A、游戏材料作为素材B、动作构造组成形象C、空间知觉D、角色扮演
5.区别教学游戏与教学联系的重要标准是是否具备
A、游戏任务B、游戏规则C、游戏行为D、游戏信号物
A、平行介入B、垂直介入C、交叉介入D、直接介入
7.下列不属于益智玩具特性的是
A、启智性B、可操作性C、可参与性D、适宜性
8.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满足儿童游戏的前提是
A、身体活动需要B、认知需要C、安全需要D、社会交往需要
9.儿童规则行为的发展中,处于动作为中心的玩物阶段是
A、3岁B、3~5岁C、5~7、8岁D、11~12岁
10.下列不属于角色游戏指导原则的是
A、主体性原则B、开放性原则C、权威性原则D、整合性原则
11.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采取连续性或带有倾向性的交往策略。这是儿童同伴间的
A、修正B、范例C、强化D、经验互补
12.“老鹰捉小鸡”属于
A、赛跑游戏B、躲藏游戏C、平行游戏D、互补性游戏
13.象征性游戏属于游戏的
A、认知性分类B、社会性分类C、创造性分类D、教育性分类
14.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基础条件是
15.所选取的题材必须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结合玩具和实物来进行的教学游戏适用于
16.在组织与指导中班幼儿户外自由游戏时,教师应
A、选择园区靠墙的一角B、提供人手一份的材料C、避免参与幼儿游戏D、让幼儿自已选择游戏
17.将积木首尾相接按水平方向组合在一起,该建构行为属于
A、堆叠B、简单架空C、平铺D、围拢
18.规则游戏的特点是
A、规则性、竞争性、文化传递性B、规则性、社会性、文化传递性C、规则性、操作性、竞争性D、创造性、竞争性、文化传递性
19.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建构操作属于幼儿建构游戏发展的
A、无意建构阶段B、想象建构阶段C、模拟建构阶段D、自由建构阶段
20.按游戏的社会性分类,游戏可分为
A、练习游戏B、协同游戏C、建构游戏D、象征游戏
21.在组织与指导中班幼儿户外集体游戏时,教师应
A、示范讲解游戏的玩法,帮助幼儿掌握游戏规则B、选择简单的集体游戏,以教师动作示范为主C、选择体能游戏,锻炼幼儿身体活动能力D、引导幼儿创编游戏新玩法
22.猫捉老鼠、捉迷藏、听猜游戏等互补性游戏比较适合
A、2-3岁幼儿B、3-4岁幼儿C、4-5岁幼儿D、5-6岁幼儿
23.游戏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是儿童的
A、主动性B、情绪C、本能D、目的性
24.剩余精力说又称
A、“席勒柏屈克”说B、“卡尔一斯宾塞”说C、“卡尔一席勒”说D、“席勒一斯宾塞”说
25.关于追逐打闹游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追逐打闹游戏中具有攻击性行为,应禁止B、追逐打闹游戏在学前早期出现最多C、随着年龄的增长,追逐打闹游戏日益减少D、追逐打闹游戏是一种假装游戏
2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建构游戏特点的是
A、操作性B、创造性C、艺术性D、规则性
27.角色认知是指对下列哪项的理解
A、角色B、角色行为和语言C、角色行为职责和相互关系D、角色身份
28.小班幼儿比较适合下列哪种玩具
A、复杂.零部件较多B、开放程度较高.逼真程度较低C、细小沉重D、完整.零件数量少
29.角色游戏材料以真实物品或类似真实物品的玩具为主,以娃娃家主题为主,符合该要求的幼儿年龄是
A、小班B、中班C、大班D、以上年龄段均可
30.按抽象程度对角色游戏材料分类,纸张属于
A、半成品材料B、成品材料C、创造性材料D、辅助材料
31.规则游戏时,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最好的方式是
A、年龄B、能力C、性格D、随机
32.户外游戏环境创设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体现
A、安全性原则B、适宜性原则C、趣味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
33.益智游戏的教育性和启智性的核心是
A、益智游戏的玩法与规则B、益智游戏策略C、益智游戏的任务指向D、益智游戏的内容
34.幼儿搭建的酒店有台阶.门.阳台.阳台护栏等细节,这表明处于
A、无表征操作阶段B、简单表征阶段C、复杂表征阶段D、简单组合阶段
35.基本建构材料.辅助材料,是按照下列哪项进行分类的
A、建构动作方式B、游戏材料的使用C、原料构成D、游戏材料的形态
36.下列关于活动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益智区应远离角色游戏区和积木区B、益智区应设在教室入口处C、积木区材料相对硬,应该置于地砖地面D、“娃娃家”深受幼儿欢迎,设置时应避免半封闭性或私密性
37.下列符合小班幼儿身体活动特点的是
A、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较好B、下肢动作比较协调C、跑跳动作灵活D、走路步履简单
38.儿童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发现,当“老鹰”突然调转方向时最容易抓到“小鸡”,儿童在下次当“老鹰”时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这是儿童同伴间的
39.明确规定了游戏任务、玩法、规则、结果这四个基本因素的游戏,是
A、角色游戏B、结构游戏C、创造性游戏D、规则游戏
40.任务、玩法、规则和结果是户外集体游戏的
A、内容B、结构C、组织D、维度
41.认为只要获得所有参与者的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这种幼儿处于
A、无规则阶段B、规则自律阶段C、规则他律阶段D、规则模糊阶段
42.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幼儿园游戏特点的是
44.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称为
A、机能性角色B、想象性角色C、互补性角色D、虚幻性角色
45.“两人三足”属于
A、赛跑游戏B、追逐游戏C、互补游戏D、集体游戏
46.儿童规则行为的发展阶段中,处于规则协调阶段的是
A、3岁B、3~5岁C、5~7、8岁D、11~12岁
47.4岁左右的儿童处于规则行为发展的
A、动作为中心玩物阶段B、自我为中心游戏阶段C、初步合作阶段D、规则协调阶段
48.蒙台梭利圆柱体排序教具属于
A、开放性益智材料B、自导性益智材料C、建构材料D、角色游戏材料
49.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典型的角色行为是指
A、无序复合组合动作B、单个装扮动作C、系列动作D、复杂动作
50.为小班幼儿投放的材料,下列正确的是
A、一物多用的材料B、半成品材料C、有挑战性的材料D、筒单易玩的材料
51.提出游戏刨造了儿童“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52.教学游戏中,直接决定游戏内容和类型的是
A、游戏规则B、游戏任务C、游戏信号物D、游戏行为
53.从活动区的性质上来看,下列活动区中与其他不属于同一性质的区是
A、美工区B、阅读区C、积木区D、益智玩具区
54.幼儿在建构之前有明确的目的,问幼儿要建构什么,他们会说:“我要建立交桥”。表明幼儿处于
A、无表征的操作阶段B、简单表征阶度C、非建构行为阶段D、复杂表征阶段
5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角色游戏特点的是
A、社会性B、表演性C、自主性D、创造性
56.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和发展需要相适宜,这反映的是
A、趣味性原则B、多样性原则C、适宜性原则D、可接近原则
57.“你搭的太高了,下面都没有积木了怎么办啊?”这种儿童加入同伴游戏时应采取的策略是
A、20分钟B、30分钟C、60分钟D、90分钟
59.各种彩色的球、旗子、几何形体或平面的几何形以及各种图片玩具和棋类玩具等教学玩具,适用于
60.儿童游戏的特点不包括
A、兴趣与目的的统一B、快乐与严肃的统一C、自由与规则的统一D、想象与现实的统一
61.3~5岁幼儿一般处于建构游戏发展的
62.在古典教育中,第一个提出将游戏和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卢梭C、福禄培尔D、皮亚杰
63.下列不适合中班幼儿的户外集体游成是
A、竞赛性游戏B、模仿性动作游戏C、互补性规则游戏D、角色扮演游戏
64.教学游戏中,直接决定游戏内容和类型的是
65.幼儿经常与成人玩“捡和扔”的游戏属于身体运动游戏发展的
A、有规律的重复性动作阶段B、练习性游戏阶段C、追逐打闹游戏阶段D、互动性游戏阶段
66.角色游戏材料以社会类主题为主,低结构、可转换、可改变,这种年龄班是
67.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是
A、亲子依恋B、亲子游戏C、亲情发展D、亲子疏离
68.下列选项中,适合出生至1岁婴儿的玩具是
A、糖果记忆盒B、拨浪鼓C、套筒D、排序积木
69.下列属于游戏社会性分类的是
A、旁观B、智力游戏C、创造性游戏D、角色游戏
70.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在“小吃店”中幼儿把它们当作“货币”,在“娃娃家”中把它们当作“馒头”。这种材料属于
A、成品材料B、创造性材料C、角色标识材料D、半成品材料
71.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必须具备的结构要素和特点是
A、想象的角色扮演B、有关动作和情景的想象C、角色扮演的坚持性D、言语交流
72.不同生活经验和家庭背景的儿童一起游戏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人的经验和观点,能够帮助自己获得知识,去自我中心化,这是儿童同伴间的
A、范例B、修正C、强化D、经验互补
73.幼儿在经过无意建构阶段之后,在3~5岁左右,建构游戏进入的阶段是
A、萌芽阶段B、模拟建构C、自由建构D、想象建构
74.幼儿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幼儿交谈,玩着相同或相近的玩具,这是
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合作游戏D、协同游戏
75.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
A、活动B、游戏C、教学D、发展
76.佩普勒和罗斯的研究表明,游戏经验具有一般性、迁移性。这个表现是
A、辐合型游戏条件组B、发散型游戏条件组C、辐合型活动观察组D、发散型活动观察组
77.在评价角色游戏时,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符合下列哪一原则
78.下列说法属于埃里克森游戏理论的是
A、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B、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D、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79.以游戏主导的地位告诉儿童游戏如何进行,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打断儿童游戏的进行,这种介入方式是
A、平行介入B、垂直介入C、交叉介入D、间接介入
80.下列不属于身体运动游戏发展阶段的是
A、练习性游戏阶段B、有规律的重复性动作阶段C、追逐打闹游戏阶段D、象征性游戏阶段
81.教师与幼儿一起通过观察总结了“鸟”类的特点,指出凡是体外有羽毛,靠喙取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都是鸟类。这是
A、概念同化B、概念形成C、概念顺应D、概念发散
82.下列行为中,体现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的整合性原则的做法是
83.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观点的是
A、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B、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C、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D、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
84.下列关于“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B、有助于儿童发展的同伴关系C、有助于儿童恢复紧张的情绪D、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
85.能理解略微复杂游戏规则的年龄段是
A、2-3岁B、3—4岁C、4-5岁D、5-6岁
86.搭建行为及表征行为是构成关键要素的游戏是
A、角色游戏B、户外游戏C、建构游戏D、规则游戏
87.规则游戏的核心要素是
A、游戏目的B、游戏玩法C、游戏规则D、游戏结果
88.建构游戏的特点是
A、操作性、创造性、规则性B、操作性、创造性、艺术性C、操作性、艺术性、竞争性D、社会性、
89.教师在教学游戏过程中注意培养儿童学会倾听,学会合作。这项教学游戏的指导要点属于
90.户外游戏场地应考虑特殊儿童参与的可能性,为他们参与户外游戏创造条件。它所依据的原则是
A、可接近性原则B、经济性原则C、多样性原则D、实用性原则
91.教师在教学游戏过程中注意培养儿童学会倾听,学会合作,该教学游戏的指导要点适用于
92.规则游戏评价中的难点是
A、幼儿游戏策略的运用B、对具体玩法和规则的掌握程度C、如同看待幼儿在规则游戏中的竞争以及输赢的结果D、游戏过程中所蕴含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93.下列不属于儿童游戏基本要素的是
A、游戏情境B、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表现C、游戏内容D、这种外部行为表现的内部心理体验
94.幼儿角色扮演的发展路径是
A、角色行为——角色认知——角色意识B、角色认知——角色意识——角色行为C、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D、角色意识——角色行为——角色认知
95.通过著名的“哨兵站岗"的实验研究,充分说明游戏有益于培养儿童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这位学者是
A、皮亚杰B、维果茨基C、弗洛伊德D、马努依连柯
96.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幼儿做示范,让幼儿对所玩的游戏有了更多的兴趣,这种方式是
A、平行介入B、交叉介入C、垂直介入D、以材料为媒介介入
97.幼儿园课程就是要创造基本条件支持儿童的自由游戏,成人尽可能减少对游戏的干预。这是下列哪一项的课程观点
A、直接教学模式B、蒙台梭利教育C、认知发展理论D、浪漫主义
9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优秀益智玩具特征的是
A、启智性B、可操作性C、可参与性D、观赏性
99.建构游戏区的人均净活动面积至少不能低于
A、1平方米B、2平方米C、3平方米D、4平方米
100.下列户外集体游戏中,不适合小班幼儿的是
A、模仿性动作游戏B、角色扮演游戏C、互补性规则游戏D、音乐律动游戏
101.简述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户外集体游戏的方法。
103.如何指导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试举例说明。
104.试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
105.角色意识
106.案例
107.表征行为
108.益智玩具
109.简述组织指导建构游戏应考虑的因素。
110.游戏规则
111.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12.案例: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游戏区域,李老师发现益智区一个人也没有。李老师说:“益智区谁愿意去玩啊”没有幼儿回应。李老师又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迷宫、棋子和拼图啊”这时,小凯举手说:“我去吧。”又有几名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
113.简述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
114.“动即快乐”
115.请举例说明儿童加入同伴游戏的策略有哪些
116.结构游戏
117.试论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
118.请举例说明怎样为中班幼儿选择适宜的角色游戏材料。
119.简述户外自由游戏活动的特点。
120.简述角色游戏观察与评价的原则。
121.幼儿园游戏环境
122.请举例说明成人如何为幼儿选择玩具。
123.简述幼儿园游戏的价值有哪些
124.简述成人介入儿童游戏的作用。
125.基本活动
126.角色扮演
127.益智玩具
128.简述角色游戏的构成。
129.游戏目的
130.社会制约运动观
131.简述幼儿玩具选择的原则。
132.简述儿童运动能力之成熟主义运动观的基本观点及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影响。
133.简述儿童介入同伴游戏的策略。
1.答案B
解析体育游戏的内容选择:(1)以基本动作为主线的游戏内容(2)以游戏性质为主线的游戏内容(3)以游戏器械为主线的游戏内容。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反映装扮行为与儿童自己和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是角色转换。
4.答案D
解析建构游戏特征包括:(1)游戏材料作为素材;(2)动作构造组成形象;(3)空间知觉。
5.答案C
解析区别教学游戏与教学联系的重要标准是是否具备游戏行为。
6.答案A
解析平行式介入法: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近似的游戏材料和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模仿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是一名游戏者,教师的行为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当幼儿不会操作幼儿材料、游戏情节过于单一或缺乏创新时,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答案D
解析益智玩具具有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启智性、自导学习性、审美性等特性,符合幼儿认知活动的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等特点。
8.答案C
解析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这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可使儿童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最初信任。
9.答案A
解析规则实践行为的发展。1、以动作为中心的玩物阶段(3岁左右);2、以自我为中心的游戏阶段(3-5岁);3、初步的合作阶段(5-8岁);4、规则协调阶段(8-12岁)。
10.答案C
解析角色游戏指导原则包括:(1)主体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整合性原则。
11.答案C
解析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采取连续性或带有倾向性的交往策略。这是儿童同伴间的强化。
12.答案D
解析互补性游戏:是指游戏双方在游戏中分别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动作要求,关系是互补的,赢得游戏对于游戏双方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
13.答案A
14.答案D
解析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基础条件是空间与材料。
15.答案B
解析所选取的题材必须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结合玩具和实物来进行的教学游戏适用于小班。
16.答案D
解析在组织与指导中班幼儿户外自由游戏时,教师应让幼儿自已选择游戏。
17.答案C
解析幼儿的积木建构技术发展的二维结构:即多维垂直垒高或水平铺排。即将多列单维垂直垒高的积木并列摆放。或将多排首尾相连、水平排列的积木平铺形成一个平面。故选项C符合题意。
18.答案A
解析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人童年期及以后的游戏活动,主要是规则性游戏为主。
19.答案B
解析想象建构:是幼儿在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了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加之操作技能的熟练,使想象力和表现力统一于作品,以实现构造目的的建构活动。
20.答案B
解析社会性参与程度标准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以及合作游戏。
21.答案A
解析在组织与指导中班幼儿户外集体游戏时,教师应示范讲解游戏的玩法,帮助幼儿掌握游戏规则。
22.答案C
解析猫捉老鼠、捉迷藏、听猜游戏等互补性游戏比较适合4~5岁幼儿。
23.答案A
解析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的活动儿童的主动性是游戏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
24.答案D
解析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5.答案D
解析假定游戏也称为假装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特殊游戏类型,多年来引发了心理学界的广泛研究。假装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但不含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以“好像”的状态为特征,儿童在准确地感知到真实情境的前提下,有意想象出非真实的情形,并根据这种想法做出非真实的行为。
26.答案D
解析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一种使用各种结构材料进行建构和结构的游戏,特点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
27.答案C
解析角色认知是指对角色行为职责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28.答案D
解析小班角色游戏多为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玩具的种类适当少些。
29.答案A
解析小班幼儿社会经验相对贫乏,表征能力较弱,材料选择以真实物品或者类似真实物品的玩具为主。
30.答案C
解析无
31.答案D
解析规则游戏时,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最好的方式是随机。
32.答案B
解析户外游戏环境创设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体现适宜性原则。
33.答案A
解析启智性。益智游戏的教育性不同于集体上课活动或其他形式的直接教学活动,它是寓教于玩具和游戏之中,而非直接告诉幼儿概念知识。故选项A符合。
34.答案C
35.答案B
解析基本建构材料.辅助材料,是按照游戏材料的使用进行分类的。
36.答案A
解析益智区。益智游戏区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应远离角色游戏区和积木区。
37.答案D
解析小班儿童的发展特点:动作迅速发展。3岁左右的儿童身体发育非常快,身高每年可增长8-10厘米,体重约增加5-6斤,动作发展迅速,基本掌握了走、跑、扔、停、爬、攀登等基本技能,但因为小脑机能发育未成熟,小肌肉群柔嫩无力,发育不完整,因此各种动作,不够协调平稳,特别是精细动作难以完成,小班儿童常常动作出现摔倒和手眼不协调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安排与儿童肌肉发展水平相当的活动,并提供活动工具,逐渐训练儿童动作协调平稳。
38.答案B
解析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9.答案D
解析规则游戏是指儿童游戏的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规则可以是故事情节要求的,也可以是儿童按其假设的情节自己规定的,其中既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
40.答案B
解析户外集体游戏活动的构成因素包括游戏的任务、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方面,故选项B符合题意。
41.答案B
解析自律期,亦称“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约自10岁~12岁始。主要特点:道德判断受主观价值标准支配,具有主体性。已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且可以改变的。在行为责任的判断上,倾向于主观责任,即依据行为的主观意向进行判断。
42.答案B
解析皮亚杰假设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在每一阶段,个体都具有组织和解释信息的能力。当个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早期阶段所获得的能力并不会消失,而是整合为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和学习。第二阶段,前运算思维(preoperationalthought〉。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持续到大约5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43.答案A
解析幼儿园游戏特点包括:游戏种类的多样性、游戏开展的群体性、游戏环境的教育性。
44.答案C
45.答案A
46.答案D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道bai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du段:
第一阶段zhi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47.答案B
解析4岁左右的儿童处于规则行为发展的自我为中心游戏阶段。
48.答案B
解析蒙台梭利圆柱体排序教具属于自导性益智材料。
49.答案C
解析当零星的、个别的装扮动作成为动作系列,即以连续的方式将个别的动作组织起来,形成系列动作的模式,这时装扮动作就就成了典型的角色行为。p70
50.答案D
解析为小班幼儿投放的材料应为简单易玩的材料。
51.答案A
解析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52.答案B
解析教学游戏中,直接决定游戏内容和类型的是游戏任务。
53.答案C
54.答案D
解析表征行为的发展是无表征的操作阶段、简单表征阶段、复杂表征阶段。题目描述的行为属于复杂表征阶段。
55.答案B
解析角色游戏的特点:高度的独立自主性,角色游戏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均由幼儿自行确立、设计、编定。突出地表现出游戏的主体性本质特征。特殊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是在想象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反映真实生活。
56.答案C
解析适宜性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都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适合幼儿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
57.答案D
58.答案C
59.答案C
解析各种彩色的球、旗子、几何形体或平面的几何形以及各种图片玩具和棋类玩具等教学玩具,适用于中班。
60.答案A
解析儿童游戏的特点:(1)快乐与严肃的统一。游戏是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下进行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寻找轻松和快乐。而有些规则游戏(如棋牌类游戏)则是以严肃的方式进行的。(2)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人们区分工作与游戏的依据。游戏的目的即是游戏,游戏者游戏的过程就是在实现游戏的目的。(3)自由与规则的统一。游戏是一种自由的话动,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控制游戏的进展,选择游戏主题,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在自由中又有规则约束,没有规则和对规则的遵守,就不会有游戏。(4)想象与现实的统一。游戏是想象的活动,但它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游戏活动从属于现实,游戏中的情节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61.答案B
解析3-5岁时,幼儿开始具备表象思维能力,就可以凭借着头脑中关于该物体的表象进行构造。这个阶段,幼儿只是对熟悉的题材才会在建构之前就有明确构造的意图。
62.答案C
解析在古典教育中,第一个提出将游戏和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家是福禄培尔。
63.答案B
64.答案B
解析教学游戏中,直接决定游戏内容和类型的是
65.答案B
解析练习性游戏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尚未真正掌握语言,其认识活动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活动,所以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而所谓游戏只是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练习性游戏可以是徒手游戏,也可以是操作物体的游戏。游戏的形式以抓、摸、拿等动作为主,对儿童来说,这是感知、动作的练习。是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并从中取得“机能性快乐”。反复地摇哗啷棒,不断地抓、丢玩具,绕着房间四周跑等等是这种游戏的典型表现。
66.答案C
解析大班幼儿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提高,材料以社会类主题为主,以低结构、可转换、可改变的材料为主,支持幼儿根据想象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67.答案C
解析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是亲情发展。
68.答案B
69.答案A
解析以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其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对儿童游戏进行分类,这是游戏的社会性分类,主要以美国学者帕顿为代表。帕顿主张的以游戏社会性参与水平为基础的游戏社会性分类主要涉及儿童的以下六种行为:(一)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二)旁观;(三)独自游戏;(四)平行游戏;(五)协同游戏;(六)合作游戏。
70.答案B
71.答案D
解析角色模仿游戏:儿童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且用模仿的行为和语言表达它。
72.答案D
解析不同生活经验和家庭背景的儿童一起游戏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人的经验和观点,能够帮助自己获得知识,去自我中心化,这是儿童同伴间的经验互补。
73.答案D
解析幼儿在经过无意建构阶段之后,在3~5岁左右,建构游戏进入的阶段是想象建构。
74.答案B
解析平行游戏:幼儿仍是独自一人玩耍,不与其他幼儿交谈,但与独自游戏不同,平行游戏中的幼儿玩着与附近同伴相同或相近的玩具。3-4岁幼儿常常玩平行游戏。
75.答案B
解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里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76.答案B
解析佩普勒和罗斯研究了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问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辐合型游戏经验的效果具有特殊性,而发散型游戏经验的效果则具有一般性、迁移性。p89
77.答案D
解析角色游戏的特点:高度的独立自主性,角色游戏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均由幼儿自行确立、设计、编定。突出地表现出游戏的主体性本质特征。
78.答案B
解析埃里克森游戏理论认为: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2、游戏的社会心理发展顺序。3、游戏采用的形式使随着心理社会问题和自我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79.答案B
解析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80.答案D
解析身体运动游戏发展阶段包括:练习性游戏阶段、有规律的重复性动作阶段、追逐打闹游戏阶段。
81.答案A
解析所谓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或体现在上下文中)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或二级概念)的过程。
82.答案C
83.答案B
解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84.答案C
解析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能促进学前儿童良好自我意识的发展。(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3)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4)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5.答案C
解析4~5岁的幼儿能够理解略微复杂的游戏规则,初步具有竞争意识,可选择游戏内容多样、变化性强、规刻具体以及互补性的规则游戏。
86.答案C
解析搭建行为及表征行为是构成关键要素的游戏是建构游戏。
87.答案C
解析规则游戏的核心要素是游戏规则。
88.答案B
89.答案D
解析教师在教学游戏过程中注意培养儿童学会倾听,学会合作。这项教学游戏的指导要点属于大班。
90.答案A
解析户外游戏场地应考虑特殊儿童参与的可能性,为他们参与户外游戏创造条件。它所依据的原则是可接近性原则。
91.答案D
解析教师在教学游戏过程中注意培养儿童学会倾听,学会合作,该教学游戏的指导要点适用于大班。
92.答案C
解析规则游戏评价中的难点是如同看待幼儿在规则游戏中的竞争以及输赢的结果。
93.答案C
解析儿童游戏基本要素包括:1、游戏情境2、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表现3、内部心理体验。
94.答案C
解析幼儿角色扮演的发展路径是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
95.答案D
解析苏联学者马努依连柯著名的“哨兵站岗”实验研究充分说明了用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是十分有效的。
96.答案A
解析平行式介入法:是指在幼儿附近,教师和幼儿玩相同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作用。
97.答案D
98.答案D
解析优秀益智玩具特征包括:可参与性、可操作性、启智性。
99.答案A
解析幼儿园建构游戏区的人均净活动面积不能少于(1平方米)。
100.答案C
101.答案
(1)选择适宜的户外集体游戏活动,明确游戏规则;(2)游戏难度适中,不断增强幼儿游戏活动的信心;(3)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其创造性意识;(4)引导幼儿创编游戏的新玩法,积极开展新游戏;(5)引导幼儿做好游戏的整理工作。
102.答案
103.答案
(1)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要点1分,阐述1分)(2)帮助幼儿认识建构材料,熟悉建构区的规则。(要点1分,阐述1分)(3)以游戏伙伴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并鼓励幼儿独立游戏。(要点1分,阐述1分)(4)增强幼儿搭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点1分,阐述1分)(5)提供恰当的辅助材料。(要点1分,阐述1分)
104.答案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也称维列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2分)。(写出3位代表人物即可)主要观点:(1)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导活动的类型不同:游戏,尤其是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3-6岁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2分)(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1分)游戏是一种受到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社会存在所制约的活动。(1分)(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2分)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游戏本身的发展,取决于成人对游戏的指导。
105.答案
角色意识:是指幼儿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和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P71
106.答案小班下学期,幼儿正在玩建构游戏,教室里有六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放有两筐彩色的雪花片和一个搭好的雪花片作品,有花篮、圆球、圆环、花、鸭子等,各不相同,桌边的橱柜上还贴有雪花片作品的图示。教师让幼儿自选座位,进行搭建。不一会儿,只见桌上、地上、椅子上到处可以看到雪花片。教师不停地提醒幼儿:“把地上的雪花片拾起来。”“仔细看样子。”“颜色看清楚,不要乱搭。”除了一两名幼儿在低头努力照教师的要求接插外,其他幼儿几乎没有听见教师的提醒,继续做自己的事:有的一片一片连接着,做成一根长棍,两个男孩一人一根,对打着;有的一片一片叠起来又推倒:有的干脆一把抓起雪花片,“哗”拨了一地:有的说搭了房子,一会又改说搭了电视机……请分析上述案例中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并提出指导建议。
特点: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具有无意识性、无目的性,他们只是机械地罗列着积木块,头脑里没有意识自己在建构的是什么东西,更没有建构某种形状的目的,有时候会在搭建完成后根据搭建物的外形来命名。建议:(1)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2)帮助幼儿认识建构材料,熟悉建构区的规则;(3)以游戏伙伴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并鼓励幼儿独立游戏;(4)增强幼儿搭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07.答案
表征行为是指幼儿用组合在一起的积木来表示某个物体,如把首尾相接的积木当作火车轨道。
108.答案
益智玩具是旨在启迪幼儿智慧,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某种概念或技能,具有一定游戏因素的操作性学习材料。
109.答案
(1)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1分)(2)制定必要的游戏规则;(1分)(3)丰富幼儿有关物体结构与形式的经验;(2分)(4)鼓励幼儿的创新思维;(1分)(5)展示和保留幼儿的作品;(1分)(6)评价应以幼儿的表述和解释为主。(1分)
110.答案
游戏规则规定了游戏动作的顺序,以及游戏中被允许或被禁止的行为,规则是外显的,是约定俗称的或事前由成人规定好的。
111.答案
(1)尽可能多让大多数幼儿参与而不是旁观、等待游戏;(要点1分,阐述1分)(2)分组游戏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最佳;(要点1分,阐述1分)(3)让幼儿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感而不是挫折;(要点1分,阐述1分)(4)保持规则的灵活性;(要点1分,阐述1分)(5)降低游戏的竞争性;(要点1分,阐述1分)(6)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要点1分,阐述1分)(7)自愿参与的游戏规则。(要点1分,阐述1分)(注:共7小点,答对任意5个要点及阐述,即得满分。)
112.答案益智区游戏进行到一半,李老师发现益智区里又乱成一团:玩棋子的在堆高,拼图的正在玩撤雪花的游戏呢。幼儿看到老师来了,又赶紧玩起来了,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儿都不好玩。请从游戏的指导策略的角度分析案例,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将如何改进和完善游戏活动
113.答案
(1)尽可能多的让大多数幼儿参与而不是旁观,等待游戏;(2)分组游戏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最佳;(3)让幼儿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感而不是挫折;(4)保持规则的灵活性;(5)降低游戏的竞争性;(6)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7)自愿参与的游戏原则。
114.答案
是规则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1分)。这一阶段儿童只是因为对仪式化的动作(1分)感兴趣而不断重复和模仿游戏的动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