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很多人脑海中闪现符号估计都会是侵华、动漫、小电影之类的,当然还有就是令人称道的卫生环境。其实很多听到的和网上看到的关于日本的描述,虽然不能说有错,但总没有自己亲身到了岛国体验一下来的直观和震撼。这或许也就是老祖宗早就得出的定论所说的那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吧。
对于日本人讲秩序重环境的报道,自己很早就在网上看到过,其中不乏各种令国人有点瞠目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总觉得日本人算是把卫生做到了极致,极致到有点不自在的程度了。到了羽田国际机场,透过轻轨电车的窗外第一眼想要看到的就是发现一片区域,那里纸片横飞、尘土弥漫。
一、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气候对日本的环境的确有很大的影响,但却不用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毕竟中国靠海的地方也有很多,却没听说哪个城市的卫生做到了世界知名。所以,除了气候以外一定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被我们忽略了。
二、严密的建筑工地
在看了别人家的施工工地的时候发现,虽然同样都在建楼,但东京的工地从上到下都用帆布把大楼围裹的严严实实,能有效做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尘土不溢出,而且帆布表面也很干净整洁,如果不是因为有塔吊初来日本的人可能会很难认为那是一个正在施工的大楼。除此之外,每一处建筑工地上还有安装有电子设备检测仪,时刻显示工地噪音分贝大小的数值。而且每个入口都会有专人值守,指挥过往进出车辆和行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说,既然建筑工地是粉尘的极大制造源,那么严格的降尘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仅就中日两国使用的建筑帷布来看,就已经能从细节中看出两者在降尘上的差距了。
三、无处不在的扫把
在东京的街头路边,也会经常看到对道路进行修补或施工以及修建树木的工人。但在工作细节上与国内不同的是,他们的施工很少产生泥土,而且施工的影响范围很小,尽可能的降低对交通的影响。
在施工工具上,无论多么简单或者是复杂的工程,都会携带一个很不起眼的东西,那就是扫把,目的就是在施工结束以后,清扫干净由于施工所产生的泥土,那怕仅仅只是树叶。就这一点,我曾停下半个多小时,仔细观察过他们这一细节,发现在最后的清扫环节,垃圾往往不是大批量的土方,更多的是一点一点的微尘。直到用在马路上已经扫不出尘土,打扫才算最终结束。对灰尘的控制严格到这种地步,也就无怪乎在东京为何不会出现扬尘蔽日的现象了。
四、崭新的垃圾渣土车
国人都知道,城市中每当渣土车驶过的时候,往往都会从上面掉落许多泥土,并且告诉行驶下卷起大片灰尘,那种情形下很多人都会被弄的蓬头垢面,对女性来说一天的妆也算是毁了,而垃圾车异味和恶臭更是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但在日本东京,我所见到的所有渣土车和垃圾转运车,那干净整洁程度几乎可以完爆国内绝大多数的私家车。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拿日本的个例来与中国做对比,而是他们真的普遍都是如此。
五、没有垃圾桶的城市
到了东京让人很不方便的一点就是,在街头很难找到垃圾桶,以至于手里的垃圾都不得不先暂时放在身上,然后到了商场在寻找地方丢掉。没想到好不容易在国内养成的把垃圾丢到垃圾桶的习惯,到了日本却发现自己的这个优良传统没有了展示之处了。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一个朋友的解释是:这是日本上下的一个共识,尽量把公共财政支出降到最低,然后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作教育和科研经费。虽然这个说法自己没有去证实,但日本重视教育的事实却是无可辩驳的了。
没有垃圾桶,并没有迫使日本民众养成随手丢垃圾的习惯,相反却唤起了每个人自带垃圾袋,把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
六、不合“常理”的酒店入住规定
虽然在国内住酒店的时候,从来都不会用酒店提供的毛巾,但到了东京即使内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抵触,可是看到这样的卫生状况后,那种在国内酒店时对洗浴用品卫生严重不信任的状态,就渐渐的抚平了许多。
结语
除了东京的卫生干净到让人心情舒畅以外,在东京你能充分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那么日本社会的信任文化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耐心等待下篇《东京实录二▏没有围栏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