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陪伴了一代人的节目,电视《曲苑杂坛》停播了,节目主持人汪文华正式告别这个舞台,进入生活的下一个阶段。
说起汪文华,无论是工作的同事还是观众,亦或家人亲戚都满是称赞,这是什么原因呢?汪文华在家是好媳妇好儿媳、在外是女强人评书艺术家。
汪文华主动承担起公婆的赡养,把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揽在自己身上;与丈夫两地分居17年,任劳任怨;为了给公婆更好的生活,斥资买下海景房;为了工作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成功获得“金话筒”奖和全国十佳制片人之一。
很多人都在关心,汪文华离开《曲苑杂坛》之后怎么样了,如今在做什么?
如今的她和丈夫一起弄花侍草,享受退休生活,而且,她还开始做活动,资助一些山村小孩。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参加一些慈善活动,为活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种闲适的生活背后,是她前半生历经艰辛地打拼。
汪文华出生于1955年,家里有五个孩子,生活也并不富裕。母亲瘫痪在床,父亲一人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养育5个女儿的重任。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造就了汪文华肯吃苦、坚韧不拔、善良朴实的性格。
父亲照顾卧床的母亲30年,让5个孩子都健康成长,他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了女儿们。
1974年,汪文华高中毕业,毕业之后,武汉文工团正在招募团员,汪文华十分崇拜这个职业,于是应征入伍,成为了武汉文工团的一员。
文工团人才众多,汪文华在其中并不出众,但是她天生好强,要做就做最好的,她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向老师申请,要求做合唱团的主唱。老师拒绝了她的请求,并告诉她:“主唱不是谁想当就当的,必须是团队中的佼佼者,有自己的绝活。”
听到老师的话,汪文华瞬间清醒了,怎么才能练就一手绝活,让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
汪文华没有认识的行业大佬,也没有钱请专业的老师,于是,她想到了一个笨方法:跟着录音机学习,她买来各种各样的曲艺磁带,听着录音机里面传来咿咿呀呀的声音,跟着声音学习了评书、快板、京韵大鼓等等。
汪文华学得特别投入,就是在吃饭时也忍不住哼唱联系。
团里的领导看到她一副走火入魔的样子,又好笑又敬佩,为了不耽误这个好苗子,当即联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让她有更好的机会接触名家,学习传统艺曲。
但是,当时她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而袁阔成已经是名家大师。两人素昧平生,汪文华的拜师自然失败了。
本以为袁阔成拒绝之后,这事儿就算结束了,万万没想到,汪文华对学艺如此执着。她不仅没有放弃,还坚持一直给袁阔成写信,表达自己对袁阔成的敬仰和自己想学习评书的决心。在汪文华的坚持下,袁阔成终于被打动了,答应收他为徒。
袁阔成虽然答应了,但是他们一个长居武汉,一个在辽宁营口,两地相隔千里,怎么学习就成了一大难事。
汪文华所在的武汉文工团纪律严明,不能随便离队,但是每三年有一次探亲的机会,汪文华就利用探亲的机会去辽宁找袁阔成学艺。
三年才等来一次机会,她的父母也十分想念她,希望可以见到女儿,汪文华在车站看到父亲殷切的眼神,强忍悲痛把自己在文工团的积蓄大部分都给了父亲,转身去了辽宁。
汪文华在辽宁营口学艺的时候,住的是军区的招待所,白天跟着师傅学艺,晚上就把自己学到的讲给烧锅炉的师傅听。有一个锅炉师傅年纪大了,牙都掉没了,汪文华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坚持要将锅炉师傅讲的笑出声。
在汪文华的努力下,她的评书水平突飞猛进,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1991年,电视准备创建一档全新的节目《曲苑杂坛》,这是一档专门为中国传统艺术创办的节目,意义深远。
但是,在挑选主持人的时候犯了难,一度在全国公开海选,但是并没有找到合心意的主持人。事情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此时,汪文华进入了导演王晓的视线,汪文华的表演曾给王晓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推荐她来试试。
汪文华来了之后,简单表演了一段评书,大家听完后,瞬间就被她浑厚的艺术功底折服。汪文华毫无争议地当选了《曲苑杂坛》的主持人。
这时候,汪文华已经成家了,她与丈夫王建宁是在朋友的介绍下相识的,两个不在北京出生的人,因为工作在北京相识相恋,最终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生活也是琴瑟和鸣,相互理解,很少有争吵和矛盾。
王建宁的父母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英雄,战争结束后也担任过干部。但是,两人的身体出现了很多毛病,是医院的常客。婆婆有严重的风湿病、公公高血压,时常头脑昏沉。
而王建宁和汪文华都是非常孝顺的人,两人将王建宁的父母接到了北京居住。汪文华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公婆,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生活一生很难了,公公突然生病,再次打乱她的生活,这次是腰部骨结核,丈夫上班,婆婆身体也不好,汪文华只能亲自照顾公公。
病愈之后,公公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耳朵功能障碍,这给日常的共同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丈夫王建宁有意去国外深造,希望在律师事业上更上一层楼,公婆坚决不同意儿子去国外,这么大的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留给汪文华一个人怎么办?
但是,汪文华站了出来,她说,丈夫有理想有抱负是好事儿,她同意丈夫去国外,家里的事儿交给她就好。
在妻子的支持下,王建宁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一去就是十几年。
丈夫留学第二年,汪文华也进入了新的工作岗位——《曲苑杂坛》的主持人。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因为人手严重不足,汪文华基本什么都要做。
王建宁的父母对汪文华评价都非常高,他们打心眼里觉得王家亏欠了这个媳妇。
汪文华也不计较,把王父王母当做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照顾,日常也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
汪文华从来没有因为家庭耽误工作,她主持的《曲苑杂坛》节目深受观众欢迎。很快成为了电视的重要节目之一。汪文华自己也因此声名鹊起,在艺坛的地位不可撼动。
事业之路一帆风顺,家里却常常鸡飞狗跳。公婆身体不好,去医院都是家常便饭,还有年级尚小的女儿,为了方便照顾,汪文华只好请来了自己的姐姐帮忙。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公婆性格开始像小孩子一样,动不动就要闹矛盾,这时候,汪文华就当起了和事佬,帮他们解决问题。
此时,王建宁在国外的一家律所上班,处理一些跨国的官司。家里的事情他鞭长莫及,也只能一次次跟汪文华通话的时候说着自己的歉意。
汪文华的细心照顾也让王建宁的父母非常感激,他们对着记者说,汪文华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比任何一个儿女都贴心细致。
曾经他们的其他子女想要接父母过去,王父王母都拒绝了,他们觉得跟着汪文华的生活更自在。
有一年,公婆十分羡慕身边住上海景房的老人,汪文华看出了他们的心思,跟丈夫王建华商量之后,全款买下了一套海景房给王建宁的父母。公婆住进去以后,笑得合不拢嘴。
公婆上了年纪,在海景房住了没几年,就相继去世。临走前,他们紧握着汪文华的手,满眼的不舍和感激。
2007年,丈夫王建宁回国,两人终于结束了长达17年的异国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