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4日讯(记者李广军通讯员喻晓辉)千呼万唤始出来,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终于将揭开神秘的面纱!记者今天从宁乡县炭河里遗址管理处获悉,建成区面积近800亩的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于6月进行试运营,届时,包括炭河里青铜博物馆、文化长廊、炭河里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三大板块在内,将向市民展现“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
青铜博物馆藏千余文物,60余万人次参观
炭河里遗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处于考古界一致公认的“宁乡铜器群”中心腹地,于1963年初发现推测为商周遗址,1976年试发掘确认为西周遗址,距今约3000年,是全国为数不多、南方罕见、湖南唯一的西周古城遗址。
此前,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已于2016年9月30日开放,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昨日虽然不是节假日,但前来参观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大家在各种文物前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对宁乡的青铜文化叹为观止。
据了解,博物馆建筑面积8662平方米,外围配套区面积近200亩,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博物馆分上下两层,一楼以湖南出土的青铜器、炭河里遗址出土文物和青铜文明的解读为主线分三个篇章进行展示。二楼设有宁乡民俗文化展和3D影院以及学术报告厅,用于博物馆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活动。
记者获悉,目前,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已拥有1000余件文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有“瓿王”之称的铜瓿、提梁铜卣及“何叔衡同志故居”题词等四件文物,以及各类从新石器时代至当代的石、瓷、陶、玉、木、纸、铁、铜、银等器物,其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200余件(套)。
文化长廊共有十大景观,展示炭河里文化
而炭河里文化长廊于今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已经竣工。“设计理念为自然、生态,按照水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原则,辅以地形塑造,通过古驿道、古残墙、生态河床、地浮雕、祭祀台等景观的打造,充分展示古老而神秘的西周青铜、祭祀、军事等文化特质。”文昊告诉记者,文化长廊大致为东西走向,连贯遗址本体区和炭河里青铜博物馆,是游客参观浏览遗址公园的主游道,也是炭河里文化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炭河里文化的起源、兴盛、衰败、沉寂与再现为主旋律,向游客展现炭河里文化的时空画卷。
穿过一道高大巍峨的古城阙,就进入了遗址公园文化长廊部分,一座天然的博物馆、一幅跨越三千年的时空画卷就在这里,向我们展开。
正是初夏最好的天气,头顶上蓝天白云悠悠,脚下是一段由麻石铺就的古驿道,青铜、陶纹的地面铺装,仿佛将我们带入到3000年前的炭河古国当中。沿着古驿道一路寻觅,可以看到岁月侵蚀的路面上,仍留有坑坑洼洼马蹄踏出的蹄痕,车轮磨出的深深辙印。
“文化长廊共有十大景观,分别是历史文化墙、楚王秉戈、游览木栈道、祭祀台、塅溪梯田、古驿道长廊、沩水关隘、渡口、冥想台和文物挖掘坑。”讲解员刘思告诉我们。
一路向西,点点风景点缀,让这条将近千米的寻觅之路颇具情趣。极目楚天舒,长廊旁边,占地2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泊,从黄材水库引水建成。清澈的湖水宛如一块碧玉,倒映着蓝天白云,美不胜收。远处设立的渡口旁摆放了几只小舟。湖心岛上鲜花盛开,也为整个湖增添了几分亮色。
炭河里遗址原生态保护,月底现真容
木栈道曲曲折折,在木栈道下流淌的就是黄材河,属于沩水河的支流。2001年6月16日的下午,四位小朋友就是在这条河中游泳时,发现了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兽面纹巨型瓿。踏上顺着黄材河一路蜿蜒曲折向前的木栈道,一路陪伴着的是温润细腻的微风、是摇曳的灌木和绿树,连接着的就是炭河里遗址。
炭河里遗址位于黄材镇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是已知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址,发现于1963年初,考古工作者曾对此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共出土了包括“全国十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
炭河里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0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目前,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项目建设方介绍,该项目用地面积100多亩,坚持原生态保护为主的理念,采取结构补强、覆土保护、景观植被三大技术措施,对遗址本体城墙、壕沟、房址等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与展示,“到了月底,城墙、壕沟和宫殿3个区域就将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