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1.03上海
万航渡路是位于静安区及长宁区的一条街道,南起愚园路,衔接华山路,北至曹家渡折向西,最终至长宁路,衔接娄山关路。全长4830米。宽15.1至21.7米。部分路段沿苏州河南岸。在租界时代名为极司非尔路(JessfieldRoad),为1864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该租界以西越界修筑、管理的一条道路。1943年租界交还中国后,该路改名为梵皇渡路。1964年以谐音改今名万航渡路。
万航渡路上有许多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但最吸引我的主要有两处旧址——一处是原汪伪“76号”特工总部;另一处是圣约翰大学。现在就一起去看看吧。
万航渡路223弄三义坊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170三义坊民国静安寺街道
地址:万航渡路223弄
建于1930年。花园里弄住宅。
万航渡路223弄19号李天马旧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805200000323李天马旧居中华人民共和国静安寺街道
地址:万航渡路223弄19号
万航渡路223弄19号,为李天马(广东番禺,1908~1990,书法家)旧居。
李天马,6岁随父学书。楷书、行书、章草、大草、金文、甲骨文六体俱通。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教师、广州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著有《楷书行书的技法》、《张氏法帖辨伪》、《余氏书录辨伪》、《沈尹默论书诗墨迹》、《李天马小楷选》等书,早年撰有《定武兰亭的研究》、《米芾论书》、《石涛题画诗跋》、《论书锥指》、《王右军行穰帖》、《名帖的真迹与赝本》、《张冠李戴的王帖》、《广东书画家生卒年表》、《颜鲁公刘中使帖》、《柳书的赝迹》、《石涛书画稿卷的摹本》等书学论著。
万航渡路320弄
万航渡路320弄,这里曾寓居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927年6月,胡适在沪西极司菲尔路49号(今万航渡路320弄)租了幢小洋房,把夫人江冬秀和两个孩子胡祖望、胡思杜接来上海定居。
那段岁月里,胡适的工作、交游非常丰富。1927年8月,接受光华大学聘任为教授,同时又与徐志摩、梁实秋、邵洵美等筹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1928年3月,他就任母校中国公学校长。他还收了个“徒弟”罗尔纲,到他家中做两个儿子的家庭教师。罗尔纲后来成为著名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他还写了一本的《师门辱教记》,回忆那段在胡适上海家中的生活。
胡适当年的寓所到底是哪一栋,有不同的说法。按照行号图,极司菲尔路49号应该就是现在万航渡路320弄口西面一幢,但据居住在此弄的居民说是弄内42号。
万航渡路320弄42号与隔壁44号是联体假三层建筑。不论是哪一栋,可以肯定的是当年胡适就在这条弄堂里出没。1930年11月,胡适携家眷离沪赴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兼国文系主任,极司菲尔路的寓所就此归还房东。
在胡适寓所斜对面的极司菲尔路40号(今万航渡路323号)住着商务印书馆经理、出版家张元济,据记载,胡适与张元济“衡宇相望,时相过从”。20世纪90年代,因武宁南路拓宽工程的需要,张元济故居被拆除了。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120陈调元旧居民国静安寺街道
地址:万航渡路435号
万航渡路435号,为陈调元(河北安新,1886~1943,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住宅为“76号”特工总部)旧居。
极司菲尔路76号,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曾在上海扶植起一个汉奸特工机构,这个打着汪伪集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工作总指挥部”旗号的特务组织,犯下了种种罪行。因巢穴设在沪西的极司菲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故简称“76号”。它是后来令人提及而色变的汪伪特务魔窟。
沪西极司菲尔路北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与东邻74号、马路对面75号都是当年外国人向道台衙门购买土地修建的花园洋房,门牌为公共租界的蓝底白字门牌。沦陷前为安徽省主席陈调元的住宅,有一座洋楼、一座新式平洋房、一座很大的花园。
大门为西式。门内的东边在1939年9月1日召开汪伪国民党六大后、1940年3月“国民政府还都”前,建了南北相对的两长条20余间中式平房,作为汪伪国民党中央社会部使用。大门明轩的东边建了一座面对极司菲尔路的瞭望台。想进大门的人必须有淡蓝色的通行证。
二门原为西式,“76”号改为牌楼式,中间为门道,上方匾额为蓝底白字的“天下为公”;左右两间砌为枪眼,架设两挺机枪,作为警备使用。想进二门的人必须有淡红色的通行证。
二门里的东边,增建了南北相对的两长条20余间中式平房。南方最西端一间,是警卫大队长吴世宝的办公室。北方最西端一间,是审讯室。其余的是警卫大队驻地,后来成为“76”号各处室的办公地。
二层东边,会客室的上方是丁默邨的办公室兼卧室,不过他只住在附带的浴室里。丁默邨的房间对面是李士群的卧室。两个卧室前为李士群的办公室,但丁默邨也放了一张办公桌,但从不去办公。李士群的卧室左边,有一条狭长的走廊通向客房和高洋房以西的大礼堂。另有一条甬道通向后面吴世宝的卧室,甬道旁有两间专关女犯人的小囚室。
三层的两间为犯人优待室,在楼梯口有铁栅栏,有专人把守。
高洋房前是一座很大的花园,花园西边的一个大花棚被改为看守所。花棚西边新建了一座两间的楼房,作为电务室,电台设在这里。花棚前面是一座三间的平洋房,建筑形式新颖,作为日本宪兵督导使用。
高洋房西边有一座三间两进的石库门楼房,后来打通了楼下的房间,天井搭上玻璃天棚,搭了一个讲台,改为可容200余人的大礼堂,汪精卫的“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此召开。1939年9月1日召开汪伪国民党六大后、1940年3月“国民政府还都”前,一部分作为肃清委员会使用,另一部分作为汪伪国民党中央社会部使用。
“76”号西邻华村是一条死胡同,1939年9月1日召开汪伪国民党六大时被占用,作为代表的住所,后来作为“76”号、肃清委员会、汪伪国民党中央社会部的高官的住所。为此把华村的弄堂门封闭,在“76”号西墙开了一个便门,从“76”号大门出入。
上海解放后,原汪伪“76号”特工总部旧址曾为中共静安区委党校、建东中学校址,静安区职业学校等,现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上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静安分部。“76号”原主要建筑于1994年学校改建时拆除,建筑的模型及天牢、水牢、地牢等资料存于校内的“76号”旧址史料陈列室。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109万航渡路525号住宅民国曹家渡街道
地址:万航渡路525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CN-J-001-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90000023华园民国江苏路街道,310105945190000073万航渡路540号住宅民国江苏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盛世花园;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园
地址:万航渡路540号
层数:2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5年;保护类别:三类
万航渡路540号,是一幢早期欧洲洋人来华建造的外廊式花园洋房,屋顶平缓,出檐较大,檐下做木装饰,底层立面设连续半圆券落地窗或敞廊。建筑东南隅有花园,一座虹式木桥建在小溪两侧,巨大各形卵石堆在小溪近处,远处浓郁高大的树木遮荫蔽日,营造出一片休憩空间。
这里是盛恩颐(江苏武进,1892~1958)的旧居。盛恩颐是盛宣怀的四子,也是最宠爱的儿子,当年是慈禧太后给起的名字。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继承其父盛宣怀的家业,曾任津浦铁路局局长、汉冶萍公司总经理,丰盛实业公司总经理及董事长、三新纱厂和中国通商银行经理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设立宏济善堂,替日本运销鸦片,并任日本经营的华中水电公司常务董事。
盛恩颐的人生起点是相当高的——父亲是洋务实力派,老丈人是民国总理孙宝琦,自己又留学英美,母亲庄夫人又是盛府的掌门人。按说他本应该成就一番不俗的家业,但是从小被宠爱惯的盛恩颐,最终成为一个挥霍无度、奢侈成性的公子哥。
盛恩颐大把砸钱的“豪举”在上海是出了名的。上海进口的第一部奔驰轿车就是他买的。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他还把车把换成银的,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他的汽车牌照也很有“深意”,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四,所以他的汽车租界牌照是4444,中国牌照是4,这样,别人一看到他的车,就知道是盛家老四来了。
盛恩颐不仅自己挥霍,还给每个姨太太配一幢花园洋房和一部进口轿车,外加一群男仆女佣。他最牛气的时候,在跑马场养了75匹马。但和赌博比,这些都是小菜一碟。盛恩颐在赌场上创过的纪录,是一夜之间把北京路黄河路一带、有一百多幢房子的弄堂,整个儿输给了浙江总督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这样的赌资,恐怕是一般赌徒无法想象的。
他整天黑白颠倒,昼寝夜出,不是为工作,而是为玩乐。这一点,他赌桌上的朋友也有印证:“盛老四白天睡大觉,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起床。起床后一看有事要用钱,而家里的现钱又不够,怎么办呢?去银行吧,街上的银行已打烊了,那么就只好拿出盛家的老办法,反正家里有的是古董玩意儿,随便拿一件到当铺里去当掉,换出钱来,到第二天天亮银行开门,再派人去取钱,到当铺把古董赎出来。当铺几乎成了他的第二银行了,这是盛老四家的一大笑话。”
抗战后的盛恩颐已非常穷困,他与李鸿章的孙子李厚甫常在街头溜达。有一次,到了襄阳公园门口,两人都想进去坐坐,结果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拿不出买门票的钱来。
1958年,盛恩颐穷困潦倒,死在曾经是自己的宅子(苏州留园)门房。
万航渡路540号华园建国后曾为正泰橡胶厂的疗养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031万航渡路600号住宅民国曹家渡街道
地址:万航渡路60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52-V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电影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地址:万航渡路618号
万航渡路618号坐落着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产美术片为主的美术电影基地。其前身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0年迁来上海,1957年4月正式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影厂成立后,我国美术电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并多次在国际和国内获奖。《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西岳奇童》等动画片驰誉中外。200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利用地下室,开辟出一条动画艺术长廊,长廊内张贴着许多设计画稿,展出了不少经典动画片的实物场景,勾勒出动画片的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和最后定稿三个阶段,它使孩子们过足了卡通瘾,让中年人勾起了怀旧情结。
厂内有一独立式花园住宅,原系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吴国桢的私邸。建于1931年,砖混结构,带有流线型装饰的现代建筑,布局自由,形式简洁,突出横向构图,多处弧形转角,白色外墙,故有“小白楼”之称。
1957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此建立,此宅作为厂内建筑的一部分,原为动画生产车间,后改为行政办公楼。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097中行别业单人宿舍楼旧址民国曹家渡街道
地址:万航渡路623弄1号
今万航渡路623弄1号,系原中振小学旧址,为“中行别业”1924年首批建成的房屋之一。建成初期作为中行别业的配套用房,后改建为中振小学,学校教室主要在二楼、三楼,一楼大礼堂供学校与中行居民共同使用。后又改建为万航渡路第二小学,今为商务楼。
“中行别业”,位于万航渡路623弄,意思是中国银行在营业用房以外所置的房屋。它是由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出资建造的普通住宅。始建于1923年,原系中国银行建造的职工宿舍,故名。经过1931—1933年以及上海解放以后几次增建,才形成现状。
当时建立中行别业的决策人是宋汉章。宋汉章是中国银行(当时尚为大清银行)首任总经理,一贯生活俭朴,爱护下属。据传言,六十年代他在香港去世时,身后遗产只有数万美元。以宋汉章这样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历任中行廿卅年之久的高层的银行家,宋公算得上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了。
传说一位中行的高年资小职员病逝,向来厚爱部属的宋汉章,逢员工去世必亲临凭吊。他发现该老员工一家四口挤居一处。为老员工停灵,家人拆去了床铺。但毕竟居室浅窄,老员工的灵床头顶灵桌脚顶临天井的长落地窗,令窗门都关不上。时值滂沱大雨,窗外雨水不断倒灌进来。宋汉章看在眼中心里十分难过,为中行员工提供免费优质居宅的念头就此油然而生。
1923年10月31日,由宋汉章提出,经常务董事会讨论通过,买地起造“中行别业”。第一批建造的是砖木结构的单开间三层楼的联体石库门房子,供高年资低收入的居住环境差的低级员工居住。直到1930年,才特别营造经付理的花园住宅,供当时九位经付理居住。中行别业的建成,不知羡煞多少打工白领,除了显示了中行殷实的实力,也体现高层以民为本、体恤员工的良苦用心。
著名法学家江庸(重庆璧山,1878~1960,法学家。早年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曾经居住在万航渡路623弄中行别业。
江庸,字翊云,晚号澹翁,中国近代法学家、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06年毕业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
归国后授法政科举人。曾任满清政府大理院推事、北洋政府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司法总长及政法大学校长、朝阳大学校长等职。1926年迁居上海,从事律师业务,设事务所于四川路33号,曾义务为救国会七君子辩护。1949年,应毛泽东手书邀请,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被推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60年病逝。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92胡筠籁住宅民国曹家渡街道
地址:万航渡路686-694号
万航渡路688、692号大花园中,有并列的独立式住宅房五座,带有露天游泳池、网球场各一方,人称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胡公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地政局根据国民党政府颁布土地法开办城市土地所有权登记,规定产权人必须以其实姓名申报,所有过去假托于外侨和外国房地产商挂号、持有的“道契”、权柄单等必须交呈审核。换发土地所有权状。这一大花园住宅曾据胡筠籁、胡筠秋,胡筠庄和胡施淑贞申请共有产权登记。胡氏弟兄长期从事于外国金融资本在华的业务,其公开职业如胡筠籁为比利时商华比银行买办,而实际上他们经常活跃于诸如英商汇丰、麦加利和美商花旗、大通诸银行之间,以代理拆借头寸的能量为上海金融界所瞩目。
1956年我国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已据胡筠籁代表房主将上述房地产申请公私合营,房地产接管后由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使用。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106万航渡路767弄20号住宅民国曹家渡街道
地址:万航渡路767弄20号
万航渡路1066号,曹家渡圣弥额尔天神堂。原址位于长宁路140弄108号,2004年9月拆迁新建后,新址位于万航渡路1066号。
1919年法籍修女鲁依斯佩、金闺在曹家渡传教并建圣弥额尔堂。1921年,曹家渡的热心教友捐出了三间平房和一块空地作宗教活动场所,后改建砖木结构楼房一幢,即老堂。1930年由天主教友捐献土地建成临时新堂。1931年(民国22年)升格为总本堂。1933年,外籍晋神父在新堂侧建三上三下共六间神父宿舍。1935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暂缓新大堂,工程队在小花园葡萄棚旁建弥额尔天神像供奉。1937年上海教区从松江总铎区划出一部分堂区设立嘉宝总铎区。总铎座堂设在曹家渡圣弥额尔堂。解放后,宗教活动逐步减少,时至1958年,因教育收归国家,撤掉修女住所,将教堂移至北曹家宅108号(即长宁路108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关闭,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12月25日,曹家渡教堂重新恢复开放。1996年长宁区教育局为补偿占用小学内的神父楼房之面积,将地处曹家渡教堂后面的原幼儿园所在地划归教堂。直至2004年,曹家渡堂所在地区恰逢旧区改造,于是规划再次移地新建教堂,2009年的4月25日是新堂的奠基日。
历经2年半的建造和装饰,2011年9月29日三大总领天神瞻礼,崭新的曹家渡圣弥额尔总领天神堂在众多神长教友的关心奉献下隆重开堂,参礼教友达1000人。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CN-J-002-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80000067湖丝栈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厂房及仓库、湖丝栈;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湖丝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地址:万航渡路1384弄12号
层数:2至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10s;保护类别:三类
万航渡路1384弄,是1874年创立的湖丝栈。当年是加工湖州丝茧的工场和堆栈,因为是湖州丝商筹建的,故用“湖丝栈”命名。
“湖丝栈”是上海最早从事丝绸加工的企业,随后,信昌丝厂等近10家工厂也在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沿线及北新泾镇地区相继开设。“湖丝栈”生产的产品获得市场的一致好评,还远销至欧洲。
但随着外商人造丝的大量倾销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湖丝栈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历史被迫中断,原厂房被改为军需品厂,还曾先后作为达丰布厂仓库和常熟轮船公司堆栈,解放后又成为了市五金交电公司仓库,可谓命运颠沛。
现存建筑为原湖丝栈局部,砖木结构,约1910年建。建筑形体简单,清水青砖外墙,设水平红砖带饰,弧形券窗,外墙设壁柱。三角形木屋架等内部结构构件具有特色。
砖木结构的矮楼房,楼上楼下均为仓库和工场实用的大统间格局,具有典型的时代烙印和江南风格。最为难得的是跨度分别为9米和17米的横梁均为整根原木,无任何拼接,顶楼更是连中间支撑都没有,在上海实为罕见。
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母亲曾是“湖丝栈”的一名缫丝工,因此她从小就被母亲带去“湖丝栈”,对“湖丝栈”有着一段宝贵的记忆。
至今,“湖丝栈”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虽然几经岁月的变迁,但其从未进行过重大重建与修缮,内部设施依旧保持完善,实属罕见。
如今它脱胎换骨,转身变换作“创意产业园”。从创意园门口“湖丝栈”三个书法大字,依稀能够感觉到水乡玲珑秀致的风格。
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所在地,从前是一座著名的十分洋派的大学——圣约翰大学。据说此大学出来的人,都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有绅士之气。这是一所近代中国的贵族化的高等学府。圣约翰大学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所创办的学校。美国多所名牌大学皆承认约大学生的学历,并给予直升其研究生院的优待。
早在19世纪70年代,施约瑟主教将19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上海设立的增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在苏州河南岸的梵皇渡地方开办圣约翰书院,其形式完全是美国大学式的。1886年,刚从纽约总神学院毕业、年仅24岁的青年卜舫济来圣约翰书院教英文,两年后担任院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称圣约翰大学。卜舫济担任校长达53年之久。
73年的办学历程中,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等盛名,更是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
1949年秋,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中文系(部分)、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政治系和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附中并入上海市五四中学。
当年卜舫济对圣约翰校舍的建设甚费心血,他于1892年去美国募款时,就绘制了校舍图样寄回,并告诉有关人员:“务将中国房屋之特质保存。”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圣约翰大学占地面积已达300余亩,历年陆续增建、翻建教学楼达13座之多,还有宿舍、住宅及实验楼、图书馆等32座。
70年后的今天,圣约翰大学已经成为了“消失了的东方哈佛”,幸好还有一幢幢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可供我们瞻仰。2019年10月,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CN-J-006-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80000064行政楼清华阳路街道,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校政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校长办公楼4号楼
地址:万航渡路1575号
层数:2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894-1924年;保护类别:二类
圣约翰大学校长楼,现在是华东政法大学4号楼,1898年竣工。校长楼和大草坪地区(万航渡路北侧),原为兆丰花园一部分,面积计72亩(12英亩)。业主于1911年忽欲出售,价银14万两。当时,经约大募银购得,其中2.5万两由教会拨付。在该地产中有华商住宅一幢(即今4号楼),基地面积754平方米,建筑面积1275平方米,计房25间,砖木结构。屋面以黑铁皮代瓦,曲线形多屋角。约大购置后,楼上为校长住宅,楼下改作图书馆(由思颜堂迁来),西北隅设有函电收发室;楼顶筑有塔楼,可供凭眺;楼西侧平房为约大校办。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CN-J-006-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80000059怀施堂清华阳路街道,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怀施堂);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韬奋楼(41号楼)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894-1924年;保护类别:二类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通和洋行设计,1894年竣工。清光绪20年(1894年)1月,圣约翰为扩建校舍,拆除清光绪5年(1879年)建的四方形一层校舍,在原基地上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不绝之义。清光绪21年(1895年)2月19日举行新的两层校舍落成典礼,命名为怀施堂,以纪念美国圣公会中国教区第三任主教、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SchereschewskyS.I.J.)。1951年3月更名为韬奋楼,以纪念1921年文学院毕业生邹恩润(韬奋)。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CN-J-006-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80000061思颜堂清华阳路街道,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思颜堂);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思颜堂(40号楼)
于清光绪30年(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圣约翰书院创办初期出力甚多的中国牧师颜永京而命名。该楼有三层,呈U字形,砖木结构,左侧三层均为学生宿舍,右侧二楼设有大会堂,安置固定座位600个,斜坡地板。1953年3月改成学生宿舍1号楼。因该楼在圣约翰校舍中排列为40,故称40号楼。
1913年2月1日,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圣约翰大学之邀,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中山先生登上大会堂(现40号楼礼堂)讲台时,师生历久欢呼。中山先生在演讲中论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告诫青年:“既有知识,必当授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CN-J-006-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80000062思孟堂清华阳路街道,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思孟堂);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思孟堂(43号楼)
英商爱尔德公司设计,为纪念美国牧师、圣约翰哲学教员孟嘉德(MannAuthurS.)而命名。1907年7月29日,他在庐山因营救落水者而同溺毙于瀑布中。在“极司菲尔、梵王渡”码头旁建造三层学生宿舍楼,在清宣统一年(1909年)9月落成典礼上命名为思孟堂。1951年3月改名为和平堂,1953年3月改名为学生宿舍2号楼。1998年6月恢复原名。孟氏为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美国耶鲁大学曾在孟氏去世后,特制一纪念铜牌置于该堂。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CN-J-006-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80000060格致楼清华阳路街道,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科学堂);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格致楼(办公楼42号楼)
(建楼时曾称格致室,曾用名科学馆、办公楼)通和洋行设计,于1898年11月20日奠基,落成典礼于1899年7月19日举行。楼址原系1879年购置的别墅住宅,当时供施氏办公和起居住宅的基地,建楼时,将拆除住宅的砖瓦搬至今体育室处,建筑一简陋的健身房。
该楼为三层楼房,计房60间。底层有外廊,各室用落地长窗,屋面飞檐翘角,楼的西墙面与今韬奋楼南墙面相仿,其南墙面为城堡式。三楼为医学系教室,一、二楼分别为物理化学试验室及教室,以及神学教室。此外,约大博物院也曾设在楼内。
该楼的建筑经费共计3万美元,其中一半,由卜舫济于1897年赴美募得,另一半由上海士绅、学生及西商等多人捐助。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创建时,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及有关教研组、总务处及所属科室等在该楼内办公,故将科学馆改名为办公楼。
1998年暑期,华东政法大学在扩大招收住宿学生人数、紧缩办公用房、将办公楼改作学生宿舍时,采用曾用名格致室中的“格致”一语,改名为“格致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CN-J-006-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西门堂);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东风楼(22号楼)
东风楼原名西门堂。圣约翰在圣玛丽亚女中1923年9月外迁后,拆除了该校的校舍思丁堂。岁末在该堂基地上进行新校舍施工,于1924年12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因美国公谊会教友西门(JohnFerrisSeaman)遗孀捐资5万美金建筑经费而命名西门堂,作圣约翰附中校舍。1967年改名为东风楼。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945190000058罗氏图书馆民国华阳路街道,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红楼图书馆
红楼图书馆原名罗氏图书馆。1913年12月20日圣约翰举行美籍校长卜舫济(Pott.F.L.Hawks)任职25周年纪念会时,学生和校友会发起捐款建馆。时任美国纽约市市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罗氏(SethLow)与其弟捐助书籍甚多,故在1916年初夏图书馆落成时,命名罗氏图书馆。为与1984年新建图书馆名称有别,称红楼图书馆。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805190000174交谊楼民国华阳路街道,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交谊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交谊楼
原名交谊室。圣约翰同学会和校友会在建校40周年时,为纪念圣玛丽亚女中首任校长、卜舫济(Pott.F.L.Hawks)校长已故中国结发夫人黄素娥,发起募捐建楼,历时10年,于1929年12月14日举行揭幕典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1949年5月指挥淞沪战役中,26日凌晨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就在前圣约翰大学交谊室。当日下午,转移至三井花园,领导接管上海的工作。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5805190000173六三楼民国华阳路街道,310105945180000057圣约翰大学旧址清华阳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圣约翰大学(六三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中的六三楼
六三楼原名斐蔚堂。1939年,圣约翰师生和校友为纪念上海教区主教、圣约翰神科主任郭斐蔚(GravesF.R.),捐款建造两层教学楼1幢。1951年3月改名为“六三楼”,以纪念1925年6月3日圣约翰中国师生反帝爱国壮举。
圣约翰附中学生逐年增多,于1935年在西门堂东南侧建造三层学生宿舍。该楼命名为树人堂,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义。
为纪念圣约翰体育活动最早组织者之一、已故理科英籍教授顾斐德(CooperF.C.)而建造体育室,于1919年11月15日举行落成典礼。二楼系室内篮球、排球场,75X45英尺,一楼设有接待室、浴室、更衣室和机房等,楼东设室内游泳池,60X20英尺,池顶为玻璃所制。此室内游泳池,当年实为中国前所未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圣约翰建造的外籍教员家庭宿舍之一,后为同仁医院职工宿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置换后为华政校舍。因楼外墙面为白色,故称小白楼。
圣约翰于清光绪22年(1896年)成立医学院,在校门内侧设义诊所。同仁医院是圣约翰医学院教学医院,早期设在虹口虬江路上,抗战期间多次搬迁。1947年迁至义诊所处,并扩建医务房舍。1978年外迁。2002年华政与其主管单位予以置换。
华政1952年9月创办初期,无学生食堂,在40号楼北侧空地上建造一层学生食堂,1953年初竣工后投入使用。又于1985年拆除该食堂,扩建两层楼,下层为学生食堂,上层设有1300座的大礼堂,于1986年6月竣工。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会与外省市及境外的几个校友会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每四年(后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联谊会的机制。圣约翰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于1988年在香港召开首届,至2018年已举办了十二届。
1992年,约大第二届世界校友联谊会在沪召开,约大校友通过了“三管齐下”的复校方针:
第一,在上海复校;
第二,将原台湾新埔工专升格为圣约翰大学;
第三,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设立圣约翰学院。
圣约翰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应道富曾说,“复校的第二、第三项已经实现,第一项也由华东师范大学决定创立申江书院(申江与St.John谐音)而最终完成,复校计划圆梦了”。
万航渡路2170号原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国棉五厂,目前是创邑SPACE丨河创意园。
万航渡路2318号,上海丰田纺织厂(也称丰田纱厂)铁工部旧址。上海丰田纱厂铁工部成立于1921年,占地12亩,专为丰田纱厂维修机械。
1942年铁工部改名为丰田机械制作社,后独立成为丰田机械制造厂,成为日商在中国投产的第一家公司。
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失败,工厂作为敌产由国民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办,改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机械厂,新中国成立后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1950年,工厂改建为国营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简称一纺机),隶属华东纺织管理局,2007年更名为上海一纺机械有限公司。
而就在2007年3月,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向上海一纺机械有限公司租赁下铁工部旧址,打算将其改造成该公司在中国的产业纪念馆。
如今,原丰田机械制造厂的一幢二层办公楼和一幢平房(原为食堂)被围墙圈了起来,建筑经过了修葺。现为上海丰田纺织厂纪念馆。
在这里,不仅讲述着上海丰田纺织厂的历史变迁、当年在这里奋斗着的丰田纺织的先辈们的工作和生活的留影,还展示着一台上个世纪30年代的G型自动织机,这是丰田佐吉先生1924年研发的当时世界上最高性能的全自动织机,这项发明不仅成为日本产业现代化的先驱之一,同时也为丰田纺织机获得了世界公认的声誉。一台看似简单的织机,饱含着发明者的智慧和信念、凝结了生产产品过程中“以人为本、品质第一”的精神。例如,这台织机上,实现了真正“自働化”,自动化缺陷控制,自动检测到异常或质量缺陷发生时,机器能够自动停止。这种“致力于研究与创造”的精神在包括丰田纺织在内的各企业中传承至今。
万航渡路2526号,为荣毅仁(江苏无锡,1916~2005,实业家。荣氏家族。国家副主席)故居。
民国4年(1915年),民族工商业者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从英国购进成套纺纱设备,创建申新第一纺织厂,位于长宁区周家桥地区。荣毅仁选择在此居住是因为离工厂很近,往返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