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杭州,喜欢喝茶的人会立马想到西湖龙井和杭白菊,而这其中杭白菊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更是被古人赞誉为“千叶玉玲珑”。
但你知道吗?久负盛名的杭白菊其实并非产自杭州,而一直是浙江桐乡的特产。
那么它为什么会叫“杭白菊”呢?这就不得不说起一个徽州茶商与南洋老板斗智斗勇的故事了...
壹
“张冠李戴”保秘方
汪自新
故事要从主人公汪自新的父亲汪立政说起,汪立政的老家在安徽绩溪县上庄镇。当年,年仅12岁的汪立政走出了终年云雾缭绕的茶乡山门,随族人远赴上海滩学商。
虽然年幼,但汪立政一直习商诚恳、兢兢业业,备受店主信任,更是被委以出纳重任。
后来,汪立政有了一些积蓄,开始做茶叶小本生意,又在父亲的支持下,变卖了老家的部分田地遗产,于上海旧城老北门开设了汪氏的第一家茶庄,起名为汪裕泰茶庄(南号)。
汪立政为人真诚、知人善任,不惜重金雇聘技艺超群的茶工,以名贵花卉窨制南北名茶十余种。其茶叶不仅香味纯正,且茶汁浓厚,备受顾客的青睐。
咸丰六年,汪立政又筹集资金,于五马路开设了第二家茶庄——汪裕泰茶庄(北号)。
汪裕泰茶庄开在当年上海最繁华的地段
而到了汪自新这一代,汪裕泰茶号更是日渐繁盛,逐渐发展为民国时期上海最大的茶叶店。
《上海通志》中还有记载:“鼎盛时期,汪裕泰共有7家连号店,3处加工厂,还在摩洛哥设有一个驻外办事处。”
汪自新在安徽老家和江浙一带低价收购茶叶,到上海以高价出售,赚取其中的差价。
他还把中国的茶叶远销到海外,这其中,就有着关于“杭白菊”的名字来由。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桐乡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菊花茶中之佳品。
而在桐乡本地,有个叫朱金伦的商人,专门从农民手里收购晒干的菊花,然后通过汪裕泰茶庄,销往南洋。
因为菊花极易霉变和虫蛀,所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包装储存是个难题。不过好在,汪裕泰茶庄对此自有一套办法。
汪自新指导朱金伦把菊花用牛皮纸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并按茶庄的吩咐,故意贴上产自杭州的商标和产品说明。
然后,将包好的菊花一层一层地放进甏里,每层之间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于吸潮,最后密封甏口。于是一甏甏桐乡产的菊花便这样千里迢迢运往南洋。
南洋商人梁老板在收到汪裕泰的菊花后,开甏验收。刚一打开封口,菊花的阵阵清香便飘逸而出。
内里是一包包用牛皮手工纸包得方方正正的菊花,每个封包上还贴着一张绿色的商标纸,写着“蝴蝶牌杭白菊”。
纸袋后面的产家落款则写着“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
落款下面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本庄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购地数千亩,聘请工匠,精心栽培,所产茶菊,非同一般,欲买正宗杭白菊,请认准蝴蝶牌商标。”
后来杭白菊果然在南洋销路大开,深得喜爱。而随着销量日增,梁老板的心中也不禁打起了算盘。
“这杭白菊如此好卖,包装上厂家、厂址又写得明明白白,我何不亲自去杭州走一趟,以后直接进货呢?何必要让那个汪裕泰赚取中间的差价。”
于是,梁老板带了几个伙计,飘洋过海来到杭州,四处打听金伦茶菊庄。可寻遍了杭州,也找不到杭白菊和金伦茶菊庄,只得悻悻而归。
原来,精明的汪自新早料到会有人打这样的如意算盘,于是张冠李戴,特意将桐乡白菊冠以“杭白菊”之称,因此瞒过了南洋商人,对自己的茶庄生意起到了保护作用。
然而,桐乡特产的白菊花,却从此冠以“杭”字而扬名。以至于如今许多人,都混淆了杭白菊的真正产地。
贰
西子湖畔的琴痴
1927年,汪自新因杭州茶厂业务来到西湖,只见湖光山色、景致怡人。耳畔隐隐约约地传来丝竹乐响,宛若天籁。汪自新不禁感慨道“我若能卒于此地,此生也足亦。”
他盘算着,如果能在此修建别墅,即能将这一带湖光山色揽于怀中,又可方便打理杭州茶厂事务,岂不两得?
于是,历经两年的修建,汪自新心仪的山庄终于建成,始称“青白山庄”,后因汪自新乡情难舍,更名为“汪庄”。
汪庄三面临湖,内设汪裕泰茶庄分号,在高雅的厅堂之中,布置了各式各样的茶具。还设了菜馆,名为“南屏山灶”。
游人至此,可以赏美景、品名茶、购茶具、尝名菜。这样的经营,令得汪裕泰在杭州声名大振。
而除了生意做的好,汪自新还有很多令人惊讶的爱好。譬如,他28岁开始在沪悬壶济世,两年后,怀着“博通中外医学”的大志赴日本学习西医。
此外,汪自新更是一位震古铄今的“琴痴”,他在建成的青白山庄内专门辟精室数楹,珍藏着百余张古今名琴,因此汪庄又名“今蜷还琴楼”。
1929年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汪自新也拿了三架古琴去参展,分别是先人汪宗先制作的“修琴”,元朱致远制作的“流水”和唐雷威制作的“天籁”。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展会上却有人指出汪自新提供的“天籁琴”是个赝品。
这样的指控对收藏家来说,可谓是极大的侮辱,汪自新也登报提出质疑:“我的琴从哪里看出是假的?”
该鉴赏者随后在报纸上回文,洋洋洒洒写了千百字,指出:“料真艺假”。
主要证据是“天籁”的琴底用的木材是“楸梓”而非“黄心梓”,楸梓锯开可见色微紫黑;而黄心梓中心之色偏黄,不是唐人所讲究者。
报纸上的这场争论自然是成为了当时人们议论的话题。为了自证,汪自新特地开了一个说明会,邀请古琴同好及各方学者到场,当众锯开“天籁”底板,果然是一块发黑泛紫的“楸梓”。
次日杭州报纸以“日夕望君抱琴至,空山百鸟散环合”为题披露此事,那位鉴赏家也从此销声匿迹,不再出现。
后人谈及此事还评价道:“赏琴大家'前有陈子昂,后有汪自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80年代,汪庄对外开放,改名为西子宾馆,湖畔的这处禁地开始面向众人。
商界精英、企业家、学者、艺术家们都热热闹闹涌进来,共沾一点山水灵气。这里接待了无数名人,就连G20杭州峰会欢迎宴会也在此盛大举行。
续写汪裕泰传奇,一手打造杭白菊。在汪自新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徽商精神,而是在那个动乱年代,古老的徽州依旧在向社会输出各个领域的集大成者,发挥着它的余热和光辉。
而如今,当人们经过雷峰塔旁的西子国宾馆,又有几人记得,在这座庄园的背后,有一位徽州人,他叫汪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