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文明之城的南京,它的沧桑历史中民国这一篇章也是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一篇。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总统府就职,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光复南京,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这份城市规划文件,其中的产物之一,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颐和路公馆区。1928年起,民国政府修建了中山大道,贯穿城北、城中、城东,穿过明故宫,直通中山门,这不仅是为了孙中山先生灵柩经过,也永久的奠定了南京城的空间结构。
小楼已显得有些杂乱,一看就知是民宅,居住着平常百姓人家。
江苏路2号
尽管南京建设发展很快,但这一街区的格局没有变化,街道上粗壮高大的法国梧桐多为民国时期所种。
这里由始建于1920年至1930年的26幢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别墅组成。薛岳、陈布雷、黄仁霖、张笃伦、熊斌等民国名人的旧居都位于此。
今天细雨蒙蒙,雨细到正好不用打伞的妙处。这样的天气来颐和公馆真是很应景。石板路宽阔整洁,进入南京颐和公馆,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当年的风貌。这些建筑曾为民国重要历史人物的住处与外国使领馆所在地。
当年的名人住宅基本都是独立建造,因此在色调和外观上没有现代住宅区惯有的统一感。其院落和建筑各有特色,单建筑外墙就有红色、灰色、黄色等多种色调,26栋建筑的格局也不尽相同。一栋栋小楼不论是色彩还是形态都独此一家。
这些名人故居,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任何一处都透着浓浓的历史感,记载下历史的变迁。
大门右拐是地下车库,直入别墅下方。坡道一侧青石砖围墙,在围墙的后面一座淡黄色的小楼就是江苏路5号,曾经是原平汉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杨华臣的旧居。
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江苏路5号建筑,西式建筑风格样式。建有砖墙瓦顶、西式楼房1幢,楼高2层。建筑的造型变化丰富,门窗,阳台大小搭配,整体看上去极具韵律感。
这栋奶黄色的主体,红色窗棂,红色的瓦顶,屋顶的老虎窗,二楼的小阳台的江苏路17号,曾是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
一栋气派的欧式风格别墅。青灰色的建筑显得大气。半圆形台阶,半圆形的阳台,形成视觉和美感上的统一。
院落中如此硕大的一棵梧桐,想象一下它枝繁叶茂的样子吧!
这一栋栋极具特色的别墅在原基础上进行修缮和改造,现在都是酒店的一部分。特色的客房设施,并有文化馆、非遗文化体验馆、博物馆、会议中心咖啡厅、米其林西餐厅和民国特色中餐厅等配套功能,是历史与人文情怀的城市精品酒店了。
客房区域藏在树丛深处,曲径通幽,确保私密性。
这里保持着浓郁的民国风情,在这些私密性极佳的私家宅院里漫步不禁让人遥想民国时代的那些往事。当年那些民国政府的官员们在这里完成了哪些重要的决定和部署?那些达官贵人在这里的生活的状态?那些社会名流在这里上演着怎样的社交故事或缠绵爱情?风云轮转,多少往事已远,但故事沉淀在了历史长河里,渗透到这些建筑中。
我好奇的随意溜达,几乎就没遇上什么人,一直在人堆里行走惯了反而不习惯这样的行走,一直纳闷在闹市区怎么会有这样的场景。就算是高端的酒店也会多少有个人影吧!
在追寻民国文化的漫漫古道上,颐和公馆26栋别墅并没有全部用作酒店产业,它特地拿出其中的几栋民国小楼辟为民国建筑和文化的博物馆,进行各类民国精粹的展览,包括民国建筑彩铅绘画展、“国民衣着摩登都会”民国服饰展、民国教育书籍展、梦桐墅民国饮食文化展、薛岳抗战陈列馆、民国昆曲资料展......这些展览的主题很好的重塑了逝去的民国传奇。
半包围的圆润屋角让这栋别墅多了一些柔情。
梦桐墅现在是民国饮食文化展览厅。
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有个文艺的名字——艺风堂,曾经的主人正是国民政府的"特勤总管"--联勤司令黄仁霖。
这位赴美留学的绅士在1936年购地建造了这幢欧式别墅,主楼为东西向欧式三层楼房,红砖清水外墙,局部米色灰粉,一楼有卷拱门廊,二楼有露天阳台,三楼老虎窗采光,整个小楼典雅而富有韵味。
青瓦坡顶,红色墙面红色窗棂的立面,冬日的枝丫,还有那两盏质朴的路灯,整个画面有种凄美的调调。
步行道路被雨水洗刷的亮晶晶的。道路以青砖铺砌,每一块都色彩斑驳、形状不同,沉淀了历史,也带来了民国独有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