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样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采取了以下多种方法:一是在教室内建立图书角,二是订阅《中学生阅读》,三是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如《阅读与写作》中就有很多精彩描写,句句深入人心。刘心武说道:“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在长期积累中学生也有了读好书的愿望。

一、领悟感情

此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义及诗中景物形象的理解,调动联想及想象,将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整合,从而理解作者所抒之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心情?或: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方法指导: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看清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2了解作者。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者的旨趣、作品的情感倾向。3辨析题材。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及隐逸思想;分别诗,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或劝勉安慰;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乡诗,表达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4借助意象。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表达较固定的情感。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子规、猿啼,常与悲伤之事联系在一起;鸿雁,常指书信,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例:(2011年凉山中考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题目: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之情。

二、品味字词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是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的,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

提问方式:句中加点字(词)用得精彩,为什么?这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方法指导: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还要掌握一些术语,用来回答该字词的作用,如用典故的字词,采用“委婉”、“含蓄”等词语;描写性的字词,采用“准确”“生动”“清新”“质朴”“耐人寻味”等词语;动作性的词语,采用“生动”“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答题格式:含义+修辞+描写的景象+抒发的情感(如没有修辞手法就省去“修辞”这一点)。

例:(2011年衡阳中考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题目:“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参考答案:“悬”是端端正正高挂着的样子。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景表现出来,抒发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三、赏析诗句

诗中的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值得推敲玩味。

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儿?请赏析。诗中的名句是哪句?请赏析。

方法指导:欣赏诗句的妙处,先要整体把握,弄懂全诗的主要意思,再去赏析所给诗句。古诗的表现手法包括:用典、对比、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答题格式:修辞+描写的景象+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

例:(2011年德州中考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题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参考答案: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描绘了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阔大景象,诗句动静结合,借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在讲授语文课文的《悯农》一诗时,我首先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弯着腰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农民不时拿抹布檫脸。”此情此景,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我们的粮食来之不易呀。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标示出古诗句,诗句和图画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此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就能入情入景,能体现出农民的辛劳,学生们也从中学到了道理:我们赖以生活的粮食来之不易,小朋友们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二、多媒体教学更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

俗话说:触境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画面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更容易促使学生进入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更有利于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触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像力,激发学习兴趣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去主动学习。

一营造诗意氛围,以环境润物无声

二经典诵读课堂,让情趣融合所长

今年,教育部在语文新课标的修订中,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做了一些调整,都增加了经典篇目的诵读与背诵。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到400万字以上,而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则有136篇。诵读古诗文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我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演绎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文,和诗文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为孩子们理解古诗文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寻春、探春、赏春,感受春之生机;在《卜算子咏梅》说梅、问梅、评梅、赞梅,感受梅花的高洁品质……学生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古诗课堂中,将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和实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的语言特别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空白”。在课堂上,我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再通过艺术再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将一首首诗词,转换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实践证明,学生爱给诗词配图画,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由此可见,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好这些空白,不仅能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特色诗韵活动,用体验品味成功

古诗词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在学生积累诗词的过程中,如何能让学生保持对诗歌的持久兴趣呢?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外组织丰富的活动来激发诵读兴趣,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办手抄报,培养情趣。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采用办古诗词手抄报的形式恰能满足学生这一愿望。为此,我每月以一个主题让学生办古诗词手抄报,把学生带入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使学生走进浩瀚渊博的古诗王国,让诗香溢满班级,让诗魂注入学生的心灵……定期引导学生将手抄报归类整理成册,分为山水田园篇、花草咏物篇、送别思乡篇、爱国励志篇、春夏秋冬篇、洛阳牡丹篇等……再通过定期的手抄报评比展览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转化成学习的情趣,在展示中形成阅读和积累的良好习惯,在交流中提高归纳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背诵;语文素养

上学期开学不久,我发现班里不少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上课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有的甚至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作业书写不认真,错别字较多,作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令人头疼。

针对所带班的现状,我认为必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决定从学期开始就从最基础的积累知识入手,以背诵为突破口,以训练基本功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明确背诵的意义

要让学生愿背、乐背,就必须让他们明白背诵的意义,只有明确了背诵对于人生的意义,才能让背诵变成需要和行为。为此,我告诉全体同学,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内容,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背诵这些内容,既是对人类文化瑰宝的继承,又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终生受益。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我列举了大家熟悉的科学家华罗庚、竺可桢,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他们之所以卓有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少年时代好读书、读好书,读的多,背的多。

二、确定背诵内容

1、立足课标、课本,背诵新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优秀散文、古诗文和外国优秀诗文等内容。

2、自主选择课本规定篇目、章节或片段以及名家名篇、精彩片段和文言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3、本着积累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志趣的原则,适当扩展背诵内容,向学生推荐《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让学生背诵。

三、适时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背诵的内容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背诵之中。例如,我在教学于漪的《往事依依》时,品味第四段诗句引用的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风貌的多种色彩,优美如画。这时,我问大家:“你们读过哪些歌咏祖国风貌或四季美景的诗?能不能背出一两句?”一下子,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说出了许多诗句,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同学们的诗兴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泻而不可收拾。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被诗句的优美意境所陶醉,沉浸在五彩纷呈的世界里。

四、教给背诵方法

1.直观法。教学时,根据所学内容,在黑板上简笔勾勒图画,或利用课本插图,引领学生进入记忆的王国。

2.抓关键词。因为一些关键词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了关键词,学生就能顺利背诵。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描写雪后山上美景一段,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背诵时,让学生只要抓住“妙”、“小”,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去背诵,背诵就不成问题。

五、开展竞赛活动,享受成功喜悦

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我在课堂上随时开展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的背诵比赛活动。期中、期末考试前举行了两次班级之间的大型比赛活动,各班推选3―5名“记忆大王”参加比赛,让获胜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参与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在那时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我们看古诗,仿佛描写月亮的特别多,原来在没有电灯的夜里,月光如水,洒在地上,就如同灯火照亮了夜行人的路。那时侯,月亮好像人们的伙伴一样,如此才产生了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大自然不仅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伙伴,更重要的是,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大自然用博大和谐的存在,教化着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人类。人们从大自然当中获得取之不尽的美的享受,更从中获得了用之不竭的教诲。大自然是人类的一本无字教科书,山川树木,花鸟鱼虫,它的美来教育人们,变得勇敢、真诚、平和。

春夏秋冬的交替,带动了人们的情绪和感受随之变化。过去,北方到了秋天,天气开始寒冷,树叶开始飘落,人们往往要感到一些压抑和伤感,因为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但是人们又渐渐意识到,冬天过去之后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于是心里又重新充满了希望。大自然就是通过自然变迁教会人们宇宙通行的自然辩证法。以前的人们就从大自然的变迁中感悟着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伟大的古人也就留下了《易经》这样的哲学思想。通过大自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规律,人们还懂得了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正是从这种教化中,几千年前老子就感觉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直到今天这种哲学思想还在给予东方和西方的人们不断的启迪。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是人类现代化的扩张将自己与自然母亲的距离越拉越远。马克思说世界上有两种自然,一种未经过人类后天改造的大自然原本的样子,叫做第一自然,另一种是经过人类后来改造过的,有过人类加工痕迹的自然环境,叫做第二自然,或人工自然。现代社会中,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自然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农村,全部都是人工自然环境,已经被无数代的先辈征服和改造过。柏油路上怎么也闻不到泥土的芳香;摩天大楼如同钢筋水泥建起高大冰冷的城市森林,阻隔了人们去仰望天空的视野;城市里的月亮被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遮挡着,难得露出头来。人们也被繁忙的工作生活驱使着,难得想起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即使看见了,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月亮也似乎暗淡了它的光辉。这些大量的人工的痕迹阻挡了人们和自然的接触,同时也就无形中阻隔了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本能。

人与自然的隔离,在西方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西方的文艺作品在20世纪就开始出现后现代思潮,表现人类社会的荒诞、孤独、矛盾。造成后现代主义文化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疏远。人们本性中对于自然的亲近得不到满足,也就隔断了人本应从自然界获得的心灵抚慰。我们的国家在这一点上还要比西方好些,农家乐的出现就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试图缓解孤独、寂寞所作出的努力。

笔者认为,作文总是带有情境性的,作文就是用语言记下特定情境中的人、物、事、理、情。作文应该融入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习作才会真正汇入他们的生命之流。情境作文主张将作文“镶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浸泡”在浓浓的生活“汁液”里,用生活的方式写生活,使作文真正成为由内而外的、灵动的东西,成为生命历程的表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那么美妙。春的烂漫,夏的执着,秋的迷人,冬的宁静,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与灵感所在。

一、烂漫之春

一般的作文指导都是从作文课开始的,而笔者将作文指导的起点前置,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最为苦恼的缺乏习作素材的问题,而且培养了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意识和能力,还为他们的童年生活着上了艳丽的色彩。

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四季中,春天往往带给人更多的惊喜,让人产生更多的憧憬。因而,也成了人们最爱描绘的、最想赞美的季节。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记录这多彩的春天,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相约在春天”的系列活动。在春天刚来到时,笔者便带领学生去探寻春天的足迹,去拜访春天的使者――迎春花,去植物世界中找寻报春的嫩芽。与此同时,笔者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向春天问好,以表达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学生以放风筝、做风车和折纸飞机等方式迎接春天的来临。春意渐浓时,笔者带学生去拜访春天,拥抱春天。带他们到郊外看金灿灿的油菜花,看粉红的桃花,看婀娜的垂柳……春天是鸟儿叫得最欢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带上录音笔,到郊外的树林里倾听、辨识鸟儿的鸣叫,品味这飞翔的音符。春天也是播种的季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播种绿色,美化家乡。在春天将要离去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将春天的脚步留住。学生有的采集鲜花制成干花,有的还将昆虫与花草的标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春天的图画。春天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阳光、春天的温暖、春天的魅力、春天的力量,感受到一种最本质、最根源的快乐。他们将春天留在了脑海里,留在了笔下,也留在了心间。

二、七彩夏日

描写笼统、不具体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顽症。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学生对所写内容不熟悉,没有经历过,但有时,对于参与或经历过的事情仍有不少学生写不具体。这其中自然有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但笔者觉得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学生参加活动时没有细致入微地去观察,没有触动心灵地去体验,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情境作文强调优化情境,现场指导。

夏日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夏日特有的魅力,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七彩夏日”主题活动。烈日炎炎的午后,笔者带学生踏上校园旁绿荫如盖的竹间小径,让他们置身于一个青绿的世界中。接着,让他们在林中的竹椅上坐下,在沙沙作响的竹声里,打开一本爱读的书。活动后,笔者让学生把夏日竹林的景色和在竹林里读书的感受写了下来,那一定会成为他们童年生活中绿色的回忆。盛夏是荷花绽放的时节,笔者带学生走近荷塘。此时,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满池的荷叶翠滴。笔者采了几张荷叶让他们轮流顶在头上当草帽,还让他们脱下凉鞋,光着脚丫轻轻地踩踏在池塘边的石板上。清凉的池水漫过他们的脚背,他们感到一股凉意沿着脚往上爬升,一直凉到心头。学生们用笔记下了这夏日的荷塘,记下了这份带有花香的清凉的记忆。笔者还让学生赤着脚在校园里的各种地面上走一走,跑一跑,学生分别赤脚试着在水泥地、石头路、人造草坪、鹅卵石小道、沙坑等地方行走,让小脚丫亲吻大地。在这个夏日里,学生发现并品尝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诗意的、幸福的生活,并用笔留下了那份好滋味。

三、迷人之秋

是否拥有文学的眼睛和飞翔的心灵是表达能否自然灵动的关键,而这种能力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活动和写作指导中进行激发和培养。

四、宁静冬日

语文学习,阅读不可或缺,对于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可采用麻醉式阅读法。读者如同服了麻醉品,几乎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把自己完全置于书本之外。就像看武打录像一样,人物姓名、故事情节、艺术手法等掌握与否均无所谓。如果说能有一点收获的话,那就是身心得到放松,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当然,读名著时千万不要用此法,否则会在你的眼里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庸俗作品的水平。假如你用麻醉法去读《红楼梦》,就会感到薛宝钗比林黛玉可爱;假若你漫不经心地读《安娜卡列尼娜》,就会感到自己在看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甚至人物形象也发生本质上的扭曲。

对于以检索、查阅或捕捉信息、了解情况为目的的阅读,可采用扫描式阅读法。我们平时查阅资料、阅读报纸、看说明书等大多用的是扫描式阅读法。读速往往是一目十行,眼睛看到的不是字的笔画,也不是具体哪个字,甚至不是具体哪个词、那句话,而是把所看的内容像图像一样一起收入视野,映入大脑,然后凭经验、凭这幅图像上的一两处特征,来做出判断。嘴不出声,眼就像电子扫描一样在字里行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舍弃无关的内容。

在实践中可采取泛读、跳读、读标题、读段旨句等方式。对于报道、消息,可以由标题延伸到导语,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往下读;对于议论文,可以读标题、开头、每一自然段的段旨句和全文的结尾。

对于中学生而言,仅凭课本上的百十篇范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学好语文,必须大量阅读课外诗文,由课本延伸开去,必须让语文阅读的内容具有开放性,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语言典范,感悟语言规律,培养自己的语感,形成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鉴于此,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延伸阅读。

许多古代诗歌、现代散文与课文在内容、题材上往往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利用此种联系延伸出去,指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例如《驿路梨花》一文,作者在结尾引用了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来点题升华,这时把原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学生既学到了一首爱国诗作,同时也领悟了作者将古诗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的高超技艺。学习《斑羚飞渡》,可以阅读《藏羚羊跪拜》等,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学习《羚羊木雕》,可以推荐台湾作家刘墉的《爱的礼物》。教学《济南的冬天》,可以对比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讲读《君子于役》,可以对比李频的《春怨》。学完《背影》,可以推荐孟郊的《游子吟》。这种延伸阅读,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对其艺术手法的共同之处及蕴含其中的意味有更深切的感悟。

依照思想健康、篇幅短小、语言精美的标准,进行延伸阅读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逢到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就可以选读描写这个季节、这种天气的作品。鲁迅的《雪》,余秋雨的《听听这冷雨》等等,大师名家的经典佳作“与时俱来”,走进学生的阅读视野。伴着春光,迎着秋风,沐着细雨,赏着瑞雪,品味着语言的精华,学生们一个个摇头晃脑,感觉自己就是文豪了。春游、秋游之际,或者假期归来之时,正是搞山水名胜类诗文延伸阅读的绝好时机。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巴金的《海上日出》,李广田的《花潮》正好这时走进学生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解读;文化视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诗,产生于唐代,流传至今,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喜爱它的人却是越来越多。不论男女,无论古今,只要是生活中经历了离亲别友、背井离乡,人们都会在思念之中,轻轻地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往今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好诗佳作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诗能够广泛地得到大家的认同,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底?品读本诗,我们是否应该再去寻找一个崭新的角度,从而获取更多的文学价值。

一、“佳节”之论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在诗人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可能更多(因为有些节日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如今能称作“佳节”的,起码还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情结所系,可是,作者在题目中却明明白白地以“九月九日”标示出佳节的指向,于是,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会更加思念家乡与亲人呢?

来看一看本诗的写作背景,十七岁的作者才华横溢,为了谋取功名,他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繁华的长安。一方面,繁华的对当时正热中于仕进的年轻诗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长安越是繁华,茫茫人海越是热闹,这个少年游子就越感到孤孑无亲。在这样的生活中,诗人肯定会无数次地想念家乡和亲人,任何节日都可能成为他深深想念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最真实的内心写照,这里的“佳节”应该是那些所有让诗人悄然动情的节日,可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格外凝重呢?那些比起重阳节更为悠久更加热闹更能凝聚骨肉亲情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什么没有让他写出流传千古的佳句呢?而那个佩带茱萸的节日却为什么能够激发起年幼诗人如此强烈的创作灵感?此处,这个重阳节的魅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在中国大地上燃放多年的爆竹、甜甜蜜蜜的元宵,包括那轮皎洁的明月

选在重阳节写作,或者说在重阳节作者产生创作激情,也许并非偶然,我们是否应该抛开王维的思乡之情,从他的情致爱好来考虑,考虑那个佩带茱萸的重阳节。

二、关于茱萸

在客观世界里,“茱萸”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在诗人的故乡,在重阳节,“茱萸”又代表了什么?在诗人的内心世界,“茱萸”留下了什么印象?在那个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美酒飘香的日子里,为什么诗人只对茱萸情有独钟?

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因此,人们又送给茱萸一个雅号――“辟邪翁”。唐代,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避难消灾,佩带茱萸也表示一种怀恋之情。

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茱萸,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一种健康、吉祥的象征。而“九”这个数字,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包含着永久的意思。在九月九日,佩带茱萸,表示人们对于健康、祥和生活的永远的向往与追求。

可是,盛极一时的大唐长安,在重阳节日想必人们也会遍插茱萸,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家乡的茱萸进行深情的遥望呢?

三、走近王维

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一个多情善感的人;

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个特殊伟大的人。

王维能诗善画,多情善感,具备了一个优秀诗人的才智与情感。在保留下来的四百多首诗中,最能展示他艺术才能的,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东坡志林》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山水诗作方面卓越的艺术成就,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这个在盛唐时期蛮声诗坛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经受悲欢离合,远在异地他乡,他同样孤独寂寞。每当夜深人静,他也会思念家园,他有着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基本的情感。但他同时还是个诗人,他又有着平常人所不具备的表达情感的特殊能力,他会写诗,他能用28个字表达出心中的无限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不下千千万万,但却再没有第二首诗能与本诗相比,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被人们吟诵了一岁岁、一年年,其艺术魅力亘古不变,历久弥新。就王维个人而言,这七个字所饱含的深情与文学意义也已经超过了那四百多首诗的总和。

于是,我们再来仔细端祥王维,重新品味这诗中的味道,才发现王维的伟大之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敏感地捕捉到了游子心中那一瞬间升腾的情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的时光易逝、故乡难回的感慨;“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也只以来日的欢聚衬托今天的孤独……如此这些,都是从个别角度来表述思乡之情。只有王维,也只有王维,那个既能概括雄奇壮阔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刻画自然事物,既具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又享有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的人,才能够把个人的思乡情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整合在一起,从节日――这个最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的文化现象人手,揭示出人性的共同特征――每逢佳节倍思亲!

无论大江南北,无论春夏秋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都会有自己的节日。节日是什么,节日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是精神文明的传承,是民族特点的浓缩,是个人情感的归依。那个在作者心目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阳节,最能让作者品味出诗情画意的重阳节,早已在作者心中滋生出无限眷恋之情,无论何时何地,久久挥之不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佳节,在自己的家乡,那些茱萸不只插在了兄弟们的身上,也深深地插在了作者的心中,那种健康、吉祥、而又团聚的生活是作者永生永世都难以忘却的(当然,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向往的;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向往的)。所以,即使长安城内人人插茱萸,遍地是茱萸,也难以替代家乡的茱萸家乡的人,因为,作者爱的不只是那种开黄花结红果的绿色植物,想的不只是家乡的某一个兄弟,而是在九月九日那么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与亲人一起祈求幸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王维在本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包括一种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

王维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但当这种情感与传统节日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使每一个阅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憾与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于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寒山诗歌意境四季寒山

历代能够韵味隽永、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往往都注重意境的塑造与意象的选用,创作于中唐时期的寒山诗歌也不例外。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类,然寒山诗之意境非“无物”二字不足以准确概括。何为“无物”?“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故“无物”并非没有物,而是对万物不取不舍、无有执著的境界,这是诗人的诗境、心境,也是禅的最高境界。那么,“无物”之境具体如何体现的呢?本文将从空境、幻境、离境三个维度对寒山诗境作具体论述。

一、寒山之空境

“寒山”这个意境早在寒山诗出现之前就已经被众多诗人青睐了。盛唐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就塑造了此境:“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此诗表述了诗人幽居山林、超然物外的志趣,诗中的寒山正值初秋,流水潺潺、草木葱葱,暮色下蝉鸣阵阵、炊烟缕缕,无一不给人以安闲之感,与诗人心境遥相呼应。在这里,“寒山”既是诗人所居辋川之物境,亦是诗人隐居乐道之心境,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不过,“寒山”之境在每篇诗作中的含义与韵味是千差万别、因时而变的,除了物境本身因地理因素的变化有不同之外,对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旨趣等皆有重要影响。

二、四季之幻境

“四季”之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风貌为基础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意境,也是最为常见的意境。以春为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风景总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之感,亦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因此,以春为境的古诗词大多是明快积极、缠绵悱恻的,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5]此诗以春天造境、以春草、桑叶、春风入诗,寄托了思妇对征夫的浓浓思念,别有一番缱绻风韵。然而,四季虽有它特定的景致与风韵,却也并非一成不变。

寒山诗第一百六十四首还透露出了诗人营造此境的初衷:无论天地变换还是四季更替,找回自心、破除迷幻都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任运随缘、安闲自在。“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诗歌描写了寒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他顺应自然变化居住在山泉边,以地为席、以天为盖,尽管天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但是他只管枕着岩石安然入睡,体现了诗人自由舒散的心灵境界。此外,“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奇哉”[8]等诗句皆指明了“四季之幻境”的真谛,人生变幻莫测、反复无常,只有无拘无束、逍遥快乐才是真正的得大自在。

三、灵动之离境

灵动之境是指诗人以处于活动变化状态中的事物为意象塑造出来的意境,往往具有以动显静、空灵澄澈的意蕴,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境。盛唐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即是其中的典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9]诗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皆是动景,初读时似乎有热闹非凡之态,但是细细品味后,又能体会到其中安详静谧的氛围。那么究竟静到何种程度呢?以诗作答,静到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山中的空旷冷清,还能察觉到桂花飘落地上的细微声响,静到连月亮的银辉也能使山鸟惊觉而鸣,这些都足以表现山谷中的幽静空寂了。诗中所营造的灵动之境,既使诗歌显得生机勃勃,又以动衬静,动静相形,别有一番风味。

综上所述,根据所取物境与所蕴禅境的不同,寒山诗中的无物之境可分为三重:一为寒山之空境,取寒山空寂之景入诗,蕴“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意;二为四季之幻境,取四季变幻之景入诗,蕴“一切诸行无常”之意;三为灵动之离境,取空灵动态之景入诗,蕴“后念离境即菩提”之意。凡此三重,结合诗人平和之自心,共同构成了“本来无一物”的空寂清明、自由舒散的寒山诗境,真正具足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12]的旨趣与韵味,堪称诗境上乘。

参考文献:

[1]李永祥编.王维诗集.济南市:济南出版社,2007.4,第1版:34.

[2]蒲正信.六度集经.成都市:巴蜀书社,2001.6,第1版:184.

[3][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津逮秘书本.

[4][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宋刻本.

[5][唐]李白.《李太白集》.宋刻本.

[6][南北朝]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7][8][清]曹寅.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元]杨士宏.唐音.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THE END
1.读王维古诗100首,我被治愈了100次!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1731032_1140004099.html
2.读王维古诗100首,我被治愈了100次!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1/09/11731032_1140004099.shtml
3.把关于秋天最好的诗词句给孩子!四,描写秋天的诗句: 【一】《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二】《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https://www.meipian.cn/1n8kjh8a
1.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6篇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3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https://xiaoxue.ruiwen.com/shici/336881.html
2.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句(精选12篇)篇3:春夏秋冬的古诗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kpr95t.html
3.春夏秋冬诗词春夏秋冬诗词-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古诗03-05 阅读数:2556 来源:现代小编 作文一:《春夏秋冬诗词》1200字 诗词中的春夏秋冬...春1.红豆生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2.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亲身珍《已亥杂诗》 4.不知细叶谁裁...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79604.html
4.十首绝美咏风古诗描写风的经典古诗词关于风的古诗名句→MAIGOO...十首绝美咏风古诗 描写风的经典古诗词 关于风的古诗名句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榜单研究员369号 上传提供 0 描写风的经典古诗词有很多,而春夏秋冬的风,都各有各的诗意。本文maigoo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十首绝美咏风古诗,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咏柳》《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风》《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https://m.maigoo.com/top/428692.html
5.描写冬天的诗词名句(共8篇)描写春夏秋冬诗词名句就在下面,各位,我们一起看看,一起阅读吧,请看: 描写春夏秋冬诗词名句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327206.html
6.春夏秋冬的诗句共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夏秋冬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夏秋冬的诗句1 ...https://www.fwsir.com/ziliao/html/ziliao_20240810173123_3945246.html
7.立秋节气的诗词名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开始。在这个时节里,大地的气息逐渐从夏天的清热向秋天的凉爽转变,人们开始迎接秋季的到来。在古人的眼中,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他们以丰收为喜,以诗词来描绘立秋的意境。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立秋节气的诗词名句。 https://www.chachadoc.com/show/2544.html
8.关于春夏秋冬的谚语各五句高中知识1.关于春夏秋冬的谚语或好句 四季风气象谚语:(1)五风十雨、五谷丰登;(2)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3)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4)南风吹暖北风寒,东风多湿西风干;(5)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6)西风腰里粗,东风两头大;(7)一年三季东南风,独有夏季东风晴;(8)一年四季西风晴,六月西风送...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07615.html
9.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230句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230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https://www.unjs.com/tool/6222661.html
10.金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https://jh.zjer.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343836&id=20134721
11.春夏秋冬的诗句大全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句各五句春夏秋冬的`诗句1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http://www.zzfmdn.com/article/178529
12.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案8篇(全文)【表现了作者的自得其乐之情】 【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答:(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r6zzqh4.html
13.关于描写二十四节气立冬节气的诗句150句关于描写二十四节气立冬节气的诗句150句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描写二十四节气立冬节气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https://m.yuwenmi.com/shici/mingju/346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