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春,玛的种类繁多,或炊或炸,有甜有咸,
风味各有不同。
名气最大的,除了平民早点之王的砵仔玛外,就是叶玛了。
叶玛,也叫叶贴。
大部分阳春人对叶玛最初的认识,大概都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春节,
在以前,叶贴是春节走访亲戚朋友的必备品。
一般吃过除夕的团圆饭之后主妇们就会开始制作了,通常是几个平常关系好的家庭合在一起做,一直做到第二天醒狮拜年为止。
这个过程,用文化人的说法叫“守年”。
初一一大早,小孩起床就可以吃到新鲜滚热的叶贴了。
如果春节没有做叶贴,就像中秋没有月饼端午没有粽子一样,那还过什么节?
不过也罢。
做叶贴,首先要准备糯米,浸泡、沥干水分,然后打成粉(在阳春农村,几乎每个镇都会有一家专门碾米和打粉的加工场所)。
把糯米粉变成糯米团是技术活,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不少所谓阳春叶贴的正宗做法,几乎都是复制粘贴般千变一律:用冷水和粉成型。
实在是误人不浅,真正的做法一定是用热水差(阳春人把和粉团的过程叫做差:出差的差,普通话大概叫做搓或和)成:把粉围成一圈,中间空着,然后倒进开水,然后慢慢加粉,粉多了就加水,水多了就加粉,如此反反复复多次最后才能成型,如此差出的糯米团做成的叶贴经久柔软,口感软韧,味道一流;
如果冷水差成的粉团,作出的叶贴很快就硬如石块,口感殊不佳
----差粉的手法,也是阳春人区分资深主妇和新晋人妇的一种方法,
当然这是在以前了,现在的少妇会做饭就非常难得了,做叶贴那是比玩吃鸡游戏难十倍以上的技术活,
开什么玩笑?
正宗的阳春叶贴是用一种类似菠萝蜜也像大叶榕树的叶子垫底,这种叶子的树阳春人叫玛叶树,
也有用粽子叶或蕉叶或冬青叶替代的,但阳春人固执地认为,用其它叶子垫底的,充其量只能叫玛,是绝对不能叫叶玛的,
就像阳春人认为甜的砵仔糕是不能称为砵仔玛一样。
有别于粤西其它地区类似的糍粑,
阳春的叶贴做得异常精美,风情万种,
单是玛的图案就让人赏心悦目。
做叶玛有专用的刻有精美传统图案的模子,类似做月饼的模子但没有月饼的模子那么深,宽则过之。差好的粉团包上馅后,放在模子按压成型,敲出后放在玛叶上,做的工程就算是完成了,只等最后的工序“炊”。
在以前,每家每户都有自己专用的模子,图案各不相同,所以在我的童年,虽然来往的亲戚很多,但还是很轻易的靠着图案分辨出哪些叶玛是外婆家的,哪些是大姑家的,甚至几个大姨家的叶玛也可以轻易分出来。
叶玛,分咸甜两种。
咸的馅料一般都是花生碎末加生蒜白混合而成(生蒜白的加入,让整个口感立刻提升几个级别,入口立刻就感到浓香满口,乃是点睛之笔。)颜色保持半透明的米白色;
甜的馅料则大多是红糖加绿豆粉而成,颜色棕红,这也是区分咸甜叶贴的重点。也有一些人用白糖,结果是让许多糖尿病患者恨不得直接骂街。
在所有的叶玛中,外婆的咸叶玛最值得期待,因为馅料特别多;二大姑家的甜叶贴则特别甜,最受小孩欢迎。
烧热铁锅,倒入少许本地花生榨的纯花生油,放叶玛上去,慢慢煎,等到叶玛发出少少的焦香味即可,这时候,渗入了花生油的叶玛软韧可口,风味独特,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