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芽、小叶子……今年8月份以来,一股头上戴豆芽花的潮流突然席卷成都,火遍全国不说,后来还“惊动”了世界,登上英国《每日邮报》等外媒头条,5元钱一个的零售价格,也让浙江等地的小商品批发商赚得盆满钵满。
萌草进化史
“豆芽花”创意的原创者是一位95后萌妹子,两年前创作了它的原型——“长草颜”表情。
第一阶段:以头像为主,以颜文字为主体,加上白团子画了一组头像,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流传(见左上图)。
第二阶段:变装系列。长草颜文字扮演了不同的经典动漫形象,演绎出了长草颜文字独有的萌。
第三阶段:神经病系列。作者尝试了5头身,营造出萌中带贱的番外性格。
第四阶段:现在二头身的样子。主性格是萌,偶尔犯起贱来也是萌贱萌贱的。作者认为萌作为一种亚洲主流文化,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和喜欢。
(设计图由创作者提供)
现象:豆芽花成都流行风靡全国
今年8月以来,无论是在锦里、宽窄巷子、还是在春熙路大街上,随处可见有人头顶着各种各样的小植物,豆芽花、四叶草、蘑菇、太阳花、荷叶、竹子……仿佛一夜之间,男女老少的头上都长满了小花小草。
商家:批发价0.3元零售价涨10余倍
春熙路上卖豆芽花发夹的摊贩不少,“5元钱一个,10元钱3个。”据几位商贩向记者报出的行情,平均每天能卖六七十个,一天收入约两三百元。街头摊贩销售的豆芽花基本都从电商网站上进货,据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包括浙江金华、义乌、成都等地的不少商家都在做豆芽花的批发生意,近一两个月以来,各商家的发夹销售都很不错。在一家浙江金华的店铺内,豆芽花0.85元一个,一天销量达数千个。一位义乌的批发商张先生说道,批发规格为100个一包,每个0.4元,如果批发量达到5000个以上,价格可以优惠至0.3元一个。
如此,就算以中间批发价0.5元/个计算,一走上街头,一个豆芽花的价格就涨了10倍。成都市民罗先生还告诉记者,他的女儿正读小学五年级,豆芽花火了以后,女儿就和同学去公园体验生活,销售豆芽花,货源也是他们家长在网上批发的。
寻源:95后妹子两年前创作了它
一朵“豆芽花”的经济学
义乌批发0.3元/个,店铺转手0.85元/个,小贩兜售5元/个
一朵“豆芽花”几经转手零售价涨价逾10倍
萌文化的生意经衍生品卖得火月销数千件
和街头摊贩贩卖豆芽花不同,“长草颜”形象为创作者带来的则是更多动漫衍生品收入。
新名词萌经济
就是通过萌系列产品而催生的经济行为,厂商为促进销售印刷卡通形象,吸引消费者购买。
由“卖萌”变卖“萌”,尽管业界尚未对“萌经济”有明确定义,但并不妨碍“萌经济”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实不过是一种基于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的全新营销模式,再借新媒体之力立体传播,形成一种新的经济业态。
透视眼
“卖萌”变卖“萌”萌经济何以走俏?
□李光斗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现在年轻人的主力80后和90后们,作为中国独生子女率最高的群体从小被家里六七个大人呵护着成长,已近三十而立之年却仍然嘴里唱着“不想长大”,拒绝走出父母的翅膀,整个社会“断乳期”过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扮可爱求呵护,人人卖萌的时代。
“萌”原意为“植物发芽”,“事物的发生”。现在人们日常用语里所说的“萌”通常是指事物非常可爱,“萌”字这一意义起源于日系漫画,随之衍生而来的“卖萌”被用来指扮可爱。
萌文化最初出现的时候流行于喜欢玩游戏看动漫的90后身上。发展至今不过短短数年过去,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衍生开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卖萌的时代。2013-2015年火了三季的电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众多萌娃可谓是萌化了众多观众的心;年逾古稀的北大考古学教授在餐桌上用鸡骨头摆放的人体骨骼架构也曾在网络上红极一时,众多网友纷纷大呼“这个教授爷爷真是萌萌哒”。
随着萌文化的发展,商家的卖萌也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样,“卖萌”营销正在渐渐地向着卖“萌”营销所发展。卖萌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扮可爱,而是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到超市大妈卖的龙猫柚子、穿内裤的水蜜桃,大到世界上最大的鸭子“大黄鸭”,这些产品无不卖的是萌物。
卖萌无罪。卖萌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之一,只要能抓住用户的心思把握住用户的需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一代的武林“萌”主。(本组报道综合央视、央广、长江商报记者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