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是一句徽州俚语,现今能查到,最早记录这句俚语的文献,为南宋徽州司户参军范成大的笔记。
原文如下:
“汪姓鼻祖名华,隋末据歙、宣、杭、睦、婺、饶之地以归唐,今庙封显灵英济王。又俗传广巢以汪王同臭味,下令毋犯汪氏,歙人争冒汪姓,俚云:“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百姓油糍鬼,官人豆腐王。”---《范石湖文.书新安事》
在范成大看来,“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这句俚语,应当与当年黄巢下令,不允许冒犯歙州汪氏百姓有关:百姓为了活命,纷纷改为汪姓。
这位南宋徽州司户参军的推断,至少难以让我信服。比起这一推断,民间“徽人以与汪姓联姻为荣,致使徽州人十之八九,皆流有汪氏血脉”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倘若你造访徽州,同在此居住百年以上的非小姓家族后裔聊天,便会发现,他们一定与汪氏联姻了。
汉建安年间,龙骧将军汪文和为避乱渡江南迁,孙策表授会稽令时,汪氏已安家于歙淳安。
此时歙县辖淳安县,而现今所说的徽州不包含淳安,因此,一般将汪文和视为汪氏江南始祖,将晋元帝永昌元年,任黟县令,居于歙,葬歙县城东吴青山的汪道献视为新安(徽州)汪氏始祖。
大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八月,大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久攻不下歙州,遂决定接受歙州刺史裴枢的和议:只要杨行密的部下进入歙州后,不屠杀百姓,自己便退出歙州,前往长安议和。杨行密“接管”歙州后,派遣部下,时任池州团练使陶雅出任歙州刺史。
陶雅这个刺史,一做便是二十年(公元913年8死于歙州刺史任上)。
在这二十年间,纵然歙州被西部饶州钟传、东南钱塘钱镠、西南婺源汪武三方势力围住,纵然杨行密病逝后,长子杨渥荒淫无道,连早年归附杨行密的王璧也选择了退居祁门,不领县令之职,但歙州却一直归属杨行密的南吴政权。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陶雅,他在歙州的政绩是不容否认的。
一位战乱时期的空降官员,如何管制已有一县(婺源)独立的歙州?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陶雅在对歙州乡民进行了9年的了解后,下令修缮汪华庙,并于庙宇基础上建汪华灵宫。与此同时,陶雅公开表示,将效仿汪华,保歙州一方平安。
陶雅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歙州各族支持,陶雅幕僚汪台符在《歙州重建汪王庙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可佐证:“我司空浔阳公独庖仁义礼乐,饵舒、池、常、润,于歙最多,为政第一。慰本城之人,筑久长之本,岂矜壮丽一祠,企望六郡?直在乎开物成务,遗爱金石者也……咨我邦人,同归典宝,庶可以言文论政矣。”
陶雅所效仿的汪华,便是徽州汪氏后裔。
汪氏虽为最早一批迁入徽州的中原大姓,并一直保有与大姓联姻的传统(譬如龙川胡氏),但令这一姓氏在徽州抵达封神高度者,却生于隋末。
汪氏封神并非恭维之语,及至今日,徽州依旧有祭祀太阳菩萨、汪公大帝的活动。祁、婺两地虽距徽州腹地歙县最远,但至今仍留有九相公庙(汪华九子),老一辈民众相信,祭拜九相公,可以消除病患。清人方士庹《新安竹枝词》中,对徽州迎神庙会的描述,也含汪公会:“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社会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方士庹所提“汪公会”在徽州有多种形式,譬如,相传正月十八是汪华的生日,绩溪为此每年都要举办“花朝庙会”纪念。明初,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后,规定,凡汪华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十年为一大庆。近年,屯溪也恢复了农历八月十三靖阳节,祭祀汪华的活动。
祭祀自然免不了贡品,“花朝庙会”最初只是正月十八至二月二十五日,登源里(汪华出生地)的汪姓祭祀活动。后因他姓亦感念汪华保六州之恩,相继自愿加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绩溪县闹花灯、敲锣鼓、放鞭炮、抬会猪、摆供献、诵祭词、燃香烛、拜汪会的大型庙会活动。随着供品愈摆愈多,规模越办越大,摆供献这一环节,发展为“赛琼碗”。
我们现今所说的徽菜,其起源说中,就有一种与“赛琼碗”(“琼碗”指盛佳肴的碗)有关。
十五点花灯;十六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入庙,摆琼碗;十七两神出巡,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撤琼碗,两神回宫。琼碗共24行,每行12只放于贡桌之上,贡桌两端排列24对白锡镂花烛台,插大红烛,昼夜通明。案桌上摆清茶、美酒、果品、糕点、三牲(猪头、鸡、鱼)。依规定,盛佳肴的琼碗必须是景德镇产的大号插花饰金高级细瓷碗,佳肴以山珍海味土产为原料,且必须形、色俱佳。每碗佳肴也都有特定名称,如“凤凰展翅”、“鱼跃龙门”、“蟠桃献寿”等。菜名须用蜂蜜作粘剂写成(或用黑、白、黄三色芝麻拼成)。
旧时能参与“赛琼碗”的一定是本地最好的厨师,而如何认定最好则需凭借平日菜品的味道。为了能夺得参与“赛琼碗”的荣誉、绩溪的厨师每时每刻都在互相竞争。
至今日,“赛琼碗”已发展至下图所示。
年复一年的“斗菜”,促使徽州一府六县中的绩溪县成为“名厨培训基地”。
徽州饮食业商贩是随着其他行业的徽商一同外出经营的。以近代中国最大的经济上海市为例,经营徽菜的徽馆曾是上海饮食业的主流之一(经营者以绩溪人为主)。
举几个例子:
民国29年,绩溪伏岭人邵之林与同乡一起盘下老乡邵家运在上海的所有面馆、酒楼。1956年,为支持公私合营(必须支持),邵家运的几家酒楼被挪至西北地区。譬如:海华楼到郑州更名“上海菜馆”、鸿运楼到太原更名“上海饭店”。此外还有大中华到兰州,大新楼到洛阳等均更名为“上海XX”。
抗战前夕在上海经营徽菜的徽州人开了一百四十八家馆子,其中出名的有二十余家。但随着公私合营,这才菜馆逐渐消失。
你或许曾有这样的疑惑:我的身边没有徽菜馆、徽菜应当未曾进入我所在的城市。
未必。
徽州人在各区开的餐馆,大多不带徽字(喜文雅),譬如在西南地区开的徽菜馆会叫“小苏州”、“松鹤楼”、“新苏饭店”这样的名字。现杭州奎元馆亦是徽州人所开。
于此处多再提一句,徽州虽地处南方,但外出经营餐饮业的徽商,却多以浇头面起家。譬如前文提及的邵家,最初也是经营面馆起家。
民国21年(1932),徽宁两帮在上海老西门城内关帝庙创立了“大全福酒菜馆”,负责烹饪的是绩溪县伏岭下村人邵仁卿。“大全福酒菜馆”开业之后,没有打“臭鳜鱼”“毛豆腐”的招牌,邵仁卿借鉴外帮名菜,结合徽菜做法进行改制,并从西点中吸取营养。新制了金银蹄鸡、掌上明珠、金凤卧雪、八戒踢球、三娘教子、鸿福无边、金勾玉牌、五色绣球等数十款徽菜。
如今到徽州的很多人觉得徽菜味重,但在民国时期的徽菜也曾主打各式菊花火锅,秋叶吐司、虾仁吐司、鸡茸吐司。
民国25年(1936),邵仁卿被聘为上海虹口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大嘉福”酒菜馆经理后,又陆续推出了腐乳炸肉、三丝鸡卷、虾茸菇盒、蜜汁火方、剥皮大烤、卷菜秃肺等热炒新徽菜(打破徽菜少热炒的传统)。
在所有徽州人经营且售卖徽菜的酒楼里,离我们最近且最出名的莫过于武昌同庆楼,20世纪30年代武昌有谚语“登黄鹤楼,不到同庆楼,等于黄鹤没有游”。这家同庆楼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武昌酒楼”并以烹制武昌鱼蜚声中外。
1956年夏,主席从长沙飞抵湖北武汉视察工作,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次提供武昌鱼的鱼宴名馆“大中华酒楼”亦是绩溪伏岭人所开(前身为民国二年,绩溪伏岭人创办的徽州大中华面馆店)。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可以被六州奉为神灵,配庙,享受祭祀?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杨广巡幸江都,此时,隋炀帝大业九年,联合辅公祏率众起义的杜伏威正活跃于江淮一带。为保障隋炀帝的安全,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先行,前往镇压,双方战于盐城,公孙上哲战败,被全歼。随后,大将陈陵领兵伐杜,杜伏威军连连失利。但因陈陵兵力有限,双方陷入僵局。
十二月,隋炀帝率护驾骁果军十余万人抵达江都。原本这理应是一场压倒性的歼敌战,隋炀帝绝对是胜方。只是天时不佳,恰逢荒年,本已饥谨的百姓,还需承受官员转嫁至自己身上的重负,于是,伴随隋炀帝而来的,除了十余万骁果军,还有大量揭竿而起的百姓。基于此,杜伏威顺利扩张势力,招募起义百姓,战胜隋军,占据高邮、历阳等重镇,并于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杜伏威部由败转胜,江淮郡县纷纷投降,新安郡(大业三年,隋炀帝改州为郡,以歙州为新安郡,领歙、黟、休宁三县,郡治在休宁)郡守张公亦想归顺杜伏威。
为确保自己能活着归顺杜伏威,张公觉得需要除去一位名叫汪世华的30岁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