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汉奸汪精卫,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中国近代史中,汪精卫曾一度被称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汪精卫1902年春考中秀才,1904年考取了官费留日生,随后东渡日本政法大学留学。在日本开始投身革命,成为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
1935年11月1日,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开会。按照以往惯例,中央全会开幕式之后全体委员要照一张集体照,同时允许各国记者抢拍新闻照片。当大家照完相,突然记者席位上有一个人向着汪精卫连开三枪,结果击中了汪精卫的左颊、左臂和后背脊椎骨。
经抢救之后,汪精卫虽然保住了性命,他脸上和手臂上的子弹也都取了出来,但是由于背部伤势较重,弹头夹在第五、六两肋骨间,并伤及脊椎骨未能取出。关于汪精卫的死因,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他枪击旧伤复发,结果治疗失败后在日本病死。
1944年3月,已经瘫痪在床的汪精卫乘坐由日本天皇赠给他的“海鹣”号飞机,从南京飞抵日本名古屋机场,随即被日本安排在日本帝国大学的附属医院里治疗。1944年11月10日下午4点20分,汪精卫宣布抢救无效死亡。
1944年11月23日,在日军的安排下汪精卫被下葬在南京梅花山。由于宋代在此栽种梅花,因此得名梅花山。梅花山是南京紫金山的一部分,这座山位于明孝陵与中山陵之间。可能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深知汪精卫的墓地日后难免被人毁掉,于是用了五吨坚硬的碎钢块掺在混凝土里,然后浇筑坚固的坟冢。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最后下令何应钦扒掉汪精卫墓地。由于墓地坚固,何应钦让工兵用150公斤德制TNT炸开墓壳,劈开棺材。开棺时,由当时的南京市市长马骏超亲自检查,发现棺内汪精卫的尸体经防腐处理保存完好。另外,除了陈璧君亲手书写的“魂兮归来”四字纸条外,还发现一本汪精卫手抄的诗稿。
汪精卫的墓地被炸掉之后,国民政府在原址上建筑了一座亭子并将其命名“观梅轩”。这座亭子东西长16米,分为三间,四周围绕砖砌栏杆,建筑特色风格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亭子建好之后,又在旁边种上花草树木,使这里成为一处风景点,与中山陵遥相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