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是民国头号汉奸,甚至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他的汉奸行为和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是足以排在最前列的。
不过,汉奸们对他们的行为并不引以为耻,反而有自己的一套“大道理”,认为自己是在“忍辱负重”、“曲线救国”,比那些主战派更“伟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汪精卫是怎样为自己洗白的。
在近代史上,报纸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要想取得民众的支持,必须要做好宣传。
在这方面,汪精卫就是一个高手。
汪精卫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很早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形象,比如当年暗杀摄政王,虽然从头到尾都非常幼稚,但这件事却让他名扬天下,成为革命青年心中的大英雄,也受到了很多大人物的青睐,一度成为孙中山的接班人。
后来,汪精卫为了进一步操纵舆论,先后创办了《南华日报》《中华日报》等等报纸,由自己的亲信当社长,不遗余力地为汪精卫造势。
据说,当汪精卫想要把《中华日报》复刊的时候,日本人起初不同意,认为这个名字不好,体现不出“中日友好”、“东亚共荣”的意思,但汪精卫坚持认为,这个名字更有利于在中国的宣传,日本人这才同意了。
汪精卫的用意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中华”为名,体现他的合法性、正统性,妄图让中国人民相信:他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他所做的事也都是为了保全中华民族。
后来,汪精卫还建立了“中华通讯社”,继续以“中华”为名,蒙骗中国人民。
而且,在汪精卫的主导下,沦陷区还出现了80多种大大小小的报纸,都以“中国”、“中华”、“中央”、“中山”作为名字,宣传“中日友好”,诋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也诋毁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对汪精卫做的这些事,日本人也是大力支持的,在汪精卫投靠日本人之前,日本人自己也在中国办过不少报纸、电台,但是宣传效果非常差,一是他们不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宣传起来经常牛头不对马嘴;二是中国人对日本的入侵深恶痛绝,不管他们说什么,中国人都不会相信。
但是,等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后,由他来做这些事,效果就好多了,所以,日本人对他也非常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尽量满足一切需求。
另外,汪精卫还控制了沦陷区的大多数学校,派了大量亲信去学校监督,宣传“中日友好”、“曲线救国”的那一套思想,淡化、削弱学生们的抗日意识。
1939年7月9日,汪精卫发表了一次演讲,说:“中日两个国家,有永久和平的可能没有呢?我们肯定是有的。因为这两个国家,由精神方面来看,二千年来,文字相通,艺术相通,伦理相通,精神上呢,没有一点看不出来两个国家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一个共鸣就是了。将来一定是禁止作战的,如果不禁止作战,那没有永久和平的可能了。我讲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是要军事作战,经济合作的利益呢?比军事作战的确实还要大。因为如果中日两国争取到平等互惠的原则,来做经济合作呢,那种的利益两方都得到的。”
如果抛开历史背景,只看这段演讲的话,汪精卫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汉奸有一个最大的欺骗手段,就是抛开历史背景谈问题。
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是日本人发动了侵华战争,人家根本没想要跟你讲友好、讲和平,而是挥起了屠刀,要把你们变成亡国奴,这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同样举起大刀,把这些侵略者赶出去,而不是乖乖地做一只小绵羊,妄谈什么“友好”、“和平”。
汪精卫的话,就是在让中国人做小绵羊,做顺民,做亡国奴,跟他一样做日本人的走狗!
当然,汪精卫的这些鬼话,只能骗骗那些唯利是图的民族败类,大多数中国人是不会相信的,即使是他的亲哥哥汪兆镛,都跟他划清了界限。
汪精卫共有8个兄弟姐妹,大哥叫汪兆镛,比汪精卫大22岁,因为父母去世得早,是这位大哥把汪精卫抚养长大的,因此,汪精卫对这位大哥也非常尊敬,什么事都要和他商量。
但是,当汪精卫投敌当了汉奸后,汪兆镛气得差点晕倒,立刻写信给汪精卫,劝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不要做遗臭万年的蠢事!
汪精卫派人回到老家,向大哥解释自己是在“曲线救国”,汪兆镛听都不听,把那人赶出了家门。
后来,汪家修族谱,汪兆镛坚决要把汪精卫除名,但是,汪精卫给老家人送了很多钱,所以,很多人都来劝汪兆镛,说汪精卫毕竟是汪家的大人物,不能不列入族谱。
在大家的劝说下,汪兆镛不得不妥协,同意了把汪精卫加进去,但是在汪精卫的名字后面,特地加了两个字——“汉奸”。
修完族谱时,汪兆镛在祖祠里长跪不起,说自己愧对列祖列宗。
不久后,汪兆镛就一病不起,郁郁而终,享年78岁。
临终前,汪兆镛对孩子们说:“汪氏子孙,即使饿死也不得投敌卖国当汉奸,将来不管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能当民族的罪人!”
相比这位大哥汪兆镛,汪精卫的差距真是天上地下,不知道等他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这位大哥!
当然,两人大概率是见不到面的,因为汪兆镛在天堂,汪精卫却在地狱,而且在最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