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来就诊的儿童得到国内最好的治疗。——汪健
汪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儿科临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儿童营养学教研室主任。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汪健说,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作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掌舵人,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儿科的开拓者:打造血液肿瘤学品牌,建设区域性儿科中心;成立“舒缓治疗”,用爱守护生命的尊严;建立“7+2医联体模式”;成立儿科进修学院……
1963年,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因发现众生灵识不灭,而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也是在那一年,汪健出生在江南水乡——苏州。
儿时的他体弱多病,并没有想过长大后要行医,更没有想过自己和9000公里外的英国伦敦会有一段“情缘”。
上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锻造英雄主义精神的年代。大银幕里弘扬英雄主义的电影作品,把崇尚英雄的情绪播撒在那一代人幼小的心田里,汪健也不例外。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从军,心中有一个英雄梦。”汪院回忆说,电影里那硝烟战火中策马挥戈、铁血万里的英雄气概常令他们震撼、感奋。
然而,因为身体原因,从军梦碎。
人生有很多路,不能成为英雄,那就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抱着做医生的念头,1980年,17岁的他考上苏州医学院,成为医学院的一名学生。
5年后,他从医学院毕业开始担任苏大附儿院住院医师;1991年又取得苏州医学院研究生学位。
“救好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作为医者,在汪健的眼里病人就是病人,没有贵贱之分。各种脏活累活都亲力亲为。他收治的部分病人是先天性巨结肠,很多孩子因为严重的便秘才来看病。
医学之路,学无止境。一边工作的汪健一边拿起课本学习,并围绕新生儿脓毒症和感染免疫、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小儿实体瘤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1997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汪健赴伦敦儿童医院研修,主要学习小儿食管闭锁及胃食管反流方面的新技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染色体变异方面的研究。
回国后,相继开展了食管闭锁、先天性膈疝、胆道闭锁和神经母细胞瘤切除等复杂手术。出国研修,代表的是苏州,是国家。
出国交流学习,为了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汪健博览群书,世界权威医学周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SCI(科学引文索引)等都一一阅读,并爱上看医学题材的美剧。
“儿院哺育了我,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今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我有机会能为医院发展贡献一份力,我也深感肩上的重担!”
2017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干部大会上,新任院长汪健发表了就职演讲,从那一刻起,在新任掌门人汪健的带领下,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017年8月17日,海峡两岸上演一场“生命星火”的传递,20个小时,来自海峡对岸的滚烫热血,从台湾桃园机场直飞上海、运抵苏州。
21:41分,12岁的小女孩小婷在等待配型近两年后,终于在儿童医院血液科开始骨髓移植手术。9月6日清晨,小婷顺利从净化舱出舱,意味着她骨髓移植获得了成功,开启了第二次生命之旅。
事实上,儿童医院挽救的白血病患儿其实还有更多。
作为最早在国内建立儿童血液专科并开始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医院,儿童医院目前一年能完成120余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屡次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等殊荣。
“血液肿瘤是我们的优势学科,所以我们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将医院建设为区域性儿科诊疗中心。”汪健说,作为区域性儿科中心,儿童医院通过建立“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儿童创伤中心”“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等实现“急病要急、慢病要准”的目标。同时,通过组建儿科专科医联体,建立儿科分级诊疗体系。
从业34年,汪健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换位思考,凡是对患者造成困扰的问题,比如治疗费用问题,他没有一眼带过,而是放在心上念念不忘。
“一场大病,可以摧毁一个家,有很多家庭付不起钱,治不了病。我们就联合社会力量建立公益慈善基金,给孩子们免费治疗。”
2015年,儿童医院治疗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重度耳聋儿童的公益项目“情暖心窝”成立,至今已累计捐助150余万元,资助40余名贫困家庭患儿,其中不乏来自西北边远地区的儿童。
“没有不舒服啦,托且那(谢谢)!”
2018年11月21日,西藏的4名先心病患儿在苏州儿童医院“补心”成功,看到孩子们手术成功,顺利恢复,汪健总算松了口气,“孩子们恢复健康是我们最欣慰的事!”
然而,汪健皱起眉,缓缓叹了口气:“实际上,医生面临很多无奈,对于无法治愈的患儿,我们要做到‘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更是社会科学!”
2016年,儿童医院的“舒缓治疗”成立,汪健组织医院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等通过疼痛管理、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方式,减缓患儿及家属的身心压力和痛苦。
1959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创建。
由国内著名儿科专家陈务民、彭大恩、何馥贞等在原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基础上独立组建,隶属于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60年后的发展,如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拥有总院和景德路两个院区。医院编制床位1500张,拥有26个临床专业科室,7个医技科室,涵盖儿科诸领域。
为了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身为院长的汪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儿科的开拓者。
苏州,地处长三角,处在上海、南京和杭州的中间,地理优势带来了交通便利,但是这样的地势造成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局面。
作为医院的大家长,他首次提出了“融合”的理念,一年中邀请了近20位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来院举办学术讲座,还特别邀请了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和梅奥诊所的医院管理专家给全院中层干部讲课培训。他在各种场合都要反复和医院中层干部强调:“未来以来,唯有思变,才能实干笃行。”
汪健提倡“小儿科要有大格局”。从2017年新年伊始,他就着力儿科医联体的建设,在苏州工业园区建成的“7+2医联体模式”,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区域儿童多需求大的矛盾。
之后又与苏州市以及苏州各县市(区)综合医院组建儿科医联体,与苏州市之外的宿迁、泰州、沭阳等多家医院建成区域医联体,与对口支援单位贵州松桃县医院、陕西旬邑县医院等结成协作单位,让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展辐射半径。
“我们既要‘下得去’,基层也要‘接得住’,所以必须‘强基层’!”汪健敢为率先,在苏州市卫生计生委支持下,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儿科进修学院”,提高基层医师的基本诊疗能力、危急重症鉴别诊断能力等等,他说,“只有让区域内的儿科诊疗技术同质化,才能推动分级诊疗顺利开展。”
同时,医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新生儿急救分站,为整个苏州市的“健康市民531工程助力”,运行一年,但成绩显著。
2017年底,汪健又提出了“儿童健康”的保障计划,争取在苏州市卫生计生委的支持和协助下,在全市推行“儿童哮喘管理行动计划”“儿童肥胖管理”等儿童常见病和慢性病的社会防治体系。
多重角色,注定了汪健的脚步永远匆忙。
作为院长,他需要完成医院行政工作;作为主任医师,至今仍坚持每周出门诊;而作为儿科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他需要带领团队锐意进取。
此外,他还是儿外科学的博士生导师。
汪健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要从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必须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同时要提高医联体内的儿科医疗水平。
十多年来,汪健先后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40多人,他们学有所成,挑起大梁。在医院,很多医生和学生都“怕”他,因为他总要求学生多看书和杂志,对学生的实验和临床工作的要求严苛,不过他总是鼓励学生主动去尝试和实践。
学生对这位导师总是既爱又怕,但是非常尊敬他,因为毕业之后觉得跟着导师的学习非常充实,总能自信满满地走上工作岗位,很快便能在单位独当一面。
从医34年来,他守护了无数个稚嫩的生命,带出很多优秀的学生,也获得多项荣誉。
近五年来,汪健就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专项等科研项目16项;累计发表论文64篇,其中SCI论文46篇,参编著作2部。他还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培育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重点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