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的小段子,感到很适合就改了
——
英国一回到家就开始唉声叹气,美国见到后感到很奇怪,于是问道:
“怎么了爹,怎么这么不开心?”
“法兰西怀孕了,该死的,我明明已经一直都有带套的,想不到我的命中率这么高,这可如何是好?”
听到这,孝顺懂事的美利坚立马说到:
“放心吧爹,你不用为此感到苦恼,这和你的命中率没有任何关系,你也不必有任何负担——因为是我没带套。”
Fin
微博上看到的,笑死
框框还是你框框
阳光下一起听歌的2只咩咩~我产品就是暖暖的
韩侘胄现在很茫然。
谁来告诉他,
大宋都城如何便迁去了燕云?
官家怎么就成了马上天子?
秦某人甚至都没能回来,而是死于随金人西去的逃亡途中;
万俟卨倒是活得挺好,就是画风突变,成了力谏当今不能搞“莫须有”那一套的铁血忠良……
这个世界虽有靖康耻,却不存在后续愈演愈烈的退让与妥协。官家自打明道宫落井后便改弦更张,立志抗金;到了淮上就不曾再后退半步,更是说出了“宋可亡,天下不可亡,朕哪怕去八公山当山大王也绝不投降”这种浑然不似赵家人的狠话。此后不管局势多么凶险亦不曾有半分动摇,尧山大战时更是以天子之尊与敌将相峙,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些都是他在临安宫室里从...
这些都是他在临安宫室里从不敢想象的变化,现如今却以这般直白的方式展现在面前:原来一雪前耻,收复燕云这些事情,也可以不是疯癫之人的妄想啊。
或者说,带领全体宋人把妄想变为现实的,正是这个轻佻无度,虎狼之词频出,视祖宗之法为无物,把绍宋大业看得高于一切的狸猫精。
毫无疑问,这是个伟大的人物,将来的声名只可能在千古一帝和圣人中二选一,更可能是两者兼具。——虽然这位名为中兴之主实为开国皇帝的圣君自己并不这么觉得。他甚至谦卑到匪夷所思的程度:
朕读书少——但就吕好问那个脾气,真心不像能创立原学的样子。
朕胆子小——啊对对对,敢情御驾亲征、反向救驾,和敌军大将对射还赢了的不是你咯?
朕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算了陛下您高兴就好。
他从没见过这样的皇帝,会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臣下的批评,有勇气迎难而上,甚至还会亲自写些话本诗词来宣扬臣子的身后名……
这真的很难不让人联系起自身境遇,想他当初以恩荫入仕,后与宗室赵汝愚等人联手废掉光宗,拥立嘉王;而后逐政敌于外,开庆元党禁,主持开禧北伐……但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死后甚至连个全尸也保不住。
做这些事韩侘胄并不后悔,毕竟家国沦丧之下,总要有人挺身而出不是吗?但现在他有了新的想法:是不是上头坐着的官家换了个人,一切就会完全不一样?还是说他也得像百里奚那样,先经受前半生的颠沛流离,怀才不遇,才能攒下足够的运气去遇见这样千古难遇的圣君明主?
他本来以为封王赐爵,公主下嫁这种程度的荣宠已是极限,自己必不可能再有甚么不平之处了。然而他再一次用亲身经历证明了邸报上的某条原学真理:人总会被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困住余生,永不得解脱。
玉带缠身,反向救驾,东华门唱名,宣德楼走马!若说秦、魏二王的赫赫武勋足以配得上这等殊荣,那某个曲姓喷子又是咋回事儿?就你那首酸诗,拉出去杀头个百八十回都不算冤!也就是官家心胸宽厚,不仅没计较,还反手给这厮封了个郡王!
在他看来,所谓建炎诸臣,不过是一群身在福中不知福,被官家宠坏的幼稚鬼罢了。
只是,凭什么遇到圣君明主的不是我?建功立业,夙愿得偿的不是我?我明明也是个主战的!除了岳鄂王,本相到底哪里不如你们这帮鸟人了?至少不像那个谁和谁,跋扈的,贪财的,指斥乘舆的,不知兵的…也就是仗着靖康之后官家身边无人可用,占了先来后到的名分罢了!若非如此,谁能胜出还不一定呢!这般好事哪里轮得上尔等?
他这一生实在不幸,家国偏安,壮志难酬,死后还要被斩下头颅函首安边,用作新一次求和的筹码;
但他又何其有幸,孤魂野鬼仍有这机缘回一趟人间,看一看另一个世界里狸猫精率领着一群人从风雨飘摇里收拾起来的大好河山,建炎盛世。
如此,便也足可慰平生了。
回去的路上韩太师倒是表现得很配合,反倒是黑白无常心有疑窦,每每逮着机会就要旁侧敲击地打探一番。然而不管鬼差问什么,这位前权臣只是作答:“吾目瞑矣!”
此话虽是有些古怪,听起来倒也不似作假——这个自打来了地府就一直绷着脸,好似没有什么能够牵动他情绪的断头相公,此时正泪流满面。
总之搞了口师生饭,是约稿,无水印在p2,非商用以外请自由使用。
skade家三只猫猫(=^w^=)
五周年啦!先祝大家五周年快乐!!!
今年截云带着石英和凛视不知道去哪里踏青了。看起来还蛮开心的。
在这里提前祝大家五周年欧气满满啦!
翁贝托在农场里找到这个满脸污泥的孩子时,他才刚刚过完三岁的生日。
“你的眼睛,真像他——我的儿子。”
“你哭......哭......"
孩子好奇的伸手抹去翁贝托的眼泪,却留下一道灰灰的脏印子。
”卢奇诺,爷爷向你发誓,我绝不会允许你爸爸这样的意外再次发生——“
......
——【PV-3行动后】
之前盘点过很多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和作者,但是一直没有提他们在当时的中国收到的反响。实际上恶魔派文学的内核和清末中国反抗压迫求变图强的思潮相当吻合,当时的“拜伦热”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
《摩...
“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裴伦(G.Byron)。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反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维,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加利)文士。”
鲁迅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写这位恶魔派宗主,又对《该隐》大发感慨,并且把它作为拜伦的代表作。鲁迅在第三章里简要介绍完拜伦的时代背景以后似乎就迫不及待地要讲《该隐》了,但是他可能觉得直接讲还不够过瘾,所以又先把创世纪过了一遍:
“神既以七日造天地,终乃抟埴为男子,名曰亚当…女子是名夏娃…伊甸有树,一曰生命,一曰知识。神禁人勿食其实;魔乃半侂蛇以诱夏娃,使食之,爰得生命知识。神怒,立逐人而诅蛇。”
鲁迅甚至还非常尊重传统地提了一嘴弥尔顿,说弥尔顿也以此为题写了天神与撒旦战事,但是他的撒旦越往后形象越狞厉,“是诗而后,人之恶撒旦逐益深”。(所以弥尔顿虽然是学科创始人但宗主还是归拜伦)弥尔顿之所以选择把撒旦塑造成反面形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鲁迅不是基督徒,所以他对创世纪的故事有不一样的见解:
“然使震旦人士异其信仰者观之,则亚当之居伊甸,盖不殊于笼禽,不识不知,惟帝是悦,使无天魔之诱,人类将无由生。故世间人,当蔑弗秉有魔血,惠之及人世者,撒但其首矣。”
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鲁迅的观点了,鲁迅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看问题,所以鲁迅并不认为是人首先背弃了与神的约,屈从恶魔的诱惑,相反,是神把人类像囚鸟一样关在伊甸园中,撒旦为人类带来知识打破了牢笼,所以撒旦是惠及人世之首。这也是鲁迅后文里一以贯之的论调。
然后鲁迅继续介绍创世纪之初的故事,也就是《该隐》的主体部分剧情:
“亚当夏娃既去乐园,乃举二子,长曰亚伯,次曰凯因。亚伯牧羊,凯因耕植是事,尝出所有以献神。神喜脂膏而恶果实,斥凯因献不视;以是,凯因渐与亚伯争,终杀之。神则诅凯因,使不获地力,流于殊方。”
鲁迅的转述也是有倾向的,他强调是“神喜脂膏而恶果实”,导致了该隐与亚伯的争端,但传统的宗教解读通常认为是神见亚伯诚心而该隐不诚,所以拒绝接受该隐的祭品。关于亚伯的死亡,《圣经》认为责任在该隐,而鲁迅认为责任在神,这一观点是和拜伦的《该隐》一致的。
鲁迅给了《该隐》相当高的评价,他认为《该隐》是拜伦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裴伦在异域所为文,有《哈洛尔特游草》之续,《堂祥》(DonJuan)之诗,及三传奇称最伟,无不张撒但而抗天帝,言人所不能言。一曰《曼弗列特》(Manfred),二曰《凯因》(Cain)…”
到这里鲁迅开始进入正题谈《该隐》了,寥寥数语精准概括主体剧情(路西法中文译名喜加一):
“典据已见于前分,中有魔曰卢希飞勒,导凯因登太空,为论善恶生死之故,凯因悟,遂师摩罗。”
概括完主体剧情之后鲁迅终于开始洋洋洒洒地输出了:
“夫撒但何由昉乎?以彼教言,则亦天使之大者,徒以陡起大望,生背神心,败而堕狱,是云魔鬼。由是言之,则魔亦神所手创者矣。已而潜入乐园,至善美安乐之伊甸,以一言而立毁,非具大能力,曷克至是?”
然后鲁迅就开始说神。坐稳扶好,你们熟悉的那个鲁迅上线了:
“伊甸,神所保也,而魔毁之,神安得云全能?况自创恶物,又从而惩之,且更瓜蔓以惩人,其慈又安在?”
伊甸是神维系的,被恶魔潜入并且毁掉了,神怎么能说是全能的呢?“恶”也是神一手创造的,神又因此给人降下千百代永无休止的惩罚。神要给人自由,又要人服从。神要对人施加恩慈,又给人判定特重死罪。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宗教文化影响不是很深的国家,这种“认为神的行事自相矛盾”的观点十分常见,梁实秋在他的《英国文学史》里也说:“上帝既有预知之明,则与人之自由意志之说岂不矛盾?亚当夏娃犯罪,何以罪及子子孙孙?辩辞不能使人心折。”
当然,这是无神论者的观点。如果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的话,神之所以看起来“矛盾”,是因为人在用自己的尺度衡量神,神明的运行不可揣度,不可臆测,自然也不能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就像约伯记里面约伯质问神“你向我变心,待我残忍,又用大能追逼我”,但到头来也只是自以为义,神的公义岂能是凡人可以妄加度量的。
“故凯因曰,神为不幸之因。神亦自不幸,手造破灭之不幸者,何幸福之可言?而吾父曰,神全能也。问之曰,神善,何复恶邪?则曰,恶者,就善之道尔。神之为善,诚如其言:先以冻馁,乃与之衣食;先以疠疫,乃施之救援;手造罪人,而曰吾赦汝矣。人则曰,神可颂哉,神可颂哉!营营而建伽兰焉。”
这段前一半基本上就是对原文的翻译了,相比之下文言文真的很简略且朗朗上口。原文里该隐的话是:“我们为什么存在?你为什么不幸?万物为什么都是这样?即便是他,那创造我们的,也一定如此,因为他是一切不幸者的创造者!制造毁灭一定不会是什么快乐的工作,而我的父亲还口口声声称呼他是全能的上主,那他为什么行恶——既然他是善?我问过我的父亲,他却告诉我,因为唯独恶才是通向善的正途。”真是令人费解的善啊,竟然必须从致命的对立面产生出来,神所施予的善就是这样的,所有的灾难都由祂所创,也由祂终结,洪水的幸存者看到汪洋终于退去,就对神感恩戴德,感谢神明收回祂可怕的力量。于是幸存者的后代在旧世界的尸骸上建起新的祭坛,继续向这位创造者兼毁灭者祷告。
“卢希飞勒不然,曰吾誓之两间,吾实有胜我之强者,而无有加于我之上位。彼胜我故,名我曰恶,若我致胜,恶且在神,善恶易位耳。”
这段话的原文是,该隐临别时对路西法说:“可是你自己,尽管傲气十足,却有一个上司。”路西法显得很激动的样子说:“哦,不!我有的是战胜者——不假,但是没有上司。他作为征服者,把被征服者称为恶,可是他赐予的善又是什么?假如战胜者是我,他的创造将全部是罪孽,而你们,新生的人类啊!在你们微不足道的世界上,他究竟给了你们什么恩惠?”这和尼采的观点刚好相反,尼采认为强者战胜了弱者,于是不甘的弱者称强者为恶,拜伦在这里认为“恶”是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污名化。神奇的是鲁迅认为这两个观点颇有共同之处,它们在根本上都是鼓励自强,“好恶至不同,特图强则一而已”,这也符合当时救国图强的时代背景。
“人谓神强,因亦至善。顾善者乃不喜华果,特嗜腥膻,凯因之献,纯洁无似,则以旋风振而落之。人类之始,实由主神,一拂其心,即发洪水,并无罪之禽虫卉木而殄之。人则曰,爰灭罪恶,神可颂哉!”
在鲁迅看来,洪水的幸存者躲过一次天灾就沾沾自喜,自以为被神庇佑。他们在灾难中苟且偷生,目睹旧世界灭亡而心无波澜,也没有勇气与力量阻止洪水,与被毁灭的世人共命运,“偕厥考逃于方舟,而建都邑于世界之墓上,竟无惭耶”?他们当然不会惭愧,他们怀揣着恭谨与小心伏地赞颂天恩,他们的后代“敬事主神,战战兢兢,绳其祖武,冀洪水再作之日,更得密诏而自保于方舟耳”,于是神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
“人既授神以力,复假之以厄撒但;而此种人,又即主神往所殄灭之同类。以撒但之意观之,其为顽愚陋劣,如何可言?将晓之欤,则音声未宣,众已疾走,内容何若,不省察也。”
人们赞颂神,自然就仇视神的敌人,但是赞颂神的那些人难道不是被神所毁灭的那些人的同胞吗?再多的鲜血也会被麻木的民众逐渐遗忘,“洗涤成淡红的血色”然后彻底消失,这也就是清末民初中国启蒙者的困境。他们试图唤醒民众,但是他们的话语就和他们的鲜血一样进不了民众的灵魂深处。夏瑜牺牲了,人们只像被抓住颈子的一只只鸭伸头看着,还要蘸他的血做人血馒头。这些先声者不容于世,人群共弃,艰于置身,仿佛叛逆而又被众人唾骂的撒旦。
“神,一权力也;撒但,亦一权力也。惟撒但之力,即生于神,神力若亡,不为之代;上则以力抗天帝,下则以力制众生,行之背驰,莫甚于此。顾其制众生也,即以抗故。倘其众生同抗,更何制之云?”
而拜伦在当时英国的处境与之类似,被主流排挤孤立,不容于世,于是去国离乡,客死他方:
“彼当前时,经历一如其书中众士,故怀抱不平,突突上发,则倨傲纵逸,不恤人言,破坏复仇,无所顾忌,而义侠之性,亦即伏此烈火之中,重独立而爱自繇,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此诗人所为援希腊之独立,而终死于其军中者也。”
大家超级熟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就出自这里!这句话原本的语境是说拜伦对英国民众的态度的,在语文课上经常被衍生为鲁迅对当时中国民众的态度,这两者确实有共通之处。
可以说鲁迅写拜伦写恶魔派诗人是自己思想的一种投射。拜伦是当时的“新声”,是孤独而不被时人所理解的,“虽然,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也许那些走在时代之前的人的生命可以用《该隐》里的这段对话概括:
“你们怎么样?”
“我们永恒。”
“你们幸福吗?”
“我们高贵。”
“可是你们幸福吗?”
“不。”
叫人很萌的小女婿
不知道怎么打tag先随便吧。
【罗键】
害,六级翻译题居然是红楼梦。本红学爱好者抱着家里的三本英文版石头记猛女落泪。
不过看到【曹雪芹根据自己的悲惨经历写出的贾宝玉林黛玉悲剧爱情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冲突】,读红楼十五年,今年才明白蔡元培先生代表的索隐派观点的我,心里真的五味杂陈。
昨夜朱(明)楼梦,今宵水(清)国吟。
“字字行来皆是血”!!!!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红刀子进,白刀子出。朱楼梦,水国吟。[图片][图片]
以前看解读就看过这样的表述,当时还小,对明清没有足够认知,但红楼梦说到的白骨如山忘姓名,反认他乡是故乡,很明显是描述国家灭亡,不可能仅仅被抄家。
贾王薛史——家亡血史...
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也只是民国才开始的,而且漏洞很多。现代越来越受质疑,而且即便是清朝的程伟元,高鹗,也在书的序里公开说:红楼梦相传作者不一。
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的《红楼梦》最后只能应一家之言即只为曹雪芹家事,说出来谁信啊?
突然有一个结局给了完全颠覆的主题思路当然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我们都以为一个个女性角色是被压迫的,受制的,凄凄惨惨,被动无为的,癸酉本里面突然一个个能动性那么强,个个简直有影响甚至扭转时局之能力。
吴本里的女性是大放异彩,拼了命,用尽心血来成全自己。而不是在命运洪流里随波逐流,她们真真正正的为自己争过了。
初中时实在不懂短短一篇《湖心亭看雪》怎么就凭一句“崇祯五年”就说作者其实表达的不单单是写景,而是悼念故国,现在想来,这不正和这红楼梦作者一样,是严酷的政治生态下泣血哀叹的文人写照吗。
“白骨如山忘姓氏,反认他乡是故乡。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
没想到不是夸张手法,而是真实描述。
风月宝鉴你不能单看它的一面,这个已经说的这么清楚了。就像风月宝鉴一样,你看正面会死,会被蒙蔽。你要看反面(本质),而不是善恶,对错,而是问题的根本。
我觉得红楼前80回本质就是风月宝鉴的正面。把反面的骷髅给删了。
癸酉本不叫官方续本,而是说这可能是最早版本的红楼梦,由明朝遗民所写。四大名著其实都不是第一版本,就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样,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宋朝乃至唐朝的一些话本。
红楼梦细思恐极的点还是很多的,最直观的就是书名,红楼梦,红有朱红之意,也可以叫朱楼,桃花扇就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名句。
那问题又来了,红楼又可以说朱楼指代的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成了一场梦,这个又可以细品许久。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句话被快餐流量营销烂了的话,出自孔尚任《桃花扇》那篇“哀江南”。而孔尚任,也就是红楼梦开篇的那个【东鲁孔梅溪】
国破家亡白骨如山,而南明政权依旧党争不断。
悼的是朱明,哀的是江南。
只是,就连刘心武先生这么天马行空的人,也不愿意相信颦儿会死得如此凄惨,也根本不相信她会死得只剩一副白骨,
我真的不懂,为什么要搞什么蔡胡之争。人在创作时,很多想法推翻重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被推翻的想法并非就此销声匿迹,总会有一点痕迹残余在字里行间。如果《石头记》的早期版本有可能影射明末,但后来版本作者又将其修改却留下了一些之前版本的痕迹,我觉得这也是说得通的。所以,真不觉得“索隐”跟“考证”只能活一个。
其实我最烦的就是程高本结局,神tm兰桂齐芳,贾宝玉怎么可能有遗腹子,红楼梦开篇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反认他乡是故乡。”“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府怎么可能复兴?其实坑了就坑了,狗尾续貂还影响大众真够讨厌的。毕竟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受众布满全中国以及世界,多少没有深度解读的人被狗尾续貂所洗脑?研究了一辈子的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以及张爱玲直接称后四十回为“附骨之蛆”,诚不欺我!
真的是“附骨之蛆”啊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六月份暑假第一次看到癸酉本石头记的解读,因为视频里一句"宝二奶奶林黛玉"趴在电脑前哭的不能自己,这是我人生喜欢第一对璧人,意难平了十五年。
只有宝二奶奶林黛玉还在,在等贾宝玉回家。
玉带林中挂,堪怜咏絮才。
以下整理自女王泡面up主解读下的总结
2、文中多次提到血泪报恩,仅仅风花雪月哭哭啼啼不算报恩,败落以后黛玉的作为才算报恩;
3、林黛玉是贾宝玉的知己,不仅仅是没劝他考取功名,而全是体贴,爱宝玉爱他的家他的一切,即使他自己不爱惜,所以才会去在乎和守护贾家;
4、黛玉“万苦不怨,求仁得仁又何怨”,按照高颚的结局,不算“求仁得仁”,而是在贾家衰败后拼尽全力守护宝玉之贾家,才算求仁得仁了;
5、葬花吟是诸艳之归源小引,黛玉才是掩埋尸骨那个人;
6、黛玉的判词咏絮才,一方面指她面对家破人亡的煎熬和血泪,另一方面咏絮才来自谢道韫,特指家破人亡时女子的挣扎,也印证了黛玉的结局!
骗尽多情是戏文
浅浅评一下《失乐园》里的魔王,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于这个角色,弥尔顿肯定是下了很多功夫去塑造的,甚至很难不联想到他带入了自己的境遇。这里再次感谢他对这个作品做出的努力,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面同人文的那么多事。
但是在看完这些之后,我对这个角色感到一丝悲哀。首先作为魔王,他敢于挑起战争,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份勇气是很令我敬佩的,有人曾说像这样的事不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吗?自不量力、以卵击石,这并不是一个聪明人会做的选择,非常的可笑。是的,有人只看到了可笑,这可以理解,因为大部分人都会权衡利弊,像这样吃力不讨......
但是在看完这些之后,我对这个角色感到一丝悲哀。首先作为魔王,他敢于挑起战争,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份勇气是很令我敬佩的,有人曾说像这样的事不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吗?自不量力、以卵击石,这并不是一个聪明人会做的选择,非常的可笑。是的,有人只看到了可笑,这可以理解,因为大部分人都会权衡利弊,像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很难想到会有什么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更何况,对手是神,是死罪。
这就是悲哀之处了,为什么那么多天使把圣子加封看在眼里,却只有路西法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呢?在后来的同人文里总描写魔王在天堂时的身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有落差受不了。落差肯定是有的,但在《失乐园》中可以看出,路西法的身份并没有后来同人文所描述的那么夸张,最起码,米迦勒才是真正的天使之王。文中也写,路西法并不是地位最高的那一个,但却在大部分天使之上,很多精灵都会信服他,这和他作为领导者的口才也有关。
天国的精灵都善于雄辩,这一点弥尔顿在写的时候也运用了自己无与伦比的辩论天赋,而魔王,看得出在天上也是出彩的。他能反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对象,和加百列打骂仗,总是有各种理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当圣子加封后那个聚会的晚上,他为什么没能说服自己呢?就像别的天使那样,肯定也有谁不服,但是在神的信仰下,说服自己不是一件难事。可以说,没有路西法这一出,天国可能都没有谁会造反。服侍神是一个,圣子是他的亲生儿,又何尝不能服侍呢?
我想,大概路西法是真的把神给的一切看得很重要,并且当真了。在后文路西法潜入伊甸园的情节中,有一段是关于他的心理活动也是很有意思,原来当他言之凿凿地对敌方重拳出击,看起来信心满满、优势在我时,内心也是会迷茫而挣扎的。他太了解自己了,放不下神曾经对他倾注过的爱(爱会诞生生命,天上的生灵也是因此诞生),他把这当成了很重要的东西,连同神赐予的一切容光。正因为如此,又在后续因罪罚产生的恨中难以忘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他再清楚不过了,会造反也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无论在哪个位置都会往上爬,然而往上升,升到高的位置,却也还是神规定的界限内啊。
为什么在此之前他没有造反,而是在圣子出现后呢?只能说,大概是圣子的出现刺激了他吧。他只是猛然发现,神赐给他或者别的天使的荣光都不是“真实的”,也许他因此得到过很多,但和圣子比起来所有的一切都似泡沫一般,可以随时随地地消失殆尽。
但事实上,天国的精灵何尝不会知道这一点,圣子等同于神却又不是神,但神把他放在和自己同等的地位,那是精灵绝做不到的。就像他们自己所说,他们的一切都是神赐予的,要顺从神,就像顺从命运。神主导了他们的所有,就连堕落的魔王也没有摆脱。但魔王选择了不顺从,他从一诞生就是顺从的,只有在这件事他选择了不顺从。但即便如此,这个角色也没有摆脱神,没有摆脱命运,这就是悲哀。
神是不会把任何精灵放在和他同等的地位的,所以才有了圣子。他自有永有,自己可圆满自己,但天使却没办法不围着他转。就连魔王,堕落后所做的所有事情,终究也是在围绕着神罢了。
神给他们的荣光就像云,也许大部分天使的是白云,而路西法的是乌云。他的云在其它云中无比显眼,看起来能遮蔽太阳,还能释放闪电风雨,威风且耀眼。但云就是云,不管什么云,都不可能真正地胜过太阳,只要气象一变,它马上就不见了。
我也知道,弥尔顿作为一个教徒写这文的内核就是教人顺从,不违抗神和命运。但在一个路推的眼里,他的角色是活的。因此我由衷地希望,路西法能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神的喜怒哀乐而活,不然到头来没能自己成就自己,才是真正的悲哀。
亚当夏娃失了乐园,圣子能为他们赎罪。可是路西啊,你也失了乐园,没有谁能为你赎罪……你靠自己,你的乐园当不在此!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世界很大,乐园只是乐园。
宗师浅眠,夜晚休憩时经常被将士们操练的声响惊醒,自从军师来到军营后,那份熟悉的沉静轻柔与血脉相连的安心气息才终于让宗师有了好眠
■
是宗师小军师的only朔望时期,成男爸和少年小望
约稿xhs
研究院院长乌尔比安和伊比利亚新来的交流审判官聊得好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