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1936)中国近代学者、思想家。字枚叔(一作梅叔);初名学乘,因仰慕顾炎武的为人,改名绛(顾本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生于余杭仓前镇,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江苏苏州。
生平事迹章太炎少时在家中从外祖父学习儒家经典。稍长,涉猎史传,浏览诸子。1890年赴杭州入诂经精舍,师事经学家俞樾。亦先后向高学治、谭献、黄以周、孙诒让请益。在诂经精舍前后8年,奠定了坚实的学业基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章氏毅然走出书斋,参加上海强学会,并于1897年进入时务报馆担任撰述。提出“修内政”“兴学会”“以革政挽革命”等主张,支持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章氏遭通缉,避地台湾省。次年东渡日本,不久归国,参加《亚东时报》编务。1900年春,刊刻《訄书》于苏州。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逃往西安。章氏断发易服,与改良派决裂,走上排满革命的道路。先后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上海爱国学社,高谈革命,放言无忌。发表《正仇满论》《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保皇谬论,直斥光绪为小丑。又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称许该书为“义师先声”。1903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制造“苏报案”,监禁章、邹于上海西牢狱中。此时章氏潜心佛典,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1906年章氏出狱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随即主编《民报》,阐扬三民主义,编报之余,也从事讲学与学术研究。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封禁后,专力讲学著述。辛亥革命后返回国内,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为统一党),任会长。章氏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支持讨袁的“二次革命”,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被袁幽禁于北京三年,袁死后始恢复自由。此后继续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出任军政府秘书长。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心怀疑惧。1922年,章氏应江苏省教育会之邀,在上海主讲国学。1923年担任《华国》月刊社长,潜心“发扬国光”,弘传“国粹”,而反对国共合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章氏不顾老病,到处奔走,呼吁抗日救亡。1934年,章氏举家迁居苏州。次年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刊行《制言》杂志。各地负芨来学之士100余人,籍贯遍于19省,年龄最高者73岁,最幼者18岁。章氏主讲小学、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逝世前数日,章氏已饮食不进,仍执卷临坛,勉为讲论。
天为诸日之总合天是由无数个太阳(恒星)组成的。章炳麟早期关于宇宙结构的命题。其说见于《膏兰室札记》《儒术真论》《视天论》《訄书·天论》等著作。他继承荀子、王充等人的天道观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积极成果,并吸收哥白尼以来的近代天文学知识,对宇宙的结构和演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宇宙中有无数天体,浮行太空。太阳吸引8个行星,成为太阳系,它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银河也不是宇宙的尽头,银河之外还有别的星群,其数不可胜计。“恒星皆日,日皆有地,地皆有蒙气。”(《訄书·天论》)宇宙就是由无数个恒星组成的。恒星都是太阳,太阳产生地球,地球周围都有空气(蒙气)。人从空气中仰望太空,看到一片苍茫,这就是所谓的天。太阳和一切恒星都是自然产生的,并非上帝所创造。他还指出,由于太阳产生地球,地球万物的生长和发展都依赖太阳的光和热,所以人们尊崇太阳,祭祀太阳,这是有道理的。至于上帝,则根本不存在。章炳麟批判了上帝创世说,也不赞成古代认为“天有形质”和“以天为积气”的观点。他对宇宙结构及其演化的描绘,大体符合实际。他宣传了近代科学知识和无神论思想,值得肯定。
尊荀尊崇荀子。章炳麟的思想主张。章氏对荀子的尊崇态度比较一贯。据其自述,青年时期,学术上以苟子、司马迁、刘向为权度,政术上以苟子、韩非为归宿,对苟子备极推崇。1897年发表《后圣》一文,称颂苟子为“后圣”,以为在思想学术上,苟子得孔子之真传。“同乎荀卿者与孔子同,异乎荀卿者与孔子异。”所著《訄书》初刻本,以《尊荀》始,以《独圣》终,孔、荀并举,尊苟色彩甚浓。1904年出版的《訄书》重订本,更认为荀子的学问超过了孔子。章太炎推崇荀子能够传授儒家经典,对学术有重大贡献。又称赞荀子提出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所谓后王者,则素王是;所谓法后王者,则法《春秋》是。《春秋》作新法,而讥上变古易常。”(《訄书·尊荀》)以为苟子主张法后王,意在鼓吹变易革新,其思想正适合当今变法维新的潮流。苟子提倡的“合群明分”,又可作为当今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章太炎对荀子的正名、隆礼、缘天官等学说,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素王”“法《春秋》”等说法,是沿袭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但章太炎的尊荀,却与当时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排荀异趣。
著作章太炎著作甚丰。生前手定的《章氏丛书》,有1915年上海右文社铅字排印本,1919年浙江图书馆刊本,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印本。其中,以浙江图书馆刊本校印最精。章氏弟子吴承仕、钱玄同等校刊的《章氏丛书续编》,有1933年北平刊本。章太炎逝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编辑《章氏丛书三编》,1938年在武汉排印《太炎文录续编》。近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有关学者整理校点章氏遗著,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
《春秋左传读》章炳麟考释《春秋左传》、驳难刘逢禄的著作。撰于1891~1896年间,9卷。章氏《春秋左传读叙录·序》自称:“《春秋左传读》者,章炳麟著也。初名《杂记》,以所见辄录,不随经文编次,效臧氏《经义杂记》而为之也。后更曰《读》,取发疑正读为义也。盖籀书为读,细其大义曰读,纳其微言亦曰读。”“微言,纳大义,故谓之《春秋左传读》云。”清代今文学复兴,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宋翔凤等人表彰公羊学,诋斥左氏。刘逢禄断言《左传》本非解说《春秋》经之传,后经刘歆窜入书法凡例,虚构授受系统,篡改章句文字,才使《左传》附于《春秋》。此说经龚自珍、廖平、康有为等人引申发挥而成“新学伪经说”,影响颇大。章太炎乃以数年之力,撰《春秋左传读》,驳难刘逢禄上述观点。是书承袭乾嘉汉学传统,广泛运用古代典籍,考订诠释《春秋左传》的古字古词、典章名物、微言大义,多有创见发明。但章氏“以滞义犹未更正”(《自述学术次第》),自己对这部著作并不满意,书中有些见解后来也发生变化,所以生前迄未正式刊布。有1913年坊间石印本,1939年潘景郑据以影印本。经姜义华校点编次,收入《章太炎全集》(二),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訄书》包含有丰富的学术内容,明显的民主思想,强烈的批判精神,在当时起了宣传革命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但文笔古奥,索解为难。
重要版本有1904年苏州木刻本,1904年日本翔鸾社铅印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重排本,台湾1968年影印本,均据翔鸾社本。1914年,经作者大加修改,更名为《检论》,收入《章氏丛书》。《訄书》初刻本、重订本和《检论》,经朱维铮校点,收入《章太炎全集》(三),198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春秋左传读叙录》章炳麟驳难刘逢禄的著作。1907年发表于《国粹学报》第一至第十一号。刘逢禄曾著《左氏春秋考证》《后证》《箴膏肓评》,推演东汉何休的公羊学说,诋斥《春秋左传》。认为《左氏》本来不是解《春秋》经之传,乃刘歆窜入书法凡例,伪造授受系统,篡改文字,将《左氏》附会成《春秋》的传。章太炎以数年之功,作《春秋左传读》,考订诠释《春秋左传》,驳难刘逢禄种种观点。《春秋左传读叙录》则专驳刘逢禄的《后证》,肯定《春秋左传》确系《春秋》的传,是解说《春秋》经的,其授受系统亦可信,而非刘歆伪造篡改。有的学者认为此书本来是作为《春秋左传读》的一部分,后经作者修改增订,独立成篇,予以发表;则此书当草于1891~1896年间。有的学者认为此书即《砭后证》,作于1902年,后改为今名。章太炎对此书所论很是自信,“窃谓申受(刘逢禄)见之,唯有匍匐却走耳”(《与刘师培书三》)。有《章氏丛书》本。经姜义华校点,收入《章太炎全集》(二),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国故论衡》章炳麟的学术论文集。1910年日本秀光社初版。全书分上、中、下3卷,7万余言。系作者1906年出狱东渡日本以来的学术著作结集,其中多篇曾在《国粹学报》发表。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精心结撰的著作,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直到今天,其中许多观点仍有参考的价值。该书收入《章氏丛书》,编目有所变动,文字也有损益。
《检论》章炳麟的政治、学术论文集。9卷,共63篇,另有正文附录7篇。《太炎先生自定年谱》民国三年(1914)条说:“余感事既多,复取《訄书》增删,更名《检论》。处困而亨,渐知《易》矣。”当时,章太炎正被袁世凯囚禁于北京。他对《訄书》大加修改,更名为《检论》,收入1915年出版的《章氏丛书》。检有检式义,又有检验义,作者取《检论》为书名,意谓书中所论,系经过检验,足为法式者。或以为检为禁义,表明此书系被幽禁时所作。
本书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卷一论人类与中国民族的起源与形成,卷二论儒家六经,卷三论周、秦、两汉诸子学说,卷四论唐、宋以来思想学术,卷五、六论人口、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诸问题,卷七论政治、经济、法律,卷八论古今人物,卷九总结历史经验,对时局发表意见。
《检论》对儒家的批评已趋淡化,对孔子的评价有所提高。在辛亥革命以前,章氏发表了不少批评孔子的言论。当时只把孔子看做“良史”,在《检论》中却把孔子看做圣人了。称赞孔子编定六籍,“民以昭苏,不为徒役”。“九流自此作,世卿自此堕”,“朝命不擅威于肉食,国史不聚歼于故府”。“不曰‘贤于尧舜’,岂可得哉?”(《订孔上》)“圣人之道,罩笼群有。”“洋洋美德乎!诚非孟、荀之所逮闻也。”(《订孔下》)书中以相当多的篇幅论述儒家经籍,研讨“故言”,每有新见。《易论》篇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史,以近代人类学、社会学观点解释《易》。认为《易》并非“讖记历序之侪”,而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纪录。《屯》讲的是人类原始时代的渔猎婚媾生活,《讼》《师》《比》讲的是私有财产的出现及社会冲突,《履》《泰》《否》讲的是国家的正式建立,《同人》讲的是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区别。这些说法,辟说《易》之新径。章氏还指出:“虽成‘既济’,其终犹弗济也。”“‘既济’则踅,‘未济’其恒矣!”对事物矛盾运动的绝对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检论》收入作者手定的《章氏丛书》,有1915年上海右文社铅印本,1919年浙江图书馆木刻本,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木刻本。经朱维铮校点,收入《章太炎全集》(三),198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古文尚书拾遗》章炳麟考释《古文尚书》遗文遗事的著作。2卷。作者根据1922年发现的《三体石经》,并参考其他典籍,训释《古文尚书》文字章句,考证其佚闻遗事。这是章太炎研究《尚书》的一部主要著作。章太炎注意吸收前人学术成果,结合自己研究心得,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本书与《太史公古文尚书说》为姊妹篇,是《三体石经》发现以后作者研究《古文尚书》的新成果。章太炎自称,这两本书“虽发露头角,于所不知,盖阙如也”,表现了严谨和审慎的治学态度。又说,写这两本书的目的是“以是为执鞭前跸”,希望他的弟子吴承仕“有以恢彉之”(《〈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古文尚书拾遗〉后序》),表现了甘当铺路石子的精神。收入《章氏丛书续编》,1933年北平刊本。又有《古文尚书拾遗定本》,刊于《制言》第二十五期。
《太史公古文尚书说》章炳麟根据《三体石经》残碑和《史记》,考证《古文尚书》文字章句的著作。1卷。书后有《附记一》《附记二》。作者在为其《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和《古文尚书拾遗》所写的《后序》中说,“六经之道同归,独《尚书》最残缺难理”,历来诸家解说,多为皮傅,不易疏通,因此他自己“未甚研精”。但后来他看到弟子吴承仕根据敦煌发现的《尧典释文》和日本所藏的《尚书》古本,互相参校考证,有所创获,引起了他的兴趣。1922年,洛阳发现用古文、篆、隶三体刻写的《三体石经》残碑,“以校枚氏《尧典》,多相应”。另外,他在《新出三体石经考》中也说,所得残碑“古文、篆、隶九千八百字”,“凡《说文》所未录,《经典释文》所阙者,于是乎可考”。章太炎根据新发现的残碑文字,以及自己重新抽读《史记》所考得的有关材料20余条,整理成《太史公古文尚书说》一书。虽然遗文残缺,但从中仍可窥见《古文尚书》原貌之一斑。同时,章氏在书中也本其古文经学派的立场,驳难了今文经学派认为《史记》用今文说的观点。收入《章氏丛书续编》,1933年北平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