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90:江阴申港季子墓
梅庆吉
申港,是江阴下面的一个镇,因镇内有季子墓,且墓碑为孔子所题写,所以,我们有了这次的申港之行。申港季子墓前有条小河,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条河的名字叫申港。这时我才明白,申港镇的名称,是因河而来。在这一带,港、浦都是河的意思。而申港的“申”字,又跟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有关。
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是楚考烈王的令尹(宰相),被封为春申君,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黄歇初封淮北,又封江东,即今上海、苏州一带。上海简称“申”,就源自春申君中的这个“申”字。上海的黄浦江,原名黄歇浦,用的就是春申君的名字,后改名为黄浦江,还是用了他的姓。而苏州,则直接把他奉为城隍。当时的江阴,也在黄歇的封地之内,他曾在此地兴修水利,开发农田。申港,又名申浦,相传就是他开凿的,同时开凿的还有黄田港。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申浦,县西三十里,一名申港。相传春申君所开,导江南流,置田,为上下屯。”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三载:“申港:在县西三十里,传为春申君所开,故名。”在江阴城区以北的君山上,还有黄歇墓,所以江阴又称“春申旧封”。还有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鲁国灭在了黄歇这个人的手上。
申浦
春申君黄歇墓
2014年10月13日上午,我们从江阴乘公交车,11点半左右到达申港,经打听,很容易就来到了季子墓前。申港河从季子墓南向东,再向北流,从两面依偎在季子墓旁,一边连着长江,一边流向内陆。申港河上有座小石桥,名季子桥,过了桥,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正南方紧靠申港河边有一座戏台,座南朝北,上面写着“吴歈古韵”四字,后面墙壁上用篆字写着一个很大的“戏”字,“戏”字两边还有龙凤图案。戏台正对着季子墓大门。
戏台
大门建在数级台阶的高台之上,台阶下有江阴县人民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公布于1985年10月,碑立于2008年8月。台阶中间有丹陛。大门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有游廊向两侧延伸,两边各有一尊威武的狮子。大门的上方,悬挂有“季子祠”三字竖匾,两侧的柱子上写有一副楹联:“夕阳流水春申浦;古木寒鸦季子祠。”后面柱子上也有一副楹联:“星斗夜寒君子墓;风雷时护圣人书。”
季子墓大门
与众不同的是,在大门的正中,立着一通石碑,说明这通石碑十分的重要,因为碑上是孔子为季子题写的碑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的下方有知常州军朱彦所书《暨阳吴季子庙碑记》。这段文字,对了解申港这座季子墓、季子祠以及孔子题写墓碑的来龙去脉很有帮助。
朱彦所立季子墓碑
由此看来,如果孔子真的题写了这个墓碑,最初应该就立在这里。唐玄宗命殷仲容摩拓后,润州刺史萧定立在了丹阳季子庙中。北宋崇宁元年,知常州军朱彦又从丹阳庙中摩拓了碑文,加上自己的题记,重新立在了季子墓前。
在门洞的西侧,还有四通梅花碑。碑上的梅花绘画出自清代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彭玉麟之手。彭是画梅大家,与郑板桥的竹齐名。据说这四幅画是他专为季子庙画的,刻在了碑上。后来碑不知去向。现在这四通碑,是根据县博物馆所藏拓片所复制。
彭玉麟绘梅花图
从头门这里,有向两侧延伸的游廊,两面入口处,一面写着“礼让”,一面写着“诚信”。游廊的墙壁上,刻着历代文人咏季子墓和季子庙的诗作。
走进大门,迎面就是双檐歇山式面阔五间的大殿君子殿,“君子殿”三字竖匾悬挂在二层两檐之间,一层门楣之上有一块横匾,上书“三让高踪”。门柱上有对联一副:“出使中原崇礼尚文行鲁齐观周鼎论势辩兴衰让德光前垂永;逊耕申浦诚信守诺拒君位悬佩剑见微知清浊仁心慕义无穷。”外侧柱子上也有一副对联:“偕隐入句吴文化开基端欲追三让至德:观光游上国名贤遗迹且教仰十字遗风。”大殿正中的神龛内,是季子手执书卷的铜像,高三米,重两千多公斤。像的上方悬挂着“让德光前”匾额。像两侧有对联曰:“为天下苍生让王位;乃先德本色永流芳。”周围的墙壁上,是有关季子生平事迹的壁画,如《智烧竹简》《欢乐议政》《徐墓挂剑》《还耕延陵》《出使列国》《三让王位》《嬴博葬子》等。
君子殿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君子殿门上方的“三让高踪”匾,那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题写的,但不是写给季子庙的,而是写给苏州泰伯庙的。看到这四个字,人们自然会想到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泰伯,可谓致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可是评价泰伯的牌匾,为什么会挂在季子庙里呢?原来季子也像他的先祖泰伯一样,也有“三让”的美德。
三让高踪匾
季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他的本名叫季札,是吴王寿梦第四子,泰伯十九代孙。因为他品德高尚,能力超群,其父其兄都想让他继承君位,但他三次推让,坚辞不受。关于季札三让,《史记·吴泰伯世家》说的很清楚。说到泰伯十七代孙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寿梦觉得在这四个孩子中,季札最贤能,所以想要让他来做国君,季札坚决不同意,只好立老大诸樊。这位寿梦,还真有点周太王古公的风格。这是第一让。
欢乐议政图
不但老爸寿梦想把君位传给季札,就是他的三位哥哥,也都心甘情愿地想让季札做国君。寿梦去世,按规定诸樊“摄行事当国”,主持办理丧事,第二年改元为诸樊元年(前560)。诸樊办完丧事后,就想按照父亲的遗愿,把君位让给季札。季札则搬出曹国子臧让国的故事加以拒绝:“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原附于子臧之义。”曹宣公有子三人,老大为太子,老二为负刍,老三就是子臧。曹宣公十七年(前578),宣公跟随晋厉公等9国联军讨伐秦国,当年五月死于军中,子臧前去迎丧。老二负刍在国内杀了太子,自立为国君,即曹成公。各国都认为新立国君不义,晋国抓住曹成公,请求周天子立子臧为国君,子臧为表示让国决心,逃往宋国。季札虽然举了这个故事,但“吴人固立季札”。季札无奈,只好“弃其室而耕”,人们只好“舍之”。这是季札第二次让国。
季子挂剑图
虽然季札坚辞君位,但他的几位哥哥还是不死心,诸樊去世前做了一个规定,把君位传给二弟,再传给三弟,最后到四弟季札。“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这期间把“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余眜之子僚为王。”这是季札的第三让。
逊耕延陵图
因季札这三次的让国之举,受到了后人的激赏,称他为“至德第三人”,前两位是泰伯和仲雍,又称他的“后三让”或“小三让”。司马迁做《史记·吴泰伯世家》,讲到泰伯时只用了104个字,而50%说的都是季札。他在“太史公曰”中,又着重提到了季札:“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三让王位图
转过君子殿,后边那座大殿为至德殿,为五开间单檐歇山式,门的上方悬挂着“至德殿”三字竖匾。“至德”二字,取自孔子对泰伯的评价。门两侧柱上有对联曰:“至异争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殿内正中的神龛里,排列着吴国历代国君的神位。在神位的最上方,是周文王的画像,最上两个牌位是泰伯和雍仲,下面两排是吴国的历代国君。神龛上方悬挂着“至德留芳”匾额,两侧还有“高山仰止”和“光明千秋”两匾。神龛两侧柱子上的对联是:“让国即于三至德之宝麟经特笔;世家列第一太王而后史迁定评。”周遭的墙壁上,有周太王、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介绍,还有吴国几位主要君主的介绍。
至德殿
转过至德殿,就看到了季札墓冢。墓冢呈圆柱形,周围石砌,高约4米,上为封土,生长着一些植物。墓前有碑,上书“延陵季子之墓”,前有供桌,两侧还有驼碑的赑屃。这些都1984年以来陆续出土的,重新安放在了季子墓前。据说还曾出土过石香炉,我这次来没有看到,从网上翻阅有关季子墓的照片时,看到香炉曾放在供桌上。
季子墓
今在郑陆镇建有季子公园。2011年出版的《郑陆镇志》上,还写到季子去世时的一个故事:“公元前484年阖闾7年(应为吴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札居舜山,春日游抵花亭卧化,夜分从空中托梦于守屋人陈福云:'可报四子(侨、代、侯、任),就掩吾于花亭。’四子如言,葬之距舜山5里许之今申港季子墓。”
季子死后所葬之申港,与焦溪两地相距5华里左右。《赵绝书》又说:“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十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上湖,古称芙蓉湖。《辞海》上说:“芙蓉湖,又名上湖,故址在江苏常州市东,江阴县南,无锡西北,北宋时湖流渐塞,明时辟为农田。”《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亦有载:“晋陵:春秋时延陵,汉之毗陵也,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墓在本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记载此事的,还有《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延陵季子祠在县(江阴县)西三十五里申浦。按《史记·太伯世家》注云:季子冢在暨阳西,孔子过之,题曰'延陵季子之墓’。”以上所记,指的都是我眼前的这座季子墓,其墓与祠,都朝向他曾躬耕过的舜过山。
季札有子五人,长子侨同他出使齐国,返回时死于路上,葬于嬴博间,孔子曾观季札葬子。次子征生,三子重道,四子子玉,五子木熹。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次子征生逃往齐国,三子重道事周,五子木熹不详,只有四子子玉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墓与庙。郑陆镇有长四房村,相传就是季子四子子玉所居之处。《郑陆镇志》载:“吴姓第四房长房建村,故名。”后由于战乱,这一支迁往上海松江等地。到了宋代,为守先祖之墓,又返回舜过山下,今山下有庙前、翟家、查家、横沟等6个以吴姓为主的自然村,大都是四子子玉的后代。还有记载说,申港季子庙,应为季札62代孙、江阴始迁祖(也称守墓支祖)吴梓所建。
赢博葬子图
当地人告诉我,在申港还有座季子禅寺,可以去看看。季子禅寺跟季子墓距离不是很远,走几步就到了。前有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中间坊额上写着“国泰民安”四字,两侧分别写着“纳福”和“迎祥”。中间柱子上的对联是:“法宇宏开天花散彩现莲台;慈云永护贝叶成文化金身。”两侧柱子上的对联是:“珠琳云树四边合;宝刹楼台八面通。”牌坊对面就是大门,墙体黄色,三座拱形门是红色,颜色对比十分鲜明。顶为歇山式。门的上方悬挂着“季子禅寺”匾额。“季子”显然是季札了,“禅寺”肯定是佛寺了,那么季子跟佛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季子禅寺。
季子禅寺
大门没开,从侧面可以进到院里。正对着大门的是大雄宝殿,为双檐五开间建筑,上面悬挂着“大雄宝殿”四字牌匾,下层悬挂着“尘刹圆融”牌匾。门上着锁。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正在建设中。看到一位寺庙的工作人员,我问他:“这座寺庙跟季子有关系吗?”他说:“有,我领你去看看。”说着,便带着我们往回走,在大雄宝殿的西侧有一栋平房,门上方写着“崇圣堂”三字,两侧对联已经不全。殿内正中坐着一个人,后有“让德光前”牌匾,那就是季札。两侧还许多神灵,我都叫不上名来。原来在这座寺庙里,也有季札的位置。
季子像
季子禅寺不远处有座蓉浦清风园,是纪念清代著名清官缪燧的,他是申港人,顺治七年(1650)出生于申港缪家村,他的字为蓉浦,此园便以他的字为名。是一座园林式建筑,有游廊,有小桥,有流水。主体建筑为艺风堂,为缪燧纪念馆,前面是缪燧的塑像。旁边还有蓉浦亭,亭内立有一碑,为《蓉浦书院碑记》,为康熙年间翰林院庶吉士裘涟撰写。
缪燧像
来到申港,还知道了一件事,被称为我国图书馆鼻祖的缪荃孙,也是申港人,跟缪燧是一个村的。1907年建的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1909年建的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都是经他一手创办的。四层楼的缪荃孙图书馆和缪荃孙纪念馆,与蓉浦清风园毗邻而居。馆前有缪荃孙塑像,下书“一代宗师缪荃孙”。
缪荃孙图书馆
缪荃孙像
申港,真是人杰地灵,文化厚重,不虚此行。
下午3点多,我们离开申港,回到江阴汽车站,取出存放的行李,乘下午3:30的火车去丹阳。到丹阳后,我们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旅店住下,计划明天去九里参观那座闻名遐迩的季子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