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第二年改元为建文元年。朱允炆即位后,决意施行新政,革冗员,并州县,兴学校,改革制度,任用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同参军国大事。针对"诸王多不逊"的迫切问题,朱允炆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齐泰认为,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解除实力最大的燕王朱棣,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汀、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于是,朱允炆采纳"剪燕王手足"的策略,在登基后三个月,先后削除了周、汀、齐、代、岷五个藩王。对于燕王,朱允炆也采取了严加防范的措施,一面派工部侍郎张炆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让他们密切监视燕王的行动。一方面又借口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北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同时又派都督徐凯、耿分别率兵屯驻临清、山海关,以观动静。
朱棣夺取政权后,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削除地方藩王的割据势力,先后把拥兵镇抚北方的诸王迁徙至南方,有的被废为庶人。如谷王由宣府迁长沙,宁王由大宁迁南昌,削去代王、辽王的护卫等等。其次,对中央行政机构作进一步的调整,正式设置内阁。由于宦官在靖难之变中"漏朝廷虚实",朱棣开始重用宦官,并给予宦官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诸大权"。朱棣还要求宦官读书识字。这样,朱元璋制定的宦官不许干预政事、不许读书识字的禁令被打破。为了镇压异己势力,朱棣不仅恢复了一度被朱元璋诏令禁止的锦衣卫狱,而且在东安门北(今东厂胡同)设置了东厂,由宦官统领,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并称"南北两直隶"。朱棣时,蒙古族的鞑靼、瓦刺和兀良哈部仍不断南下骚扰。为了镇压元王朝残余势力的叛乱,从1410年(永乐八年)到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5次出兵漠北,沉重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割据势力,稳定了北方局势。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从1403年(永乐元年)到1409年(永乐七年),朱棣先后在东北设置了130个卫所。1409年,又依据当时的需要,在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地方增设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朱棣怀疑朱允炆逃亡海外,决定寻找他的踪迹,并借此"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曾多次派宦官郑和率领大船队下"西洋"(明人以婆罗洲以西为西洋)。郑和本姓马,名三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初年收入宫内,侍奉燕王府,靖难之役中随朱棣征战立下军功,得到朱棣的赏识,被赐姓名郑和,擢升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奉命下西洋,同行有副使王景弘等,率军士27800余人,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并携带大量的金银及各种手工业品。此后,他们又陆续航海6次。先后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了经济贸易往来,发展了中外关系。
4.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
1435年(宣德十年),朱瞻基病死,年方9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皇太后张氏委托"三杨"辅助,仁宣时期的各项政策在正统初年得以继续推行。但是,受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在1442年(正统七年)开始擅权,明代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王振是司礼太监。他利用朱祁镇年幼和对外廷的顾虑,玩弄权术,诱使皇帝追求享乐,不问政事,唆使皇帝用酷刑对待大臣。他把权力独揽在自己手中,排斥异己,安插亲信,任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王林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朝中官僚见了他要下跪叩头,争着向他行贿免祸,公卿勋戚得称他为"翁父",甚至朱祁镇本人也称他为"先生"。朝政完全被王振控制。
明王朝政治腐败,军备渐弛,居住在漠北的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于1449年(正统十四年)举兵南犯,王振挟朱祁镇率大军迎敌,双方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西)展开大决战,明军大败,朱祁镇被俘,王振被乱兵所杀。
这次由明统治者昏愦无能所招致的失败,史称"土木之变"。败讯传来,朝廷大为震惊,一片混乱,"群臣聚哭于朝",不知所为。宫中皇太后孙氏和皇后钱氏搜寻珍宝绸缎,打算去赎朱祁镇。几天以后,皇太后命朱祁镇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代皇帝总管政事。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战守之策,翰林侍讲徐珵主张迁都南京避难。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抵抗。他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朱祁钰和皇太后采纳于谦的抗战主张,并擢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兵马,保卫京城。是年九月,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次年年号为景泰。
于谦领命后,一面征调援兵,一面整饬军备,并清洗王振同党势力。于是,将士斗志旺,防御力量大大加强。十月,也先挟持着朱祁镇直逼北京。
于谦分遣诸将率大军23万,列阵九门外,自己屯驻德胜门外,迎战敌人主力。双方在彰义门、德胜门、西直门等处展开激战,也先的军队死亡万余人,散失9万余骑,损失惨重。"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此后,也先一面诱和,一面不断扰掠大漠南北。于谦拒绝议和,并在军事上继续重创也先。也先计穷,不得不于1450年(景泰元年)八月将朱祁镇送回北京。
1457年(景泰八年),朱祁钰病危,总兵官石亨、副都御史徐珵(已改名为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夺取了东华门,拥立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登基后,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于谦惨遭杀害。夺门有功的人被授以勋爵,政权又被宦官邪党所把持。
朱祁镇死后,朱见深继位,是为宪宗,改元成化。朱见深在位23年,仅召见阁臣一次,内外朝政都由太监汪直把持。1477年(成化十三年),朱见深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另设西厂,令汪直为西厂提督。西厂有比东厂、锦衣卫更大的势力。从京城到各府州县,从王府直到平民百姓家,到处密布西厂特务,以至民间打鸡骂狗一类琐事都秘告朱见深。西厂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请",有先下狱而后奏闻者,有旋执旋释,竟不奏闻者,弄得人心惶惶。当时的人"只知有汪直太监,不知有天子"。汪直出外,前呼后拥,公卿大臣见了要回避,地方官见了要下跪迎接。汪直则毫无顾忌地屡兴大狱,陷害无辜。1483年的(成化十九年)西厂被罢,调汪直南京御马监,降为奉御。汪直专权历史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