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精选14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完成第五篇习作时,我们一起观察了校园里的樟树,并作了一番探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新词

(2)3—5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指名读

各写了什么?

第4自然段:樟树的外形特点

第5自然段: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

三、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樟树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机勃勃有朝气强劲有力……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很远”

“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练习朗读

2、自读第5自然段,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的可贵之处?

(1)与石榴树作比较

对比着读

(2)永久保持

3、朗读4、5自然段

4、课文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仅仅是为了写树吗?

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四、作业

1、抄写新词

2、背诵4、5自然段

3、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第二课时

进一步学习课文,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4、5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

1、在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我们先来看宋庆龄这个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自己读读4、5自然段,在樟树和宋庆龄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吗?

樟树宋庆龄

蓬蓬勃勃永葆旺盛的革命斗志

永保香气一生献给世界和平事业

3、引读1、2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了吗?

4、引读第6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

三、总结全文

朗读全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寄托着我们对宋庆龄无限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3、默读课文,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要求:给第五自然段分层,画出重点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分那两层?这两层分别写“别的树木,而樟树。主要写樟树的,为什么却写先写别的树木?(这是比较式构段方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出示重点句,品评: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B、比较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C、“永久保持”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仍然”是什么意思?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能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D、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F、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两层课文。

指导背诵,说说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G、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H、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是它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

4、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五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这两句合为一句作为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和它的高贵之处。

5、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看出?

(3)“崇敬”是什么意思?与“尊敬”比较有什么不同?指导用“崇敬”说一句话?

(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5)指导概括段意

6、小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

枝干粗壮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高贵之处

教后记: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揭示课题

简介宋庆龄生平。

解题。

故居樟树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拒

繁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说说为什么人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前合影留念?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由于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行链接,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本课时主要以“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线,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宋庆龄的简介,从而让孩子们初步知道宋庆龄的为人。由此在本课结束时形成新问题: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关系呢?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一、导入新课,由题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指导写好“龄”。

看了这个题目你猜猜看,本课会讲些什么?(写下孩子们提得有价值的问题。)

如:故居是什么意思?(曾经住过的房子,)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曾经住过的房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看图,了解宋庆龄,初步体会到她是个伟大的人。

1、介绍宋庆龄、

我们先来了解宋庆龄,谁来说说自己对她的了解。

出示:图,看图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贵,美丽)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她的了解,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读读。

谁来说说,现在你认为她是什么人?(一身正气,爱国,维护世界和平)说得好,她不光得到了我们中国人的赞扬,由于她一生志立于世界和平,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赞美,现在我们来看看外国友人是怎么说她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樟树的样子,特点:拒虫,香气。

四、读通读顺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个别难写的字。

师:可这与她故居的樟树有什么关系呢?刚才,我们同学读了一遍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明我们同学很会读书。现在请我们同学再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一会儿老师请同学站起来读,看看谁能把课文读准,读流畅,现在再请我们同学好好练练。

纠正孩子们读错的地方。同时学习孩子们在读书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稠密繁衍、瞻仰等,如果孩子们没有出现问题就不学,留到下节课理解课文时再学,出现了就顺势学习它。

3、再读课题,想想你有什么疑问?我们学校也有樟树,为什么单单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如果学生提不到,老师可以直接引导,说出来。)

师:说得好,我们学校也有,马路上也有,为什么单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五、布置作业,书写生字新词。

现在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完成《钢笔习字册》注意写字姿势,注意临摹,把字写端正。

学生作业。

六、小结课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是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关系?还没弄懂,不要紧,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一定会了解清楚的。请同学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她的伟大,可以帮助我们弄懂这个问题。

板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高贵生机勃勃

正气?香气

拒虫

上课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科目

语文

所属年级

(四)年级(下)册

备课者

须靓玄

一.教学目标:

我的修改

知识与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故居、樟树、崇敬、稠密。

3、会用“崇敬”、“稠密”、“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那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图片、资料,制作ppt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出示宋庆龄图片)她曾经担任新中国的名誉主席。她就是孙中山的夫人,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板书:宋庆龄)。学习生字“龄”。

2、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宋庆龄就住在这里。(出示故居图片)这座白色小楼就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上海的故居。(板书:故居)

老师结合图片介绍: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

3、当年,周恩来同志觉得这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这句话,引读)(板书:舍不得)听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交流)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补齐课题)谁来把课题读好?指名一至两位。一起来读读。

二、初读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打开课本,读通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樟树?

1、出示自读要求: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1)抽读词语卡片:樟树繁衍劝说搬家稠密蓬蓬勃勃石榴崇敬瞻仰抗拒仍然枝枯叶落(着重指导带点字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交流学会的词语。

稠密:多而密。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瞻仰:恭敬地看。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

1.再次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精读1-3自然段,感受喜爱

1、出示樟树的图片:两棵树在宋庆龄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请你想想,宋庆龄会在这两棵树下干什么?(指导交流)

2、指导朗读。

3、一到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4、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1、完成习字册2、再次朗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崇敬瞻仰

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3、仔细读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是写人们参观宋庆龄故居的心情。第二组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过渡: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具体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4、5自然段。)、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2、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1)体会枝干“粗壮”

出示图片:如果此时这两棵树就在你眼前,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两把绿绒大伞,远看像两朵绿色的云朵。)

从它树冠的大体会到了蓬蓬勃勃。你能把这种“大”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

(2)体会树叶“密”、“绿”

指名学生说,体会树的稠密,密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绿得发亮”问: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叶子绿油油的,好像有油要冒出来,樟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你喜欢这绿油油的樟树叶吗?谁愿意来读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写叶子的话。

(3)是呀,这可是两棵有着上百年树龄的樟树啊,它至今依然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一起来读1-2句,真是蓬蓬勃勃。这种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学习第三句话)

(4)出示句子,从这句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樟树的生命力很顽强)谁来读好它?指名读第3句。

(5)小结:是啊,樟树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手句话吗?

(6)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还有什么让宋庆龄舍不得呢?(出示第五小节,指名朗读)

2、樟树的高贵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再读第五小节,圈圈画画学。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香气能拒虫,(板书香气拒虫)追问:你从哪里读到的?

学习:“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过渡:香气还有什么特点呢?(香气能够永久保持。)你从哪里读到的?学习“而且樟树本身却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3、引读,是啊!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它散发着香气,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依然……当它被砍伐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还是……

这就是樟树的的特质,这就是它的高贵之处。你家里也能发现樟树的踪迹吗?(樟木箱、樟脑)樟木箱里放些什么?(贵重的丝织品、羊毛衫等)哦,是利用樟木的香气来拒虫。

4、是的,在医生做手术的缝线里,在编织渔网的丝线里,在各种胶卷胶片中,都有樟树的身影、味道。不管它以哪种形式存在,虫类都怕它,只要这木质——,虫类就——。引读这句话。

5、这节是写樟树的香气能拒虫,又为什么要写其他树招虫呢?(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樟树的特点)

6、小结:是呀,这一节通过对比的写法,更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

7、再次小结:文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难怪劝宋庆龄搬家时,出示“她不肯,说——”

(三)加深理解:

1、那么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了解她吗?学生交流资料,根据学生了解相机引导:

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她也是一个革命的先行者!)

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她是抗日的先锋!)

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立场坚定。)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你从这段资料中感受到了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死亡的威胁,宋庆龄总是那么立场坚定,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在文革期间,反动势力四人帮妄图取消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宋庆龄闻讯立刻驱车前往,四人帮听说后只得悄悄地溜走了,这件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二十世纪新神话”。你从这段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反动派很惧怕宋庆龄)是呀,正是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吓退了嚣张的反动势力!板书“一身正气”

2、(出示照片)同学们,你觉得站在我们面前的宋庆龄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

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4、今天,她虽然已经不在了,人们总是——出示第六小节,引读学到这里,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她的——指读板书:顽强不屈,看到了她的——一身正气,看到了她——奋斗的一生。

5、总结写法:作者借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从樟树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宋庆龄那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此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音容笑貌,去缅怀她的丰功伟绩。(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6、指导背诵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舍不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顽强不屈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香气拒虫

七.作业设计:

3、学习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崇敬、稠密”造句。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用“崇敬、稠密”造句。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修改栏一、揭示课题

五、作业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出示媒体:范读课文。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增加:四、指导分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修改栏一、复习检查

二、细读课文三、作业1、抽读词语卡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2)学习第5自然段。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增加: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增加: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粗壮蓬蓬勃勃四季常青崇敬怀念拒虫香气高贵之处永久保持教学后记: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课时目标:

1、读懂并尝试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弄清樟树的具体特点。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2、初读一、二段,引领质疑,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宋庆龄上海故居的资料,和宋庆龄生前的故事,感受宋庆龄伟大的人格力量。

课前谈话:静能生慧(安静地读书,展现思考、记忆的智慧。)

一、揭示课题,读词语

1、今天这节课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谁来读课题?

2、理解故居:谁来说说对故居的认识。(伟人生前居住过的地方,普通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叫老家。宋庆龄就是一个伟人。)

3、读词语:搬家稠密蓬蓬菠勃繁衍枝枯叶落崇敬瞻仰(指名读,理解:瞻仰)

4、质疑: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劝她搬个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二、阅读三、四两段

第三段:

前言:翻开书,相信通过预习,你能迅速找出描写樟树的段落。(指名说,在阅读这两段前,友情提示:这节棵,我们来读懂和背诵这两段。)

1、指名读第四段,要求:读正确。

2、默读:找出能反映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蓬蓬勃勃)

3、默读,圈划;课文又用了哪些词具体描述这个特征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4、出示关键词,朗读。

5、你能读出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吗?指导读好。

6、说话提升1:出示“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提示:一年365天,樟树要经历大自然哪些残酷的磨难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7、指导背诵:能在关键词的提示下背诵该段吗?自由背,指名背,男女生分句背,齐背。

8、说话提升2:读了这一段,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两棵()的樟树,它()。(提示:你不仅看到了樟树的形,还看到了樟树的神。引领学生从外形和品质多视角地说)

第四段:

1、默读,老师想让两个同学读,该怎么分呢?为什么?

2、指名读,想一想,这段话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

3、辨析:既然写樟树,怎么还要扯上别的树呢?(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

4、背诵上半段:所以,我们可以先背诵前半段,自由读,背诵。

5、再背诵后半段:仔细看,背这部分文字,可以选择哪些字作为提示与帮助呢?(关联词)

6、出示,提示背诵:而,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7、提升:读了这一段,我们不禁夸上一句:这真是一棵()的樟树。

8、小结:读了三、四两段,谁能用上关联词连起来说说樟树的特点?(提示用上关联词)

9、质疑小结:樟树到处都有,作者为什么只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领学生说说樟树精神和宋庆龄品质的相似之处。)

三、引领质疑

1、再来读读课文的一、二段,想想心中还有什么疑惑想问问的?

2、质疑:宋庆龄为什么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词语大看台:根据提示,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崇敬地看:从高处往下看:

仔细地看:向远处看:

入神地看:专心致志地看:

语言训练营:你能用以下关联词造句吗?

无论……总是……

只要……就……

蓬蓬勃勃:坚毅百折不挠博爱无私奉献……

香气拒虫:坚强勇往直前一身正气……

一、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龄”:左边是牙齿的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2、课题写好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课题,注意纠正龄的读音。

3、齐读课题。

二、精讲课文第四自然段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几棵?(两棵)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樟树外形的部分。

2、你找到了吗?请你读一读(你找得真准确!)

3、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有几句话?

4、谁来读第一句话。(你读得真流利,只是通过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两棵樟树还不够粗壮,谁能读得更粗壮些?)点击图片,突出粗壮。(你读得有胳膊那么粗了,又水缸那么粗了……)

5、齐读第一句话。

6、图片出示:师述:这就是樟树那稠密的树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瞧,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

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这稠密的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真亮呀,亮得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着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就可以。(及时评议)

7、这樟树是一天这么有生机吗?一个月?一季?不,而是(四季常青)

板书:四季常青

点击图片,师引背无论是……总是……

点击图片,这里有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

点击图片,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总是。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总是。

无论总是。

樟树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总是那么富有生机,你能背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8、集体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精讲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我觉得这是粗壮的樟树,这是茂盛的樟树,这是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樟树,总之这是两棵美丽的樟树。樟树仅仅是因为外形美吗?(板书:外形美)不,樟树本身就具有一种~~~而且这种香气能~~~~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这就是樟树的内在美(板书:内在美)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樟树的内在美吧!板书:永久的香气驱虫

2、让我们捧起书,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这种内在美吧!(自由读,边读边用笔点出这部分的关联词)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师指导背诵这部分内容。

4、课文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还要写其它树,并且举了石榴树的例子?(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之处)

(1)分角色读

5、樟树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内在美的特点,所以当周总理让宋庆龄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课外延伸

1、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走近宋庆龄吧!

书p128的图这就是宋庆龄,她的气质多么高贵,多么多么

2、宋庆龄仅仅是因为外表美丽,气质高雅吗?不,她还有许多可贵之处!

3、出示图片师介绍宋庆龄。

4、现在你明白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了吗?

指板书:她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又让敌人畏惧

板书:这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哪!(画箭头)

4、难怪国际友人这样称赞他:(出示图片)

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四海,她的美德像樟树一样播撒着永远的芳香。

5、出示图片:齐读

6、所以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在夕会课上讲给大家听。

外形美四季常青

板书设计: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永久的香气

内在美驱虫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图片、投影

一、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分段朗读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c、理解句子。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三、作业

2、背诵课文。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学生分析]1.学生通过影像资料和听故事等途径,对宋庆龄以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但对事情经过、发生背景、历史意义及主要人物还缺乏深入了解。2.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朗读、背诵课文要继续予以重视。[设计理念]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要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主要板书计划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华罗庚实验学校蒋一梅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稠密、繁衍、瞻仰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3、读懂1-3自然段,初步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4、学生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并记住主要事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人,(出示课件——宋庆龄)。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看老师把她的名字写出来,板书:宋庆龄

学习生字“龄”。

2、你了解她吗?谁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她革命生涯70年,永远保持着革命的青春。

她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历经腥风血雨,屡遭国内外分子的迫害,但她毫不畏惧,依然保持一身正气。

她博爱无私,人称她为国母,时刻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宋庆龄奖学金”,依然慧及着千万青少年,是亿万青少年心中永远的母亲。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宋庆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她的故居。板书:故居

师介绍故居: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居住。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纪念馆,纪念馆主要任务是宣传宋庆龄光荣伟大的一生。

4、(出示课件)在故居的院子里有两棵引人注目的树,板书:樟树

你见过樟树吗?

5、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看这两棵樟树吧!谁来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出示小黑板)

搬家稠密

繁衍瞻仰

(1)自由读

(2)指名读,指导书写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搬家,搬怎么记?

稠密,文中哪句话里有?谁来读?能不能换个词?

繁衍,文中说繁衍什么?谁繁衍?怎么繁衍?

繁怎么记?一起书空。

瞻仰瞻怎么记?一起书空。瞻是什么旁?它表示什么意思?

那瞻仰就是怎么看呢?找到有瞻仰的句子,谁来读?知道它的意思了吗?

3、下面请大家把这5个字描一遍。

5、找到了吗?既然是重点段,那就要读好了,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段。

自由读,指名读。

6、读好了这两段,那剩下的段落就简单了,读读看,再指名读。

三、精读1-3段,感受喜爱

1、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当你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你想知道什么?

2、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第2段吧。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些,宋奶奶要在这房子里做什么?确实小了一点,所以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宋奶奶对此怎么看?这两棵树在宋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你又想知道什么?

3、一起读第3段,读到这儿我们终于知道了这是两棵樟树。让我们再把这三段连起来读一读,这下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头就写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了吧?

4、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读了王校长的帖子,感觉是说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知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进而认识到作者写樟树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赞扬樟树所喻示的人,它是这个伟大人物的象征与化身.

那么由此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初读、字词都要放到课外预习,学生的预习要达到较高的要求,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完成对课文的精读,较好地品味到樟树的品格。如果是这样的话,只就课文读课文,第一课时是应该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只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的目的了,我这一课上下来就是说明,第一课时可以直接讲完全课,品味到樟树的特点。这一直是我以前上课的风格,从不上第一课时,一上课就直达目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对于第二课时出示宋庆龄的生平资料,还是第一课时出示,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最后决定第一课时出示她较为简明的生平,旨在在学生心中树起宋庆龄的高大形象,课后再让孩子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这样再上第二课时。不过今天我上了第二课时,孩子们没有找到宋的故事。好在由于上一节课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宋庆龄的形象,这节课中,孩子们还是较为顺利地品味到了樟树中的人物形象,于是借机讲了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再次激发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己去收集她的故事。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执教者:王英俊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根据课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应该知道哪些东西?

(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

生: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师:是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么样?外表美不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还有谁想说?

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搞清楚。天下樟树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师:同学们刚才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树?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

(投影出示第四小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

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

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师:同学们刚才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讲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学生自读后举手。)

生: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师:同学们,读书的方法呀,往往就隐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读了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现在再请你来读“蓬蓬勃勃”这个词,你会怎么读呀?

(学生练读后举手。)

生:蓬蓬勃勃。(声音不响亮,但是拖得较长。)

师:听你读,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虽然伸得很远,但是却太细了,是两棵细细的樟树。谁再来读?

生:蓬蓬勃勃。(声音非常响亮,而且拖得长长的。学生纷纷鼓掌。)

师:哎呀,你读的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突出樟树长得很粗壮——

师:所以读的响亮。继续说。

生:我还想突出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说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得很长)。

师:你读的好,说得更精彩。同学们,一齐像他这样读。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樟树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

师: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生:稠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的叶子很绿。

师:从哪里?

生:绿得发亮。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好它。

(学生朗读,感情非常丰富。)

师:现在大家知道蓬蓬勃勃的樟树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叫做“蓬蓬勃勃”。这呀,其实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从“四季常青”。

师:还从哪里?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师: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会背的就背。樟树不高——

(学生有的读,有的背,非常投入。)

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生:写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课文在第五小节也写到了樟树。放声朗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五小节,学生朗读思考后举手。)

生:这小节写了樟树的香气。

师: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是本身的。

师:“本身”说明什么?

生:说明樟树的香气是自己身上的,不是别人给的。

师:有个成语叫“天生丽质”(板书词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真了不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得很好)

师:这一小节写樟树的香气拒虫,写完了吗?

生:没有!(学生纷纷说。)

师:还有哪里写到樟树的香气拒虫的?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师:停停停,打断一下,我听这是写石榴树的,跟樟树有什么关系吗?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学生默读文字,开始思考。一会儿。陆陆续续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有关系。

师:有什么关系?

生:他是把别的树根樟树进行对比。

生:我们可以看出,樟树比石榴树可贵。

师:仅仅是石榴吗?

生:不是,还有别的树。

师:那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呢?

生:那太多了,没意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

师:哦,这下我明白了。同学们可真聪明呀!

师: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蓬蓬勃勃的。

师:这讲的是樟树的生命力。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非常粗壮,伸得远远的。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林故居的樟树的香气可以永远保持。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拒虫地香气。

师: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说,真棒!

师:同学们,现在樟树咱们已经非常了解了,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咱们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样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知道的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

生: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

生: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师:她是共产党的朋友。

生:宋庆龄做过国家副主席。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是反动派,一个是卖国贼,汉*。

生:我知道他们后来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

师:可是宋庆龄有没有害怕?

生:没有!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宋庆龄后来还帮助过法西斯。

(学生笑起来。)

师:不对,法西斯是坏蛋。宋庆龄怎么可能帮他们呢?看来你还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样的人。

课后一定要查清楚了。

生:宋庆号召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师: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有三三两两的举手、。)

师:或者说,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吧。

生:我觉得宋庆龄长得很漂亮,就跟樟树一样。

师:这个说的是外表。谁还想说?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师:这说到了宋庆龄的品质。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说得多好呀!

生:宋庆龄为人民作了许多贡献,就像樟树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作了许多的贡献。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多么崇高的人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生:宋庆龄。

师: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师: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的,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

生:借物喻人。

师:好,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起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一个词,“蓬蓬勃勃”。

师:这是词语积累。

生:我学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还有香气,可以拒虫。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这是学习方法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

师:说的好,学到的东西就要运用。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对比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宋庆龄这个人很了不起。

(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说。可惜,下课铃响起。)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的)高兴。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要求: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会用“崇敬、稠密”造句。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目标:1、读懂并尝试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弄清樟树的具体特点。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所具有的象征意义。2、初读一、二段,引领质疑,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宋庆龄上海故居的资料,和宋庆龄生前的故事,感受宋庆龄伟大的人格力量。...

由于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行链接,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本课时主要以“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线,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宋庆龄的简介,从而让孩子...

一、板书课题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龄”:左边是牙齿的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上课内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科目语文所属年级(四)年级(下)册备课者须靓玄一.教学目标:我的修改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故居、樟树、崇敬、稠密。...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华罗庚实验学校蒋一梅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稠密、繁衍、瞻仰等。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3、读懂1-3自然段,初步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崇敬、稠密”造句。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简介宋庆龄生平。解题。...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回归本真走出困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例谈在研究如何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课时,我再次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困惑的同时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教学中,人文多些,还是语文多些?要生成还是要预设?...

THE END
1.名人故居之...[汪精卫陈璧君]居地址:天平街道 建国西路620-622号 第三批文物普查:310104-94519-0000110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3D032 设计:赉安洋行 施工:中法营造厂 建筑面积:1228M2 原为洋行总经理陶蒂住宅,[陈三才安妮桑梅史]宅(-1940),1940年后[汪精卫陈璧君]居于此,现为民居. 人物链接 ...https://a.meipian.cn/43g3kcb8
2.盤點:上海名人故居知多少?汪精卫住宅:建国西路(福履理路)570号 王时新别邸:衡山路303号 俞济时住宅:桃江路39号 郑振铎故居:高安路5弄25号,二层楼的小洋房。已挂牌。 何世桢住宅:高邮路68号 原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汾阳路79号(1905年) 马勒别墅:陕西南路30号(1930年)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068001_253151666.html
3.上海中山故居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中山故居合影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和汪精卫汉奸政府曾劫走大批遗物,使故居受到很大损失。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底,宋庆龄将此故居移赠国民政府,作为永久性纪念地。 解放前夕,上海中山故居已是房屋漏雨,院落荒凉,树木被毁,草深没膝。 https://www.qinglite.cn/doc/8886664f0ef2e621f
4.前汪精卫,王伯群故居对外开放参观啦参观仅限草坪和周围小花园,欧式哥特式尖顶,红色的砖瓦的城堡故居作为办公楼不对外开放。这里曾是民国交通部长王伯群故居,时任大夏大学校长(今华师大),始建于1930年历时四年,南面有花园草坪,园内有水池、小桥、假山和花坛, 在抗战时期,这座建筑曾被用作汪精卫的居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长宁区政府机关所在。 1960...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0087907?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5.汪精卫不是广东人步行街主干道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姓名: 汪精卫 生卒年月: 1883~1944 字: 季新 号: 精卫 籍贯: 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寄籍番禺 生平: 名兆铭,光绪三十年(1904)考取留日法政学校速成科官费生。次年秋,孙在东京筹组同盟会,汪参与筹备会议,并参加起草会章,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长。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是主要撰稿人...https://m.hupu.com/bbs/627608740.html
6.南社与苏州周瘦鹃故居,苏州沧浪区王长河头3号,是一座占地4亩的私家花园,由盆景园与故居两部分组成,被称之为“紫兰小筑”。院中间一幢清水砖砌成的老式楼房,依然呈现着古朴、典雅的风貌,中间两间就是“爱莲堂”。 周瘦鹃,苏州人。1916年至1949年间,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单位的编辑和撰稿人,其间主编...http://www.szlib.com/jiangnanwenhua_details.html?id=283&code=6
7.探究上海“祈齐别墅”的历史真貌——岳阳路的几...岳阳路,南北走向,北起桃江路,南至肇嘉浜路。191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此路,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命名的原名叫祈齐路(RouteGhisi)。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正式改名,岳阳路,并沿用至今。历史上位于岳阳路的别墅也就自然统称为祈齐别墅。 岳阳路1号,传说美孚洋行大班和犹太大亨沙逊的故居。这是一处独立...https://www.jianshu.com/p/5f4f705ac69c
1....汪精卫旧居门票多少钱/价格表团购票价预定优惠汪精卫旧居 1/0 汪精卫旧居 2.5 ?热度 4.3分 30条点评? “曾为汪精卫所居住的别墅” 具体营业状态以当天开放情况为准 实用攻略 ? 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46号 地图·周边 达人笔记 大汉奸汪精卫死后被挫骨扬灰 阿雯爱旅行 ?1117 从刺杀者到被刺杀,汪精卫之死 阿峰爱旅行 ?856 南京发现大汉奸汪精卫墓...https://gs.ctrip.com/html5/you/sight/2904/143643.html
2.上海宋庆龄故居,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壹〗、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位于繁华淮海路上闹中取静的一处,宋庆龄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15年之久,有很多历史文物,下面 为大家介绍2024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门票优惠政策是什么。 〖贰〗、 第二天参观上海博物馆,探索历史的足迹;游览武康路、宋庆龄故居,感受上海的文艺氛围;最后登顶东方明珠,俯瞰城市美景。第三天...https://aigew.cn/news/9236.html
3.银发网会员们与组织方在钱学森故居合影留念 恰巧,陪同我们的霍白先生是岐山村的“弄长”,也在此弄居住,介绍起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可谓是如数家珍。 霍白老师在展览馆介绍历史人物和故事 会员们仔细聆听讲解 走在愚园路上,你会发现有一处开放式的展厅,“愚园路历史名人墙”,里面展陈着从200多位曾经在愚园路居住、生活和...https://innovation.stcsm.sh.gov.cn/c/2024-11-19/588539.shtml
4.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故居,抗战时期成为汪精卫行宫私家历史上海市愚园路1136弄30号,是今天长宁区少年宫的地址。然而这里却和我们印象中的少年宫有些许不同,在一片绿草如茵的花园里伫立着一栋高大的建筑,其外形风格很像欧洲城堡。 此幢建筑其实颇有来由,它曾是王伯群的故居,上海沦陷期间又一度成为汪精卫的公馆,1949年后才被作为少年宫使用,在不长的时间里,这栋豪宅数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23684
5.汪精卫公馆1937年抗战爆发,王伯群随大夏大学撤至贵阳,撤离上海后,该建筑由保志宁叔父保君健代管。保志宁作为第一任主人住了仅二年又半。 上海沦陷后,于民国28年(1939年)该建筑被汪精卫作为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亦称“汪公馆”,期间愚园路1136弄内麋集了陈碧君(汪精卫妻子)、周佛海、李士群、诸民谊、梅思平、陈春圃、罗君强...https://m.maigoo.com/citiao/156393.html
6.上海名人故居大汇总11、汪精卫故居:西康路46号 12、毛泽东故居:安义路63号 13、周恩来故居:思南路73号 14、陈毅故居:汾阳路79号周信芳故居: 15、黄炎培故居:淮海中路1285弄24号 16、张闻天故居:浦东闻居路50号 二、文化名人故居: 1、梅兰芳故居:思南路87号 2、周信芳故居:长乐路788号 ...https://m.douban.com/note/268580194
7.上海的名人故居(十二):文坛宿将(附照片47张)中国内地上海名人故居(六)工商巨子1 荣宗敬:江苏无锡荣巷人。1887年到上海源豫钱庄习业,1896年在其父亲和他人合资所开的上海广生钱庄任经理。后来还兼营茧行。1917年3月开始,与其弟荣德生在上海、无锡、汉口创办申新二至九厂,并且在上海创办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荣宗敬任总经理。荣氏兄弟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https://bbs.qyer.com/thread-1033698-2.html
8.上海市有哪些名人故居?1、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http://m.ye-su.cn/yy/syd22eyndyt2yeeede.html
9.《解放日报》:名人故居:谁算“名人”?何为“故居”?“负面人物”故居,要不要保护? 土肥原贤二的旧居、汪精卫的旧居,乃至虹口区东宝兴路上日本在沪最早的慰安所“大一沙龙”旧址,这些“负面建筑”要不要保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认为,保留旧址是出于尊重其历史原貌,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应像奥斯维辛那样建立一个永久的纪念馆,记载人类文明史上曾有过的这一段罪恶。https://www.ecnu.edu.cn/info/1095/10952.htm
10.瞿秋白纪念馆瞿秋白故居,于1982年3月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邓小平同志书写。基本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陈列》在东院。并推出《纪念瞿秋白...https://www.8-9sun.com/spots/show_809.html